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無定法 志在探索
教無定法 志在探索皖含山縣林頭中學 許 習 從教十幾年來,我在教學上根據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啟發(fā)式教學為主,積極探索其他教育的好形式。在消化“講、讀、議、練”教學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我把它命名為“四遍”教學法。第一遍課前認真預習。要求學生預習時要把自己不懂或疑惑的地方做記號,以便問老師。上課時老師講到這些地方就要特別注意聽,若還不理解課后再問老師,直至弄懂為止。
第二遍上課認真聽講。當然這并不是說老師上課講學生只能聽,而是要求學生按照老師的組織要求,積極配合老師上好課。該記的記、該聽的聽、該回答的回答、該討論的討論,上課不要開小差,不要做小動作,要專心聽講。要做到眼、耳、手、口、腦并用:用眼看書,看板書,看老師的動作、表情;用耳聽老師講解分析,聽同學發(fā)言;用手記筆記,記思考題,劃書中的重點、要點;用口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回答問題,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用腦理解記憶,思考、分析、解決問題。
第三遍課后及時復習。孔子日:“溫故而知新”。在認真聽老師講完新課后再回顧課文,思路更清晰,有“更上一層樓”的感覺。會感覺到課文越看越短,越看越簡單淺易,而不象預習時感到繁、多、無條理,難以理解。復習有利于知識的消化和鞏固,起到溫故知新、加深理解、鞏固記憶的作用。
第四遍作業(yè)與檢測予以鞏固。通過做作業(yè)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印象,檢測學習效果,及時補缺補差,掌握解題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判斷、歸納、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應該在復習的基礎上完成作業(yè),要按時按質按量完成,切忌抄襲或請人代勞,否則不可能學好知識。
以上所談的是在“四遍教學法”中對學生提出的要求,那么作為教師,我是如何去做的呢?
在第一遍中,首先我向學生布置所要預習的內容,然后抄錄預習提綱或思考題,使學生在預習時有條理性和有目的性;再次在上新課前抽查部分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還有哪些知識不理解,以便上課時講清、講透。
在第二遍中,首先課前要認真?zhèn)浜谜n,超周備課,尤其應注意整單元備課,了解整個單元各框之間知識結構的內在聯(lián)系特別重要。其次,認真組織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我特別抓住三大環(huán)節(jié):課始、課間和課終,做好這三大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在課始,注重設計最恰當的導入新課的方法,具體包括復習提問導入法、直觀導入法、設問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形象導入法、歸納導入法等;在課間,注重設計采用哪些啟發(fā)式教學方法較好,常有借助圖表、漫畫、實物、音像的直觀性啟發(fā),把寓言故事、成語典故、諺語俗語等融于教學之中的文藝性啟發(fā),將新知與舊知進行比較說明的對比性啟發(fā),還有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自習法、問答法等;在課終,注重進行小結歸納、布置作業(yè),歸納時做到:首尾呼應,有始有終;畫龍點睛,突出重點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設置懸念,啟迪思維,銜接下文,為下一堂課起鋪墊作用。布置作業(yè)做到:(1)使學生明確作業(yè)的目的、要求和應注意的問題;(2)作業(yè)要適量,題型要多樣化,能突出知識的重點,書面作業(yè)要少而精;(3)作業(yè)要及時收交,及時批改,及時訂正和講評。每次上完課后,我都要作教學小結,為以后上課總結經驗。
在第三遍中,我通過布置若干思考題,以促使學生課后復習,然后在下一節(jié)課上課前檢查復習效果通過做作業(yè)和考試促使學生去溫故復習。同時,教給學生理解記憶的方法,如分解法、比較法、圖表法、形象法、默寫回憶法等,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上完一個單元后,教師應集中時間復習,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基礎知識,通過系統(tǒng)排列、主線串聯(lián)形式歸納等方法指導學生整理好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把知識系統(tǒng)化,使學生鞏固和深化概念、原理,融會貫通地把握知識體系。
在第四遍中,教師要及時收交作業(yè),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yè),從作業(yè)中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時補缺補差。批改作業(yè)時,要有眉批,如“概念不清”、 “重做”、“準確” 、“認真”、“好”、“有進步”、“繼續(xù)努力”、“馬虎”、“整潔”等,多用鼓勵的詞語,少用泄氣的字眼。對待考試試卷,認真批改,精心評講。教師在評講試卷時,不僅要將正確的答案告訴學生,而且要告知原因,同時應將同學們在答題中易犯的錯誤一并作講解,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全面。在講解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分析題目,找出材料中涉及答題的關鍵詞語,弄清答題的方向和要求,實現(xiàn)材料、設問與教材知識的有機結合,以免審題不準、答非所問。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審題,廣義而言,一是審材料,二是審問題,三是審編答案。審材料,首先應弄清各材料(或各層次)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其次應弄清各材料(或各層次)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是什么?即共同體現(xiàn)哪些道理;審問題,第一應弄清中心問題是什么?第二應弄清附加條件是什么?一般情況下,先審問題后審材料,有的放矢,效果較大;編答案,一應精簡,二應全面,三應符合題意,多方面、多角度回答。通過不斷地訓練來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