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相關教案 > 綜合性學習教案 >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精選14篇)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發布時間:2022-12-06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精選14篇)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1

  鄉愁是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對故土的眷戀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移民,誰都會思念自己的故土家鄉。那么鄉愁的教案怎么寫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鄉愁》教學教案設計,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 了解有關詩歌和文學的基本常識。

  2、 理解、欣賞兩首詩歌的優美意境和豐富含義。

  3、 了解現代詩歌的語言要求:節奏鮮明、音韻和諧。

  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導語設計

  1、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題,這其中不乏千古傳誦的名篇,同學們最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就表達了這樣一種思鄉之情。

  齊讀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詩人身在羈旅中,夜不成寐,看見床前明月光輝,疑是地上的秋霜,于是抬頭看月,由此想到“千里共明月”的詩句,就思念起故鄉來。月色引發了人們深沉的思鄉之情,因此成為后世詩歌表現思鄉的主要意象。

  總結:《靜夜思》 唐代 格律詩(近體詩) 五絕 (形式)

  思鄉 (內容)

  《鄉愁》 現代 自由詩 (形式)

  鄉愁 (內容)

  2、文學常識:

  1)現代詩的基本特征:

  詩歌的本質是抒情的,要有真誠、摯烈的感情,才能發揮想象力,只有當詩人的胸襟情懷確實能與時代潮流以及廣大人民的喜怒哀樂息息相通時,才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共鳴。

  詩歌的形象刻畫需要高度的凝練和集中,現代詩尤其重視這一點。(舒婷《致橡樹》:橡樹、木棉、凌霄花等意象象征具有不同愛情觀的人,表達新時代的愛情觀。)

  詩歌還講究語言的音樂性,現代詩雖沒有嚴格的格律規范,但也要求既有自由變化,又有內在的和諧。

  2)余光中簡介:

  余光中可以說是一個“以現代文學運動為軸心的扛鼎詩人”。從現代詩的創作和影響來說,目前中國臺灣詩人還很少有人超過他。并且,他還是中國臺灣文壇上影響深遠的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

  他是50年代中國臺灣掀起的現代詩運動中“藍星”社團的發起者,他不僅以豐富的作品,還以新古典主義批評理論,推動了中國臺灣現代詩最初的發展和后來的分化。他的現代詩影響很大,風格變化多樣,著有《蓮的形象》、《敲打樂》、《白玉苦瓜》、《夢與地理》等十幾部詩集。

  余光中是一位銳進的詩人,他從傳統詩的格律束縛中掙扎出來,又回到傳統的繼承之中,他掀起反叛五四新詩的旗幟,又從自由詩中吸取營養。他的不少詩作,有著深沉的懷念祖國的感情和強烈的民族意識,《鄉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教學設想:導入過程以介紹現代詩與古體詩區別為重點,目的是:一,學生通過回憶古人思鄉佳作,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二,借助對《靜夜思》的簡單分析,使學生對詩歌的意象、意境的把握有初步的認識;三、明確現代詩的一些概念,為后面的教學過程作準備。)

  二、朗讀全詩:

  詩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學樣式,我們要通過朗讀體會它的節奏美感。

  (先請同學領讀,再全班朗讀)

  1、 讀準節奏

  2、 體會情感節奏

  (朗讀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過朗讀的輕重緩急和聲調的抑揚頓挫表達出來)

  3、 體會節奏美感

  (教學設想:詩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學樣式,新詩尤其如此,它感情奔放,掙脫了舊體詩嚴格的格律枷鎖,雖無固定格式,不講究語言外在格律,卻有內在旋律與和諧的節奏,通過朗讀理解節奏美感,是理解這首詩的敲門磚。)

  三、分析全詩:

  1、 提示:

  意境指作品中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如我們說到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大家馬上就能想到落寞單調的秋景和作者心中凄涼斷腸的情懷,情由景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這便是詩的意境。那么,這個意境我們是如何領悟到的呢?主要是通過這詩中的具體可感的形象領悟到的,如枯藤、老樹、昏鴉……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凄涼、落寞的氣息。這些把情感化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號、情感的客觀對應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領悟詩歌的意境美,要從尋找意象入手。

  請同學們找出詩中的主要意象

  詩中主要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板書)

  2、 這些意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些意象前的形容詞怎么理解?請同學們討論并概括。(板書)

  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

  郵票(小)——母子深情(綿長)

  船票(窄)——夫妻恩愛(厚重)

  墳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峽(淺)——思鄉哀愁(綿綿無盡)

  總結:

  這首詩成功在于它有新穎意象,區別于一些詩歌意象的單一陳舊。以往有些詩歌的意象要么沿用約定俗成的穩定意象,如柳(送別),月(思念),這樣難免落入窠臼;要么意象較為單一,有時雖有多個意象,但由于特征差別不明顯,難免有堆砌繁雜之嫌。

  因此在意象的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達,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都是現代生活的實景,它們是單純的,卻明朗、集中、強烈,新得真切,新得奇特。

  它們又是豐富的,作者使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形容詞。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這就是詩的內在張力,使全詩含蓄、飽滿,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僅僅四個單純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躍然紙上,作者功力可見一斑。

  3、 這些意象所反映的感情與主旨“鄉愁”之間如何有機聯系?

  (1) 圍繞主旨——并列 (板書)

  (2) 時序延伸——遞進

  說明:

  (1)

  詩歌結構上采用了并列的方式,緊緊圍繞“鄉愁”這一主旨,因而詩歌包含的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故鄉別等內容,既在客觀上具有獨立性,能使讀者體驗諸多不同的愁滋味,又有緊密的內在聯系,表現出一個人生旅途的廣袤空間。

  (2) 意象組合上并不單純采用并列方式,而是還分別展示了“小時候

  ”、“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樣延伸的時序,使詩的情緒呈現出層層遞進的態勢,這種意象的遞進融進了作者漂泊生涯的邈遠時間。

  幼兒時念母情濃,年輕時戀妻情重,與母親的死別更把人生的哀愁推向高峰,但不論生離還是死別,都比不過鄉愁更為深廣,隨著年齡增長,人生理智逐漸成熟,終于達到從一己親情到對祖國故土熱愛之情的飛躍升華。

  《鄉愁》教學教案的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和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為了完成以上教學任務,我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首先,導入時讓學生說出自己所積累的表達鄉愁的詩句,讓學生明白積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課。

  其次,進行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出節奏,讀出語速語調,讀出感情等。把無聲的書面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學生與詩人在詩歌中所迸發的思鄉愛國之情產生共鳴。

  再次,在品味詩歌的意境這個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組討論交流,充分體現了新課標自主、合作的教學理念。

  最后通過拓展延伸,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其中的仿寫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

  不足之處:一是課堂節奏有點前松后緊,在仿寫指導上做得還不到位。二是沒有將讀詩與品讀結合起來提高讀的實效性。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2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內容

  學生活動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 誦讀

  三、分析

  四、總結

  介紹作者創作《鄉愁》時的情況: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國臺灣。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慶,祖籍內蒙古,1949年由南京遷居香港,1954年赴臺。一方面,兩位詩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古典文學一往深情,極其鐘愛,他們承繼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中國臺灣長或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不免經常流露出來。創作了不少抒發思鄉之情的詩作。

  引用古人和現當代抒發鄉愁之思的詩作,讓學生體會游子思鄉感情和鄉愁詩的特點,導入  新課。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抒發思鄉之情的?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以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組織內容,抒發深深思鄉之情。

  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一長大后一后來一現在,四個人生階段。

  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一長大后的夫妻分離一后來的母子死別(這是一種特殊的“分離”)一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學生朗讀三遍。

  要求:

  正確的朗讀。作到讀音正確,停頓適當,不錯不漏。達到朗讀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問題:

  ◆1.詩人用了哪些貼切的比喻來使鄉愁形象化?

  ◆2.這些用來左比事物,同作者各個年齡段的經歷有什么關系?有什么表達效果?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討論。

  學生討論上面的問題。

  小結要點:

  詩人為這人生的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一長大后的船票一后來的墳墓一現在的海峽。

  小時候離家讀書,通過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所以鄉愁詩小小的郵票。這思念的對象既是母親,也是故鄉。在這里,故鄉即母親,母親即故鄉。

  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到后來,時空的隔離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

  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鄉愁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詩人表達出來后卻成為具體的事物,變成了具體觸摸到的東西: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樣,詩人的鄉愁就有了依托。這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技巧:托物寄情,這種方法可以增加詩作的藝術感染力。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

  概括這首詩歌的主題。

  學生發言。

  小結要點:

  詩人用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我”、“母親”、“大陸”等形象表現鄉愁,抒發了對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讀課文。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

  朗讀三遍。

  分小組討論,每組選出代表,整理同學們的發言,準備交流。

  學生發言。

  先自己準備,然后發表意見。

  朗讀。

  投影展示板書

  2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7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3

  【設計】

  文本細讀教學法。

  【創意說明】

  對這樣一首婦孺皆知的新詩名篇,僅僅只滿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淺層賞析,顯然是不夠甚至是不得要領的。我們應該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探驪得珠,進一步尋求它大獲成功的深層原因,這樣不僅可以把對此詩的解讀引向深入,還可以由此詩的成功,讓學生初步了解現代詩歌藝術上成敗的規律性因素。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于無所依附。)

  二、細讀探究

  1、細讀鄉愁的情感內涵:

  ⑴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讀來似乎沒有任何理解障礙,然而它舉重若輕地濃縮了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你認為“中國式鄉愁的全部內涵”具體指的是什么?

  親情

  鄉愁愛情

  祖國情

  ⑵讀《鄉愁》這首詩,我們能感到詩人余光中心靈深處一個執著的主導情感僅僅是鄉愁嗎?

  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

  2、細讀鄉愁的形式講究:

  ⑴“鄉愁”四節詩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些有什么目的?

  (節與節之間完全均衡對稱,每一節均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節對應,位置上的詩行字數相等)

  (鄉愁在保持節與節之間的均齊對稱時,注意到每節內部詩句的長短參差變化,從而透出自由錯落的活潑感:整齊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蕪雜。)

  ⑵“鄉愁”的結構具有怎樣的特點?這樣寫有什么用意?

  (結構的復沓升華了這首詩的思想意義,使這首清淺明朗的小詩顯得既深情綿邈,而又莊嚴正大。)

  三、規律把握

  1、你認為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解讀一首詩歌并作出自己的評價?

  2、拓展閱讀《鄉愁四韻》。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現代詩歌朗讀的基本技巧,學會有感情地朗讀。

  2、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3、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在朗讀中感知《鄉愁》的意境和情感。

  2、難點:

  培養學生聯想、想象思維和運用詩歌來表達情感的能力。

  【教學模式及方法】

  朗誦吟詠──品味語言──放飛想象。

  誦讀法、啟法式點撥、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借助畫面及如泣如訴的背景音樂《思鄉曲》讓學生進入思鄉情境,并談談思鄉感受,再過渡到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相隔,更因為政治上人們所共知的原因,長期不能與親人相見,他們的鄉愁又是多么濃郁、多么哀痛!讓我們一起來走進中國臺灣著名“鄉愁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聽聽他發自內心的呼喚吧!

  二、展示學習目標

  三、教讀

  詩歌欣賞三部曲:朗誦吟詠──品味語言──放飛想象。

  第一部:朗誦吟詠

  我們都知道,朗讀是品味詩歌語言的鑰匙,我們只有對詩歌有感情地反復朗讀,才能真正走進詩歌的藝術殿堂。

  1、學生初讀詩歌,交流朗讀詩歌該注意哪些方面?

  感情基調、語速、節奏、重讀。

  2、聽朗讀:

  (媒體播放 flash 示范朗讀)

  進一步體味詩歌憂郁深沉的感情基調,學生試讀,體味每一節的感情。

  第一節:稍平淡,回憶。

  第二節:增加遺憾的語氣。

  第三節:深深的失落和哀痛。

  第四節:表現而今的惆悵。

  課件展示朗讀指導。

  3、學生自由朗讀,體味作者感情:

  小結:通過剛才同學們的深情朗讀,我們體味到了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優美的戀歌。

  第二部:再讀詩歌,品味語言

  思考討論:

  1、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鄉愁縈繞了詩人一生?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

  教師小結: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概括了詩人整個人生,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時候(少年)──母子分別

  家愁

  長大后(青年)──夫妻離愁

  后來(中年) ──喪母哀愁

  國愁

  現在(老年) ──思歸濃愁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的?

  郵票──寫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墳墓──生死隔絕,哀思難訴

  海峽──海水無盡,憂思無盡

  小結:其實,除了這些形象事物之外,還有很多事物能觸動我們心中的痛,觸發我們的情感,引起我們的愁緒。想想看,還有哪些具體形象?你能以句式“鄉愁是___________”再為鄉愁打個比方嗎?

  教師小結學生練習并舉例:

  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

  鄉愁是那根靈魂深處流動的血管

  鄉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

  鄉愁是秋天的落葉,飄飄悠悠,飄到何時愁方休

  課文小結:這首詩,詩人借助四個意象,抒發了自己濃濃的鄉愁,子思母念,鄉愁可人;夫妻愛戀,鄉愁動人;祭母奠土,鄉愁感人;愁緒祖國,著筆驚人!如此動人的鄉愁曲請同學們帶著深情再去讀一讀,并把它背下來。

  第三部:想象練習

  想象或聯想是詩歌創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下面請同學們模仿《鄉愁》中以具體事物表現抽象概念想象方式就下面的詞語任選一個詞語,做一些想象練習。

  思念 記憶 童年

  學生討論交流后,配樂朗讀自己的創作。

  教師小結并展示舒婷的詩歌──《思念》(見課件)

  請同學配著背景音樂有感情地朗讀。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通過對詩歌的品析,看得出詩人已經把鄉愁升華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托。詩人在《從母親到外遇》中寫到:“大陸是母親,不用多說,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魂仍然縈繞著那片故土……我離開她時,才二十一歲呢,再還鄉時已六十四歲,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淚的呼喚!“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著我們每個人的心!就讓《故鄉的云》捎去我們對臺灣同胞、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游子!(媒體播放歌曲《故鄉的云》)。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5

  對于初中課本中的鄉愁詩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把它設為專題課來講。為了講這節課可以說是做了很多鋪墊工作。我是想把中國臺灣詩人這種鄉愁情結和中國古代文人的思鄉愁緒結合起來。所以讓學生搜集了大量的古代思鄉詩,又品讀了余秋雨的《鄉關何處》和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還借助貴站的音頻材料,學生學會了《鄉愁四韻》。以下是我的教案,希望各位老師能給予寶貴意見。

  課  題 鄉愁千千結(鄉愁專題)

  教學目標  1引領學生在音詩畫的魅力下感悟余光中《鄉愁》的韻律和情感

  2培養學生比較鑒賞能力,理解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鄉愁情結

  3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陶冶其對詩歌藝術美的感悟力

  教學重

  難  點    通過對余光中《鄉愁》的賞析,將它與席慕容、中國古代詩人的思鄉進行比較,體會其中各異的鄉愁情結。

  教學關鍵 使學生能進入詩的情境中,用心靈感悟詩歌的感情脈絡。

  師生互動

  活動設計

  1學生搜集適用于配樂朗誦的樂曲,師生共同篩選整理。

  2學生在網上和圖書館查找到各類鄉愁詩歌或散文,并自己找到有關作家的情況,在課前分組討論,使資源共享。3對這一課題或者與其相關的課題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的時間繼續探討研究,并將結果匯集成文字從網上發送到老師的信箱

  德育滲透 在詩中體會詩人濃厚的思鄉懷國之情,那是他們對中華傳統文眷     戀,對我們華夏民族魂牽夢繞的儒幕之思。

  教學方法 借助多媒體教學用具,以讀詩帶動討論,以優美的樂曲創設意境。課前補充作品 1《鄉關何處》——余秋雨        2《聽聽那冷雨》——余光中

  教學過程 :

  導語  剛才大家聽到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中國臺灣當代詩人余光中的詩歌《鄉愁編  曲而成的。“鄉愁”是歷來文人墨客筆下永恒的主題。當然“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位詩人也就有一千種鄉愁情結。那么余光中先   生獨特的鄉愁體驗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余光中的鄉愁世界去品味一下 而了解一下中國文人的千千鄉愁結。(課間請大家欣賞佟鐵鑫演唱的 《鄉愁》)

  一 請同學選取配樂朗誦詩歌,并談一談為什么會選取這支曲子配樂是上節課  大家選好的,共有二首: 《鄉 音》(二胡)、妝臺秋思(笛子)通過選取樂曲的過程,是學生對歌感情理解融入的過程。

  二 剛才大家談理由的時候基本都圍繞一個問題:樂曲的基調必須符合歌  的感情脈絡。而鄉愁詩的感情基調應該是哀傷的。但是詩中的感情線 索卻是不斷流動的,變化的。

  小時侯————(郵票)————相隔千里

  長大后————(船票)————遙遙相望

  后  來————(墳墓)————生死茫茫

  現   在————(海峽)————憂國懷鄉

  每一個人生階段的思鄉情又不盡相同 請欣賞FALSH動畫,思考余光中的〈鄉愁〉是有幾幅圖畫組成的?然后師生共同探討每一階段的思鄉情感有哪些不同,每一段的特點是什么。

  三 這是余光中先生哀婉深沉的思鄉情結,對“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古人又有怎樣的思緒呢?

  1《天凈沙-秋思》馬志遠——傷心欲絕

  2《黃鶴樓》崔顥——迷茫困惑,不知何處是故鄉

  3《回鄉偶書》賀知章——回鄉后不被故鄉接納的另一種更深沉的悲哀。

  4《客中作》李白——“不知何處是他鄉”那種四海為家豁達豪邁的襟。  

  聯系古典詩詞里面的一些典型的鄉愁情感進行比較。請同學看屏幕讀古詩,品意境,解詩意。

  四     古人出門游學,四海漂泊,人在旅途不如意,何人不起故園情?所以對于古代仕途受阻的詩人的鄉愁情結我們很好理解,可是象余光中這樣在中國臺灣  或 海 外公成名就、生活很穩定的游子,他們的鄉愁情結到底系在哪里呢 (讓  我們從于光中自己的詩歌中尋找答案吧)

  1“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那無窮無盡的故國,四海漂泊的龍族叫她做大陸,壯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難叫她做江湖”——余光中《十年看山》

  2“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聲… …”《五陵少 年》由此可以看到余先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儒慕之思。(這一點在他 的散文《聽聽那冷雨》中已經涉及到)他的鄉愁是來源于血濃于水的民族情 結。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身為蒙古族人的中國臺灣詩人席慕容 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時為何情不自禁淚流滿面。要知道余光中離開大陸時已經二 十一歲,   而她離開時只有幾歲,根本對家鄉沒有任何印象。可她卻說,“來到這 里,除了激動以外,還有一種熟悉感,仿佛在夢里見過。”  下面就請大家帶著這 種情感來品讀席慕容的《鄉愁》,看看它有哪些特點,有哪些詞句讓你 深受感染和啟發。從產生鄉愁根源入手,探討一下現代海外游子的思鄉源頭是  什么。首先請同學理解,談談自己的體會。  仍然是配樂朗誦。樂曲有 《明月千里寄相思》、《思鄉曲》。這首詩主要是學生自己談。

  結語

  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的社會變動都會帶來很多人的遷徙和   遠行。那些游子或義無返顧或悲哀啜泣,或無可奈何。縱使心有千 結,也都無一例外地卷入鄉愁這首無言的史詩當中,哽哽咽咽又蕩氣回 腸。因為我們的祖先早已把所有龍族的一切都烙上了中國印。同學們, 讓我們一同唱著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把這濃濃的鄉情帶入課下,帶 到大家以后的人生歷程中去細細品味

  補充:課后很多同學在練筆本上寫下了他們自己的鄉愁詩。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6

  《鄉愁》是著名詩人余光中寫的一首詩,表達了深深的思鄉之情。在做這個閱讀題的時候,你知道答案嗎?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文《鄉愁》的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祝愿同學們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

  我在這頭 ,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我在這頭 ,

  新娘在那頭 。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

  而現在 ,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

  我在這頭 ,

  大陸在那頭。

 詩人簡介: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952年畢業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 LOWA )藝術碩士。先后任教中國臺灣東吳大學、中國臺灣師范大學、中國臺灣大學、中國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中國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

 《鄉愁》閱讀題目及答案:

  1.在詩中,作者分別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表達了詩人(思念,熱愛故鄉和親人)的思想感情。

  2.作者為什么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答: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

  郵票(小)——母子深情(綿長)

  船票(窄)——夫妻恩愛(厚重)

  墳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峽(淺)——思鄉哀愁(綿綿無盡)

  3.你知道詩的最后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哪個海峽嗎?

  答:詩的最后一節中提到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指的是中國臺灣海峽。

  4.“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是什么意思?

  答:現在,由于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中國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大同的強烈愿望。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原文:

  崔明秋

  ①我依然記得多年前我出走的那個四月,碩大的朝陽一直緊緊跟隨在我的身后,溫暖著我的身心。春日的田野,泥土深處的夢正在復蘇,一棵小草悄悄探出頭來,為我送行。我沒有離愁,眼里充滿對于遠方的渴望。當綠皮火車拉響汽笛,載著我慢慢駛離這古老的小鎮,我沒有與故鄉溫厚的背影告別。

  ②出走,從來都沒有一條筆直的路可走。在異鄉的 夜空,我只看到一顆顆哭泣的星星,散發著微弱的光芒。當風從我的雙肩掠過,我聽到來自故鄉的低語。我依稀覺得我的雙肩還保留著四月的溫度,那是故鄉的手掌 的溫度,多少年來從來沒有冷卻過。是它撫慰著我,讓我在遠走他鄉的日子里,走得端正而夯實。

  ③一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故鄉的凝視,無論到了什么年紀,故鄉的山水都一如既往地守望著游子的回歸。故鄉,如果說我愛你,為什么又一次次地離開你?在渴望逃避的瞬間,故鄉那爿小站,絮叨著叮囑與不舍。時間的手指無論怎樣堅硬,都扯不斷滿腹綠意的祖先的遺囑。在人生不停頓的遷徙和別離中,依然保留著這塊土地的方言,那是歷史的血脈,總不干涸。

  ④遠離故鄉的日子,我夜夜懷抱舊日的回憶入夢。 當我置身故鄉的懷抱,尋找著舊日足跡的時候,撲面而來的風,卻牽引著我去領略故鄉全新的風貌。貫穿小鎮南北的通江路,已由塵土飛揚的土路變為柏油路。成長 的記憶點點滴滴浮現在腦海,路邊高大的楊樹親切地看著我,仿佛在問我:這些年,你都去了哪里?我已尋不到那些錯落在低矮平房中彎曲的小巷,那棵長在房檐的 小草只有在我的記憶里碧綠著。在小巷里玩耍的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他們繼承了父輩的樸實與勤勞,在這塊土地上支撐起一個新的時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 讓我有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街市上車水馬龍,商鋪林立,人們的臉上依舊掛著我熟悉的樸實的微笑。而更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那條在小鎮東邊修建的大路與大橋。那 一帶原來是稀稀落落的破舊平房與廢棄的廠區,一直都冷清蕭條。如今人們搬進了現代化的住宅小區,在廢棄的廠區上建起了休閑娛樂廣場。一條寬闊筆直的大路與氣派的新橋連接,成為小鎮里的一條運輸動脈。每天清晨,一顆顆還帶著露珠的蔬菜與瓜果從這里運送出去,豐富著城市的餐桌。人們帶著心中的理想藍圖從這條路離開小鎮,又從這條路回到小鎮,帶回了山外先進的理念與思想。日子就在這條路上一天天忙碌并富裕起來。

  ⑤遠處的田野,莊稼的面孔在陽光下晶瑩閃亮。我尋根的目光在燃燒,鄉音在我的耳畔感情純正。清澈明亮的江水,滋潤著兩岸,水草肥美,綠樹成蔭,那一片片葉子上有父親的體溫,母親的體溫。站在故鄉的土地上,心是那樣的安寧,踏實,跋涉的思想不再疼痛。不知是誰在喊我的乳名,我回過頭去,竟遇見了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她剛剛從廣州回來,探望父母。

  ⑥一陣鞭炮聲打斷了我們的交談,一排迎親的車隊停在了我們身后,人們紛紛圍攏過來,詢問著是誰家的喜事。歲數大的人慨嘆現在的年輕人趕上了好時代,小孩子不停地拍著巴掌,蹦蹦跳跳……我們也隨著人流,感染著喜氣,默默地為這對新人祝福。

  ⑦轉眼間,又要離開故鄉了,心里說不清是什么滋味。凝望故鄉,我收藏起故鄉的寬厚與沉實,這里是我永遠眷戀的港灣。

  ⑧在告別的時候,我看到故鄉潮濕的背影。而我從今后的漂泊,無論多遠、多久,我的鄉愁都是歲月的剪刀無法剪斷的一根棉線……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題目:

  19. 本文的線索是什么?(2分)

  20.請簡要分析文章第①段中的劃線句子的表達效果。(3分)

  21.請將文章的行文思路補充完整。(2分)

  離故鄉 ( ) ( ) 再次離故鄉

  22.賞析第⑦段的劃線句子。(3分)

  凝望故鄉,我收藏起故鄉的寬厚與沉實,這里是我永遠眷戀的港灣。

  23.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3分)

《剪不斷的鄉愁》閱讀答案:

  19.剪不斷的鄉愁(2分)

  20.景物描寫,(1分)交代了“我”離開故鄉的季節,襯托了“我”對遠方的渴望之情。(2分)

  21.思故鄉;在故鄉(回故鄉)(2分)

  22.用比喻的修辭手法,(1分)把故鄉比作港灣,生動形象地(1分)表現了“我”對故鄉的眷戀之情。(1分)

  23.呼應題目,(1分)點明文章的主旨,升華文章的情感。(2分)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7

  《鄉愁》說案

  一、   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詩的教學目標 是:

  1、   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   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   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   背誦本詩。

  5、   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中國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復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題。

  二、教學方法: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采用反復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初步結合我校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實驗,給學生提供另外幾首有關《鄉愁》的詩作,拓展思路。                   

  三、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復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搜集舉出幾首關于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借以導入  。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系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后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個人思鄉之情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              推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進

  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分離     普遍的家國之情

  托物寄情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8

  《鄉愁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

  2、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

  能力目標: 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造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所表達的鄉愁,同化愛家愛鄉愛國的意識。

  教學重點: 感悟詩的主題,同化愛家愛鄉愛國的意識。

  教學難點 : 體會詩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課文〗: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下面我們來看兩首中國臺灣當代詩人的思鄉之作。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陸,他們也都出生在大陸,后來定居于中國臺灣。余光中更是在大陸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積淀,二十年的故園情深,因而,祖國大陸更是他的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而席慕容,她的故鄉,在她的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長大。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同樣是她的靈魂的歸依。因而,在這兩位詩人的作品中,都彌漫著無限的鄉愁。 

  三學習余光中的《鄉愁》

  〖朗讀欣賞〗

  1、FLASH音樂欣賞,  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

  2、學生點擊朗讀欣賞,感悟練習,然后教師點名朗誦 .

  〖小組討論〗

  1、隨著同學們聲情并茂的朗誦,課堂上也彌漫了濃濃的鄉愁。通過朗誦這首詩,我們可體會到在詩人漫長的生活經歷中那對故鄉綿綿的思念一直縈繞在詩人的心頭,讓詩人悵惘嘆息不已,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

  明確: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2、四個時間序詞,代表哪四個人生階段?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確:少年時 ——郵票——母子分離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離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現在 —— 海峽——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3、鄉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種情感,詩人又是通過什么具體可感的東西來表達的? 

  明確: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郵票:小時候離家讀書,鄉愁惟有通過那小小的郵票以寫信的方式來向母親訴說心中的思念。 

  船票:長大后,為生活所驅遣而奔走他鄉,這時候,除了對母親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對愛人的惦念,所以,那縷縷的鄉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張張來來回回的船票。 

  墳墓: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后,鄉愁都有所寄托與排遣。到后來,時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溝通,一方矮矮的墳墓,把我與母親——生者與死者,永遠地隔開了。不管是郵票還是船票,都無法叩開這一小小的墳墓,都無法連接這阻隔的陰陽。詩到這里,感情加重,悲劇氣氛更強,讓人唏噓感嘆不已。 

  海峽:而現在,那一灣淺淺的海峽,不僅把我與祖國故鄉隔開了,而且無法逾越。一句“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如瀑布直落心田,橫溢四處,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讀者的心肺。詩到這里,詩人的鄉愁得到了升華,由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國之思。 

  這四個對應物,都顯示了漂泊、隔離、絕別、可望而不可歸的離愁別緒。 

  〖朗讀感悟〗齊讀,感悟鄉愁主題.

  四 學習席慕容的《鄉愁》

  〖朗讀欣賞〗

  1、FLASH音樂欣賞,  體會詩的情感基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

  2、學生點擊朗讀欣賞,感悟練習,然后教師點名朗誦 .

  〖小組討論〗

  這首詩共三節七行,非常短小,但卻別出心裁,詩意雋永。把鄉愁寫得纏綿悱惻,令人感嘆不已,全詩共用了三個畫面來表達鄉愁,請你描繪一下這三個畫面,并說說這三個畫面又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1、故鄉月夜的笛聲 

  ------寄寓月明之夜便會思鄉 

  2、霧里的揮手別離 

  ------難回故鄉的一種惆悵 

  3、沒有年輪的樹

  -------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朗讀感悟〗齊讀,感悟鄉愁主題.

  五、拓展遷移

  推薦作品欣賞: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鄉愁四韻》,席慕容的《出塞》。

  六、想象練習

  •閱讀下面句子,然后仿寫    

  • 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

  • 鄉愁是一輩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寫:鄉愁是 --------------

  幸福是---------------

  歡樂是---------------

  悲傷是---------------

  痛苦是---------------

  愛是-----------------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9

  出入現代詩的世界

  —————《鄉愁》教學案例

  吳春芳

  經過七八年的正規語文學習,中學生對古詩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現代詩歌卻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的形象大于思維,寥寥數語總是承載了詩人滿腔的深情。華麗也罷、平淡也好、文字只是一個載體,學生能通過文字領會詩人的感情,這是一個基礎,但這還遠遠不夠,要真正理解一首詩,必須完成情感的遷移,即在詩歌領悟的過程中,給原有的鄉愁加上學生個體情感因素,把余光中的鄉愁變成學生自己的鄉愁,這首詩才算學會了。

  初中語文課本第三冊里選錄的余光中的《鄉愁》一詩,看起來是一首很簡單的現代詩歌,但是其實它的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短短的十幾行字中蘊涵了中國的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要教學生欣賞現代詩,尤其是欣賞《鄉愁》這一類抒情性很強的詩歌,最大的困難就是讓從未曾嘗過背井離鄉之苦的學生進入到詩人所創設的感情環境中去。仔細看余光中的《鄉愁》,從頭至尾無一華麗的詩句,但詩行之間卻充溢著蕩氣回腸的濃濃的愁緒。而這種濃濃的愁緒,這是我們首先要學生領會的東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一切的創新才有實現的可能。所以,我有針對性地設計了課堂。

  第一步,我設計了一個有感染力的、能讓學生進入鄉愁情境的導入  。余光中的詩,因在赴美留學期間受了當地流行的搖滾樂的影響,十分注意節奏感,具有較強的音樂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詩作被人選中譜曲演唱,包括《鄉愁》亦是如此。其詩作中有一首堪稱鄉愁的姊妹篇的《鄉愁四韻》,由中國臺灣民謠歌手羅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簡單動聽,音畫的結合將鄉愁的氣氛渲染得極好,令聽者不免愁上心頭,頗有繞梁三日之感。學生在欣賞此曲之后,很自然地進入到濃濃的鄉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這個好的開端就等于為學生開啟了一扇通往美好詩歌世界的大門。

  不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無法對詩歌有透徹的了解。為了不造成學生思想上的懶惰和依賴的習慣,我在課前發動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去了解余光中,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養成他們課外自主閱讀的好習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結果在課下,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詳盡的余光中的資料,我在課堂上只作適當的補充,主要側重于余詩的特點以及終其一生的鄉愁情結。

  朗誦朗誦再朗誦,多種形式、反復地再現詩歌的聲音形象,始終是學生理解詩歌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欣賞詩歌純粹的主體,朗誦的過程,他們是自己在教自己體會詩歌中的感情的過程,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聲音把握詩歌的感情。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把朗讀分為有機組合的幾個階段。初讀階段只注重對詩歌節奏的把握,并從朗讀中得到初步印象。這是最基礎的朗讀。在分析討論主題之后再進行朗讀,就要著重于詩歌中情感的表達,讀出思鄉的韻味。這是對余詩情感把握后的朗讀。等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把鄉愁的思維發散遷移之后,再進行自由的朗讀,就可以在朗讀中讀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這次朗讀則對余詩進行了加工,讀出來的就是學生自己的鄉愁。

  在自主探究的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步驟:

  第一個環節是要學生經過討論找到意象之后,再讓學生們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每個章節所表達的感情,學生完成得十分順利。做好了這一步,再開始拓展遷移,

  第二個環節給學生一個模式,讓他們展開聯想,在頭腦中發掘曾經接觸過的擁有類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這既可以豐富學生的聯想,又可以在“知新”的過程中不忘“溫故”,拓展了詩歌情感的外延。在這個環節里, 學生舉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詩歌與生活的距離一下就拉近了,甚至在動情時,有的孩子還掉下了眼淚。

  第三個環節則是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書本上也有一首席慕容的《鄉愁》,同樣的題材,詩人相似的經歷,兩首詩在一定程度上有著相通之處,但又因創作風格迥異,讀起來感受又大相徑庭。這是最好不過的比較閱讀材料,我借此發展一下學生的求異思維,看看學生們各自喜歡哪一首。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予以肯定,課堂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最后老師再進行了恰當的總結。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讓學生明白相同主題的詩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領會余光中看似平淡的詩句中蘊涵的濃濃懷鄉情。我們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火花的舞臺,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各自不同的喜好、陳述各自不同的理由的時候,也就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活躍了他們的思維。

  在余光中的《鄉愁》之中,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人說,余詩是用最狠心的別離成就最醇美的鄉愁。   但是余光中只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樣東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許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間。這里我讓學生們設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鄉,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的鄉愁,大膽地進行比喻句的仿寫。學生們的仿寫造句就象是在填補空白。這種想象力的調動,給學生們的理解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元素,鄉愁也因此帶上了多元的個性色彩。當然,學生的創作畢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樣可以從中發現稚嫩的美。如有的學生寫鄉愁是一碗扯不斷的面條,一鍋紅紅的火鍋,都是很不錯的想法。 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要給予他們適宜創造力生長的課堂環境。相信這樣的仿寫一定可以深化學生對原詩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盡可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一堂創新的詩歌教學課,少不了一個體現創新意識的課外作業 劃一個圓滿的句號,作業 設計我們還是從發展學生想象力著手。余光中的《鄉愁》,一個章節就是一場凄美的離別,但這場離別沒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也缺少細致的場面描寫,給讀者遺留了寬廣的想象空間。我讓我們的學生充當一次詩中的主角,寫一段文字把詩中模糊的離別補充清楚,這也是對詩歌鑒賞的延續。

  現在,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在一步一步越走越快,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已成為每一個語文老師的面臨的首要任務。現代詩歌文字較為簡單,所以對于現代詩歌教學,我們的確應當大膽放開攙扶的雙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在簡單詩句背后的深刻含義,方能令他們擁有自由出入現代詩世界的本領。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言。

  打草稿。

  發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力。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

  1、 了解作者及其相關作品;

  2、誦讀詩歌,能通過詩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理解詩中的情感、把握主旨(重、難點);

  3、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4、學會欣賞詩歌,有自己的感悟;初步嘗試詩歌創作,感受創作的樂趣。

  教學設想:在誦讀中感悟,在合作中賞析

  教    具:多媒體

  教學程序:

  一、 導入  新課,激情入境:

  李白的《靜夜思》大家會背嗎?(齊背)詩中集中表達詩人濃郁的思鄉之情的詩句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人寄情明月,(看屏幕)這輪皎潔的明月不知寄托著古今多少詩人的鄉愁。思鄉是詩歌永恒的主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看他是怎樣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的。

  二、簡介作者

  (看屏幕)師抓要點介紹,感染學生。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現居中國臺灣,是中國臺灣詩人。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余種,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生伴樂反復誦讀

  2、師適時點評,指導朗讀的節奏與語速,并引導學生談感悟到的詩中的感情及感情基調;最后,播放四節詩的畫面,學生看畫面在心里默默吟誦,深切感受詩中的意象與情感。

  四、合作討論,品味賞析:

  1、這首詩分別寄托了作者在什么時間對誰的情感?

  2、詩人把這些感情分別寄托在哪些具體的事物上呢?

  3、四節詩在時間上有什么聯系?情感上有什么變化?

  4、四節詩在句式與語言運用上有哪些相同之處?詩中四個意象前的修飾詞語有什么變化?

  五、板書小結

  時間步步推移

  小時候      長大后     后  來    現  在

  形      郵          船          墳        海          愁  構

  式      票          票          墓        峽               思

  美    母  親      新  娘      母  親    大  陸             巧

  感情層層推進

  六、拓展延伸,欣賞詩歌:

  鄉   愁    

  李廣田

  在這座古城的靜夜里,

  聽到了在故鄉聽過的明笛,

  雖說是千山萬水的相隔吧,         1、這首詩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

  卻也有同樣憂傷的歌吹。              思鄉之情?

  偶然間憶到了心頭的,

  卻并非久別的父和母,             2、和余光中的《鄉愁》相比,你更

  只是故園旁邊的小池塘,             喜歡哪一首,為什么?

  蕭風中,池塘兩岸的蘆與荻。

  七、學以致用,嘗試詩歌創作

  1、以“愛”為內容,說一句富有詩意的話(以填空仿寫式步步引導)

  ①愛是口渴時的一杯清茶        (愛是具體的)

  愛是饑餓時的一片面包

  愛是                

  ②愛是陽光,愛是雨露          (愛是抽象的)

  愛是                

  ③愛是讓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愛是寬泛的)

  愛是                

  ④愛是讓祖國更富強            (愛更是崇高的)

  愛是               。

  2、作業 :以“愛”為題,寫一首小詩。

  3、總結:人人需要愛,社會需要愛,讓我們用心感受愛,以愛回報愛,讓這世界處處充滿愛!

  無論何時,在華夏兒女的心中:長城是我永遠的故鄉,祖國是我永遠的最愛!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12

  《鄉愁》說案

  一、   教材分析

  《鄉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展。產生一百多年以來,一代代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本首《鄉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詩的教學目標是:

  1、   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在節奏美。

  2、   體會詩中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

  3、   體會本詩在構思上的特點和結構美、音樂美。

  4、   背誦本詩。

  5、   通過本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明確中國臺灣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在讀。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鄉愁》的構思特點。(四個時段,四個意象。)

  2、一詠三嘆,同一結構形式,反復陳說分離之苦,不僅富有音樂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題。

  二、教學方法:詩歌教學重點應在讀上下功夫,因此,教學本詩重在教會學生讀,采用反復誦讀法,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品,讀中感。再初步結合我校中學語文“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實驗,給學生提供另外幾首有關《鄉愁》的詩作,拓展思路。                   

  三、學習方法:

  詩歌重在讀,學習本詩,要讓學生加強誦讀,運用反復育讀法,適當輔以講授法,充分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學過程:

  (一)、導入。鄉愁是文學藝術作品中常寫題材。請學生搜集舉出幾首關于思念故鄉的有代表性的詩作、歌曲,借以導入。

  (二)、初讀本詩,整體感知。注意詩的節奏和重音。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啊在里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三)、精讀全詩。

  結合寫作背景,適當聯系中國臺灣與祖國大陸長期隔離這一政治現實來講解這首詩,可以使詩歌獲得更深廣的歷史和現實內容。全詩共四節,一方面,詩人以時間的變化組詩: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四個人生階段;另一方面,詩人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小時候的母子分離——長大后的夫妻分離——后來的母子死別(一種特殊的分離)——現在的游子與大陸的分離。詩人為這四個階段各自找到了一個表達鄉愁的對應物:小時候的郵票——長大后的船票——后來的墳墓——現在的海峽。這樣,本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情感,詩人表達出來后卻實現了物化,變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領悟其中的妙處。

  (四)、品讀全詩。理解了詩歌之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力爭達到當堂成誦的教學目標。

  (五),總結,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關思念祖國,思念家鄉的詩《鄉愁四韻》,提升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書設計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         個人思鄉之情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              推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                進

  現在-海峽-游子與大陸分離     普遍的家國之情

  托物寄情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

  過程

  教師活動

  內容

  學生活動

  內容

  媒體

  使用

  時間

  設計

  意圖

  一、 導入  

  二、誦讀、分析

  三、應用

  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兒出生,也不在那兒長大,更不能回故鄉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歲時,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可是,作為多情的詩人,面對著人為的山河阻隔,在遙遠的海島上,她與故鄉有割不斷的血脈聯系,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寄托無限的鄉愁。

  老師范讀。

  學生思考:

  ◆1. 詩人是按照什么順序組織材料的?

  ◆2. 詩人把鄉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達作用?

  討論問題。

  小結要點:

  這首詩大致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來寫,第一節對故鄉月夜笛聲的描寫;第二節寫離別時,表現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惆;第三節寫離別后,表現對故鄉綿綿無期的思念。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用月夜的笛聲來營造整個詩的凄清的氛圍,把人帶進夢幻般的意境中。“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把故鄉的面貌比喻成一種模糊的惆悵,類似于通感,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獨特而有新意,詩人的思鄉之情耐人尋味;接著把故鄉的“面貌”和那種“悵惆”的心情比作“霧里的揮手別離”這一非常具有畫面感的場景,使讀者進一步體會鄉愁的滋味;最后詩人點出鄉愁,又用了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比喻“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詩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現實中并沒有那種永不老去的沒有年輪的樹)來打比方,為的是形象地說明:鄉愁永遠存在心中,揮之不去。強調了鄉愁的綿遠和永遠不可排遣的濃重。

  朗讀課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鄉愁》都運用了貼切、生動、新穎的比喻,仔細品味,然后以母校為描寫對象,寫一段40到50字的話,中間要使用3到4個比喻。

  學生自己準備.

  請同學們朗讀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進行講評、小結。

  下課以后每位同學進行修改,寫在作業 本上。

  聽老師范讀并思考問題。

  討論問題,學生發言。

  打草稿。

  發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書

  3分鐘

  8分鐘

  10分鐘

  10分鐘。

  14分鐘。

  為深入理解作品內容奠定基礎。

  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詩歌的形象和詩人的感情,感受優美的意境。

  學習運用比喻表情達意,提高表達能力。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了解詩人的情感。

  2、了解詩歌的寫作順序和感情線索。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2、反復誦讀,使學生掌握誦讀詩歌的要領和技巧。

  3、提高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增強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學習,以報效祖國。

  【學習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2、體會詩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本課教學的指導方針是“以讀代講”,即通過誦讀體會詩意。共分為四個步驟:

  1、深情地朗讀;

  2、細膩地品讀;

  3、優美地解讀;

  4、豐富地聯讀。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自主*探究*探究

  (一)大聲地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時的節奏、重音和感情,并試著做標記。

  (二)這首《鄉愁》詩,“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結合詩的內容,寫出“時”、“空”在文中的體現。

  (三)這首詩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鄉愁?在筆記本中抄下這些比喻句。

  (四)這首詩除了在整體上具有“結構美”和“音樂美”,在細節上也有許多細致精妙的地方。請你任選一個角度,用這樣的句式寫話:“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例如……”。能寫幾句寫幾句。

  [示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五)詩歌的語言簡潔凝煉,但卻能傳達出豐富動人的意境。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獨特的畫面,下面是老師對第一節詩所表現出來的畫面的解讀。讀一讀,然后模仿著寫寫看(一組的同學寫第二節,二組的同學寫第三節,三組的同學寫第四節;寫有余力的同學可全寫)。

  [示例]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解讀]

  “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六)請你從古詩詞中查找幾句抒寫鄉愁的詩句,并注明作者及題目。讀一讀,背下來。

  (七)把自己閱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在小組內探究交流。

  (八)比較賞析:請閱讀席慕容的《鄉愁》,與余光中的《鄉愁》比較,交流后面的問題。

  鄉愁

  席慕容

  故鄉的歌

  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

  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的

  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1.席詩共用了哪三種意象表達鄉愁?這三種意象分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2.兩首詩有何異同?

  (九)想象和聯想是詩歌創作最基本的要素,請同學模仿《鄉愁》以實寫虛,以具體表現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下想象練習。

  鄉愁是                       (也可以寫“友誼”“母愛”等。)

  (十)課外延伸:可以改寫成散文,可以譜曲歌唱,有條件的還可以嘗試用flash制成動畫。

  【作家作品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早期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

  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60年代起余光中創作了不少懷鄉詩,其中便有人們爭誦一時的“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枕我的頭顱,白發蓋著黑土,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土。”70年代初創作《鄉愁》時,余光中時而低首沉思,時而抬頭遠眺。他說:“隨著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圣節》、《白玉苦瓜》等十余種。

  【日積月累】

  鄉愁,是深切思念家鄉的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當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里會涌現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 

  《 聲 聲 慢 》 宋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 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丑 奴兒 • 書博山道中壁 》 宋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 唐•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每個日落的黃昏,每個月圓 的夜晚,每陣歌樓的雨點,每陣西風里斷雁的叫聲,都會牽動游子的離愁別緒,都會勾起對故鄉的眷戀。詩人們都會把難以排遣的思鄉之愁訴諸于筆端。于是我們便能欣賞到那一首首凄婉哀傷的詩歌,感受著詩人那綿綿的思念,那柔美的哀傷。

  剪不斷的鄉愁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們永恒描寫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子里就會涌現出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請你把搜集到的有關鄉愁的詩句寫在黑板上。(學生朗讀)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鄉愁》,看看中國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來傾吐心中的鄉愁的!

  二. 深情地朗讀:

  1.聽讀。播放《鄉愁》的配樂朗讀。

  教師提示:要把一首詩歌讀好,必須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注意音的修飾、調的把握、速的調控、情的滲透、節奏的明晰,在對詩歌意象想象的基礎上,把自己所形成的情思發之于聲,見諸于音。

  2. 試讀.學生選一段展示朗讀才藝,教師評價,順勢指出誦讀這首詩的三點要求(囑學生筆記):①要讀出節奏;②要讀出重音;③要讀出感情。

  幻燈片出示:

  本詩歌朗誦的基本要求:本詩感情是憂郁深沉的,所以語速要稍慢且舒緩。重音和節奏的處理如下:

  四節,第一節稍平淡,回憶的口氣;第二節增加了遺憾的語氣;第三節,要體現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節,表現出而今的惆悵。

  節與節之間要有足夠的停頓,特別在前三節與第四節間,約停2。5秒。

  讀的時候要配合相應想象,全情投入。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重讀“小小”)

  我/在這頭                   (重讀“這”,以下類推)

  母親/在那頭                  (重讀“那”,以下類推)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重讀窄窄)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注意“啊”與前一字連讀輕聲,不能當單字重讀)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重讀矮矮)

  我/在外頭                 (語調稍微提高)

  母親/在里頭               (語氣要轉激烈,“在里頭”可拖輕微顫音)  而/現在                   (語氣轉平和)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重讀“淺淺”)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那頭”拖長音,表現深深的惆悵和期盼)

  3.練讀、展示。學生自行練讀,然后點學生讀。

  4.賞讀。欣賞配樂朗誦,請學生談談聽后的感受。

  三. 細膩地品讀。

  1、簡析課文,教師示例。

  課前提示說,“余光中的《鄉愁》,借助時空的變化來層層推進詩情的抒發”,又問“作者用了哪此形象來比喻鄉愁”,還問其“結構美”和“音樂美”表現在哪里……等等這些都點示出這首詩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從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句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從詩文中“尋美”,并把尋出的美用這樣的句式表達出來:“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        ,例如        。”

  教師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鄉愁》詩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例如:全詩的四節詩的每一節都分四行,相對應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數相同。

  2、學生發言,教師評點。 (從賞析的角度,語言的表達等方面) 

  3、教師小結,歸納整理。 (學生聽記,形成一個“板塊式積累”) 

  幻燈片出示:

  (1)從整體結構上,

  a美在整齊劃一的結構上。

  b美在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上。

  (2)從構思立意上,

  c美在從小到老的時間順序上。

  d美在身處各地的空間變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從詞句運用上,

  f美在數量詞的運用上。

  g美在疊詞的運用上。

  h美在每節詩中長句和短句的運用上。

  (4)從思想感情上,

  i美在表情達意時人稱的不斷變化上。

  j美在每一節詩都是一幅凄美的圖畫上。

   k美在主題的逐步深化、最后升華上。

  四.優美地解讀;

  詩歌的語言言簡而意豐,這首《鄉愁》詩的每一節都構成了一幅簡明而生動的畫面。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把這幅畫面描摹出來。

  1、分組交流,互評互薦。

  2、各組誦讀,教師評價。

  3、師生合作,詩文共賞。

  (集體讀一節詩,教師讀第一節詩的解讀文字.)

  生(讀詩):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師(讀文):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燈火映照著他那雙濕潤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瀉。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貼著一枚小小的郵票。信封上,是他母親的名字。——他給母親寫些什么呢?

  是敘說離家求學的艱辛,還是追憶兒時盤恒母親膝頭的親密?是傾述“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還是應答母親日日村頭槐樹下的翹盼?……

  他還在恭敬地粘貼著。他粘貼的哪里僅是郵票,他粘貼的是母子身處兩地遙相思念的親情!他郵寄的又哪里僅僅是信,他郵寄的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拳拳赤子之心!

  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正是一個少年——如煙如夢的鄉愁啊!”

  集體(讀詩):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生  (讀文):少年的嘴角長出了短黑的胡須。此時,他正背手佇立在船舷邊,遙看著遠方。手心里,握著那張窄小的船票。

  他在遙望著什么呢?是回憶起大紅燈籠中迎娶新娘的喜慶,還是想起離家奔波外出謀生的辛酸?是回憶起夫妻聚首恩愛團圓的甜蜜,還是想到一次次獨自登船時,妻子朝霧中的揮手別離?……

  故鄉漸漸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暫的聚首后,仍是長久的分離……他不由得又握緊了手心中那張窄窄的船票。

  集體(讀詩):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生  (讀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鄉。他在一座新墳前跪伏著,哭拜著——這次,他面對的是和親生母親的生死別離!

  忘不了啊,幼兒時靠在母親溫暖的懷里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時玩樂得忘了回家,母親在村頭暮色中聲聲焦急的呼喚;也忘不了,成人后離家闖蕩時,母親那一句句語重心長的叮嚀和慰藉……

  可,母親!您怎么就走了呢?這仁愛厚慈的土層,竟活生生地將我們母子分隔開來——

  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集體(讀詩):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生  (讀文):人生百年,彈指一揮間。

  那半個世紀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過往,而由此帶來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離理應結束。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手挽起褲腿,在您的牽引下,赤著腳,淌過這一灣淺淺的海峽;

  到那時啊,我的大陸!我愿匍匐在你寬厚博大的胸脯上,臉貼著你,對你大喊一聲:“母——親!”

  總結:《鄉愁》是一首游子思鄉的深情戀歌,是一首如泣如訴動人心魄的真摯的情詩。它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完美的形式,表達了一個深刻的主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時代感,在給我們強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時,也給我們極強的審美感受。讓我們再次背誦這一首詩,讀出我們的理解,讀出我們的感悟,讀出我們的愛國心聲!

  五.豐富地聯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

  1、《鄉愁》在體裁風格上的“模仿”(承繼和借鑒)。

  虞 美 人 [南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討論:《鄉愁》相對這首古詞,有哪樣一些“模仿點”?

  2、讀了余光中的《鄉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幾分詩情,突然間詩興大發--師作詩:“鄉愁是故鄉那灣永遠流淌的小溪,鄉愁是雕刻在記憶中的古老童話。鄉愁是遠走時父親久久的佇望,鄉愁是別離時母親依依的揮手。” 啊!我發現同學們好象也躍躍欲試了!好,你們也來試著表達心中的那份濃情詩意吧!請展示你們的才華吧。(多媒體出示:鄉愁是……   母愛是……   友誼是……)

  六、結束語:

  1.通過補寫,大家更好的了解了詩歌所包含的感情,讓我們再一次通過朗讀吟誦,感受海外游子濃濃的鄉愁吧。

  2.聽啊,這樣一曲時時在耳邊縈繞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詞,羅大佑譜曲并演唱的《鄉愁四韻》,讓我們靜靜地聆聽一分鐘吧。

  七.布置作業:

  學習《鄉愁》的寫法,以《童年》為題創作一首小詩。

《鄉愁》教學教案設計(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鄉愁》教案設計(精選12篇)

    《鄉愁》教案設計及執教:重慶市110中學 方世芬一、教學目標:(一)知識教學點:體會詩歌運用形象事物表現抽象感情的技巧及巧妙的比喻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二)能力訓練要求1.學習用形象事物表現抽象感情的寫法。...

  • 《鄉愁》九下(通用14篇)

    鄉 愁 教 學 設 計 宜昌市實驗初中 韓宗秀教學目的:朗讀背誦詩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進而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 教學難點:通過品味語言來鑒賞詩歌。 思想情感:通過對詩歌的朗讀和理解,理解詩人的思鄉之愁,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一曲哀婉的鄉愁曲 ──《鄉愁》一課的教學設計河北省涿鹿縣教育局 李清被文學大師梁實秋先生評價為“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鄉愁》,表達了詩人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這不是...

  • 《鄉愁》說案(精選16篇)

    《鄉愁》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因其內容直白簡單,廣為流傳。作為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首詩,其內容是過于簡單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導性比較強。因為九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詩歌鑒賞,而這類型的試題要從讀詩開始,這樣的一首詩做了很好的搭橋工...

  • 八上《鄉愁》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指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與韻味。2. 了解詩歌的意象,并能通過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3. 聯系作者生平理解詩歌的情感,感悟中國人所特有的鄉愁情結。...

  • 《鄉愁》教學設計(通用15篇)

    《鄉愁》教案 晉江市東石中學蔡耿儀 2005年5月24日初一年三班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 2、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 3、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體會詩中蘊涵的濃烈的思鄉情懷。...

  • 鄉愁 教學設計(通用12篇)

    【教材簡析】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以獨特的視角,滿含深情地表達了作者思念故國、盼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其作品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

  • 《鄉愁》教學案例(通用17篇)

    案例描述師:同學們,鄉愁是思念家鄉的憂傷心情,可以說是中國詩歌中一個歷久常新的主題,提起它,我們的腦子里就會涌現出許多有關鄉愁的詩句,下面就請同學們交流搜集到的有關鄉愁的詩句。...

  • 《鄉愁》(通用15篇)

    .《鄉愁》教學設計2.《鄉愁》教學設計1.《鄉愁》說案.《鄉愁詩兩首》課堂實錄 2篇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3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2人教版九年級下《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愁)教案1九年級...

  • 鄉愁 教案(精選14篇)

    《鄉愁詩兩首》教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理解本詩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現的具體含義。2、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節奏、重音,較有感情的朗誦。能力目標: 抓住意象體會豐富的想象所創造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詩歌的能力。...

  • 席慕蓉《鄉愁》(通用12篇)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內容學生活動內容媒體使用時間設計意圖一、 導入二、誦讀、分析三、應用席慕蓉的故鄉,在她詩中是在“長城外”“陰山下”的那個“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上。...

  • 《鄉愁》教學資料(精選14篇)

    誦讀欣賞《鄉愁》教案學習目標:以誦讀為基礎,介紹幾種賞析,重在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重難點:對詩歌的理解教學方法;誦讀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鄉愁》朗讀錄音二、作者介紹:余光中:中國臺灣詩人。福建永春人。...

  • 鄉愁優秀教案范文(精選14篇)

    [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的現代詩歌單元學習中已初步掌握了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讀、想、品、悟(即通過對詩歌的朗讀,憑借詩歌的`語言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再通過對詩中語言的分析品味,來進一步了解詩的內容,...

  • 《鄉愁》說課稿(通用14篇)

    《鄉愁》說案一、 教材分析《鄉愁》是九義教材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鄉愁詩兩首》之一。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新詩。五四前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新詩應運而生,并得到蓬勃發展。...

  • 《鄉愁》優秀教案(精選12篇)

    一、教學目標(一)學習本詩嚴謹的結構,精巧的構思。(二)掌握通過分析意象感知詩歌內涵的方法。二、課時安排2課時三、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鄉愁是我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主題,古代詩歌中就有許多描寫鄉愁的詩篇,同學們能背誦...

  • 綜合性學習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 久久av动漫 |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费精品 | 成全免费高清观看在线电视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影视 | 欧美精品黑色丝袜无码 | 在线观看免费乇片 | 午夜精品久久久内射近拍高清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天堂夜夜 | 第一色站 | 久久免费99 | 91久久国产综合 | 偷窥中国隐私xxxx | 欧美麻豆 | 久久免费网 |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 国产精品无码v在线观看 | tushyhd高清videos 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久久成人精品无人区 | 九色porny丨首页入口网页 | 高清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播放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岛一本蜜乳 | 国产精品白丝袜 | 性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搐搐国产丨区2区精品av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女 | 中文字幕免费播放视频 | 国产精品高潮久久久久无 |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免费 | 国内午夜无码不卡在线观看 | 欧美视频网站 | 1区视频 | 97视频免费在线 | 色香欲综合成人免费视频 | 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视频 | jizz亚洲女人高清 | 人成在线免费视频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