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研究性閱讀教學的指導策略
摘要 研究性學習方式日漸進入各個學科。本文認為,研究性閱讀教學應注意四項指導策略: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思維訓練與記誦積累相結合。關鍵詞 研究性閱讀教學 主體 自讀 點撥 思維訓練
隨著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進入基礎教育階段,研究性學習方式日漸進入各個學科。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改變學科傳統的教學模式,革新傳統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語文閱讀教學長期以來低質低效,研究性學習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閱讀教學改革前進的道路。研究性閱讀教學的開展應是必然趨勢。那么,怎樣正確進行研究性閱讀教學呢?筆者認為,研究性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指導策略:
1、以學生為主體
閱讀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確認學生在教學過程 中是認識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說:“教師的教為的是學生的學。學生的學習是有對象的,有內容的,這就是學習的客體。誰來學呢?學生。學生必然是學的活動的主體!保ㄞD引自蒯超英著:《學習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頁)從學習的過程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生的學習活動只能通過他自己的實踐和感知,通過他自己的思維進行,別人不能越俎代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學習,才能把人類的文明成果轉化為自己的精神庫存,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錢夢龍老師提倡“目中有人”的語文教學,這個“人”就是學生!澳恐杏腥恕本褪且_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理科教師總是向學生進行一番演算、推理或演示以后,才自然而然地得出所要證明的定理。閱讀教學也應該注重這種“推理”過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議論,最后得出對課文的認識。這個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注重了這個過程,就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揚教學民主。學習目標可以通過師生的閱讀共同產生,不一定都是教師預先設定。例如小說的教學,一般都從情節入手。但是筆者在組織學生閱讀《裝在套子里的人》時,沒有把情節分析預先設定為教學目標 。讓學生預習后,進行課堂討論時,我問:“本文的情節安排是否需要欣賞?”如果學生說需要欣賞,我便組織討論情節內容;如果學生說不需要欣賞,那就放過去,因為這篇課文的情節沒有突出特點。結果大多數學生說不需要,于是就跳過了情節的分析,直接討論別里科夫形象。在師生共同產生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得到充分體現。另外,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沒有必要用教學參考書上的答案統一學生的認識。著名的美國學者蘇珊·郎格說過:“在社會科學中,沒有正確的答案,只有不同的答案!保ㄞD引自郭文:《如何用現代思維解讀文本》,《語文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1期)這是非常有見地的。
2、學生自讀與教師點撥相結合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學習方式!保ń駱分骶帲骸短骄拷虒W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頁)它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一是有一個以‘學’為中心的探究學習環境”,“二是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保ㄍ,第15頁)因此,研究性閱讀教學必須把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結合起來。
過去的閱讀教學,基本上是一種“接收學習”,教師講,學生聽。研究性閱讀教學必須改變這種現狀,而代之以學生自讀,教師點撥。由于語文學習是一種無序學習,閱讀并沒有什么必然的、嚴謹的主次前后順序,因此語文完全可以自學;而且,由于語文課“技能型”的特點,語文也必須自學。只有自學,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學習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關鍵是要學生自己能夠對知識和技能進行內化,這種內化需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實現。因此,閱讀教學要給學生提供“內化知識技能”的時間和空間。要以學生自讀為主,把讀書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師要少講,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講授課文,而是引導學生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來說,教師要發揮的是主導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我意如能令學生于上課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習,不徒坐聽教師講說,即為改進教學之一道。教師不宜以講課文為專務。教師指示必須注意之點,令自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謬誤,然后為之講說。如是則教師真起主導作用,而學生亦免處于被動地位矣!保ā度~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第721頁,第733頁)閱讀專家曾祥芹先生呼吁:閱讀教學要廢除以教師過多講解擠掉或取代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講讀”模式,建立在教師點撥下以學生自讀為主的“自讀”機制。實乃真知灼見!學生在自讀中“自為理解”,主動探究,加上教師的點撥指導,就能得到思考和開悟的滿足,得到啟智的喜悅和審美的享受,得到科學思維和方法技能的訓練。
教師的點撥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導,也可以是具體問題的解答。但不論是一般方法的指導還是具體問題的解答,都要注重閱讀技能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盡可能概括出認識問題的規律性,不能滿足于得出一個答案。教師的點撥可以在學生自讀遇到理解障礙之后,也可以在遇到疑難之前。例如教學《祝!罚羞@樣一個問題:小說為什么取名“祝!,改作“祥林嫂的故事”行不行?筆者估計此問題較難答得全面,就先作提示:請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思考。結果學生大致能理解:小說之所以取名“祝!,從形式上看,故事起于祝福,結于祝福,中間一再寫到祝福,情節的發展與祝福有密切關系;從內容上看,“祝!笔录苯訉е孪榱稚┚癖罎,是“祝!睔⒑α讼榱稚∶白8!,能突出反封建禮教的主題。如改作“祥林嫂的故事”,就沒有這樣的效果。
研究性閱讀教學應從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過渡!八^定向探究是指學生所進行的各種探究活動是在教師提供大量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的!薄八^自由探究是指學生開展探究學習時,極少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而是自己獨立完成!保ń駱分骶帲骸短骄拷虒W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2頁)自讀的初級階段,應以教師的點撥為主,組織定向探究。這時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分析理解課文的目標基本上由教師提出,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讀懂課文,達到教學目標 。以后,教師逐步放手,逐漸減少點撥,學生逐漸嫻熟掌握閱讀方法,自行確定閱讀目標,正確認識課文內容,進入到自由探究階段。這是自讀的高級階段,是“不需要教”“自能讀書”的階段。此階段無論課內還是課外的文章,學生均能自己讀懂,即能自己提出疑問,自己分析解決問題,自己發現獲取知識,自己概括掌握規律。教師的點撥只是參與討論,提供參考意見。
3、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
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課堂教學主要應采用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獨立思考問題,能培養思維的獨立性,克服思維的盲從性和依賴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響,由于沒有現成的結論,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得出的認識往往比較客觀;而且,獨立思考思維訓練強度大,思維能力提高快,能夠較快地培養自學能力。所以,在學生自讀課文時,應鼓勵獨立思考。但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保ā抖Y記·學記》)如果僅僅讓學生獨立思考,學生的閱讀往往會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為個人的智慧畢竟有限,況且學生處在學習提高的過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獨立思考必須與集體討論結合起來。集體討論是一種合作學習方式,可以發揮課堂學習的集體性的優勢。在集體討論中,學生集思廣益,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啟智開悟,可以化解獨立思考碰到的疑難和障礙,還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獨立思考與集體討論結合起來,兩者相得益彰,思維訓練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組織學生討論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討論欲望,讓每一個學生都產生發表觀點的興趣和動機,積極參與集體討論。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討論的問題有些來自學生。一般來說,來自學生的問題比較容易激發討論欲望,因為青少年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尊心和好勝心,當同學提出問題時,他們往往會產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沖動,以滿足自尊心和好勝心。當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一定都圍繞教學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學要求,有些問題可能是鉆牛角尖的,有些問題可能是言不及義的。這時,教師就要加以引導、點撥,概括出符合教學要求、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自讀初期,討論的問題主要由教師提出,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問題恰當,創設“憤”“悱”情境,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討論的積極性。
其次要創設師生平等、民主研討的課堂情境。在討論中,教師不要輕易作優劣正誤的評判,對學生的發言,要盡可能給以正面評價。哪怕是極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錯誤,也不要直接駁斥,而應從發言的勇氣、態度等方面加以鼓勵。錯誤要指出,不能模糊過去,但語氣要委婉,態度要懇切,措辭讓人容易接受。在討論中,教師要盡可能以討論者的身份參與,盡量淡化“裁判”色彩。這樣,課堂氣氛平等、民主、融洽,討論才能順利進行。
4、思維訓練與記誦積累相結合
語文是一種能力構建。閱讀教學是一種以理解為核心的思維訓練,而思維的工具是語言,思維離不開語言,因此思維訓練必須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學習語言就必須積累語言,多讀多背。
葉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訓練語感的最佳途徑是熟讀背誦。按照生理學、心理學的理論,熟讀背誦,能讓書面語的一切言語因素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系統的印象。誦讀多了,印象就會深刻起來,最終就會在頭腦中形成牢固的網絡系統。有了這個網絡系統,就有了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即語感。有了語感,無論聽話還是讀書,都能理解其含義,感受其形象,判斷其正誤,體察其具體應用中的細微差別;有了語感,提筆作文,便能表情達意得心應手,遣詞造句左右逢源,體味到“神來之筆”、“妙筆生花”的快感。正如清人唐彪所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絕!保ā蹲x書作文譜》)
在研究性閱讀教學中,記誦積累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必須讓學生明白熟讀背誦的意義,并給以具體的指導。一是背誦的內容必須典范精粹?芍笇W生背誦古詩文名篇,F代白話文值得背誦的不多,值得整篇背誦的幾乎沒有,F代白話文的背誦, 內容主要是散見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動的修辭、描寫。背誦古詩文對人的語言訓練作用是全方位的,從語辭的典雅到文脈的貫通到思想的睿智,無不浸染熏陶著讀者。不過人們易于感覺的還是文字的典雅精練。背誦現代白話文則主要是領悟其哲理,學習其生動性、形象性。二是背誦的方法需要講究。朱自清先生說:“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這三百首詩雖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詩集雖多,看過就還了別人。我不是說他們不應該讀十部詩集,我是說他們若不能仔仔細細讀這些詩集,讀了還不和沒讀一樣!”(朱自清:《論詩學門徑》,《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二卷第83頁)朱先生此話,一言以蔽之,就是強調一個“熟”字。我們應告誡學生,背誦切忌貪多求快,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為自己的東西。另外,還可以把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學生,學會與遺忘作斗爭。
參考文獻:
1.蒯超英著:《學習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靳玉樂主編:《探究教學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4.朱自清:《論詩學門徑》,《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