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呂叔湘曾指出:“語文教學關鍵在于一個活字,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給教活了”。我認為所謂“活”并不單純是課堂熱鬧,而要充分發揮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閱讀教學過程 成為一個有規律可循的師生雙邊活動的創造過程,常中有變、變中守常。我在教學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時,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皇帝的新裝》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童話。童話的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有趣,學生易于理解,如何在讀懂故事情節的同進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住人物形象,并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教育,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我改變了以往一味地由老師唱主角,學生做觀眾的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有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投入手段,通過表演,分角色朗讀、遷移訓練,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活”起來。
一. 激情導入 、引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生動的語文課如一支動人的樂曲,“起調”就要扣人心弦,它能將學生導入 美好的學習氛圍,激起求知的饑渴心理,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所以這篇文章的導讀我是這樣設計的,在復習前一節課的知識后,即用投影儀打出一張色彩鮮明、表現夸張的皇帝的圖片,學生的情緒驟然高漲,繼而我又引導他們“這就是我們這位皇帝,他整天在忙些什么,他有什么特點”,我們來看課本,學生都急于想知道眼前這位皇帝是個什么樣的人物,都急于翻看課本,這樣引發了其學習課文的濃厚興趣,化被動為主動。
二. 入境體驗,加深情感
“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的每篇文章,其內容都會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氣氛,表達一琿的思想情感,所以在課堂上制造一種與課文內容相應的情況,使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從而更好地理解的體會文章內容。
《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故事性比較強,所以我按照每一個故事情節相應地編排了一個畫面。如游行大典場面,試新裝場面,用投影儀打出來做為背景,這樣既渲染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我并不是一味給學生講解,讓其機械地記憶,而是讓學生參與其中。例如在講“大臣、官員、皇帝看新裝”這一情節時,我改變了以往讓學生朗讀、思考三個場面寫法的不同,而是讓學生走上講臺通過自身的表演,來領悟寫法的不同,仿佛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爭先恐后要到臺上表演,為了更好地渲染氣氛,我準備了一些小道具、王冠、胡子等更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上臺表演的也很好,皇帝夸張的動作,恐懼的心理、心口不一的言行,表現了淋漓盡致;而老大臣手持拐杖,眼戴花鏡,蒼老的聲音,展現了其虛偽的本質;而演騙子的同學則以其詼諧的語言,滑稽的動作旨得同學們捧腹大笑,在笑過之余,也增進了同學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在表演結束后我又適時點拔,所以學生很容易就總結出人物的形象特點,比單純由老師講解效果要好幾倍。
三. 尋找時機,適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堂生動成功的語文課,應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化被動為主動,真正使課堂有生氣,這就需要教者一方面在授課關做好精心設計,另一方面在課堂上也要尋找恰當的時機,及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分析完《皇帝的新裝》看新裝這一情節后,由于五名學生的精彩表演已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我看到學生的余興未盡,本打算在分析試新裝時由學生聽錄音回答問題,而改為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邊讀、邊聽、邊想中、邊體驗,似乎自己就是皇帝、大臣,再通過老師的點拔,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即了然于胸。
四. 適時遷移,培養能力
語文教學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已任。語文能力的形成由語文知識轉化而來,要實現“轉化”必須通過遷移。所謂學習遷移,就是學以致用,安是由知識技能的概括,掌握過渡到能力形成的重要環節。“巍巍書山學生望而卻步,茫茫題海學生涉渡無邊”,所以遷移訓練,也要結合課文制定相應的訓練目標,做到適時適度。
在分析完《皇帝的新裝》后,學生已總結出人物的形象,為進一步鞏固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體會童話特點,培養其能力,我設計了一道遷移訓練題,讓學生給文章加一個有趣的結尾。因為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積極性很高,開動腦筋,紛紛構思,踴躍發言。這樣通過訓練。既訓練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使課堂教學落到了實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活“是藝術的生命,帷其”活“才能使藝術放出奪目的光彩,教學藝術的”活“與教學的固定模式刻板僵化無緣,,有利于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讓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開動腦筋,采用多種多樣折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使語文課堂“活”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