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學政治教學合作性學習的開展
中學政治合作性學習開展策略 [摘要]新課程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學習方式的重大轉變。21世紀是一個以智力依托的新世紀,在一定意義上,學生如何在學習中獲取知識,比獲得什么樣的知識更為重要。筆者曾經在一篇論文中論述了中學政治主體教學模式的構建,而本文則側重于合作性學習方式的探討。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強調對合作性學習方式的可操作性和具體措施的闡述。對中學政治教師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關鍵詞]政治 合作 學習方式 21世紀是一個以智力資源為依托的新世紀,是一個“知識化,學習化”的時代,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未來社會需要會生存、會學習、會創新的人,未來的人才需要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新課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的。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自主參與,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探索,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這種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生主體間的交互活動,倡導小組合作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盡可能地拓寬學生學習的自由度,讓學生更為自覺地、主動地獲取新知識,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那么,在中學政治教學中如何開展合作性學習呢?一、 科學安排合作學習小組 科學地安排合作學習小組是成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學習小組的科學組合非常重要。科學合理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安排,可以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有效地進行,至少不會出現攪亂課堂的情況。小組成員的組成一般遵循“組內異質,組組同質”的原則,即全班學生按照成績、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分為若干個小組,這樣既可以增加小組合作成員的多樣性,同時又可以增加合作學習小組間的競爭性。每組四、五人,每人都有分工。如由誰組織、誰作記錄、誰承擔小組發言的任務、小組成員發言時其他同學干什么等等。總之,小組成員必須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承擔的任務,明白各自該為小組做什么,但角色可以適當輪換,這樣給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為學生創造多種嘗試的機會,以此來增強合作者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同時,小組各成員應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形成一個有戰斗力的群體,確保每一次探索研究的質量。二、強化學生收集材料的功能學習是一個外在知識內化的過程。傳統的教學過程是“罐裝”的過程,是教強調的是教師對學習者傳輸知識。而合作性學習方式“海綿吸水”的過程,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與獲取。“觀點加材料”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兩大基本要素。傳統教學中,材料通常由教師提供或教材提供,學生只是接受材料,并用材料印證某種觀點。在上《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這一課時中,我將這一課時的內容設計為八個小的問題,其中的一個問題就是“試舉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一觀點”,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收集生活中的例子來印證課本上的觀點,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這種手段,教師的“驅動力”變成學生的“原動力”,教材變成工具書,知識接受者變成探索者。這樣的過程給學生帶來了新鮮感,成就感和責任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的效率。三、合作性學習方式與人文精神培養相結合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精神價值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開展某種學習方式的探究,都應該考慮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形成一種獨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初步形成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在進行合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感情在無形中也加深了,他們除了能夠在課堂上積極合作,在課外也能相互交流合作,形成一種和諧的氣氛,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非常有利。同時,當學生在互動的時候,只要遇到他們的能力之外的問題,就及時請教老師,從而也帶動了師生關系的進一步融洽。四、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確定靈活多樣且有效的教學開展模式學習內容是固定的,但學習方法卻可以靈活多樣。同一內容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示出來。比如堂上競賽、小型辯論、問題討論等等。合作性學習方式可以有很多具體的實施措施,同一措施不應該連續或單調地出現,否則,學生會出現厭倦和反感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同的具體措施輪流運用,或者兼顧運用。在上《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這課時中,如果只圍繞課本內容來講, 好象言之無物,學生聽起來也趣味索然。因此從網上精心挑選了一些相關的題目,以小組為單位,將課堂設計為一次比賽,既激起了學生求勝的欲望,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獲得了對知識的情感體驗,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效果很好。從開展合作性學習后的學生反饋及自己的反思中,既得到以上一些有益的啟示,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從學生方面來看,學生長久以來形成的學習習慣成為開展合作性學習的瓶頸。在剛開始搞合作性學習時,學生顯得比較興奮,對這種新的課堂形式以及課外學習方式有新鮮感,討論氣氛熱烈;但第二周漸入率微。學生一聽到“四人小組開始討論”,第一反應是“又討論”,動作顯得遲緩不情愿,熱情驟減。也許是因為每一科的老師都要求討論,學生有點厭倦,過猶不及,調位后有部分學生自顧自做作業。學生最終走回了原有的學習習慣的軌道中。反思的結論是:學生從小培養,已經定型的學習習慣不是一下子可以扭轉過來的;學生的知識面太狹窄,導致他們在解決一些問題時出現了效率問題。為了弄懂一個問題,他們有可能花去大量時間在探討上,作為高二學生,他們的學習負擔還是不輕的,我擔心學生精力不濟或者不能全面顧及所有科目從而影響整體成績。而且高二的學習部分科目已經進入復習階段,對知識更注重歸納與總結,由自己來做的事情比較多,部分學生不愿把時間花在與他人討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