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討,摘吃大桃——走在語文課程改革的大路上體會之二
合作探討,摘吃大桃
——走在語文課程改革的大路上體會之二
2002年9月,我們學校初2005級采用蘇教版語文教材。已教書20年的我,趕上這次課改。兩年來來,我用新課改的理念去指導自己的教學,始終也沒有停止過對新課改的探索,實踐。我努力嘗試在課堂教學中形成“生生互動”“合作探討”的學習方式,實踐使我認識到,合作探討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最佳方式之一,它不但能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還使語文課成為充滿活力之舞臺,學生的語文知識及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和鍛煉。真是合作探討,摘吃大桃,
二 、合作探討、協作共學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社會的到來,未來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新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探討”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課堂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課堂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探討學習,是讓學生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把全班學生按一定的方法(或同質、或異質)分成若干小組。教學過程 的大部分環節都以小組活動為核心。要求學生互助合作嘗試探索知識,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以及全體的表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關系,將傳統的教學與師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近兩年來,我在語文課改上,努力嘗試在課堂教學中形成“生生互動”“合作探討”學習,為此開展一系列活動:1.游遍世界,能說會“導”。 如我在教八年級上冊第4單元:“江山多驕”.我根據單元寫作“寫參觀游覽的文章”及“假如我是導游”的口語交際要求。我讓學生們自由組合成導游小組,分別擔任各景點的導游,帶領游客(老師和同學)游覽人民英雄紀念碑,中山陵,凡爾賽宮,黃鶴樓,于園等地.當然也可以介紹國內外甚至我市的名勝古跡,并要求每個小組必須利用電腦將要介紹的風景名勝制作成幻燈片,以達到生動、形象的直觀效果。2.關注社會生活,調查小組、烹飪小組各顯神通。我們語文與社會生活有密切的聯系,了解語文學習的資源和運用語文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我嘗試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溝通課堂內外,課本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從而開發社會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搜集社會生活中新鮮語匯和不規范現象,注意街頭語文和廣告語言的表現形式,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寫作中學會觀察生活。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等方法。我曾讓學生們自由組合成3-5人小組,走進大街小巷,查“殺”各個商店門面招牌的錯別字;八年級下冊三單元要求學生會寫簡單說明文中,有以“談談綠色食品”一題,我讓學生去街上、去超市向行人、顧客、營業員調查綠色食品的消費情況;我讓學生們利用寒假到周邊調查我市環境保護的現狀,并要求寫成言之有物,有結論的調查報告。其中還有一題是“(食品名)的制作”,我要求學生自由組合成3-5人的廚藝小組,去超市去農貿市場購菜,然后烹制成熟,最后在課堂上向大家一一介紹本組這道菜的整個制作過程。最后由大家當場品嘗…… 3. 辯論小組、表演小組,精彩紛呈。從小學進入初中,學生們在學習上與小學時相比多了一些自信與自主,對問題的看法也更希望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更希望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得到別人的認可。在班上因此我多次舉辦辯論會,讓學生們分成正、反兩方就美伊戰爭,大陸與中國臺灣,學生是否減負等問題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我還在教《皇帝的新裝》、《晏子使楚》、《變色龍》等課文時,要求學生們成立表演小組,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4.在課堂教學中,我還引進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對課文學習理解時,盡量讓學生一起思考和尋求答案;在作文批改評講上,我還采用了四人互評,你說我幫的評講方式。不再是我這個老師的獨家之言。
三 合作探討,收獲多多
1.合作探究學習,激發興趣。在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創作、表演,也樂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學生們一起合作融洽,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從而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只有創造條件滿足學生對歸屬感和影響力的需要,他們才能感到學習是具有意義的。基于這種認識,合作學習把教學建立在滿足學習心理需要的基礎上,使教學活動帶有濃厚的情誼色彩。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學習,成員之間互相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滿溫情友愛、又像課外活動那樣充滿互助和競賽,同學之間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歸屬的需要。如學生對課本有聲有色聲淚俱下的表演,,達到入情入境,與作者產生共鳴,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想象與創造能力,同時激發了興趣。在發現中得到快樂,在研究中獲取知識,在探索中提高主體參與意識和能力,課堂氣氛和學習效果也會格外好。
2.合作探討學習,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重要方式。合作意識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合作將是未來社會的主流,而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必須得做到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其中的每個成員都要對其他成員的學習負責,體現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意識要求。通過小組討論、互相評價、互相反饋、互相激勵、互幫互學、互為師生等合作互動的活動,最終達成思想上的共識。他們的合作意識潛移默化地得到了培養。我記得在讓學生們合作探討“綠色食品”這一專題時,2班周維劍同學平時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言談、不合群,“僵尸”是同學們根據他的性格給他取的外號。由于一次又一次必須與其他同學的合作學習,(每次我都要求每個必須參加)使學生們認識到他也是一個令人佩服的電腦幻燈片制作的高手。每當自由組合時,周成為“搶手”組合對象。他也在這些活動中找到自信、學會了合作,與同學的關系也較以前得到善。
3、合作學習,促進互動。發揮小組群體的互動功能,讓優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到鍛煉,后進生得到幫助,從而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學生們在小組學習時,由于人少,相對距離近,發言的機會多,練讀的機會也多。小組討論的氣氛更是平和而熱烈。就這樣,他們在最佳的情景中,一起主動地學習,積極地研究,平等互助,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發揮群體功能,激勵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為學生開設了平等互相的學習場所和機會,創設了人人都能表現自我的條件。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個體之間可以更好地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不僅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更有利于學生間的相互啟發,從而共同探索,發現新的東西。所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能夠創設一個很好的情景,在平等互助的基礎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它不僅減輕師生的負擔,而且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極大增進了教學效果。
4、合作探討學習,激發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一種具有主動性.獨創性的思維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其觀點總是富有新的創意。如我讓學生們利用寒假到周邊調查我市環境保護的現狀,并要求寫成言之有物,有結論的調查報告這次活動中,吳蕊鑫和吳廷婷同學在做了大量的調查走訪后,寫出了長達四千多字的、有獨到見解的調查報告,被我語文組校推薦到區里參加環保征文大賽。現摘錄其中一段如下:“動物興亡,匹夫有責:根據我調查小組對動物各階層生活現狀的調查及反思,特提出如下關愛動物的建議:一、培養青少年環保意識。遇一事上一課,用現實教育孩子;學校召開環保課,環保教育呼喚載體;“仿效教育”利于行,從小要“食有禁忌” 二、行為角度 每個社區發展自己的家養小動物保護會,調節主人與小動物之間的矛盾;2.在市區設立動物收容所,收容被遺棄的小寵物,對它們加以照料,最后幫它們找有愛心的主人。3讓動物園中的動物回到它們祖先 生活的地方,城市盡量減少動物園;4.加大“不捕殺野生動物和珍惜動物”的宣傳;5 、增加動植物天然保護區,嚴禁借旅游觀光之名去打擾動物們的寧靜生活。”又有學生江陵、 艾琳琳等人合作寫的《臺灣問題研討》我們的意見:中國要收復中國臺灣談何容易,美國雖說不同意“臺獨”, 但也決沒有說支持中國收復中國臺灣。中國臺灣進行了3.20公投,中國就無法阻止,如今“陳呂”贏了,“連宋”配,當然收回就更困難了,而最好的局面也莫過于現在這種僵持的局面。我們個人認為現在的狀況最好,而且鄧小平曾說過:“大陸可以等100年,只要你不鬧,等于你給我祖國面子,我就不理你,因為中國臺灣已經邊緣化,對它已經沒有意義,它不需要靠中國臺灣資本。”
21世紀的學生應當“學會合作”,在語文學習中,讓學生發揮群體探討合作方式,讓學生在合作中求得發展,學生就會在課內課外的語文學習上,摘吃到又又香的大桃子!
成稿于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