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式的新課改語文
散文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它取材廣泛,搖曳多姿,事件牽涉多,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時間跨度大,空間轉換廣,表達方式活,但卻緊緊圍繞作者要表現的主題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散亂。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我認為這種特點與語文新課改有異曲同工之處。即語文的課堂教學可以“散”一些,但“神”不能散。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1、 新課程標準倡導師生“新”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正常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的保證,對師生雙方良好品質的形成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新課程的課程標準關心的是課程目標、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課程設計思路,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及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使用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去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學科教育的本位不在學科而在教育。新課程要求教師重新思考學生,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來看待。他們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動探究知識的愿望,有積極的學習態度,這些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是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所具有的,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合作交流,從而拓展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拓展學生發展的空間。
2、比較日本語文教學,完善我國語文新課堂
前階段,筆者看到一篇文章《日中國語教育比較研究》,在這部著作中,作者從課程、教材、教法以及學生狀況等幾個方面,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日本語文教育的現狀,分析了日本語文教育近半個世紀以來的發展脈絡,進一步提出了對于我國語文教育課程改革的建設性意見。日本語文課堂的學習方式是比較豐富多樣的,學習氣氛是比較寬松的,師生的關系是比較民主平等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由發展和老師的引導作用是有機結合的,學生的自由發展與系統的語文基礎訓練、語文能力培養也是有機結合的。所以,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 中,只有讓學生處于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他們才能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更是培育創新精神不可缺的氛圍。教學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系相處,積極主動配合,達到和諧,融洽一致,學生才感到心情舒暢,求知欲旺盛,思維也就非;钴S,流暢,學生才能敢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能產生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群體共生效應”才有可能產生。學生的創新欲望就被激活,創新的見解就會不斷涌現出來。
例如《晏子使楚》一課,晏子出使楚國,連續碰到三大難題,但他運用自己的創造智慧,進行了超凡脫俗的創造性爭辯,取得了非同尋常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晏子的爭辯沒有用嘴巴或書本傳授給學生,而是設置情景,提出問題,把學生置于晏子的地位,激發思考,引導爭論。教師問一位學生:“你個子不高,因此引來過什么麻煩嗎?”“沒有!睂W生答。老師話鋒一轉,說:“曾經有個人,就因為個子矮,惹來了麻煩。那就是: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有一回,齊國派身材矮小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得知,特意作了布置。晏子到來,見城門緊閉,侍者讓晏子從城門旁邊新開的洞口鉆進去。假如你是晏子,你怎么辦?請先思考然后發表你的見解!边@樣把學生放在晏子所處的環境,學生嘗試著像晏子那樣思考,像晏子那樣回答難題,然后再讀課文,這樣就大大刺激了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再用自己的語言把課語含義表達出來。這樣設法把學生引入教學過程 ,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把語言文字的訓練同思維密切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在語言教學過程 中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的目的。通過表達,讓學生體味成功的愉悅,能調動學生爭論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