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還學生一雙審美的眼睛
《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币虼,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F行的語文課本選入的課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閱讀這樣的文學作品,必然引起或美好的、或丑陋的、或高尚的、或卑下的等等感受,這時文學就是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戶,陶冶情操的一座熔爐,判斷是非的一面鏡子。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感受美的思想和美的情感,培養學生鑒別真假、善惡、美丑的能力,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使文學作品發揮愉悅人、感染人、教育人的功用。
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往往片面強調語言教育的語文教學模式,僅僅將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當作語言教育的簡單工具,沒有較好地利用和發掘語文課文中的文學因素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素質,造成學生審美能力低下。語文被當作政治工具和思想的“物質外殼”,語文課上成了對字、詞、句、段、篇的煩瑣拆解過程。老師成了備課的機器,學生成了記憶的工具;老師講的是課本上、參考書上的觀點,學生重復的則是老師“販賣”過來的觀點。語文教學遠離了學生的人格精神,學生已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覺,學會了用公共的思想模式代替豐富多彩的思維方式。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重新找回鮮活的自我,怎樣還給學生一雙審美的眼睛呢?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在此談談個人的點滴體會:
一、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感受作品
過去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語文課堂教學沉溺于為考試而教、為考試而學的急功近利的狀態之中。為了應付考試,教師對文本的分析力求準確、精確,細致入微,為保萬無一失,將學生的個性化答案也進行標準化改造、總結。因此閱讀教學便有了 “一背景、二作者、三段意、四主題、五寫法”的標準化教學程序。雖然也有些啟發式的倡導,有各種各樣的點撥,有同桌討論、小組交流等熱鬧場面,但這一切仍然在老師的“算計”之中,實質上還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在走,學生成了老師的玩偶。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性體驗、主觀認識被冷落,甚至被遺棄。
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把握文學作品的審美特質,喚起學生的美感,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審美誘導,使學生產生不可遏制的審美期待。
如阿累的《一面》一文中,對魯迅先生有這樣的一段外貌描寫:“黃里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著寸把長的頭發;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胡須。”可引導學生將這些描寫幻化成可感的形象,談談自己對魯迅先生的印象,結合老師對魯迅先生處境的介紹,想想他為什么如此的“瘦”,感受魯迅先生奮斗的艱辛,學生自然從中體會到魯迅人格的偉大,體味到一名普通工人為什么會對魯迅先生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感受文學形象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指導學生在誦讀中品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學作品是作家與讀者心靈對話的橋梁,只有閱讀,反復閱讀才能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使二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虼,教師師在課堂上應強調誦讀,引導學生在誦讀中品悟。
(一)誦讀中領略語言文字的美。
魯迅的散文《藤野先生》的開頭,作者對“清國留學生”有一段精彩的描寫:“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反感以及無情的嘲諷通過“油光可鑒”、“標致”等詞準確地表達出來了,乍看卻盡是贊美之詞,經過反復地朗讀,細細地咀嚼,學生不但領會了作者的用意,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高妙之處,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妙。
(二)誦讀中將書面語言有聲化,表現文章的形象美。
朱自清的《春》,學生通過誦讀能表現出春草的活力、春花的絢麗、春風的和煦、春雨的溫馨,品味春天特有的氣味,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機。飽含感情地誦讀可以讓學生找到春天的感覺,有身臨其境之感:躺在軟軟的草地上,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暖風吹過,花香撲鼻;站在滿目新綠的田野上,感受綿綿春雨的滋潤……還有什么理由不喜歡春天呢?
三、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學生的創造力
魯迅對《紅樓夢》做過精辟的分析:“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作品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個人表現空間。作為個體讀者,學生有權利進行再創造,對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和描繪的生活境界融進自己的經驗情趣。
《標準》中提出“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體驗!币虼私處煈o學生創設自由的思維空間,在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時,教師應保持傾聽的姿態,并給予鼓勵。對于學生發表的見解,哪怕是最膚淺的看法都要予以鼓勵,同時對學生的理解偏差給予科學、恰當地引導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完成審美活動,而不能越俎代庖,把一個現成的結論強塞給學生,或是先入為主,限定條條框框,這些都是對學生鑒賞活動的不自覺的粗暴的踐踏。
例如,對《愚公移山》這篇文章,人們歷來都稱贊愚公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愚公并不智,他為什么不搬家?搬家所帶來的社會價值遠遠超過移山所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以及給他子孫帶來的那點便利。甚至有學生從當今環境保護的角度批判他“鼠目寸光”。這樣大膽質疑,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氣質,發展了學生的創造力,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在其中得到提高。
當前語文教育改革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將過去教學中被浪費掉的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和準文學作品中美的因素重新利用起來,將求真與求善統一起來,重視人的積極情感和美的心靈世界的審視和培育,以實現《標準》中提出的認知、情感、操作多重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人。
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反思教學的錯誤認識,尊重語文審美活動的規律,體現《標準》的要求,不能僅僅在課堂上喊幾句口號,應落實在具體行動中,落實在五彩繽紛的文苑里,要把學生那雙尚處在朦朧中的審美眼睛擦亮,讓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活動中,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樹立表達的自信,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