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網絡日記——美麗的心靈家園
網絡日記——美麗的心靈家園
——從寫作學角度探析網絡日記寫作的內蘊
金華四中 何俊英
摘 要:寫作活動本質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在這種生命活動中,人的思想、感情、個性都應該得到充分的展示。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無意中壓抑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忽略了學生這個創作主體在寫作各個環節中獨立的,積極的作用。而網絡日記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個性精神的展示,不失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轉化傳統寫作觀念的一條可行途徑。本文即從寫作學角度來探析網絡日記寫作的內蘊。
關鍵詞:網絡日記 寫作學 生命
目前,中學作文教學高耗低效,學生怕寫作文,寫作興趣低迷的現象普遍存在。而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下,一些學生為應試而作文,被束縛了手腳,因此作文大多缺乏創新意識,沒有個性的張揚。廣大語文教師為此“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膽進行作文教學改革,可惜的是收效甚微。學生依然談“作文”色變,視“寫作”為語文學習中最苦的差事。中學生缺乏寫作動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學業緊張,生活面狹窄,但不敢在作文中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是很重要的原因。劉勰曰:“文附質也。”“文”就是語言文字及其表達的形式和技巧;“質”就是內容,包括思想和情感。語言文字的表達必須附麗或扎根于特定的思想和情感內容之中。寫作活動的本質是人的一種生命活動。在這種生命活動中,人的思想、感情、個性都應該得到充分的展示。學生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群體,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希望與幻想,有自己的人格與靈魂,有自己對生命生活的感悟和對人生社會的思考。然而,傳統的寫作教學模式卻無意中壓抑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忽略了學生這個創作主體在寫作各個環節中獨立的,積極的作用。寫作教學要走出尷尬的境地,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為學生尋找一方自由的天空,建設一個美麗的心靈家園,減少對寫作的束縛,才能實現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表達出自己真實的主觀感受,而網絡日記能擔此重任。
一、網絡日記能將“隱含的讀者”外顯為“現實的讀者”。
作為一種寫作行為,從寫作成因論看,四要素“寫作主體—寫作客體—寫作受體—寫作載體”中,日記是不具備“寫作受體”這一要素的;從文學活動構成四要素“作品—作者—世界—讀者”的角度看,日記又不具備“讀者”這一要素。日記是最純粹的私人寫作,是個人精神生活的隱秘領域。日記是最貼心的朋友,常與我們作心靈的對話;又是最安全的朋友,我們可以袒露自己,而不必擔心有人苛責驚怪我們靈魂的赤裸。其實我們的日記,還是有“讀者”的。接受美學創始人之一伊瑟爾相對于“現實的讀者”而言,提出了“隱含的讀者”的概念。這位“隱含的讀者”是一位理想化的讀者,他能讀懂寫日記的人的心思,能理解他人難以理解的東西。他可能是我們的師友,可能是萬能的上帝,也可能是我們深藏在內心的理性的自己。很多時候,寫日記是因為內心深處渴望有人分享快樂,分擔痛苦,解答疑惑。然而,許多學生并不敢在日記寫作時“公開”自己,因為害怕真實的想法一暴露,得到的不是理解、幫助,而是驚慌、苛責。許多學生擁有兩本日記,一本應付老師家長,一本寫給自己。而網絡日記使大家皆大歡喜,解決了這一難題。網絡將“隱含的讀者”外顯為“現實的讀者”,又維護了學生的隱私權。在這個自由的心靈家園,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以網絡日記的形式公開;而讀者群中的語文教師就可以適時的了解學生的心理困惑、情感困擾,給予學生以朋友般的開導幫助。因為撤除了心房,作者與讀者的心靈也就更容易溝通,彼此間容易產生心靈的共鳴。
二、網絡日記架起“生活”與“生活”的橋梁。
葉圣陶認為:“生活如同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寫作行為遞變論,又可稱“三重轉化律”,包括三個階段,即感知階段,內孕階段和表述階段,就是“物——意——文”的三個遞變的過程。生活中的某一現象引起我們的思索最后以網絡日記的形式展現,這樣一次寫作過程便完成了。然而,嚴格意義上說,“生活—寫作—生活”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日記寫作過程。我們觀察到生活中的某一現象,對此進行感性的抒發、理性的思考,但文章的寫就并不意味著思考的結束,還包括感性抒發、理性思索后的對生活的重新認識與觀照。網絡日記,是學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在日記中不斷審視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發展。真善美的好人好事,我們贊美,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力爭自己也做這樣的好人做這樣的好事;假惡丑的壞人壞事,我們鞭撻,并將做到盡可能地努力完善自己。久而久之,“生活—寫作—生活”進入良性循環,它不僅把讀與寫,寫與評,寫作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而且使學生在困惑—思索—明了中逐步加深對生活的理解,對社會的認識。這才是我們網絡日記寫作的真正目的,使學生更詩意,更真誠地棲居在大地上。
三、網絡日記在寫作操作律上的優勢。
寫作操作律分為四環,即采集、思維、表達與評改。
先談思維、表達上的優勢,即體現在思維的開放與表達的無拘。如何教會學生寫作,實際上就是如何教會學生思考。威廉·W·韋斯特在《提高寫作技能》一書中說:“寫作過程能幫你把零亂的思想條理化,使你的想法經過提煉而清晰起來,并且進一步發展你的思想。”寫作的過程是為自己的思想意識尋求表達的過程,思維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寫作說到底是思維的反映,只有在思維理念上有了提高,才能提高寫作的水平。網絡日記為自由地思考與表達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學生因為沒有心理負擔,便可以自由地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其個性、才情得到充分的展現。學生的思想獲得解放,沒有規矩法則,沒有顧慮,就可以盡情發揮創造。他們重新審視身邊的人和事,審視自己的心靈,發現竟有那么多的秘密要傾訴,那么多的開心與憂傷要與大家分享分擔。“吾手寫吾心”,有了真情實感,文思泉涌,文章便自然地在鍵盤的敲擊中顯示在那一方自由的天地。網絡日記可以是寫人、敘事、狀物、繪景等,體裁可以是小說、詩歌、散文、雜感等,豐富多樣,形式不一,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拓、創新。
再談評改、采集上的優勢。為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語文標準》提出的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環節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重視評改,以及評改中的合作。網絡日記的評改,不僅僅是語文教師,還可以是學生甚至可以是家長。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語文教師,不僅僅教授語文知識,還應是學生作文的欣賞者,學生心聲的傾聽者。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通過開放的網絡日記,教師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將寫作的理論傳達,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可以在作文評改時有意識的教給學生觀察與采集的方法,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美,在生活中發現美,并引導學生對社會現象進行剖析思考;可以觸摸到學生的脈搏,感應到學生的心跳,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此外,學生對他人的文章評析時,可以從多個角度,或是選材立意,或是布局謀篇,或是譴詞造句——可謂全面、細致,其結果是既提高了寫作能力、鑒賞水平,又極大地激勵了學生自己的寫作熱情。對批改者而言,同學作文中的優缺點,“無則吸收,有則改之”;對被批改者而言,因為接受多方的“指導”,寫作水平也就能“更上一層樓”。
綜上所述,網絡日記在語文寫作教學中的作用是極其明顯的。它使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有利于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不知不覺中使學生把寫作當成了一種需要。學生“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它注重以情來立人育人,使網絡日記成為情感交流的載體,有利于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平等互動;它的題材一般可歸結為兩大類:第一,抒發親情、友情甚至是朦朦朧朧的初戀之情;第二,表達對社會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和對未來的憧憬。并且形式不一,體裁多樣,這些都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自由個性的抒發。學生真實地在網絡日記中抒發表達,就是為自己的心靈尋找到了一個美麗自由的心靈家園。在這個家園中,大家平等互助,無形中就將愛與美與善注入了學生的心田。在電腦日益普及的今天,采用網絡日記來組織語文寫作教學,不僅具有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不失為提高學生寫作水平,轉化傳統寫作觀念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參考資料:
《語文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張福萍《隱含的讀者:“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本文獲金華市2003課程改革論文大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