“我愛語文”不是夢!
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近幾年課程改革的學習,加上自己的摸索和嘗試,我可以充滿信心地告訴大家:讓學生發自內心的說“我愛語文”,并不是遙不可即的夢!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最大程度地達到這個目標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 以興趣為學習語文的先導
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他們對學習的“內部態度”往往決定學習的質量。是積極尋求還是消極應付,是興味盎然的吸收還是厭惡排斥,將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重視和掌握學生的“內部態度”,千方百計強化他們學習語文的動機,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語文教學中最怕出現學生冷漠的、無動于衷的局面。這種局面也許開始只在幾個學生身上出現,如果教師置若罔聞,不立即采取措施制止、糾正,這種情況就會蔓延,以至于不可收拾。這里面有學生學習惰性的因素,但歸根結底教師應自省。如果教師把酷愛語文的火花移植到學生心里,把酷愛思考的習慣傳播到學生身上,教學狀況就會大為改觀,學生就會生龍活虎、興味盎然。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學生就不會以學習語文為苦,而是從中獲得樂趣。
1. 珍貴的內驅力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主觀動力,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動機就會產生迫切的學習愿望,就能積極主動、想方設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而興趣和動機是密不可分的,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和獲得能力的一種強烈的欲望。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那么,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珍貴的學習內驅力呢?
(1) 培養“熱愛”的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語文學科
學生學習語文要有很強的內驅力,除了學生自己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較強的學習責任感外,教師還必須激發他們對語文的滿腔熱情、滿腔愛。激發他們對語文的熱愛,空講道理不可能奏效,要善于抓住學生心理,把課上得有吸引力,象磁鐵吸石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在課內課外品字評詞,鑒賞作品,讓學生置身于祖國語言美的海洋之中,熱愛的感情才會充盈胸際。
學生的向師性很強,那個學科的老師教的好,學生就趨向哪位教師。班級各學科教
要求每一位學生熱愛語文學科,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在目標未能實現之前,無論如何要積極培養幾個或十幾個對語文學科滿腔熱情、滿腔愛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和教師心靈相通,他們在語文學習中能起骨干作用、先鋒作用。這些同學是班級里學習語文并能帶動大家共同進步的核心。
(2) 努力讓學生發現興趣的源泉
不認真求知,永遠不可能體驗到求知的艱辛與歡樂。教師要精心設計如何帶領學生學習課文、認知語言文字、認知文章反映的大千世界和反映的色彩斑斕的社會生活以及萬千的自然景物,如何引導學生挖掘、攀登、探索知識的奧秘,學生才有可能從中獲得求知的樂趣。
(3) 珍視學生學習語文的點滴積極性,熱情保護,真誠贊揚
教師要耳聰目明,對學生學習中的些微變化要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尤其是學生對探求知識躍躍欲試的時候,哪怕是一絲微笑、一個眼神,都不能漠然對待,要珍重和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條件讓他們發表意見,并且對他們的表現予以真誠的贊揚。當學生鼓足勇氣起來回答問題的時候,哪怕是錯誤的,教師也應熱情贊揚他戰勝自我的勇氣;當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所進步的時候,哪怕只是從30分進到40分仍是最后一名,教師是也應看到他的前進,予以適當的鼓勵!
(4) 不能千課一面
語文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從教材實際、學生實際出發,達到一定的目標,教學全過程是啟發式,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這些是應該遵守的法則。由于課文體裁不同,難易有別;由于教育對象程度不同,年齡大小有別,因此教學不能一個模式,不能千課一面。應該因文而異,因人而異;應力求教出文章的個性,使學生學有所得。
鉆研教材,洞悉文章的個性,才能為克服千課一面的教學弊病打下堅實的基礎。課文各有特色,教學時應把握特色,加以重點顯示,就會一課一個樣,學生有新鮮感,學起來興趣倍增。如果總是采用相同或相仿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壓抑。當然一課一個樣不是離譜,它受制于語文教學大綱總目標,受制于語文教學原則,受制于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例如《春》、《海濱仲夏夜》、《濟南的冬天》這幾篇,都是寫景的文章,如果用一個方法教,單一地強調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征,再好的課文也味同嚼蠟。因此,教師應在鉆研教材、熟悉文章思路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使教學思路突破文章的寫作思路,并選用合適的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教《春》就要緊扣文章細筆細繪的特點,引導學生朗讀,吟誦,體會語言的優美。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暢,讀出意境,讀出感情。教《海濱仲夏夜》則僅僅扣住一個“變”字,著重引導學生理解如何描寫活動中的景物,而不采取吟誦。教《濟南的冬天》可以抓住“溫晴”這個文章的文眼,要求學生誦讀,細品,理解體會兩個要點:一是作者如何精選景物,筆筆點“溫”,處處寫“晴”的;二是感情的潛流如何在字里行間流動。
要教出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思路要開闊,不拘泥于文章的思路,不總用平推的方法教,不總用幾步法,幾段論,而是要深挖文章特點,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這些方法不是背離文章的思路,而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琢磨、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構思的匠心。教學靈活絕非隨心所欲,靈活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扎實,更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 。
2. 教出趣味,使學生迷戀
有人說,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要使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迷戀上它,教師就要努力把課教得情趣橫溢。
教師并不都是要板著面孔上課,以表示尊嚴;要和顏悅色,坦誠、平等地相待,使學生覺得可親可近,有如沐春風之感。課堂上籠罩著死氣沉沉的氣氛,學生如芒刺在背,學習起來就七折八扣,影響效果。不論是明白如話的淺文章,還是道理比較深奧的議論文,只要教的得法,都能使學生學的愉快活潑。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課堂里常有笑的細流在潛動,或因某一問答、某一細節突然引起一陣笑聲,師生感情融洽,可增添課的趣味,增添課堂歡愉的氣氛。教師要想方設法把課教得有情趣,使學生咀嚼到其中的甘甜。
語文教學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知識,還能讓學生感受美、創造美,這在散文教學中表現尤為突出。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伴著班德瑞美妙的《春野》,我開始聲情并茂的朗誦,把學生引入春的意境:學生仿佛看到了生機盎然的春草圖、萬紫千紅的的春花圖、和煦溫柔的春風圖、煙霧迷蒙的春雨圖,耳邊似乎還響著鳥兒婉轉動聽的歌聲、牧童嘹亮悠揚的笛聲……身在教室,如坐春風,情感的體驗加深了對春天美的領悟,學生置身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學習是一種美的享受。我還讓學生用自己的畫筆將自己心中的春天畫出來,有的把春草圖和春早人勤圖結合起來,并說出自己的構思和感受:孩子們在這生機勃勃的草地上,不僅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學習小草頑強的生命力,還要放飛自己的理想,辛勤勞作,創造美好的生活。還有一位同學畫春花圖,畫面五彩繽紛,立體感很強,她把桃花、杏花、梨花的顏色搭配得很協調,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上還有小蜜蜂辛勤地采蜜。由這畫面她說想到學生就像這花兒競相開放,展示自我;老師就像這辛勤的蜜蜂默默地奉獻,他們一起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而古典詩詞的欣賞課,又可以古今結合,將現代音樂中最能表現詩詞意境的歌或曲與作品匹配,學生就可以更快更準地把握主旨和情感。例如《望江南》可用《哭砂》詮釋,《醉花陰》可用《葬心》表現。還有一些現成的作品,如《虞美人.春花秋夜何時了》就可用朱曉琳的《虞美人》,《如夢令.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可用王祖賢的《尋尋覓覓》,《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用
3. 傳之以情,以情燃情
教語文,關鍵是把學生的心抓住,使學生產生一種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學習愿望。語文學科的教學,是通過一篇篇課文,通過語言文字千變萬化的運用來接觸學生思想情感的,有它獨特的引人入勝的特點。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生體會到文章蘊含的情和意,激發內在的學習積極性,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熏陶,使語文水平獲得提高。教師應把握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傳之以情,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撥動他們的心弦,使他們學得感動,學得有難忘的收益。
教師自己要先“進入角色”。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詩佳作,之所以傳誦千古,流芳百世,是因為作者的筆墨飽蘸著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教師教這些佳作,自己首先應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感情,千萬不能采取冷漠的旁觀的態度。要使學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熏陶,教師自己要先“進入角色”,根據作品中的具體形象,展開豐富的想象,或喚起聯想,或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知識,來豐富和補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者給予的情思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打動、感染聽課的人。如果自己不被文中的高尚思想、高尚情操所感動,不被文中真理的力量所折服,教學時語言就不可能出自肺腑,就會空洞,當然就不可能產生感人的力量。
4. “獎懲”結合,豐富語文學習生活。
在我的語文課上,不僅是堂上充滿歡聲笑語,課后還有精彩的“作業 ”。
我喜歡在教學時將學生分為四組或兩組進行對擂,我將需要掌握的內容設計成一個個連貫的小問題提出,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討論的時間,然后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分,教學任務完成后,得分多的小組即為勝出方。
而班級里的語文知識競賽是每周必有一次的,競賽時緊張認真的氣氛,思考時團結協助的精神,辯駁時精彩的語言、瀟灑的舉止,領先時的歡呼雀躍,落后時的心急如焚……組成了我們語文課堂一幅幅美麗的動人的畫面。
獎品有時是一些文具,有時是一些食品。而懲罰就有趣的多了,有時是要他們每人拾一些落葉,并在落葉上面按要求寫上詞語;有時是要他們把古詩詞重新配上自己喜歡的曲進行小組演唱;有時讓他們每人準備一個蛋,在蛋殼上繪出自己喜歡的圖案;還叫他們用毛線粘出藝術畫;有時是每個人做一樣菜帶到學校與大家分享;有時會讓他們來一幅自己的漫畫特寫;春天布置他們去校園里尋找春意,夏天讓他們寫寫熱的感受,秋天叫他們找來與“秋”有關的古今詩文一同分享,冬天則比較校園里的樹木外形的變化;如果學的是小說、童話或寓言,就由他們負責惟妙惟肖的表演……
學生們更喜歡課前由他們自己設計好合理的獎懲措施,比賽結束后抽簽來決定自己的命運。這樣的語文課,恐怕要讓學生討厭也是很難的吧?
讓每一位學生都熱愛語文的方法當然遠不止這些,只要我們盡己所能,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用自己出色的教學技巧,讓學生們發自內心的呼喊出“我愛語文”,真的不是夢!
(韶鋼一中 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