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學生學習的動力機制研究
實際上,隨著年齡的增長,附屬驅力的強度會逐漸減弱,而且會從獲得教師、家長的贊許逐漸轉向得到學習同伴的認可,因此,與異性和其他班級學生之間的學習競爭,就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動機。但如果同伴小組對學業不大重視,這種渴望就會淡化,興趣就會轉移。這就是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無論是自發的學習小組,還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小組,都需要教師加以密切注視,加以正確引導。 綜上所述,每個學生的成就動機都包含認知驅力、自我增強驅力和附屬驅力這三種成分。但是這三種成分的比重是各不相同的,這取決于年齡、性別、個性特征、社會文化、社會階層等各種因素。我們教師的調動藝術,就在于如何認識、控制和調節這些因素,使學生始終充滿學習的動機,并為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營造良好的心理品質。訓練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一種較高級的社會動機,是個體積極主動地從事某種自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需要不斷培養學生的成就動機,構建學生學習的動力機制,而這種訓練又可分為六個階段: (l)意識化:通過與學生談話、討論使學生注意到與成就動機有關的行為。 (2)體驗化:讓學生進行游戲或其它活動,并從中體驗到成功與失敗、選擇目標與成敗的關系、成敗與情感上的聯系,特別是體驗為了取得成功所必須掌握的行為策略。 (3)概念化:使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理解與成就動機有關的概念,如“成功”、“失敗”和“目標”等等。 (4)練習:實為前兩個階段的重復。多次重復能使學生不斷加深體驗和理解。 (5)遷移:使學生把學到的行為策略應用到學習場合,不過這時往往只是一些特殊的學習場合,這一場合要具備自選目標、自己評價、能體驗成敗的條件。 (6)內化:取得成就的要求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學生可以自如地運用所學到的行為策略。 很多研究證明,對成就動機進行的訓練是有效果的。它的直接效果表現為受過訓練的學生對取得成就更為關心,并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選擇所追求的目標。它的間接效果是能夠提高學生各學科的學習成績以及強烈探索問題的欲望。這些效果在原來成就動機水平低且學習成績又差的學生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體驗成功喜悅。實驗表明,以成就為動機的學生堅持學習的時間會更長些,即便遇到挫折,也往往會歸結于自己還不夠努力,他們一心想獲得成功;當失敗時,會加倍努力,直到成功為止。因此,在學校里,成就動機強的學生一般會取得較好的成績。實際上,成功哺育了對更成功的向往,這種向往又哺育了成功。另一方面,沒有體驗過學業成功的學生,往往會失去這方面的動機,把動機轉向他們感興趣的其它事情上去(如體育活動等)。 有些心理學家發現,學生可能以兩種方式來達到目的:(1)試圖獲得成功;(2)試圖避免失敗。例如,在一項實驗中,讓學生從兩項任務中選一項。一項任務是解謎(只有一個正確答案);另一項任務是評判圖片(答案可以多種多樣)。試圖獲得成功者一般選擇前者,而試圖避免失敗者往往選擇后者。試圖獲得成功者在遇到挫折后,動機增強,他們往往更努力,以求得到成功;而試圖避免失敗者在遇到失敗后,動機水平降低。 成功和失敗不僅可以提供當前或已完成的學習活動方面的信息(學習成功、達到預期目標的程度),而且還能對從事后繼學習活動的動機產生影響。從總體上講,適當的成功或失敗都可以增強后繼學習的動機,但對后繼學習作用的大小及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二者有很大的差別。一些研究結果表明,成功體驗對動機的激發作用大于失敗體驗,尤其是對那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來說,進一步的失敗會導致學習動機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的成功則會成為學習動機的“激活劑”。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板書、作業時,要因人而異地提出切合不同學生的不同要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同時,還需指出,雖然失敗的體驗也有激發動機的作用,但正如使用懲罰一樣,使用失敗體驗也需小心謹慎,因為過多的失敗體驗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引起學生的自卑感,從而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素質教育強調的是,不僅能達到增加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把這種學到的知識轉化為一種現實的能力,真正使知識內化,并通過外化表現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這種素質教育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動機問題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否則的話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說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飛躍,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遠。參考資料: 1、邵瑞珍主編:《教育大辭典-教育心理學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施良方著:《學習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