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靈之鳥展翅飛翔 ——略談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思考
讓心靈之鳥展翅飛翔
——略談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思考
定海三中 鄭開能.cn
我一直在想: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什么?語文水平、語文能力體現在什么地方?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到底怎么上?答案可以有很多,但語文課堂教學肯定不是培養注解家、闡釋家、探幽家,而是為了培養會思考、敢質疑、能創造、善表達、有批判精神和溝通能力的人。
按照對“語文”這門學科最普通的理解,“語文”包含著三個層次:語言與文字、語言與文學,以及語言與文化。這里,我以為語言文字更偏向于語文的工具性,而文學與文化則更偏向于語文的人文性。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注重訓練學生熟練運用語言的能力,但更要緊的,他還應該是一個理解文學之美的人,他能夠引導學生充分領略語言所創造的文學世界是多么美妙。
錢理群教授多次說過“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務是打好精神的底子。”打造中小學生精神底子的途徑有許多,最有效的最經濟的是對經典課文的咀嚼品味。如今我們大多數老師上課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淺”,上課浮光掠影,不肯讓學生慢慢地讀,細細地品。這樣學生的精神底子很難積淀。因而在語文課堂教學設計與組織中必須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層次地對話交流,讀出自己的見解,得到一種精神上的共鳴或感觸。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淺探索和思考:
一、挖掘課文的人文價值,善于把握觸發點
每一篇課文,都有不同的切入點,但重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循序漸進地瀏覽、尋讀、品讀,挖掘課文的人文價值,真正讀出自己的感覺來。
如七年級下課文《竹影》,主要敘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涼時看竹影,描畫竹影以及聽父親講解中國畫的知識。在文中豐子愷先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了兒時的一段美好記憶,表現了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飽含了他對父親諄諄教導、平等民主、關注孩子和諧發展的教育方式理念的感激之情。婆娑的竹影,朦朧的月光,牽動了作者他們天真無邪的心,從單純的畫竹影游戲上升到進入藝術的殿堂。這些就是這篇課文最具價值的人文性體現。另外,初一學生與當時的作者他們年齡相仿,他們的生活內容、活動情形、心理意識也是相通的,抓住這一點,相信就能讓學生較好地進入文本與作者對話,真正讀懂課文并有自己的感悟。
基于以上認識,我在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組織上始終圍繞這么一條主線:通過體味本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感受天真爛漫的童真、童趣,理解父親的諄諄引導教育對孩子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在教學活動安排上主要設置三個環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語言層面上感受文字的美、感受爛漫的童真童趣;結合文本及生活體驗感悟父親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整體感知、尋讀、品讀、合作討論、探究性學習能較好地得到落實。一堂課下來,優美的自然環境、天真可愛的三個孩子及有如良師益友般的父親,在學生的心頭難以忘卻。
其實,在新教材中有許多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人文性,這需要教師學生靜下心來細細地去把握感悟,真正進入作者的心靈,而非粗淺地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如教學《社戲》一文,以《社戲》為題,按理說該寫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寫了我對平橋村的熱愛(以為是“樂土”)和因看不成戲的焦急心情,寫了赴趙莊看戲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歸途中“偷”豆、剝豆、燒豆、吃豆和事后談豆等事。這樣花筆墨寫,似乎有點離題。但《社戲》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寫看戲反映“我”與農民孩子的美好深厚的友情,歌頌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同時也流露出對兒時生活、“故鄉”的懷念之情,正因為如此,戲的內容寫得并不多(甚至并沒有寫出戲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寫了許多對戲不滿的內容),圍繞看戲,選取了一些戲外的生活素材,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題思想的。如果教師把握到了這一點,相信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組織不會偏離文本了,作者在“平橋村”難忘的人和事也自然會讓學生難忘,魯迅先生濃濃的“鄉愁”及原因,學生也會有更實在的感觸了。
二、多元品讀,激發共鳴。
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過程 中,對文字的品讀理解不能簡單地作一元預設,應注重鼓勵學生的多元課堂“生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給學生一種思考的方法,甚至于幫助學生創造一種思考的環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把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把思考的過程還給學生,,同時也讓他們體驗自己成功的快樂。當學生驚異于自己的理解感受被其他同學、老師肯定贊賞時,臉上的幸福表情讓人動容。
記得在岑港中學給初一學生上《竹影》時,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你認為最優美的文字并進行賞析及代表豐子愷先生向他父親說一句話,當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并被老師肯定時,我觀察到有好些學生越說越興奮,連續五六次發言,并且越說越精彩,同時帶動了更多的學生積極思考發言,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課堂教學不僅要讓程度好的學生充分活動起來,更要讓程度差的學生找到一種適合于自己的學習發法并內化為一種學習的能力,也能產生共鳴。如在這堂課中,有一位學生找出這么一個句子“天空好像一盞乏了油的燈,紅光漸漸地減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會兒,看見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細,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換救。”那位學生說不知道怎么分析,如果老師輕易地讓學生坐下去,那學生就失去了一次極好的學習方法體驗的機會。當時我提醒他這個句子用了什么修辭方法,那學生馬上說是比喻,然后我又問這句話寫什么,他想了一會兒說是天空光線的變化,我又追問,這樣寫與“太陽下山了,天色暗了”哪一句好,為什么?那學生回答:更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光線變化的全過程,非常具體逼真……至此,我相信他肯定理解了這文字的妙趣。
又有一次上魯迅的小說《故鄉》,有一句話:“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叫學生體驗“橫”字妙在何處?比較好的學生理解是:橫是平躺著的形象,遠遠看去死氣沉沉,沒有一些生機勃勃的景象,與“蕭索”、荒涼的意境十分和諧。而有一個學生說,那時房子比較低矮,小說中的“我”又是在低于地面的河中,這樣看遠處的房子,所以給人“橫”的感覺。說明魯迅寫作很客觀,用詞很準確。學生的這種理解雖然淺了一點,但善于動腦筋,有自己的獨特思考,因而更值得肯定。
不過我認為學生對一篇課文的多元品讀并不能隨意割裂文本,隨意地拋棄文本進行所謂的解讀,教師必須理性引導學生的多元理解,而不能一概肯定。如對《背影》中父親形象的分析,有一學生批判“父親”沒修養,理由是他不守交通法規,橫穿馬路……而這位老師對此卻大加贊賞!可以相信,這樣不加指正的多元品讀,語文教師、語文課的價值也就一文不值了,學生還能學到什么呢?
三、回歸傳統,讓語文課更有滋有味。
語文界一直很浮躁,東西南北風幾乎年年刮,使得語文課游離于真正的語文課外,語文課有時成了思想政治課、自然歷史地理課……聽說有一教師是這樣對《孔乙已》進行教學的—— 師:孔乙已是一個怎樣的人?
生:一個可憐的人。
師:為什么?
生:被丁舉人打折了腿。
師:我們應該怎么維護孔乙已的權益?
生:向有關部門控訴,要求嚴懲丁舉人。
師:那我們分角色模擬法庭進行審判。
教師引導學生成立現場法庭進行審判……(一節課就讓學生討論這個話題)
這盡管是個案,但我們現在有些老師的語文課似乎有去語文化的傾向,沒有讓學生沉入課文中,沒有讓學生透過文字觸摸作者的情感,沒有讓學生深入感受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教師沒有被感動,沒有用動情的語言來上課,沒有激動的神情舉止,學生也遠遠地看著,這課能成功嗎?
我一直仰慕名錢理群先生的講課,“他有地方口音,聲音并不高亢,甚至有點啞,但他的聲音飽含熱情,具有沖擊力,講得興起時,額頭、頭頂忽忽冒熱氣,所以他上課,講臺上必備有一塊毛巾,要不停地拭汗才行。正好是冬天,聽他的課就覺得他好像是一個正燒著開水的小火爐,熱力四濺,頭頂上冒出的騰騰汗氣,正如他橫溢的才情。”在這種氣氛中,學生自然感受到語文的無窮魅力!
傳統的語文教學尤其重視朗讀和背誦,因為朗讀和背誦有助于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習得,是學習規范、優美的書面語言的必由之路。“瘋狂英語”之所以效果顯著,不外乎就是癡迷地去說,投入地喊,在激情中積累句子、培養語感。同為語言教學,語文學習也理應如此。
朗讀,應該是一種“美讀”,把作者的感情在學生感知全文時表達出來,“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使學生從正確的語音、語調、節奏等方面對作品內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強烈流動,能“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入情、入境、會心。我想我們現在的新課標下語文教學,應把教學的重點移到指導并幫助學生“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語言上來。
如《竹影》1——2節寫景,文字生動優美,確實值得學生細細品讀,必須要讓學生自由朗讀,如果教師能進行聲情并茂地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像或結合多媒體畫面來呈現這些文字的內容,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激發他們朗讀的欲望。又如《偉大的的悲劇》一文,敘述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卻又滿懷希望地奔向南極點,卻悲哀地發現挪威人已經捷足先登,只好無奈但又十分堅毅地踏上歸途,最后一個個悲壯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飽含深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探險隊員表現的那種勇敢、坦然、鎮定地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如果條件允許讓學生自由朗讀兩節課,讓他們去品讀:文中哪些情節深深地打動了你?為什么?
相信學生應該會找到這些情節:1、接受為挪威人作證的任務。2、威爾遜博士臨死不放棄科學觀察。3、奧茨英雄似的死去。4、斯科特三人安靜地死去。5、斯科特的絕筆。對重點的語段、句子,像“奧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靜地死去”等情節中的語句要組織學生朗讀,對關鍵詞語要反復品讀,以此加深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所謂“教學千法讀為本”,即是指出聲的朗讀。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老師的講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學生的主觀感受……因此,我主張讀得多一些,講得少一些,練得多一些。” 的確,要多讀,“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在讀中感悟、品味語言,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理解作品內涵。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才能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比如教學《安塞腰鼓》,文章的感情基調是熱烈奔放的,要用高亢激越的語調來誦讀,但是于細微之處又有變化。在讀到“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時讓學生自己揣摩: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學生用輕柔低緩的語氣讀完此句后,再次要學生讀描寫腰鼓的句子:“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這時再讓學生對比欣賞課件《安塞腰鼓》和《蘇州評彈》,引導學生完成下表,思考:安塞腰鼓是誕生在陜北高原上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為什么沒有誕生在杏花煙雨的江南?
藝 術 形 式 類 別 | 安塞腰鼓 | 蘇州評彈 |
誕生地域 | 黃土高原——陜北 | 江南水鄉——蘇州 |
地域特點 | 厚重沉實 | 溫婉秀美 |
藝術特點 | 激越 奔放 | 細膩 婉轉 |
這樣,不用老師多講,學生自然就領悟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文化,安塞腰鼓與厚重的黃土高原是分不開的。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尋找課文中的美,并將找出的句子、語段美讀,進一步深化自己的感受。朗讀、賞析、賞析、朗讀,使整堂課有一定的縱深度,有比較開闊的思維、聯想空間,避免了課堂教學的“平”、“淡”,也避免了教師的簡單說教。
語文課堂教學,擁有活生生的學生,也擁有充滿活力的語言文字作品,自然更擁有不同的作者在文中所蘊含的鮮活的情感,我們沒理由一成不變地死板地用一種模式上課,只要你心中有這樣的意識:我已被文本感動了,還怕學生感動不了嗎?那語文課肯定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最后,引用浙師大李海林教授《關于閱讀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中七個問題,讓我們共同探索、共同思考,塑造新語文形象,讓語文之鳥展翅飛翔在每一個教師、學生的心中!
1、語文課的人文性體現在何處?
2、創造性閱讀用什么去創造,創造什么?
3、新課標下語文教師課堂地位的萎縮。
4、課堂教學中討論的真諦。
5、知識在語文教學中起到什么作用?
6、教學拓展的邊界是什么?
7、語文教學為什么用多媒體?
參考書目及網站:
1、《語文教學通訊》04——05 2、《語文學習》04——05 3、《中學語文教與學》 04—05
4、《語文新課標解讀》 5、《語文資訊網》 6、《三人行語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