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和利用生成性的新課程資源
大連世紀中學 高朋
教科書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以致于人們常誤以為教科書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事實上,僅以教材而論,教科書也只是教材之一種。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音像、網絡越來越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成為教材,卓然走進教育教學的各個場所。課程資源也可能是滲透在課程和教學活動中被人忽視的各種因素,以及班級氣氛、校園文化、家庭環境、社會因素等。那些難以預期的、伴隨著正規教學內容而隨機出現的、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影響的內容,同樣也是一種課程資源。這其中大量的內容是無法預先計劃的,只能在隨機出現時因勢利導,相機為用。
案例一:兩年前的春天,筆者所任教班級的班主任突然生病住院,校領導找談話臨危授命(此時正值初三畢業前三個月)。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班級?班主任看班是乖寶寶,班主任一走成鬧人娃。身為他們的語文老師和第二班主任,早已深有感觸。這不,剛剛走馬上任,就遭遇小集體曠課,四個平時很愛學語文但其他科都不好的學生偏偏選擇逃離語文課堂。理由是中午去網吧上網一時興起,忘記時間。據課后了解,這幾個學生都來自單親家庭或自己過(父母離異并都不愿意管孩子),上網是他們唯一的課外活動。
怎么辦?談心家訪司空見慣,已不能引起太大觸動。我單獨叫來這幾個同學,給他們出了個作文題:《網絡帶給我……》。他們沒想到曠課的懲罰如此簡單,心甘情愿開始動筆。出人意料的結果出現了,交上來的習作篇篇精彩,均屬超水平發揮。其中一個學生無不驕傲的說,這個話題有可下筆之處,他們感興趣,更何況這是拿手項目,寫起來暢快。更可喜的是他寫著寫著,竟寫到了網絡的負面影響上,于是痛下決心,畢業考試前,暫停上網。寫作成了德育教育的輔助手段,這也讓我這個班主任興奮不已。最愁作文的學生拿到感興趣的題目,竟也下筆如有神。看來,學生們不是不會寫,而是沒啥可寫,如何讓他們次次都感興趣,如何及時并利用新的課程資源,這恐怕是每個語文教師思考的。
我給他們出了另一個作文題《父母讓我……》。這一次,他們也學會了辨證思考家庭與自己的關系,一改往日談到家就顯露出不屑和痛恨。“母親給我身體,撫育我成長,雖然現在母親離開了我和父親,但我想,她一定有她的苦衷。”一位同學這樣寫道。學生開始學會寬容和理解,這也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結果。可見,只要稍加留心,我們身邊可挖掘的課程資源隨處可見。再有效的加以利用,它們將使教育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新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課題是《世界何時鑄劍為犁》,要求學生就“戰爭與和平”的話題展開語文活動。其中有一個話題是:“鑄劍為犁”的雕像在聯合國總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個春秋,可是和平的鐘聲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們敲響,戰火和死亡仍然時時踐踏著公理和正義,這是為什么?
問題剛一拋出,馬上有人舉手。“經濟實力!”“強權政治!”……“我認為,戰爭也有它的巨大作用,沒有鴉片戰爭,中國男人可能現在還是大辮子呢!”話沒落音,就遭來群起攻擊。“你有沒有人性?”“戰爭販子!”“你是不是想再發動一場戰爭,中國就進入共產主義了?”大家看著我,等我下評語。我想了想,說:“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難道事實不也如此嗎?”這下,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對我的答案普遍不滿。學生課前準備的都是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的例子和數據,絲毫沒想過還有其他方面。不過,聽了我的話,有人開始思考。學生回憶起歷史上的戰爭,“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的確有很多是在侵略和戰爭后開始的。”“外國人入侵,中國人才知道閉關鎖國的失敗,才開始睜眼看世界。”“有三國之亂,才會出現諸葛亮這類人物。”學生的思路真“快”,幾乎所有人都轉到另一個極端上。終于又出現了另一種聲音:“我們得從兩方面思考才行。戰爭有雙重性,既推動歷史發展,又在某種程度上阻礙文明進步。”這時,我笑了,說:“應該說既使人民飽受苦難,又在某種程度上推動歷史發展。”學生終于一致表示贊同。這不是很好,學生不再人云亦云,而是辨證的思考問題,我的啟發成功了。
案例三:語文實際上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和各門課都有聯系。課文內容、學生閱讀的材料五花八門,做語文教師,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具備很多其他學科的知識,真得有“全才”的本領。人的精力有限,總有涉獵不到的地方。講《向沙漠進軍》時,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課文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外國的地中海沿岸,一個是我國的陜西榆林地區。為什么前者略而后者詳?為什么前者不交代沙漠化的原因而后者交代?對此,光靠教材本身是解決不了的,但我知道學生們正在學《世界地理》,我讓大家找出書,找到這樣的一段話:地中海沿岸處在北緯30°附近的副熱帶高氣壓帶,低空空氣密集,氣流是上升的,因而蒸發量大,卻難以形成降雨。可見,它的沙化主要是自然原因,不必強調,因而略寫;后者則主要是人為造成,應當強調,所以詳寫。
以往處理課堂上突發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為了節省時間,以完成規定課時內所有內容,教師通常會要求課后再解決。而最終結果呢?很可能不了了之。長此以往,學生對語文課的熱情也大大削減。這一次,我選擇了當堂問題當堂研究、解決。由此看來,對此類文章,還真得多請教請教其他學科的教師才行。
課程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師改變過去只強調課堂教學,而忽視其他潛在因素的思想,代之以對各種教育因素的廣泛關注。開發家庭學習資源,可能引發學生對親情、文化背景、經濟和地位等方面的關注和思考;開發社會學習資源,會對學生產生多方面的引導功能。對課堂上一切可能出現的,或隨時生成的課程資源,教師要具有善于發現、果斷取舍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教育價值,努力進行課程資源的多向多維聯系,形成課程教育交互網,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與全面發展的需要。
董大方老師點評:
教材中的知識是這一學科專家頭腦中的知識與教材編寫者頭腦中知識的融合。教學中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現狀對教材知識進行整合,使其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高朋老師恰注意了教學內容與學生求知需求之間的匹配問題,力求用學生的眼光來讀教科書、看教材內容,充分開發課程資源,才使教學收到了良好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