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改遠離“浮躁”——實踐新課程的反思與感悟
實事求是地說,對于新近進入或 不久就要進入新課程實施的教師來說,他們到底有多少有效的準備?我們無法把握。如果進入新課程的實施只是響應一種號召,只是記住了關于新課程的一些概念、術語就匆忙上陣,那么新課程的實施質量、效果就要大打折扣,難免會穿新鞋走老路。現(xiàn)如今審視、反思一下我們的課堂,還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浮躁與虛假”的現(xiàn)象。對此,筆者想談幾點反思與感悟一、別讓課堂變“客堂”
實施新課程的實踐中,得益于師生關系的蛻變,新型學習方式的構建,學生自主意識得到增強,合作愿望不斷提高,探索熱情持續(xù)高漲,使課堂中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激動人心的場面:發(fā)言不必舉手,想說就說;自由離開座位,想動就動……井然有序的發(fā)言變成迫不及待的搶答,安靜的教室里人聲鼎沸,可這些“熱鬧”的背后是否有值得我們“冷靜思考”的因素呢?
的確,“新”的課堂中,師生“動”起來了,課堂也“亂”起來了,學生更是“活;”了,老師們決不敢再用“規(guī)矩”去約束學生,生怕被扣上“不民主”的“帽子”,視為違背了新課程的理念。因而只能是“客客氣氣、忍氣吞聲”了。
其實,民主并不意味著一味的遷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縱。思維的發(fā)展和井然的秩序并不是一對矛盾,他們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在一個沒有秩序的課堂上,我們看到孩子們不顧他人地表達自己,有的孩子在混亂的信息中,不知道該先聽取哪一些信息而放棄了學習。而在一個有秩序的課堂上,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注意力明顯集中,學習有較強的目標性。我想一個形式上有秩序的而內容上突顯個性追求思維發(fā)展的課堂才是我們想要的真正的課堂。因此,秩序、規(guī)矩并不是束縛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罪魁,正相反,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護所有學生學習或平等交流的權利。相信在這樣的秩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實實在在的知識;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在實踐新課程時,一定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注意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別讓變了味的“活”、走了樣的“動”迷惑了我們的理性,千萬別打著“新課程”的旗號走進“形式主義”的誤區(qū),千萬別讓課堂變“客堂”!
二、遷就、過分的“表揚”要不得
如今的課堂教學,教師的微笑多了,對學生的表揚、鼓勵多了。但是,表揚、鼓勵是不是就多多益善?事實上,不分"青紅皂白",一堂課充斥著表揚和鼓勵,一味地表揚、鼓勵就失去其意義了。表揚、鼓勵不能成為教師的“口頭禪”,把它時刻掛在嘴邊,是不是太廉價了。不能為了表揚、鼓勵而去表揚、鼓勵。遺憾的是,這樣的表揚、鼓勵,人們可以經常見到。我們看到,在不同地區(qū)的小學課堂上,上演著同樣一種表揚的情景:某一學生回答問題了,其他同學齊聲拍掌若干下,做出整齊的手勢,同時高呼"你真棒"。這樣的表揚到底有多少作用!是的,應該以表揚、鼓勵為主,但為主不等于只能這樣。不能“動輒表揚”,要讓學生知道教師所表揚的是什么。用不著把表揚、鼓勵的話語時刻掛在嘴邊,其實,教師一個信任的點頭,一個由衷的微笑,一個親切的關愛動作,其所蘊含的表揚和鼓勵常常更加充滿感情,起到更好的作用。表揚、鼓勵是一種評價,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應是能夠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評價,而廉價的、籠統(tǒng)的、不著邊際的表揚、鼓勵盡管比動輒批評、訓斥不知好過多少倍,但仍然是起不到促進發(fā)展的作用的。
三、“形式主義”的搜集和處理不可取
確實,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不夠重視的,而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對其形成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特別明顯和重要的意義。如何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樣應避免形式主義的做法。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動不動就讓學生搜集材料。今天課文里有恐龍,搜集恐龍的材料,明天課文中涉及機器人,就搜集關于機器人的材料,這節(jié)語文課提出一個搜集的任務,下節(jié)地理課又要求搜集材料,一些很簡單明了的問題也讓搜集材料,好像不如此就不是新課程了,實際上,這樣做既不必要,學生也難以承受,造成了學生的另一種形式的學習負擔;二是總要求學生上網搜集材料。學生當然應該學會從互聯(lián)網上搜集材料,但網上搜集不是唯一途徑,不可取代其他途徑,很多時候從其他途徑(書籍報刊等)搜集材料,可能更有效、更快捷。且不說現(xiàn)在很多學校、家庭不具備網上搜集這個條件,即使具備也不能完全依賴它,何必非得趕這個時髦呢;三是只重搜集而不重處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課堂上展示一下,讀一讀,而沒有加工、分析。我們要正確認識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這種能力應該重在使學生形成善于搜集信息的意識,形成這種習慣,知道什么時候應該搜集,通過什么方式搜集,怎樣有效地搜集,怎樣分析和利用所搜集到的材料。
四、不能做“面子工程”
實施新課程也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因為是這樣的過程,我們才不斷地形成和積累著經驗,不斷提高對新課程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新課程的實施質量。實施新課程,應該在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努力體現(xiàn)之,不成熟、有缺陷不可怕。遺憾的是,如果我們留意的話不難見到這種情形:新課程的實施成了一項“面子工程”,是展示給別人看的,是為了表明已經轟轟烈烈地開展新課程了。于是,公開教學是“新課程”,極力表現(xiàn)出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平時上課就不“新課程”了,就“老老實實、扎扎實實了”,學生就不“亂說亂動”了。“新課程”的課堂教學結束了,還要用專門的時間來進一步“明確學習要點、重點”。有的學校,今天有人來參觀聽課提供一節(jié)“課改課”,明天有人來聽課還是同樣內容的課,總有幾個經得起“推敲”的保留節(jié)目供人觀賞。我們知道,新教材的敘述方式有很大變化,試圖摒棄那種學科壓縮餅干式的編寫方式,著力體現(xiàn)一定的探究、發(fā)現(xiàn)、實驗內容,這樣,系統(tǒng)性、邏輯性似乎不那么強了,于是,有教師用了“新教材”,不忘“舊教材”,新課本的空處寫下密密麻麻的補充材料——都是過去課本或教參上的東西,一節(jié)課不讓學生明確地記住個“一、二、三”來就覺得沒有完成任務,就覺得對不起學生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