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思想品德課的啟示
一堂思想品德課的啟示——探尋思想品德課的思維流程
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如何,取決于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優化組合。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往往教師“一言堂”,大道理講了一大堆,學生卻如墜云山霧海,聽得懨懨欲睡,效果不佳。前不久,筆者聽了本校李老師的《講禮節》一課,受益匪淺。李老師在教學中,改革了傳統的教學結構,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和年齡特征出發,采用了“引題新——明理準——激情真——導行實——小結巧”的教學思維流程,明顯地提高了教學效果,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一、導入情境 引題新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奇心是興趣的起點,而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它能增強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引題獨到新穎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李老師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興趣特濃)和認知規律(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她設計了三幅幻燈片(草原待客、獻哈達、歌舞迎客等少數民族待客圖像),利用電教媒體引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克服了文字符號過于抽象的缺陷,向學生偉遞了直觀、形象、生動的間接經驗。這種設計在極短的時間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進一步學習注入了“興奮劑”,為下一步明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創設情境 明理準確
讓學生明白一定的做人道理是思想品德課的目的之一。要想把思品課抽象空洞的道理、學生難以理解的概念、道德觀念,準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就必須把它們變具體實在、行動形象,讓學生耳聞目睹,才能收到實效。李老師講授《講禮節》時先讓學生聽錄音,了解小青在家里、在學校待客時怎樣講禮節。接著在耳聽的基礎上,由六位同學表演了小青禮貌待客的經過。通過表演學生從中了解了客人來家時要講哪些禮節,同時借助王大爺對小青夸獎讓學生明白講禮節的好處。教師創設課堂情境,學生們進入情境當中,真正體會到了如何講禮節的好處。無論是表演者還是旁觀者都從中獲得了第一手材料,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學生既增強了參與意識,又發展了學生的表演技能。對講禮節這一道德認識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三、發展情境 激情真切
有了道德認識,必須把這種認識深化,做到情有所動,心有所悟。思品課是一門教學生怎樣做人的學科。做人行事源于心理,如果不動真情,只強記框框條條,無論記得多牢,背得多熟,在實際行動中也會心手不一,言行不一致。要讓學生明理,除了理解課文內容外還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李老師設計了四幅掛圖(聽英模報告會、聽老師講課、觀看電影演出、到朋友家做客),先讓學生觀察直觀的圖畫,看一看圖上小朋友的表現,然后讓學生議一議,說一說這幾種場合都應講哪些禮節。幾幅形象逼真的畫面,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們歷歷在目,從而明白了在今天的社會里,無論何處都得講禮節,講禮貌,這樣才能受人歡迎,受人尊敬。老師同時趁熱打鐵,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學生們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深化。
四、聯系生活 指導行為
思想品德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指導學生的正確行為。學生動了真情后,教師就必須聯系生活,通過實踐來指導學生的行為。李老師在學生動真情后及時安排了一個小品(兩組同學表演一個小品,甲由A地到B地去,中途迷路,甲向路旁的乙問路)。
一組:甲:喂!老頭子,去B地怎么走?
乙:不做聲,仍干手中的活。
甲(自語)這人大概耳背,我大聲點(大叫)喂!老頭子,怎么去B地?
乙(搖搖頭,嘆了口氣)唉!
甲:(嘆氣自語)這老頭真是,問個路也不說。
二組:甲:老大爺,打擾一下,請問去B地該怎么走呀?
乙:(放下手中的活)啊!向左拐,往前走100米就到了。
甲:謝謝
乙:不客氣,你走好!
同樣是問路,但結果卻截然不同,其中道理不言自明。這種聯系生活實際的導行方法,比起一味強調:“我們要講禮節,講禮節好處多”的空洞說教更行之有效。
五、深化認識 總結巧妙
一堂思想品德課往往要做一個總結,把本課所學的內容,道德認識有個系統的歸納,給人一種整體感。李老師設計了一個學生有禮貌地介紹全班的班干部,然后讓班長為她(他)的優秀表現進行頒獎。同時要求這位同學和班長注意動用本課所學道德認識進行表演,兩位同學的表現很默契,完全把要注意的禮節都融匯于表演之中了。全班同學也為他們的表演報以熱烈的掌聲。整堂課在掌聲中結束,亦在行動中結束。我想這種總結方法巧妙至極。可謂給這堂思想品德課交了一張圓滿的答卷。
這種施教方法情理交融,高潮迭起,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明理、實踐,達到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做人知識的目的,同時培養了學和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