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新課標的幾點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已經全面啟動,與以往的語文教學大綱相比,新課標要求語文課不僅僅要教學生識文斷句,更要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一、《語文課程標準》第一次提出了“語文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這是一個新理念,明確規定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強調了語文教學要在重“工具性”的同時,更多地關注“人文性”,即關注學生情感和道德品質的培養。以往的大綱僅從“語言文字是信息的載體和重要的交際工具”這一觀點出發,只突出語文的“工具性”特點,對語文學科的定位不夠全面。語文課程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中的教學資源,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一般性的文章,對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具有人文性。
對于課文中人文性的理解,至今還有不少教師認識有偏差。有人認為,人文性的文章就是一些情感色彩濃厚的文學作品,實際上人文的內涵在一般性的文章中也具有包括一些議論性的文章,而從一般性的文章中挖掘出人文性的內涵,是對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鑒于語文課的基本特點,作為—名語文教師,從工具性出發,應著眼于培養學生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注重體現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從人文性出發,應著眼于發揮對學生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作用的教育功能,深入領會并挖掘蘊藏在課文字里行間的人文內涵。
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這也和過去的大綱提法明顯不同,對語文課程的培養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的大綱只強調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其實“能力”與“素養”是有區別的。從概念上講,“能力”是指人能勝任某項任務的自身條件,重在“功能性”;“素養”是指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在某一方面所達到的水平,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從包含的內容講,語文能力主要是指聽、說、讀、寫能力;而語文素養按《語文課程標準》所說應該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言感受,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等等。從以上可以看出:語文能力包括在語文“素養”之中,“素養”是“能力”基礎上的再提高。
基于此,教師一方面要以課本為依托,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及其綜合素質,打好語文基礎;另一方面要擴大學生課外閱讀量,拓寬學生的視野。新課標已開列了文學書目,并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OO萬字。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能力,做好書目的推薦和閱讀指導工作,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總之,要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在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等目標的同時,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愛國主義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語文學習更應注重實踐性 ,要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把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十分普遍。語法分析得非常準確,但平時說話、寫文章病句卻屢見不鮮;優美詞語堆積如山,卻無用武之地,只不過是“死”山一座;作文理論掌握了不少,似乎深諳此道,但寫起文章來卻蒼白無力……何哉﹖是長期輕實踐造成的。語文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課本上的理論要運用到實踐中去,否則理論將成為無本之木,枯竭而死。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在課程內容上,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別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系現實、密切聯系學生經驗的教育資源,使語文課程內容不再局限于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源遠流長的一泓活水。在課程實施上,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大力改進課堂教學,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系與溝通,變讀書、答問單調的形式為課堂上充盈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同時,要運用多種語文實踐形式,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多接觸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