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哪里?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因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21世紀,我國中小學在推進素質教育方面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決戰課堂”、“聚焦課堂”是這一時期關心教育改革的人們用得最多的詞匯。近年來,廣大政治教師雖然對課堂教學的創新化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但筆者感到,當前的中學政治課堂教學設計還普遍存在滯后于創新教育思想觀念的現象,課堂教學仍以反復操練和題海戰術為主要方法,即教學仍然停滯于“知識本位”的教育價值觀,還沒有提升到“學生發展本位”的教育價值觀上。這不得不使我們要重新審視一個基本的問題:中學政治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哪里?勿容置疑,中學政治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應在于學生的發展。筆者認為,作為成功的以學生發展為“著力點”的中學政治課教學至少應符合以下兩大要求:
一、中學政治課教學應該更富有“政治味”。中學政治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掌握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觀點,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長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是政治課教學的重要目標。這就是說,政治學科不僅是傳播知識和培養能力,與其他學科相比,還要更突出育人功能。然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在實踐中又是不斷發展的,“育人”也在不斷變化,要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和政治性。因此,政治課教學要緊跟認識的發展和“育人”的新情況、新要求,必須要做到以下“三讓”。
1.觀念要讓學生貼近。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出現重智輕德、重主導輕主體、重考試分數輕創造“火花”、重整體統一輕個性特長的教學思路。中學政治教師要敢于沖破種種束縛,樹立新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教師觀和學生觀,一切從學校、教師、學生的實際出發,變師生關系為平等、對話、合作伙伴的新型關系。真正由“以教論學”向“以學論教”轉變。為此教師要做到以下“五放棄”:
首先,中學政治教師一定要放棄“教材就是學生的全部世界”的觀念,切實轉到“讓世界成為學生的全部教材”上來,摒棄那種視教材為“法寶”或“圣經”的文本而不準越雷池一步的理念。其次,教師要放棄“相信自己告訴學生什么,學生就能學會什么”的觀念。教師要想念只有學生自己學習才會更有效,相信學生的學習結果要通過某種活動來實現,只有當學生發揮了自己的積極性才能學會。第三,教師要放棄“學生的任務就是接受,教師的任務就是設法使學生‘知識瓶’裝得滿滿”的觀念。第四,教師要放棄“相信只要學生認真聽講,獲得知識就多”的觀念。教師要相信“真實的知識是學生自己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動眼的學習活動獲得的”。第五,教師要放棄“學生學習是苦差役”的觀念。教師要相信“輕松、愉快、樂觀的良好情緒,能使人產生超強的記憶力,充分發揮心理潛能;而焦慮不安、悲觀失望、激憤惱怒等不良情緒,則會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只有學生樂學,主動學,學生才會學會、學好,學出真本領”。
2.時空要讓學生走進。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將學生關閉在學校圍墻內,按固定的班級、固定教材、固定的教師、固定的課表上課,其弊端為:“時間戰”禁錮了學生的時空,“題海戰”束縛了學習的內容。加之政治課理論性概念多,教材講述較原則抽象、趣味少,學生更感覺枯燥無味、難理解,甚至有人把它看成“政治說教”課。為此,政治課要讓學生想學、樂學,除采取其他措施外,重要的是拓展課堂教學的時空格局,使之出現“彈性化、多樣化的趨勢”,樹立“社會即是學校”、“生活即是教育”的理念。
首先,要打破刻板的時間模式。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一旦展開,可根據學生的活動情況設置長課、短課;也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教室收看12點的“午間新聞”、19點38分的“焦點訪談”和不定時的“新聞調查”;還可以根據國內外的重大事件適時舉行熱點專題講座,如“聚焦伊拉克”、“聚焦朝鮮半島”等。
其次,要拓寬教學的空間格局。
在教室課桌凳的空間構成上,可以由原來的“秧田式”位置編排變成“小組式”、“圓桌式”的位置編排(見下圖)。教師在這種授課空間中上課會發覺,師生之間的距離被拉近了、接觸也增多了,教師有更多的機會發現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利用這種位置編排所剩下的空間,組織學生演一些小品等生活劇之類的課堂活動。
在教學內容的空間構成上,要及時打開校門,采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策略,例如:在講高一《銀行和儲蓄》這部分內容時,可以邀請銀行的工作人員來解講;在講《依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時,可以邀請工商局或消協的有關人員來講具體生活中的案例課,讓生活知識進入課堂;在講解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時,可以大膽地讓學生走向社會去觀察、去實踐,也可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走進第二課堂,將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
3.資源要讓學生共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漁場。現代社會是一個要求人們不斷學習的社會,學校要充分發揮現有教學資源的應有價值,以讓學生共享。這里的“資源”包括學校的物質資源、教師資源、學生資源、家長資源等。
首先,要開放學校的物質資源。學校要盡量安排更多的時間,開放圖書館,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覓寶;開放實驗室,讓學生探求知識的秘密;開放微機房,讓學生在網上從校內走向校外;開放各教室的有線電視,讓學生在適當的時間收看“新聞”、“焦點訪談”等內容,以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思路,學會多角度、多方位觀察與思考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其次,要開放教師資源。學校教師都是經過高等師范教育培養出來的具有專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各有專長,各具特色。班級授課制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教師的授課面,為了讓學校真正成為每個學生成長工的搖籃,教師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集體備課,發揚合作精神,讓每一位教師的教案成為本教研組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二是學校內的每一位教師都要向全校學生開放,學生有不懂的問題可隨時問任何一個相關教師,而不應受年級、班級、學科的限制。為此,教師要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知識經濟社會最大的特征就是知識的更新與創新。過去我們要求教師“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代的教師,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是一條小河,一條長流長新的小河。要達到這一要求,現代教師就要敢于否定自己、更新自己、發展自己與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