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師該拿教材上課還是拿教案上課?》
初中教我們政治的是個整天不修邊幅的小伙子,他看著不怎么起眼,課卻講的特別好,雖然拿著政治課本,但上課幾乎沒翻過,站到講臺上就開始滔滔不絕的講,非常的有條理,還把我們要記憶的內容給我們一條條的理出來,教我們如何記憶,記得當時記住的幾個題一直到上大學學習鄧小平理論,還特別的清晰,稍微有點提示就能完全回憶出來。當時覺得他也沒什么了不起,要上五個班的課,可不就記住了,現在細想想,如果他不是用心的鉆研了教材,把知識點進行了串接聯系,也不可能會那么純熟。我們現在上課也在備課,但總覺得不那么透徹深入,也達不到不拿教材的水平,其實,不在拿什么,而在你的腦子里裝了些什么,是不是已經把整堂課的思路理清,把重點、難點如何突破理順了,是不是已經熟練了,以前總覺得自己已經認真備課了,可一到課堂上就不行了,覺得設計好環節卻弄的一團糟,是因為自己沒有真正的理清思路,理順重點、難點的突破,只是覺得這樣講可以,就覺得把課備好了,可是學生是有獨立思想的,他未必和你想的一樣,所以還應該在備課是充分設想一下,學生會如何,我該如何,那樣才會有所準備,不會因為學生的出乎意料而亂了方寸。以前講課時我發現,自己覺得非常簡單,講的非常明白的地方往往是學生掌握的不好,因為老師只考慮自己了,忽視了學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