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與學生如何應對新課改下的中考
湖北省黃岡市教研室語文教研員 王澤芳
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教研室 余有明
筆者連續參加了黃岡市的中考語文命題及閱卷工作。現將有些體會寫出來就教于方家,以期拋磚引玉,共同推動新課改下的中考語文命題工作。
一、語文教學“教”什么?
本不應談這個人人皆知的常識,也不應該用“‘教’什么”來界定語文教學的任務,因為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操作的行為,單靠教師的“教”肯定不能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所以這里的“‘教’什么”是指師生雙方共同要完成的任務。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與過去的語文教學大綱相比,在教學理念、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等方面有了一個新的突破,使得教學內容觀也有了一個重大的突破。過去我們過多地注重于語文知識的教學,最好的境界還包括對學生的能力的培養。但新課程標準認為這是不全面的。從教學目標 的三維性上講,我們認為應該“教”如下內容。
1.使學生多積累。學生要具備最基本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多積累。語文積累包括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如掌握常見字的讀音、寫法、意義等),語言積累。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積累,厚實的語文積累有助于激活思維、激發創新,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考查積累其目的是讓學生在積累中夯實多方面的底子,既可積累語匯,傳承文化,也從這些積累中打下生命的底色。
在這里需要提醒的是,考查積累的形式有了新的變化,一是更為開放,二是朝著課外。這就給我們的教學以啟發:不僅要讓學生學好課內知識,更要多多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和拓展,通過廣泛的閱讀和積累來豐富自己的語文素養。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我們的任務,就是讓每一個學生嘗到這種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個敢于獨立闖進人類智慧的無際海洋的勇士。”(《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P166)這也是新課標的新要求。
2.使學生能夠運用語言。語文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記住一些所謂的語文知識,而是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提高他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就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在生活中運用語言。語文評價也要立足于生活實際,設計一些新穎的題型,考查他們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我們目前語文教學一個非常明顯的傾向是在“研究語言”(非洪鎮濤先生的“學習語言”),不是讓學生在運用語言。“學以致用”沒有得到體現。
3.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和寫作素養。讀寫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也是語文素養的核心內涵。從閱讀方面講,學生要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所讀內容,具有整體閱讀意識與能力(它包括整體把握、細部揣摩、美點賞析、人物評價、創新發散等多個維度)。我認為閱讀素養包括整體感知、提取篩選、概括分析、評價鑒賞等。
需要強調的是,“整體閱讀不僅指內容方面,文章的結構思路、寫作技巧、語言特色等也屬于整體閱讀測試的范圍。但目前的閱讀測試一般還限于基礎知識運用和對文章整體理解概括兩個層面,對文章的語言、形象和描寫這類屬于語言揣摩方面的設題較少,對高層次的語文能力,如分析評價、綜合運用等則較少涉及,而且忽視了對文章深厚文化底蘊的測試,忽視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關注與認識,尤其應該引起注意的是目前閱讀測試題中,那種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個性化地理解閱讀材料,并結合現實生活進行創造性思考的開放性試題太少了。”(鄭國民等《語文中考改革中存在地問題及思考》,《課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7期)
再從寫作方面看,學生也應具備相應的表達能力,包括讀題能力、審題能力、構思能力、立意能力、創新能力、語言組織運用能力等。我們認為這種能力不僅僅是指正規的作文,也應滲透在前面的語言運用題、閱讀能力題的表述上。這些題目都需要用言語來表述的,書寫量較大,對學生的能力素質要求相當高。另外我們不能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學生的書寫也是語文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切不可掉以輕心。
4.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學習心理發展存在著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面是感覺——思維——知覺、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過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后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學只重視前者,忽視了后者。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正是我們目前所缺少的,也是后段所應該要追求的。語文教育擔負著教書育人的目的。“育人”的重要指標是指學生是否形成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立人”之本。這是語文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我們過去所說的“文道統一”即是如此。
二、語文教學怎么“教”?
同樣的,“怎么‘教’”只能是一種方式,一種思想意識,而絕不是指一種方法,其內質是教師的綜合教學行為策略。嚴格意義上說,我們現在進行的語文教學應該稱作語文課程實施。從實施的主體上看,其主要主體是教師與學生,但學校、社會、自然等其他因素也要參與其中,共同完成課程實施與開發。所以語文教學的教學策略就有新的變化。
1.關注語文資源的豐富性。語文教學要面向廣闊的生活,紛紜的社會,不能只是蜷曲于學堂。因為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無處不有,無處不在。本卷考查面較廣,既有古代的文言名篇,也有現代的科技小品,小說精品;既有知識性的,也有人文性的;既有古代生活掠影,更有當代重大生活熱點透視。
2.關注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語文教學方法的本質是活動。沒有活動的教學是一種假教學。新的課程改革倡導新的語文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對過去過于強調他主、個體、接受式學習的一種扭轉,但是這并不是對他主、個體、接受式學習的全盤否定。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 中要整合這幾種教學方式,使得各種教學方法全面融合,讓所有的學生都有適合他的個人的學習方法與方式。也即“宜者為佳”——“淡抹濃妝總相宜”。張彬福先生說:“在提倡研究性學習的時候,我們的學校教育恐怕不能完全拋棄‘接受性學習’,因為這是只有人類才有的、極儉省的學習方式,但它如同研究性學習一樣,不是人類學習的惟一方式,也不是語文教學的惟一方式。語文教學應該也是多種方式并存,擇優而用的。”(《中學語文教學》2003年第1期)這樣從應考的角度來說也可以使他們能夠從容不迫。
3.關注教學內容的人文性。現代教學論認為,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重要。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平時的教學要將人文性的內容滲透到教學過程 當中。就是在訓練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的過程中,也應該做到這一點,所選取的訓練材料要有人文性,有可讀性,是美文,是趣文,做到了這一點,那么學生在復習時就不會感到枯燥,在考試時也不會感到痛苦。作文同樣也是如此。因此全國卷中的許多閱讀材料多為美文,多為大家的作品,也正是這種原因。
4.關注教學過程 的完整性。一是要內外結合。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指語文課堂教學,教師教完了一節課不能算是完成了語文教學任務,完成了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語文教學必須走課內課外相結合之路,這是語文教學過程 完整性的重要方面。請記住:課堂之外非課程之外。當然這里就有一個如何看待課內文的問題。比如有的地方在初三年級很早就結束了新課,問他們是如何操作的,答曰,一些課文干脆不教了,像戲劇單元根本就不聞不問,只把重點放在文言文教學上。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既違背了教育規律,也不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學好課本可以為我們打下堅實的基礎;若是應試的話,也可把課文作為訓練的材料,何苦言“放棄”?假如答題時,這些課文的材料如能信手拈來,錦上添花,豈不一舉兩得?如黃岡卷第12題中的答案就可以從教材中選取。(①墨子 阻止公輸盤和楚王攻打宋國。——取自《公輸盤》 ②晏子 出使楚國,令楚王自取其辱。——取自《晏子使楚》)
二是要瞻前顧后。教師在教學過程 中要關注三年(不僅指初中,實際上還可指九年義務教育一貫制),要時刻關注著整個學段的教學目標 鏈,切不可只注意到眼前一小步,教第一課就只想著第一課,教第一單元就只想著第一單元,教第一冊就只想著第一冊。知識和能力如一個鏈條,環環相扣,前后關聯,活學知識,就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當我們復習到《君子于役》中的“日之夕矣,牛羊下來”時,可否想到張潔《挖薺菜》中的那一段充滿憂傷的文字:“太陽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漸漸地從天邊退去。遠處,廟里的鐘聲在薄暮中響起來。羊兒咩咩地叫著,由放羊的孩子趕著回圈了;烏鴉也呱呱地叫著回巢了。夜色越來越濃了,村落啦,樹林子啦,坑洼啦,溝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進了神秘的沉寂里。”學習《梅嶺三章》第一首,可聯系陸游的《示兒》去進行講解。復習《登飛來峰》可否想到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考不可能是只針對某一年級、某一課,它要通過這份試卷把學生九年來的知識進行鏈接,通過某一點的切入綜合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是整合,這就是“用教材教”。
三、學生怎樣“應對”中考?
作為一名學生應樹立不為中考而去應考的觀念,在“無為”中“有為”。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了“語文素養”的要求,“語文素養”的獲得不是靠一時之功而獲取的。
1.功夫在平時。靠中考前的一段時間去搶“語文”是不現實的。在人的一生中,學語文的黃金時期是初中,錯過了這一時期,就是一種浪費,不易挽回。所以學生要認認真真地思考,踏踏實實地訓練,扎扎實實地積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2.功夫在課外。學好語文只靠課堂也是不現實的。大量的課外讀寫是學好語文的重要保證。語文教育家于漪語重心長地教導我們:“學生時代讀教科書,讀好教科書,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千萬不能局囿于此,畫地為牢,把自己箍在里面,要善于抓住時間,拓展空間,廣泛閱讀。”(為上海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讀本·走近經典叢書》寫的前言)新的課程標準對此也有明確的規定:“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規律。”所以現在的中、高考大量考查課外材料,其原因也在于此。
3.功夫在習慣。習慣的養成終身受用。從提高語文素養方面講,要養成如下的良好習慣:認真讀題的習慣,認真書寫的習慣,按要求答題的習慣。特別是一些學生習慣散漫,影響了考試的效度,如有的學生在答選擇題時,不是把答案順序寫在題干中,而是填寫在文題句子中間。有的學生甚至用紅水筆答題,有的把作文寫在草稿紙上等。這些都是一種明顯的違規行為。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
4.功夫在細節。對于試卷當中的一些細節絕不能有絲毫的馬虎與疏忽,要細心。如作文要求中明顯地提出了不要寫成詩歌,可有的學生偏要寫成詩歌。這些都影響了自己的語文考試效果。
5.功夫在創新。在答題中,如果我們沒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就很難得到評卷者的青睞,難以吸引閱卷者的眼球,獲取好的“考試效益”。但創新的意義還不僅僅于此,在未來的學習、生活與工作中,創新精神與能力會陪伴我們終生。因此我們一定要走創新之路。
單說作文吧。作文教學本來是應強調觀察、積累、思考,鼓勵說真話,訴真情,做到“文如其人”。可是為了應試,為了獲得所謂的高分,于是教師只顧講授寫作技能知識,學生只顧訓練寫作技能。一時間技能訓練指導書滿天飛。師生不約而同地認為:在選材上,寫老師永遠只是“三課”——深夜備課,帶病上課,我為補課;寫做好事,永遠只是“三子”——上車讓座子,上坡推車子,上街拾皮夾子;寫好人,永遠只是“三人”——雷鋒,焦裕祿,孔繁森;寫勤奮,永遠只是“三人”——牛頓,達爾文,愛迪生。在思維上,天上的云只能像綿羊和棉花,而不能像蘿卜和黃瓜,蠟燭只能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老師,狼永遠是兇殘的,狐貍永遠是狡猾的,北山愚公永遠是堅持不懈的,
(本文節選自《湖北省黃岡市2004年中考語文試卷自評報告》,并獲全省評比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