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編”構思之法探微
作文寫作呼喚創新。其中,構思是否新巧既是能否寫好文章的關鍵所在,又是評判其優劣的一個重要尺度。創新的方法途徑可謂是“豐富多彩”,而故事新編則是切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徑之一。故事新編,顧名思義,就是以歷史和神話傳說等為題材點染成篇的小說。近幾年,隨著話題作文命題形式的出現以及寫作環境的愈加寬松,高考作文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故事新編類作文,其中不乏精品佳作。這一現象誘發了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用故事新編這一構思方法進行寫作。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中,我們要明確新編的真正內涵:新編不能等同于胡編亂造,又和戲說調侃之流相去甚遠。在運用故事新編的方法進行構思創作時,我們大可借鑒
一、以原著為基礎,加以改編創作
對原著的改編(故事新編也應在改編范疇之內),應在保存原作基本風貌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藝術加工,以使矛盾沖突更加集中,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常見的有擴寫,縮寫,戲劇改小說和小說改戲劇等等。
二、改編故事情節,并切合現實內容
利用故事新編進行創作時,不僅可熔鑄現實的內容,而且還可直接摻進現實的情節,服務于現實社會;可以把現實主義的原則和浪漫主義的想象巧妙結合起來,達到和諧的統一。郭沫若在創作歷史劇《屈原》時,根據當時的國內形勢,“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時代里去”。在結尾的處理上,通過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屈原從悲劇的蹂躪中解脫出來,而升華為精神解放的高度,讓屈原決心拋棄
這些文章都有其共同點,作者善于驅遣原作于筆端,不為原作所限,亦古亦今,亦幻亦真,將新編與現實巧妙地結合起來,化為奇文。
三、借助原作中的人物及情節,為主題思想服務
這類作文,主要借助于原作中的人物形象及相關的故事情節,為我所用。由于矛盾沖突已和原作大相徑庭,人物形象、主題思想也就和原作有了本質的不同。此類作文在構思上已另起爐灶,只是把原作中的人物和某些情節當成了表情達意的載體,是真正意義上的“舊瓶裝新酒”。
大家熟悉的2001年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運用這種構思方法創作出來的優秀之作,只不過作品中的主人公為馬而非人罷了。作者以熟諳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文章將赤兔馬擬人化,讓它在同伯喜的對話中,顯示對關羽與董卓、呂布兩類人物的褒貶,揭示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
再如江蘇考生的高考作文《新西游后記》,是說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一難,求得七卷真經――“誠信”“機敏”“美貌”“才學”“金錢”“榮譽”。在過通天河時,忽起風浪,稍公通告:“風浪大,我的船小,必須扔掉一卷經書”,唐僧思索再三,最后將“誠信”扔進水中。如來現身,告知唐僧師徒:“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可那誠信卻是應該永遠伴隨你的和你應該擁有的東西。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輪回轉世吧……”
這兩篇文章的情節、人物及對話都與原著一脈相承,并寫出新意,很好地表達了“誠信”這一話題的主旨。
四、取材于原作,反彈琵琶,求異出新
“務去陳言”,推陳出新,自古為文學創作高舉的一面大旗。在創新思維中,求異出新無疑是其中一個最大的亮點,想前人所未想,發前人所未發。此構思之法若能運用得當,無疑會深化、升華文章的主題思想。
2002年湖北高考優秀作文《昭君的選擇》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構思上,將故事中昭君完全被動的出塞行為,改為為國家民族利益而主動請命的壯舉。由被動到主動的行為變化,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也相應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天明時,有人奉旨來挑選宮女。一遍遍地述說著皇帝的封賞、嫁妝的豪華、國家的邊患、戰事的緊張。宮女一個個雙眉緊鎖,一想到遙遠的異域他邦,就舌底打顫。官員失望了,哀嘆著準備離去,卻迎面遇上一位淡妝素衣少女,淺淺地笑著,一如當年的明麗……
求異思維的恰當運用,既有力地表現了“心靈的選擇”這一話題,也一改
另一篇高考作文《刺秦》也是用這樣的構思寫出來的精品。《刺秦》中的荊軻為了天下蒼生再次陷入戰亂之中,變原作中的“刺”為“不刺”,變“刺不中”為“不想刺中”。人物也由《荊軻刺秦王》中荊軻扶弱救困、反抗強暴的俠義形象,一變而為明大義、顧大體、識大局的仁人志士。
用求異的構思寫出的作品不落窠臼,陳言盡去,自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創新是作文教學和作文寫作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我堅信,經過我們在實踐中的不斷探索,“故事新編”式的構思方法一定會臻于極致,為作文寫作的創新添一抹新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