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學生學習的動力機制研究
構建學生學習的動力機制研究 橫店高中政治教研組 趙何財摘要: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適應現代化建設的人才的要求,使得傳統的應試教育變得越來越不適應,因此素質教育提上了議事日程,“素質教育”一詞成為教育界人士乃至政府領導者口中的常用語。然而素質教育究竟該怎么進行,由于受到“升學率”等因素的制約,直到現在并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案來。本文擬從教育動機入手,構建學生學習的動力機制,探討素質教育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問題。關鍵詞:素質教育 成就動力機制 學生主體人的知識不如能力,能力不如素質,素質不如覺悟。現在我們希望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理應先從學生的覺悟談起,也就是學生首先應有一個動力問題,被動地接受知識,只能說是為學習而學習,這樣的教學也只能是培養書呆子的教學,根本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來看待,相反,卻是把學生作為一種接受知識的機器來看待。 談到覺悟,自然而然地要涉及到學習主體的動機問題。關于學習動機,幾乎每個學習心理學家都有論述,比如赫爾(Hill)的驅力還原動機觀,斯金納(Skinner)的反饋動機觀等等。其中奧蘇貝爾(Ausubel)對這個問題的闡述比較充分,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我們也易于實踐操作。 本文主要關注的是成就動機,即學生希望、試圖獲得好成績的心理傾向。在奧蘇貝爾看來,成就動機主要由三方面的驅力(drive,即動力)構成:(1)認知驅力;(2)自我-增強驅力;(3)附屬驅力。其中第一種屬于內部動機,后二種屬于外部動機。下面我們來一一論述。 (一)認知驅力 認知驅力,就是指學生渴望認知、理解和掌握知識,以及陳述和解決問題的心理傾向。簡而言之,即一種求知的需要。它源于學生的好奇心理,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應付外部環境的心理傾向。認知驅力是成就動機中最重要、最穩定的部分。但是,在目前的教學環境中,它并不是輕易就能培養成的。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常常發現對學科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在學習時更有毅力,學習更富有成效,而且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比其它學生更渴望得到解決辦法,事實上也往往得以解決。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一類學生很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學習過程中常常伴隨一定的興奮感,心理上獲得一定滿足。這反過來又引起學生更大的熱情,來增強努力、注意和學習準備,促進認知過程,形成良性循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那么,我們如何提高學生的認知驅力呢?創設具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們通過現代媒體,給學生提供一個富有情趣的學習背景,或圖文并茂,或聲畫并茂,自然可以喚起學生的積極響應。另外,對于學習自主性較強的學生,我們還可以采取這種方式:讓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結構之間有適當的距離,用皮亞杰(Piaget)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解釋,就是打破學生原有認知圖式中的平衡,促使學習主體主動作出反應,主動調節原有圖式或重建新圖式,直至達到新的平衡。這在教學實踐中是非常有效的。 (二)自我增強驅力 自我-增強驅力,反映學生要求憑自己的學習才能和成就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的愿望。它既指向獲得眼前的學業成績和名次等等,也指向未來的學術或職業生涯,因為將來能獲得什么工作,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學業成績。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這種動機日益明顯,這與我國現時的社會文化要求是密不可分的。 樹立美好的理想,希望憑成就贏得褒獎,獲得社會地位的心理傾向,以及對事業的抱負,歷來被認為是個性成熟的標志。因此,除了鼓勵學習的內部動機之外,還必需從個性成熟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自我增強的動機。目前,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社會就業形勢的巨大壓力造成了學生心理上一種普通存在的焦慮——擔心因學業失敗而失去社會地位和自尊。這在前面提到的調查中也有體現,絕大多數學生承認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有危機感。 實際上,僅憑學生的認知驅力和對獎勵的期望,并不足以使學生始終為學業付出艱苦的努力。所以,擔心學習失敗以及與此相聯系的懲罰——失去地位和自尊,即保持適度的焦慮,這對于學生為維持學業成就而長期努力來說,也是一種必需的動機。雖然有時候我們否認這類動機的作用,但我們必須尊重這樣一個事實:不少學生是為分數,學位和文憑而學習。目前看來,考試仍然是教師的法寶之一。因為考試一方面給學生提供成功的喜悅和希望,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品嘗到失敗的威脅,從而引起擔憂和焦慮,并進一步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但是,物極必反,如果這種焦慮過大,心理負擔過于學生沉重,使學生完全成為分數的奴隸,我們就會得不償失,適得其反。所以,我們還要把握其中的尺度和分寸。 (三)附屬驅力 附屬驅力,指學生為得到家長、教師或他人的贊揚而學習的心理傾向。這既不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也不是為了自我增強,而是希望獲得教師、家長或他人的認可。這也能使學生獲得一定地位,但這種地位不完全是由他的成就水平決定,而是由別人的認可所決定。 附屬驅力強的學生,因對教師、家長具有高度的附屬感,在班上的成績一般比較好;反之,則成績較差。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種現象:一些學生很在乎自己是不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或家長眼中的好孩子),并且為使老師產生或鞏固這種看法,而作出巨大努力。這在低年級學生中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