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哪里?
再次,要開放學生與家長資源。孔子說“三人行,則有我師”,我們在教學上也應該以“能者為師”的原則,一方面可以邀請家長中的能人(如企業家、工商管理員、銀行職員等)對全體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教學;另一方面也可以請對某方面知識已學會并有特長的學生成為“小老師”,以兵教兵,這種近距離、平等的教學,效果將更明顯。
二、中學政治課教學應該更有“教學味”(見下圖)。“教學味”主要體現在教師是否真正做到面向學生,將學生的自我建構、發展、提高和變化視為自己的目的,把學生素質的提高、主體的發展視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實現”,而不僅僅是追求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演講過程的完美。隨著教學進程的推進,學生時而驚訝、時而發問、時而討論,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努力把新知識內化于自身原有的知識體系中,這些都是富有“教學味”的課堂教學標志。相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停頓、沒有反饋,也沒有因教學過程中出現障礙而調整教學方案,只是按照固有的約定按部就班進行。這樣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的演講多么的精彩,最多是一部成功的教師表演劇。筆者認為,政治課的“教學味”具體應該具備“三讓”。
1.新知與問題要讓學生去發現。一位美國校長曾經這樣評論中學的學生:“他們的基礎知識扎實,學習特別勤奮;但是,中國學生只能回答教師的問題,而且,這些答案幾乎就是教師課堂上所講的,或者,就是課本上所寫的。這樣的學生是很少有創造力的。最有創造力的是那些在課堂上經常提出問題的學生。創造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它不可能在書本中找到現成的答案。”教學中,讓學生主動發現與提出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是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一條重要措施。蘇霍姆林斯坦也告訴我們:“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對后繼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去發現新問題、探求新知識。中學政治課教學不時教材內容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教師把內容問題化,依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確立學習層次,以有限的知識點構建問題序列,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說我在講授高二第二課“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這一框題時先給學生提出什么是發展?正確的把握發展的概念要注意哪些問題?發展的實質是什么?什么是新、舊事物?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是什么?人們在區分新舊事物的時候容易出現哪些錯誤標準?等一系列問題,然后讓學生思考5分鐘,討論有分鐘,而后再讓他們就這些總是發表自己的看法,并進行分組競賽,這樣就深化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深入把握。
2.過程要讓學生去參與。素質的特點之一就是內化性,內化須經過主體才能實現,因而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為此,我們的教學應從內容的知識性學習轉向動態發展的過程性學習,變學生由“文化傳承”的受動者為“文化再生產”的經營者、參與者。也就是說教學的著力點不再是所謂的課程內容的“精確掌握”,而是教學主體間的對話。例如,在講到高一經濟常識“股票”這個內容時,可以事先布置同學們分組、分頭去整理相關的資料,充分利用學校的網絡資源、學生資源(懂股票的學生)、家長資源(炒股的家長),然后在課堂上分組派代表上臺講解,并進行現場模擬炒股活動。同時,讓學生通過討論用已有知識和相關的政策在理論上推導出“股票價格為什么與預期股息成正比、與銀行利息率成反比?”
預期股息高 收益高 股票需求量大 股票價格上漲
銀行利率降低 銀行資金分流 流入股市 購買量放大 股票價格上漲
這樣既使學生分享到體驗的快樂,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教材要讓不生去講解。課堂教學如果只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就會束縛他們素質的發展。所以,對于一些適宜學生講解的教材,最好采取先出示結論、再讓學生探索道理,把它講解出來的方法。比如說我在講授《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這一框題時就放手讓學生先通過閱讀總結出本課主要講了哪些重要知識點,其中自己覺得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為什么這樣認為。在同學們各抒己見后我進行了總評,然后又在黑板上列出了本課所學知識的大致框架結構圖表,并空出其中一些關鍵地方分別讓三個小組的同學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場友誼賽。結果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扮演了“主角”,培養了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而且一系列的活動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增強了學生對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
觀念一變天地寬。只要我們切實轉變教學觀念,勇于創新,敢于探索,把課堂教學的“著力點”真正放在學生的發展上(而不是急于放在“下載”高考題目上),努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就一定能夠實現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美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