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
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 三臺縣建林初中 黃開久 關鍵詞:生活-教學-生活、策略、體驗學習、課堂主人;內容摘要:現行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將學生課堂學習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直接經驗結合起來,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筆者在一年的教學實踐中對構建生活課堂,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了思考探索和實踐。 《思想品德》七年級教材于去年秋和廣大師生見面了,課文圖文并茂,語言生動,以其獨特的內容和風格引導初中學生感悟人生的意義,幫助同學們認識和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它一改生硬、陳舊、傳統的說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學生,體現了“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教育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將學生課堂學習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直接經驗結合起來,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給學生體驗,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筆者在為期一年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實踐中就如何體現生活化教學策略進行思考探索和實踐。一、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可以歸納為“生活—教學—生活”的循環。操作要求為:課前準備,明確課程學習主要內容、要達成目標重、難點,明確學習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有什么聯系點,引導學生回憶或組織參與現實生活;課堂教學,以學生直接生活經驗導入知識的學習,喚起學生直接經驗的感受與體驗,注重知識(技能)遷移、知識(技能)學習的內化,體驗知識(技能)學習過程,引發運用知識(技能)的欲望。課后拓展,反思課堂學習體驗,引導運用知識(技能)參與實踐、提高認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走進父母心靈》一課為例,課前我讓學生填調查表: 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下列哪些行為:( )A 、愛偷看日記、偷聽電話,侵犯隱私;B、不信任我;C、冤枉、 愛嘮叨 ;D、思想陳舊,老古板 ;E、小題大做, 愛用命令的語氣 ;F、老愛說,你看別人怎么怎么樣。上課時我讓學生分組交流自己調查的結果,然后我用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當我14歲時,我感到父親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引入課題,同學們一下就產生了共鳴。我就讓學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與父母發生的各種沖突,大有與父母不能同處天下之勢。借助這敏感的共有話題,我將全班8個小組分成兩大塊,從兩個角度去探究“為什么?”,一是從父母的角度,二是從我們自己的角度。通過各小組的熱烈討論,小組再形成綜合意見,下面就是來自兩個角度的各小組的部分發言孩子角度:我們長大了,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擁有對自己的事情的決策權;父母這樣做我們不能理解;父母角度:我們上班太忙了,沒時間和孩子溝通,交流,想了解孩子現在思想的情況,無奈,只好偷看他的日記了。偷聽,尋問打電話,那是孩子太小了,怕他處理不好與異性同學的關系;嘮叨,那是每天對他們提個醒,對他放心不下,擔心他們結交損友,受到傷害。關于購物,現在孩子消費要求越來越高,好攀比,希望孩子能從家庭的實際情況出發,體諒父母的難處……。通過合作探究,找出了與父母發生沖突的原因。我又啟發學生,“如果將沖突進行到底,將產生什么后果?”學生的發言是“家庭不和諧”“離家出走”、“甚至去自殺”。如何解決與父母的沖突呢?當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給學生講述幾個父母以自己的生命換得子女生命的故事,強化“愛”的情感體驗。許多學生聽了都流下了感動的眼淚。此時我又注意及時引導學生結合切身體驗談對父母的感情。其中某班一女生眼含熱淚,講述在一次旅途中出現車禍的剎那間,父親為保護她而自己受傷時,聲淚俱下,表達了一個少年對父親發自內心的熱愛,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有了上面的鋪墊,出謀獻策,支招,化解“愛的沖突”的方法便不言而喻了。我趁熱打鐵,布置了課后踐行作業,“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主動與父母溝通,化解“愛的沖突”,傾訴自己對父母的愛。這堂課學生通過課前調查準備、課中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進父母的心靈,解決生活中與父母發生沖突的困惑,從中學會了如何用實際行動報答自己的父母。二、教學生活化要讓學生體驗學習經歷。體驗性學習是現代學習方法的突出特征,也是生活化教學策略成功實施的關鍵。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體驗學習經歷呢?我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對它的最好詮釋。即: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看社會、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閑置的雙手動起來,去操作、去實驗、去做事情;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說的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學生的空間——除了課堂學習,還引導他們走向生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不將功課把他們的業余時間填滿,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把課余時間還給他們。具體到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應注重讓學生課前收集信息,課上展示、交流信息,課后注重實踐和同學間的評價,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并結合游戲、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的課堂活動真正成為教和學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的活動,而非單純地講教科書;學生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例如,我在“善于與人交往”一課中,練習“微笑”交往、“禮貌”交往、不同場合的坐姿訓練,學說生活中如何答謝感激的語言訓練等,使“學、說、做”有機統一,讓學生在動與練的過程中去感悟,去體驗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禮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過在課堂上“學、說、做”的練習、表演、比賽、評價,學生獲得成功感,課堂氛圍活躍,學生樂學。在此基礎上,我又布置了“問卷小調查”,讓學生在采訪調查中去踐行文明交往行為,在真實的生活中去“學、說、做”,在實踐中去發展能力,學會創新,去獲得文明交往的成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