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反思
玉樹
以往的語文教學,我們總是把內容分解成若干知識點、能力點,圍繞知識點、能力點設計大量練習題,讓學生反復機械地做練習,造成了語文課程的繁、難、深、多,而實際收效甚微。語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提高國人的素質?這是語文教師苦苦思索的問題,也是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新課程改革的春風,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帶進了語文課堂,教師們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師生臉上的笑容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讀書寫作的能力強了,口語表達流暢了。在我們陶醉于成績的同時,不能不看到在改革中,也出現了一些追求形式的改變,忽略內容的充實和有效性,形式大于內容,華而不實,“形”轉而“實”不轉的現象。
一、朗讀教學形式多樣,卻不注重讀書的實效
朗讀教學歷來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隨著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老師們更加認識到朗讀教學的重要性、必要性,通過朗讀、誦讀、背誦等豐富多采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整體感知、感悟、積累和熏陶,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豐富他們的語言材料,增加他們的文化底蘊。因而朗讀教學被語文老師運用得淋漓盡致,F在在我們的課堂上,已很少見教師手執粉筆,口若懸河,學生正襟危坐,洗耳恭聽的景象,代之以書聲朗朗、此起彼伏的熱鬧場面:范讀、自讀、分組讀、表演讀……這些方法很好,我們應該大力提倡。但是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課堂上一篇課文反反復復的讀,可每次讀前老師不給提任何要求,或者提的要求很隨意,只是注重朗讀的聲音效果,是不是只要開口讀了、形式足了就有了收獲呢?我認為并非如此。“學而不思則罔”,讀書必須有明確的目標,邊讀邊想,才能有所收益,所以,我認為教師應當精心設計朗讀教學,在朗讀形式多樣化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讓他們明白帶著問題去讀書,才能有所收獲;給以讀書方法的指導,如圈點閱讀、質疑閱讀、精讀、瀏覽等,不同的學習目標可采用不同的讀書方法。總之,每一次的朗讀都應該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深一層理解,每一次的朗讀都應該讓學生得到一些讀書的方法,能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掌握學習的策略,確實發揮朗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功效。
二、信息技術運用形式單一
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運用,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目前,在教學實踐中片面理解信息化,盲目追求信息化的情況不少。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似乎信息化僅僅體現在制作和運用多媒體課件上。其實,新課程要求教師應具備信息化的多種能力: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程開發和整合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的能力、廣泛利用課程資源的、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等等,制作課件在只是信息化的一個方面。在課件的制作上,又表現為追求頁面的華美、精致,內容卻猶如教案的平面展示,沒有或者很少有通過網絡或其他渠道搜集和整理的信息材料,對課程的開發明顯不夠。如一位教師執教一堂綜合實踐活動課,課件一共設計了四頁,展示了活動的四個過程,每一頁都用不同的顏色作背景,每一頁或寫上活動的名稱,或寫上一些名言警句就完了。這樣的信息化能收到什么效果呢?有一位教師教高爾基的《海燕》這一課,為了顯示信息技術,整堂課都運用了背景音樂《梁!,確實有些不倫不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覺得制作課件應該在搜集、整理信息這個方面著手,充分運用多媒體集音響、圖畫、影象、動畫于一體的功能,確實對課程進行整合、設計和開發,加大課堂的容量,多一些實實在在的內容。可用可不用的時候不必勉強為之。
三、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泛化
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 以往的語文課堂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對文章進行條分縷析,從字詞到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再到修辭和寫作手法。學生只要把老師講的東西領悟了,記住了,就算完成了任務。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是非常落后的,收效甚微。因此,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自然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努力探討新的教學模式,意在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問、討論、交流,成為教師們用得最多的手段。可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卻又暴露了一些新的問題:1、課堂設置了許多問題,一環緊扣一環,老師問,學生答,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似乎這就是探究。其實,一個個膚淺的問題就象一條無形的繩索,禁錮著學生思維的拓展。2、不管什么問題,難易程度如何,總是組織學生小組討論,課堂形成一種新的定式:提問—— 討論 —— 回答,反反復復,一堂課下來要討論十多次,每次的時間都不長,簡單的問題不必討論學生已經知道,可復雜的問題學生根本就沒弄明白,這樣的課看起來熱熱鬧鬧,可學生根本沒有體驗。3、布置了探究任務之后,教師袖手旁觀,任憑學生去交流,只等到規定的時間到了,叫幾個同學說一說,然后教師進行總結,把答案統一一下,或對學生鼓勵一番。我認為這些做法都是不妥當的,是有違于新課程理念的。
首先,新課程把教學的本質定位為交往,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 的主體,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師生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這就要求教師能放下架子,從講臺上走下來,和學生做朋友。那種提問式和袖手旁觀式其實仍然是一種“居高臨下”的長者姿態和學習的管理者的角色。所以,我們要確實轉變觀念,真正改變自己的角色,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改變,實質上仍然是老一套。
其次,任何教學方式一定要服從教育內容的需要,由內容決定形式,不能因為追求課堂的活躍而脫離學生的實際,脫離課堂授課內容和課堂環境的實際,生搬硬套地去模仿新的教學模式。我們提倡探究式學習,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不是什么科目、什么時候都適用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有其存在的空間,不能一味否決,要結合新的教育理念加以繼承。對于那些淺顯的、沒有深度的問題,要讓學生獨立完成,不必大兵團作戰,否則會導致探究的淺層化、庸俗化;那些難度很大、學生的能力無法完成的問題,交流討論也得不出什么結果,這時教師仍要講,新課程并不排斥教師講,而是主張“精要地講”,有利于培養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地講?傊,選擇那一種教學方式,取決于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不能盲目行事。
第三、我們要準確地、完整地理解“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豐富內涵,真正調動學生的激情。進行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時,必須以學生扎實的獨立學習為基礎;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提問要講求實效,要有針對性,難易適中,富有啟發性,提問的數量也不宜過多;設計小組合作的時機,過程,在安排上必須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學生年齡和學生水平等,要創設一定的情境,用豐富多采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不能走過場,追求表面的熱鬧,要講求課堂的實效。要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鼓勵他們大膽猜想,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鼓勵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文章,不要把學生的思維納入既定的模式,呵護他們的瞬間的思維的靈光。在進行活動評價時不應只表揚某個發言的學生,應肯定整個小組學習的成功。
新課程改革任重道遠,我們每一位一線的教師應該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教研工作,在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的同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只有這樣,課改工作才能落到實處,才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