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月亮文化
領 略 月 亮 文 化
——探索月球奧秘專題活動課教學設計
一、活動目的
1、了解有關月球的人文現象,感受月亮文化的魅力,激發文學藝術想象力、創造力。
2、學習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獲取資料的方法。
3、培養合作、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各科知識的綜合能力。
4、培養學生口語表達的能力。知識競賽檢測學生知識掌握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教師明確四組內容:聊神話傳說、話月亮習俗、誦古代詩詞、吟歌謎對聯。
①“聊神話傳說”小組:搜集有關月亮的民間故事、傳說,能做到口頭講述。并說說故事中是如何體現古代人民的日月崇拜或如何以故事的方式解釋自然現象,反映良好愿望的。
②“話月亮習俗”小組:搜集中秋節風俗的資料,向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了解本地的中秋風俗。
③“誦古代詩詞”小組:搜集有關月亮的古代詩詞,并記誦帶“月”字的經典詩句;背誦自已喜歡的3首。
④“吟歌謎對聯”小組:搜集關于月亮的歌曲、燈謎、對聯的資料,供同學們猜,欣賞佳對并創作佳對。
2、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或能力自由報名其中一組,并自主推選一名負責人兼主持人。
3、學生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獲取資料,并通過合作討論,對搜集的材料進行篩選、整理,時間為兩周。
4、同學對找來的文字、圖片、音樂等進行處理,并由四組負責人合作制作成一個多媒體課件。
5、教師提供有關網址:如月亮網站:
三、展示成果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到多媒體教室按所分小組入座)
教師語:月亮是地球的忠實伴侶,是我們人類的親密朋友。從孩提時代,我們就聽著嫦娥奔月的故事,吟誦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今天,當我們在一片清輝中舉頭仰望那一輪皓月,我們都會涌起無限遐想,想了解詩情畫意的月亮文化,想遨游太空拜訪月中仙子……那么,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那豐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吧!
為此,我分了四個小組,各小組同學以極大的熱情、認真的態度,有效地完成了任務。現在,請各組把活動的結果展示出來,讓我們共享學習的成果,共享學習的樂趣。
(二)各組展現活動內容
(按課前各組長確定的秩序依次上場)
第一組:聊神話傳說
第一組主持人語:皎潔的月亮曾引起多少孩子的幻想,那嫦娥姑娘更是孩提時夏夜下縈繞在耳邊的神奇傳說,下面請大家一起聊聊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吧。
1、多媒體出示《嫦娥奔月》圖,請小組一成員說說“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傳說。
2、四人一組討論:為什么這個故事能流傳至今、久盛不衰呢?
(贊美嫦娥、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表達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的不懈探索……)
3、請其他同學聊聊其它的神話傳說。如:吳剛伐桂、天狗吃月亮等。
第二組:話月亮習俗
第二組主持人語:是呀,正因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才會有這許許多多神話傳說的誕生。今天,我們“話月亮習俗”小組專門搜集了一些資料,也來說說人們對月亮的美好感情。
1、小組成員講解中秋節的來歷。
2、小組成員講解月餅來源。
3、請學生說說自己所知道的有關月亮的習俗。
第三組:誦古代詩詞
第三組主持人語:千百年來,面對美麗的“夜光”,能不引起遷客騷人的真摯情感嗎?
1、詩詞接龍游戲:背誦關于帶“月”的詩詞。(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比賽,哪組說得多為勝。)
2、齊讀《水調歌頭》,并賞析詩文:談談讀了這首詩后的感受。
第四組:吟歌謎對聯
第四組主持人語:剛才大家都吟詩作樂,下面讓我們來“吟歌謎對聯”。
1、讓學生猜燈謎。
“明天日全食”,打一字。(“月”)
“中秋菊盛開”,打一成語。(“花好月圓”)
“僧敲月下門”,打外國地名。(“關島”)
“二月平”,打一字。(“朋”)
“月與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字(“腥”)
“一對明月毫不殘,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字(“崩”)
2、先欣賞佳對,然后請同學明確對對聯要求,并完成一對對聯(以 “憶往昔滄桑歲月 ”為上聯,運用對偶知識對出下聯。
)
(重慶巫峽瑤上有一副妙聯:“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聯運用疊字手法寫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與巫山秀色為內容的下聯相對,堪稱工整自然,珠聯璧合。
上海豫園得月樓聯:“樓高但任云飛過;池小能將月送來。”聯中闡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通過對聯的欣賞示人以哲理。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這是明末清初文學家金圣嘆作的對聯。相傳,金圣嘆到金山寺閑游,寺宇長老出對子難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嘆一時對不上,不歡而去。后來,他因哭廟案被殺,臨刑時,正是中秋佳節,他猛然想起長老的出句,對出了下聯。歷史上稱為“生題死對”。
與此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一群書生,在中秋節歡聚一堂,飲酒賞月,其中一個秀才出上句,讓大家對下聯。結果無人對上。到了除夕夜,這群書生又相聚飲酒守歲,還是那位秀才對出了下聯。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對,被稱作“中秋出句年尾對”。)
3、對歌比賽:唱一句有關月亮的歌詞。
4、全班聽《月光曲》,并談談聽后的感受。
5、聽《彎彎的月亮》,并欣賞歌詞,體會歌詞所反映的情感。
主持人:讓我們齊唱《彎彎的月亮》來結束本課。
(三)布置作業
1、進一步搜集有關月亮的文化知識,并背誦。
2、選一首有關月亮的詩詞,進行擴寫;或者把聽了《月光曲》后所聯想到的內容描繪出來,字數為500字左右。
附有關資料:
神 話 傳 說
嫦娥奔月
空格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空格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
空格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空格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空格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空格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空格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空格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空格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空格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空格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空格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空格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贊美了嫦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娥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 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占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后,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吳剛伐桂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里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隨砍隨合,砍伐不盡,因而后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月 亮 習 俗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節日。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之所以稱為中秋節,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中秋節和農歷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日子。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么美好的圖景。
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月餅起源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關于帶“月”的詩詞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關山月》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曹操《觀滄海》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陶淵明(晉)《歸園田居》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瞑》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問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碧云間。李白《古朗月行》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子夜吳歌》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從軍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劉方平《月夜》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戴叔倫(唐)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白居易《長恨歌》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李商隱《霜月》。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唐)《商山早行》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陸游《關山月》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