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了美好的鈴聲
新世紀之初,趕上了語文課改的浪潮,躋身全國38個實驗區行列,率先品嘗第一枚果實,自以為這是從教之幸,是教語文之幸。我們在使用人教社編輯出版的七年級語文教材的實踐過程中,獲得了初步的感受,“嘗新”之味,齒頰留香。
第一,新教材鮮明的凸現了語文課程的人文精神。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育人,重要的就是培養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精神,重要的就是認識自我。新教材每冊六單元三大板塊,從“人與自我”起始,進而輻射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它重視和關注青少年“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課標”語)的形成和培養,以七年級上冊為例,以認識自我為起點的前兩個單元10篇課文,從《在山的那邊》叩門,引導學習主體探索、進取、嘗試,克服困難、不怕挫折,樹立堅定信念,最后用《論語》十則押卷,除保留了傳統的六則之外,加添了四則,重在個人品行的修養和磨練。在練習設計上,抓大放小,重在整體把握,重在個體感悟和獨特體驗。從題量上,減少了將近三分之二。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了學生,引發他們的聯想和想像,激活情感和興趣,變做題機器為思維的主人。同時,她還著意從青少年認知特點和身心發育出發,較大限度地滿足他們好奇、探險、想像和嬉游玩樂的心理需要,諸如《月亮上的足跡》《山市》《童趣》等,都是極好的課文,這些文章,言不由衷的矯情少,代之以復歸自然本色的溫情和人性。另外,新教材張揚了語文詩意的旗幟。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原本具有濃郁的詩教傳統和氛圍,但因為功利之需而日漸淡薄。新教材返璞歸真,加大了詩歌的比例,除了附錄要求背誦的十首之外,每單元皆有詩歌篇目。課文內容里,“溫柔敦厚”的人性倡善色彩也濃郁起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明證。
第二,新教材自覺地昭示教育活動中的平等意識。“新課標”有云,“語文教學應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雖然新教材仍不免難以遮掩又不無頑強地流露出“精英”情結,卻主觀自覺上已在努力地試圖以親和的面孔示人,試圖接近孩子,縮短彼此距離,已經放下成年人諸多的成見和架子,小心謹慎地進入他們的心靈世界。于是,居高臨下,橫蠻地將成人經歷和體驗的結論強行填塞給學生的情況幾乎絕跡了,板著面孔一本正經教訓的口吻少了。盡管骨子里仍忘不了教你育你,可再沒有了提著你的耳朵聽命于我的霸道了。或是坦露心跡,或是陳述經歷,更多的是提供一種同齡的參照,給以“潤物細無聲”的心靈浸染和感化。
魯迅以為,長者應該是指導者;協商者,而不應是命令者。作如是觀,新教材的冷冰冰的命令者的裝扮淡出、退隱了,平易近人的指導者、協商者的面目清晰多了,從“寫在前面”的話到每個單元和每篇課文的導語 ,甚至課文“研討與練習”的措辭用語,多數也都是引發式的。作為課本主體的選文,通過構建文本體系而與學習主體平等相約,已經使用的兩冊的第一單元最能體現這一特點,所以也最能為少年學子們喜愛和認同。
第三,新教材初步構建了教材體系的開放格局。具體說來,嚴格遵循了課標“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拆除了門戶樊籬,建立了跨學科的聯系。從課文內容來說,人類對自然的探索進入到哪個層面,教材選文的視野也及時跟到了相關領域。對多元文化的接受,更是有了雄渾闊大的胸襟和氣度。比如下冊,以前的教材似乎無一篇外國文章,而新教材居然有八九篇之多。每單元之后的綜合性活動的構想,三大三小,更是前所未有,既可走出去,又可請進來;既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的跨學科鏈接,又是語文自身素養的綜合多樣運作。教學主體擁有的空間和自由度大大增加了,對教師的職業水準要求更高了,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了,世界更精彩了,人生更絢麗了。
實踐表明,新教材的使用,給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等帶來了一系列的沖擊,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增強了,生命的個體鮮活了,個性得到了張揚和釋放,但課堂既有秩序和規程也面臨著動搖、顛覆甚至瓦解的危險。如何組織、,調適和重構,擺在教學主體面前,便也有了更多的欣喜、挑戰和困惑。盡管我們起步不易,我們因襲的負擔不輕,我們面臨的困難不少,但開弓沒有了回頭箭,課改正未有窮期,因為我們已經“聽到了美妙的鈴聲”(果戈理語),難道壯麗光輝的前景還會遠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