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新教材·新評價
使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有感
一、新語文課程標準使教師轉變了教學觀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是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通過完成規定的教育內容和學科內容,使學生達到的培養目標。它代表著國家的意志,是國家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語文課程目標,則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新理念、新目標、新要求。突出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了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標準;突出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本質。是語文教學的航標燈,它將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未來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首先把《課程標準》學好,否則即使使用的是新教材,也會穿新鞋走老路。我們把學習、理解《課程標準》精神當成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求語文教師把課標中定量定性的規定熟記在心,述之成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依法行教”。《課程標準》使教師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教師們煥發了生命活力,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過去的語文課,教師就是做整齊劃一的工作。一個教師在不同的平行班上教同一篇課文,情形基本相同。教師按教案上預先設計好的步驟,一步步進行,學生除了回答教師設計好的問題外,就是聽教師講解;現在不同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是和學生共同閱讀文本的對話者。《課程標準》反復強調學生要主動進行探究式學習,我們認為現在教師備課、鉆研教材,不妨也來個探究性學習。第一步先不看教學參考書,也不找資料,獨立探究一番。教師只有自己經過一番思考,課堂上才能有辦法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第二步再看有關資料、教學參考書,這樣才能心中有數,才能知道如何教好這篇課文。第三步再當一回老師,教師自己有了探究的經驗,就會知道如何提出問題,此時就應該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難。教完課以后教師要寫課后小結,回顧、審視自己教學的過程和方法,看看哪些地方是有成效的,哪些地方走了彎路,從而積累經驗,改進不足,為今后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相應地,學生在筆記本中,也應有“語文學習經驗錄”,這樣在激活學生的同時,教師也豐富了自己。
二、新的實驗教材使教師逐步成熟
面對新的《課程標準》,教師迎來了新的教材。我們使用的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實驗教材。與以前的部分教材相比,這套教材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選文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愛讀,教師愛教。“研討與練習”題量不僅少而精,而且靈活多樣。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更是語文教材史上的一大突破。于是如何使用好這套教材,便成了對教師素質的最大考驗。我們認為:首先是觀念和思想的更新。因為教師和學生都在老路上走慣了,現在要形成一種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非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不可。下面著重談談我們是如何在這方面進行探索的。
1.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應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它使我們的學生觀有了徹底的改變。過去我們講究集體,忽略個性,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基本上是老師領著學生走進教材,走進教參,走進標準答案。現在《課程標準》把學生作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學習是個體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帶著新教材走向不同的學生,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起作為主體的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才會真正愛學語文。例如,可以讓學生“自主性命題”,讓他們當面試的考官;讓不同班級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給他們以自由感受和活動的空間。還有,我們以前在學生回答問題方面,要么是一個學生說了算,要么是教師說了算,現在要求教師要傾聽每個學生的感受,允許理解的多向,答案的多元,要多給學生鼓勵和掌聲。因為閱讀是一種和作者、和文本對話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產生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在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自我,教師只是幫助學生閱讀。學生在學習中會發現新的意義,會產生許多新的問題。學習過程是可設計的,又是不可設計的,教學中常常會有不可預料的情況,甚至會出現“無心插柳柳成陰”的現象,所以不能拿一個標準答案來束縛學生,語文教學只有在這種“模糊”與“精確”中同時展開,才有可能真正培養起學生的自主精神。教師必須明確,學生的學習,重要的不是得到答案,而是他們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有沒有進發出智慧的火花,有沒有獲得精神的愉悅,這個自主學習過程對學生非常重要。
2.合作性。我們對“合作”的理解是經歷了由膚淺到深刻的過程。開始我們認為幾個同學圍在一起,討論問題,然后選代表發言,就是合作。這樣看起來課堂氣氛活躍,就成了每節課必有的方式,后來我們在深入學習《課程標準》的同時,又請專家進行評課,經過梳理得失,反思教學后,才知道這些只是淺層次的合作。深層次的合作應是同學們團隊精神的體現。合作者應各承擔一部分任務,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如課本劇的表演,在各種角色的排演中,學生有體驗,有感悟,這些都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進一步與人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探究性。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
“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學生學習語文的探究性就要體現在能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學習的資源。教師要培養學生有探究的意識,有思考的習慣,在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要讓他們自己尋找答案。向更高的層面拓展,力求摸索出幾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還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白,多讓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能力、有潛力,隨著探究實踐的不斷開展和自主經驗的不斷積累,會由膚淺的、稚嫩的學習,逐步走向深刻的、成熟的學習。教師也會在使用新教材的同時,逐步走向成熟。
三、新的評價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語文課程標準是否能真正落實,要看評價方式是否恰當。如果我們依然沿用習慣了的老一套的評價方式,一張試卷定學生終身的話,那么新的語文課程思想、課程目標只能是標簽,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便成了口號。我們認為教學評價環節非常重要,也是教師最關心的問題。一定要改變以往僅僅以書面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惟一標準的做法,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教師評價與學生的互評自評相結合。讓學生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中找到自我。
(一)根據《課程標準》制定了三個維度的評價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這是語文教學的基礎目標,是培養和訓練學生綜合性語文素養的源頭活水。尤其是學習能力的評價,在一次次的語文活動.中,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過程與方法。要讓學生尋求并掌握知識形成的過程和方法,注重自我診斷,自我總結。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得出結果,其中過程的評價至關重要。教師首先應評價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語文活動,即使活動失敗了,只要學生參與了,在實踐活動中鍛煉了各項能力,積累了多種經驗,這是極為寶貴的,都是評價的重要依據只要學生在兩個環節上下了功夫,教師就應該給予肯定。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師要注重在語文教育、評價活動中培養學生健康豐富的情感,積極正確的態度,布魯姆說:“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教師要看學生是否通過學習對母語產生了興趣,是否對語文學科抱有積極的情感。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根據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制定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
教師和學生要共同樹立學生是主體的意識。只有以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才能設制出多樣化、開放性的評價方式。不僅要關注評價的結果,更要關注評價的過程,要合理解釋和利用考試的結果,減輕學生的壓力,促進學生的發展。新課程中的學生評價強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包括學生在道德品質,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合作與交流,個性與情感以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發展。為此,我們做了如下多樣化的評價方法。
1.建立方便實用的學生語文學習成長袋。內裝學生人初中的原始資料;人學前的家長評價表;學生進步記錄表;家長月反饋表;語文學習目標表;教師評價表、激勵表;學生學習經驗錄等。這些表格便于學生即時診斷,增強信心。
2.在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注重對學生參與的態度、表現出的能力、資料的搜集情況等多方面進行鼓勵性的評價。雖然這些評價(包括自評、互評、教師評)不等于考試,但是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期中、期末考試實行面試和開卷相結合;其中面試20分(面試的考官由學生競爭上崗,面試的試題由學生自己出,面試的答案由學生自己寫),開卷筆試80分(學生可以帶工具書、教材、筆記本進考場)。
以上這些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都是以欣賞、贊美、鼓勵學生為出發點,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和語文素養的培養。
課程改革的過程就是帶著問題摸索前進的過程,我們相信有了高水準的《課程標準》,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實驗教材,有了全新的教學理念,有了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廣大教師一定會煥發出熱情和張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