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理想的課堂
贛縣儲潭中學 郯在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理想的課堂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課堂呢?
理想的課堂應是這樣的:在語文教學過程 中,以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
理想的課堂也應是這樣的:師生之間有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課堂上可能是愉悅、歡樂和合作的,也可能是緊張、沉默和不快的,“情不通則理不得”,良好的合作是課堂成功的基礎。
理想的課堂還應是這樣的:教學過程 中做到全員參與而不是個別尖子學生的參與、全程參與而不是暫時片刻的參與和有效參與而不是形式主義的參與。教師應尊重不同主體的發展需要。課堂教學不能是教師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預設程序的再現,更不能是教師的“滿堂灌”,也不必擔心教案程序會打亂。學生的參與是激發其思維的基本前提。
理想的課堂充滿著自由輕松,和諧積極的氛圍。有的課堂如戰場,強調嚴明紀律、正襟危坐。學生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少了一些輕松,少了幾分幽默,少了一些歡聲笑語,少了幾許神采飛揚。尤其是要求學生齊聲回答,不允許交頭接耳、與師爭辯,是違背自由原則的。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表達感受和展示學習成果。
我是一名語文老師,我喜歡上課。上好每一堂課,成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語文老師是我最大的夢想。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怎樣才能讓課堂充滿活力,是我一直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將拾取兩段留駐我心間、曾讓我心動的課堂故事,來談談我的看法。y0
以情感激發情感,以心靈碰撞心靈,語文課堂才會揚起生命之帆。N+]z
2004年10月20日,那是一堂作文課。WAO#b
一上課,我就開始講:“同學們,我們在初中階段面臨的重大考驗是什么?”大家異口同聲地答道:“中考”。“是啊,中考的好壞將決定你上哪一個類型的高中,關系重大啊!”我頓了一下,接著說:“兩個星期后, 就是運動會,既要練習個人項目,又要練習接力賽、方塊隊,真耽誤時間啦,因此我建議,這次運動會,我們班棄權。”cC{Epa
同學們在短暫的沉默后,爆發了。“為什么不讓我們去!”“為什么?”“其他班都去。”……H+
教室里群情激憤,吵吵嚷嚷,有的同學站了起來,有的人敲打桌子,有的人滿臉脹得通紅,有的人趴在桌子上生氣。這時,我及時將話語引入正題,對他們說道:“看來你們很難接受,那這樣吧,我想知道你們的真實想法,大家都把理由寫下來吧!”接著,我在黑板上寫上“為什么不讓我們參加運動會”。EP]n#
此時的學生,帶著自己的意愿,帶著自己的希望,帶著自己的怒氣,帶著不吐不快的激情,奮筆疾書,連班里語文最差的學生,都異常投入。a"}wod
一堂課下來,我收到了一篇篇論據翔實,說理充分,情理并茂的作文。有幾篇作文稿紙上還有斑斑淚痕,真讓我感動萬分。qJk7&
或許我的做法有些殘忍,但留我的卻是不盡地思索。它告訴我,設計好教學情境,可以激活學生的創作激情,可以解決困擾在作文教學中學生寫作無趣的問題
情感的作用真是巨大啊!難怪古人說“情者,可以貫金石動鬼神。”我想,非但作文,其實所有的語文課都應是情感的交流:當我講到胡屠戶前倨后恭時,他們就笑聲瑯瑯;當我講到鎮關西仗勢欺人時,他們就怒目圓睜;當我講到“大江東去”時,他們就激情滿懷;當我講到“斷腸人在天涯”時,他們就淚光瑩瑩……只有這樣,以情感激發情感,以心靈碰撞心靈,課堂才會揚起生命之帆。]:`\
2003年 5月13日,我上王愿堅的《七根火柴》。j.g<9
上課了,我指著大屏幕對大家說:“這就是取火用的火柴,一共六根,收藏在紅軍博物館里,今天我特地請來了博物館里最優秀的解說員,為大家介紹這六根火柴的經歷。”講到此處,同學們的掌聲驟然響起,每個人都露出驚異、興奮、期待的表情。接著課前準備好的一位同學走上前開始解說,“各位游客,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紅軍博物館……”\s(D
雖然不是真正的導游,但同學們相視一笑之后,依然很興奮,很快進入情景。同樣是對課文內容的復述,但卻收到了與常規復述完全不同的效果。教學細節的處理真是一門學問啊!"
接下來,我設置了一個招聘現場,招聘導演和演員。我設置了三道考題讓他們回答:①如果你是導演,你將怎樣安排情節?②如果你是導演,你怎樣設置環境?③如果你是導演,你將拍攝哪些特寫鏡頭? $"
頓時教室里沸騰了。我用欣賞的,滿含笑意的目光靜靜地看著他們。他們臉上流溢著紅霞,眼眸中迸射出興奮,神情中漫溢著自豪與滿足。孩子們的想法真是百花齊放。最讓我吃驚的是那些平時從不答問的同學,居然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我的心不禁一顫:我給他們的機會太少了。我想,獲得什么樣的結果,達成什么樣的共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參與了,合作了,探究了,表達了,鍛煉了。在這堂課結束時,我對同學們講到“同學們,今天我明白了,課堂因你們而精彩!”wf[
的確,孩子們的潛能是巨大的,但他們需要一個積聚力量的支點,需要一個釋放激情、展現智慧的平臺,我們教師要做的不就是給他們提供一個支點,設置一方平臺嗎?H
理想的課堂,切忌過度的“分析主義”,要讓學生在共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個性化閱讀,把閱讀,理解,感受,體驗還給學生,多留時間給學生思考,珍視學生的個體感受,從而促進學生閱讀文本,優化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值得一提的是,教師不必來所謂的啟發,比如,“對嗎?”,“有不同意見嗎?”,如果老師不再問了,學生則意識到這是答案了。教師不要想方設法把學生引導到自己的答案上來。
“能力”的泛泛含義,任何人都可以大發言論,但其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 中,則不再是那么簡單。不過其兩點應該是被認同的,一是基礎字詞(包括古詩文背默);其二就是思考分析能力,在這部分中我們不該強調求同。因為分析能力提高主要取決于學生自身,即學生是不是能積極思考,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使自己的分析能力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提高并非取決于學生的一次或一時的分析正確與否,而在于學生能否這樣堅持地思考分析,并形成習慣。如果我們只是用故有的答案來同時要求幾十名學生一致,那么結果是什么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這樣訓練下去,我們培養的只能是學生的思想的懶惰和記憶的疲勞,也許其中還包括信心的減弱。
我們的語文教學,從學生角度而言,大量的時間不是用在思考、分析、創造、表達,與之相反,而是用于去理解甚至只是記憶別人的觀點(當然,這種理解所包含的成分是以接受為前提,以記憶為目的,并以大量的考試為手段的過程)。比如,某某名篇的結構、段意、中心、修辭甚至于其中的字詞的特定含義,這些內容的設計本是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但因為考試,就不能不有標準答案,有了標準答案,學生的思維便不得不被束縛,如此的惡性循環,就產生了老師厭教,學生厭學生的結果。
理想的課堂,不在于它的有條不紊,在教師的心中,應削弱教案的權威性,提升它的隨機性。要能抓住課堂的亮點,來個“趁熱打鐵”。理想的課堂,不在于它的流暢順達,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讓孩子練習和實踐,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
理想的課堂,能夠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與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為學生的進一步探究留下廣闊的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學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師生間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關系。” 其實課堂教學既是學生的認知過程,更是學生生命活動過程 。只要我們積極更新教育理念,以人為本,關注學生課堂內外的生命狀態,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 ,就能使廣大師生耗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而在教與學上收到優質的效果,使教學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就能構建課堂新景觀,展現課堂新活力,實現理想的課堂。我想,只要我們用心領略,認真抓住教學生活中的每一次機會,認真對待每次不起眼的收獲,用智慧啟迪智慧,用情感調動情感,用心靈碰撞心靈,美麗就會留在課堂,回味將永駐孩子心間。
0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