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精選13篇)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并啟發(fā)學生觀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xiàn)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xiàn)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列表法。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釋題,并朗讀課文補充資料:“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二、整體感知
云是“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的,如文中所說的?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
試著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識天氣的經(jīng)驗是:
“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領會說明性語言的準確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絕對化的,是表示一般情況下的如此。
三、課文研討
1、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列表:
云的種類形狀位置天氣情況
2、討論如何根據(jù)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諺語:
“云交云,雨淋淋”
“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臨”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綿綿”
“烏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明朝大太陽”
“太陽現(xiàn)一現(xiàn),三天不見面”
“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
“云往東,刮陣風;云往西,披蓑衣”
“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霧下,霧吃云晴”
試著用科學現(xiàn)象解釋你所知道的一兩句諺語。
四、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guī)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五、總結課文,延伸探討
今天需要看云識天氣嗎?
六、布置作業(yè)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3、課文作業(yè)本。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恰當?shù)谋扔鲗φf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體會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二、重點•難點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
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說的比賽,其中還可以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聽音樂,描述可能出現(xiàn)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四、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一)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tài)、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xiàn)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段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tài)變化,云上的光彩現(xiàn)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xiàn)了什么說明順序?邏輯順序(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
5.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1)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nèi)容照應“姿態(tài)萬千”,哪些內(nèi)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nèi)容與“姿態(tài)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nèi)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6.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云彩識天氣簡表
7.同學交流如何看云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云和天氣的變化,并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行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著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四)總結、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春云可以識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tài)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xiàn)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zhì)。云的形態(tài)和光彩是現(xiàn)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zhì)。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結尾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業(yè)
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jù)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云與天氣的關系(篩選信息)。
2、積累一些與天氣相關的諺語、詩詞。
3、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如打比方、分類別等。
4、品味文章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2、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nèi)容要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xiàn)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1、了解云與天氣的關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預示的天氣情況的表格。
2、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3、掌握本文說明方法及其好處
教學難點:
1、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nèi)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快速閱讀法、觀察與聯(lián)想、圖表概括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上課前先來猜一個字謎,看誰反應最快。“運動會--猜一個字”
生:云!
師:真聰明!現(xiàn)在天氣轉冷了,我每天在做你們的天氣預報員,那么,除了天氣預報,古時候的人們還根據(jù)什么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氣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來解答我剛剛所提出的疑問。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完成下面兩個任務:
(1)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用雙橫線劃出各種云的名稱,單橫線劃出云的特點,用波浪線劃出它和天氣的關系。
2、正音正字
3、有關云和天氣的關系,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明確:兩方面--不同形態(tài)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
三、課堂游戲[你猜我是誰]
找出各種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種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紹。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寫云彩的句子;
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③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或在書上作記號,或寫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預演,后課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guī)砬缋实奶鞖狻4蠹抑牢沂钦l嗎?”
--卷云
四、理想課文的行文思路。
1、圖片賞析
2、完成全文的結構條理圖
3、簡表歸類
五、課文研討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識天氣的經(jīng)驗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態(tài)和天氣關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么?后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么關系?
明確: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綱”。
(2)切合文題、揭示云和天氣關系的語詞是哪一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
這句中心句運用的說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分析其作用。
明確: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云的萬千姿態(tài)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fā)了讀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書P81)
(3)文章把云分為八類,把光彩分為四種來描述,這種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說明方法:分類別--根據(jù)事物的形狀、性質(zhì)、成因、功用等方面的異同,將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說明。
好處(作用):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關天氣的諺語
⑴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⑵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臨。
⑶云交云,雨淋淋。
⑷亂云天頂變,風雨定不少。
⑸滿天飛亂云,雨水下不停。
⑹天起掃帚云,三天雨淋淋。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4
看云識天氣
瀘縣五中 羅玉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nèi)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學會觀察自然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xiàn)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nèi)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tài)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shù)恼f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抓關鍵句,理清結構,把握說明事物特征。
一、激趣導入
1794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zhàn),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于織蛛網(wǎng)的情景。后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這位士兵就是根據(jù)自然現(xiàn)象——蜘蛛織蛛網(wǎng)來預測天氣的狀況。
除此以外,大家還知道哪些自然現(xiàn)象能預測天氣情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竹根、螞蟻、潮氣、云……)
對,我們還可以云來預測天氣狀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說明文《看云識天氣》,看一看,如何根據(jù)云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二、整體感知
1、題目是《看云識天氣》,那么云具有什么特點?云與天氣是什么關系?請從文中找出一句話加以說明。(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2、聽課文錄音,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識天氣的最基本經(jīng)驗是什么?(用圈點勾畫法劃出答案,并給以分類。)
(課文將云分為兩大類,按云的形態(tài)可分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類下再各細分為四種,按云的光彩也可分為四種。)
3、跳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tài)變化,云上的光彩現(xiàn)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文章第1段先概述不同形態(tài)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三、研讀賞析
1、分角色朗讀:寫云的形態(tài)及光彩部分由12位男、女學生個別朗讀,除外段落由其他學生齊讀。
2、接下來,我們來進行一場小組競賽,老師出示各種云圖,然后請每一小組一位同學當一當這個“天氣情況發(fā)報員”,你來給大伙說說天空云的特點,以此又推斷什么樣的天氣情況.
競賽圖例:(多媒體顯示)
競賽細則:讓每組組長選擇,然后小組共同討論,并推選一位同學上講臺擔當“天氣預報員”,例:今天天空中的云如果是微風吹過水面所引起的鱗波,天晴,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晴天云簡表
云名
云的形態(tài)變化
高度厚度
天氣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絲絲縷縷地漂浮著
很高最薄
象征晴朗
卷積云
像小水面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很薄
無雨雪
積云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xiàn),傍晚消散
約二千米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
約二千米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圖表
云名
變化過程
形狀
位置
天氣征兆
卷層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轉陰
高層云
卷云越變越厚
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云
高層云變得更厚
高層云變得更厚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云
積云迅速形成高在云山
積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簡表
光名
產(chǎn)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征兆
暈
產(chǎn)生在卷層云上 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 月暈午時風
華
產(chǎn)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
華環(huán)由小變大轉晴 華環(huán)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
雨過天晴 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早 晚 太陽照在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 晚霞行千里
四、體驗反思
1、觀看各種圖片,請學生看圖識云,并指出出現(xiàn)這種云的天氣狀況。
2、學習本文后,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五、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品味語言美。
2、收集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3、觀察這一個月的云,并做好記錄,來看看云與天氣的變化關系。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美,感受準確性;嘗試仿句,積累佳句。
一、導入
復習舊知,導入科普小品的語言美: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但也生動形象,尤其對云的描摹細致形象。
二、賞美句——生動
1、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生動、優(yōu)美的句子讀一讀,相互交流,并說明理由。 (側重于比喻句)
2、變換表述,體會說明性語言與描述性語言的區(qū)別:(本文運用了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如:把第三段中對卷云的表述轉換為“天空中最高、最薄的云叫卷云。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好不好?為什么?(運用打比方,使卷云的形態(tài)更形象,讓讀者容易理解。)
3、仿句練習。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遠處的霓紅燈亮了,……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析佳詞——準確
請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你認為運用得好的詞語,并體會其作用。
如:①“招牌”指什么?用在這里說明云有怎樣的作用?
②把“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為什么?
③“躲藏”一詞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好在哪里?
④文中“一般”、“左右”、“有時”能否刪去?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等。
五、布置作業(yè)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是想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fā)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在安排本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時,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xié)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通過這個活動,使整堂課達到了第一個高潮,學生學習興趣空前高漲。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5
《看云識天氣》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l.理解恰當?shù)谋扔鲗φf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體會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二、重點·難點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說的比賽,其中還可以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聽音樂,描述可能出現(xiàn)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四、教學步驟
導入 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tài)、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xiàn)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段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tài)變化,云上的光彩現(xiàn)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xiàn)了什么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
5.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l)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nèi)容照應“姿態(tài)萬千”,哪些內(nèi)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nèi)容與“姿態(tài)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nèi)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6.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云彩識天氣簡表
7.同學交流如何看云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云和天氣的變化,并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行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著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四)總結、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春云可以識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tài)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xiàn)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zhì)。云的形態(tài)和光彩是現(xiàn)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zhì)。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結尾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業(yè) 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jù)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6
一、 由《火燒云》導入
二、閱讀課文,了解大意
要求:1、找出看云識天氣最基本的經(jīng)驗
2、設計一種表格,列出云及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提示:1、晴天云簡表
2、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3、云的光彩簡表
三、多媒體教學,理解課文內(nèi)容
1、 簡單核對各種表格內(nèi)容
2、 出示云彩圖片,要求學生說出其名稱及特點、對應的天氣情況。
3、 總結看云識天氣的基本方法
四、品味文章語言
1、 找出文中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2、 仿照文中例句造句
五、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
結合《課課練》第六題,重點分析課文第三小節(jié)
六、實踐
看云識天氣,出去預測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
七、作業(yè)
1、 收集一些關于天氣的諺語,分類積累
2、 每天抽個時間,練習看云識天氣,判斷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輪流發(fā)布天氣預報。(一個星期)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云的形態(tài)、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應
為教學的重點。可以通過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放映有關云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1)認真看“閱讀提示”,把握本文學習的兩個重點。
(2)掌握課文注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3)朗讀課文,注明段的序號。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解題
問:從課題看,本文說明的內(nèi)容是什么?
明確:云和天氣的關系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云來識別陰晴風雨。
(二)朗讀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三)正音、正率和解詞
巒山(與“戀”區(qū)別)霎(與“剎”區(qū)別)盈 縷(注意漢語拼音規(guī)則)暈
(還有一個音, 朦朧 連綿不斷(注意加點字寫法》
解釋詞語:
姿態(tài)萬千 點綴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四)統(tǒng)觀全文,了解結構
提示:聯(lián)系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后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后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fā)言,歸納:
本文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識天氣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fā)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tài)萬千”總說云的形態(tài);
“變化無常”總說云的特征。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tài)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后,“有時”“有時”“剛才”“一霎間”,緊扣“變化無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看云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fā)言,歸納。
(l)為了具體寫“姿態(tài)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后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tài)特點。
為了具體寫“變化無常”。作者用“有時……美麗”,“有時……陰森”,“剛才……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云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著,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五)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系?起什么作用?
學生發(fā)言,歸納。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云的各種形態(tài)”,啟下引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為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云的形態(tài)和天氣的關系;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xiàn)象和天氣的關系。
按課后練習一的要求,邊看課文,邊境表。可以補充每一類云的“位置”一欄。
┌───────────┬─────┬────────────────┐
│云種類│ 云的形狀 │位置 │天氣的情況 │
├───┬───────┼─────┼────────────────┤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 │最高 │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天氣晴朗│
├───┼───────┼─────┼────────────────┤
│卷積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會帶來雨雪 │
├───┼───────┼─────┼────────────────┤
│積云 │像棉花團 │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 │
├───┼───────┼─────┼────────────────┤
│高積云│像羊群 │2000米左右│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天晴 │
├───┼───────┼─────┼────────────────┤
│卷層云│仿佛白色調(diào)幕 │高 │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 │
├───┼───────┼─────┼────────────────┤
│高層云│像毛玻璃 │低 │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層云│布滿天空 │更低 │雨雪就開始下降 │
├───┼───────┼─────┼────────────────┤
│積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馬上就會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氣的關系與第2段是相照應的。“象征”“預兆”用詞準確。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tài)特征;
“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tài)特征;
寫卷云聚集成卷層云時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云變成高層云時,用“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
寫高層云變成雨層云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潰”、“烏云彌漫”描繪“積雨云”的發(fā)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一
默讀第6段課文。_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過渡句、也是中心句。邊讀課文,邊填表。一
┌──┬───────────────┬────┬────────────┐
│光名│產(chǎn)生和分布情況 │光彩 │天氣征兆 │
├──┼───────────────┼────┼────────────┤
│暈 │產(chǎn)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
├──┼───────────────┼────┼────────────┤
│華 │產(chǎn)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華環(huán)由小變大,轉晴 │
│ │ │ │華環(huán)由大變小,轉陰雨一 │
├──┼───────────────┼────┼────────────┤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 │
├──┼───────────────┼────┼────────────┤
│露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朝霞西陰雨襲晚霞東幾天晴│
└──┴───────────────┴────┴────────────┘
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致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后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么,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局限性;還要依*天氣預報。——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后兩句話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教學目的:
一、 學習并啟發(fā)學生運用條分縷析的方法去觀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掌握總分結構順序及分類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生動的說明表現(xiàn)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時間: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出示小黑板、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二、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三、討論全文結構。
四、著重研究一、二部分層次及語言特色。
(一)講讀第一自然段
1、朗讀首句提問什么叫“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
2、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
3、朗讀指出修辭手法?
4、這一節(jié)按什么順序寫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讀并背誦指出概括說明作用。
2、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三)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1、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形狀、位置、厚度怎樣,是什么樣天氣?
2、雨天的“招牌”呢?三種云的特點、高度、厚度、顏色在怎樣變化?
3、“改名換姓”、“躲藏”是什么修辭手法?
4、從積云到積雨云,則是夏天出現(xiàn)的一種特殊情況,它的變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歸納與第二節(jié)關系。
(四)討論如何根據(jù)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1、云上有哪幾種光彩?(暈、華、虹、霞)
2、這些光彩特征怎樣?預示著什么天氣?
3、引用諺語有什么作用?
五、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guī)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六、總結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板書設計: 看 云 識 天 氣
(觀察) (推測) (天氣的變化)
總說:看云可以識天氣。[總—分—總] [現(xiàn)象]
條理清楚 高、輕、薄 層次分明 形態(tài) 分類)
分說:怎樣看云識天氣。 低、密、厚 (先總后分)
(分類) 光彩:暈、華、虹、霞 [本質(zhì)]
總說:意義與局限。
用詞準確 往往、常常
科學嚴密 一般、可能、漸漸等
語言通俗 像.....像.....;剛才-----一霎時------;“招牌”;改名換姓
生動有趣 比喻、排比、對比、擬人;諺語
幻燈片內(nèi)容:
(一)、云的形狀與天氣關系 (二)、云的光彩同天氣關系 (略)
執(zhí)教者:程璐
執(zhí)教時間:2003年4月10日上午第三節(jié)
執(zhí)教地點:鄭店中學初二⑹班教室
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層次美、語言美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重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難點: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難于區(qū)分
設想:運用“巧妙裁剪”法,難文淺教、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并利用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一課時
操作:
一、第一個教學板塊:導入,檢查預習(3分鐘)
1、導入:同學們,昨天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氣情況。那么,誰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情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對,通過天氣預報我們能夠準確知道某天的天氣情況。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現(xiàn)在正值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的旅游季節(jié),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邊沒有天氣預報,為了避免被雨水淋濕的尷尬,你該怎么辦呢?今天,讓我教給大家一招識別天氣的方法:看云識天氣(板書課題),我們將會受益無窮。
2、點出常用雅詞和諺語:
二字雅詞: 峰巒 招牌 點綴 預兆 輕盈 綾紗 鱗波 崩塌 彌漫 征兆
四字雅詞:姿態(tài)萬千 變化無常 白云朵朵 陽光燦爛 烏云密布 大雨傾盆 絲絲縷縷 朦朧不清 密密層層 連綿不斷 群峰爭奇 聳入天頂
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個教學板塊:朗讀,整體感知(15分鐘)
1、導讀:將課文分成五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采用不同的方式齊讀、雜讀)。
2、自讀: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云和光彩?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并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 (粗略板書)
三、第三個教學板塊:演讀,理清層次(10分鐘)
1、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云,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云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guī)砬缋实奶鞖狻!?nbsp;
2、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在書上作記號
3、學生發(fā)言,先各自預演,后課堂交流。(邊演邊完善板書)
4、小結:通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各種云彩,明白了它與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天氣,這樣我們對課文內(nèi)容與層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個教學板塊:說讀,品味語言(15分鐘)
1、讀第一段,(分兩種讀法導讀)用一個字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美)
2、語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使用了優(yōu)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謀篇的形式。這篇文章有很多美點,小到一個詞語、句子,大到幾個段落,可謂俯拾皆是。下面請大家用“美在……,因為……”的句式,就文章的語言說一句評論式的話。怎么說呢?像這么說:如:
本文的語言美在“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因為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五、第五個教學板塊:尋讀,課外延升(2分鐘)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云識天氣”,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云”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xiàn)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3、學生收尋并積累識天氣的方法。
附:板書設計(略):
一、導入語:
1805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zhàn),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于織蛛網(wǎng)的情景。后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
這位士兵就是根據(jù)自然現(xiàn)象蜘蛛織蛛網(wǎng)來預測天氣的狀況。除此以外,我們還知道哪些自然現(xiàn)象能預測天氣情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我們還可以云來預測天氣狀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文章《看云識天氣》,看一看,如何根據(jù)云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二、教學目標:
這節(jié)課我們完成以下目標:
1、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
2、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3、激發(fā)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三、交流諺語:(把握文章內(nèi)容及結構)
課前讓各位同學搜集與天氣有關的諺語,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根據(jù)搜集的和提供的諺語談談你的理解。(教師提供一些諺語)
學生根據(jù)課文有關語句談理解。
師生訂正課前預習的表格。
小結本文的結構層次的特點。
1、本文寫的是:云和天氣的關系:云是天氣的標志。
2、作者從兩個方面來寫云和天氣的關系:
(1)云的形狀與天氣的關系。
(2)云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
3、文章的結構很清楚是:總?分?總的結構。
四、根據(jù)課文識別云、天氣:
本文介紹了如何看云識天氣。現(xiàn)在我們就根據(jù)有關知識來識別云的種類并推測天氣情況。(認識勞動人民的智慧)
(1)、圖片展示:說說云的名稱及天氣情況。(見圖片)
(2)、文字描述:(結合文章內(nèi)容判定云的種類,識別天氣的陰晴雨雪)
l 天空的云姿態(tài)萬千,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
明確:卷云、卷積云,天氣晴朗。
l 在蔚藍的天空中,一朵朵的白云,像“萬花筒”一樣,花樣無窮無盡:有時候像一群群白羊在空中奔馳,跑著跑著就沒了影;有時像在清澈的湖水中開出的潔白無瑕的蓮花,其花型各異,爭奇斗艷,好不壯觀。
明確:高積云,天氣晴朗。
l “黑云壓城城欲摧”的“云”是哪種云,是什么天氣?展開想象,描述一下當時的天氣情況。
明確:積雨云,雷雨或冰雹。學生交流、發(fā)言。
五、課文總結:
學本文后我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發(fā)言:(1)、知識和能力的收獲:
(2)、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由現(xiàn)象來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
六、問題遷移:
1、 出示兩張圖片。
學生描述圖片,根據(jù)提示認識出是沙塵暴。
學生談談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2、提問;
仔細觀察一種自然現(xiàn)象,說說這種現(xiàn)象以及它產(chǎn)生的原因、影響等有關知識。
學生發(fā)言:酸雨、泥石流、龍卷風、極光等等自然現(xiàn)象。
七、問題探究:
查詢有關資料(可上網(wǎng)、圖書館等)寫一份調(diào)查報告。
《看云識天氣》教案
常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蔣傳武
一、導入語:
1805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zhàn),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于織蛛網(wǎng)的情景。后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
這位士兵就是根據(jù)自然現(xiàn)象蜘蛛織蛛網(wǎng)來預測天氣的狀況。除此以外,我們還知道哪些自然現(xiàn)象能預測天氣情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我們還可以云來預測天氣狀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文章《看云識天氣》,看一看,如何根據(jù)云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二、出示目標:
這節(jié)課我們完成以下目標:
1、 知識目標:
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
2、 能力目標:
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3、 情感目標:
激發(fā)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三、交流諺語:(把握文章內(nèi)容及結構)
課前讓各位同學搜集與天氣有關的諺語,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根據(jù)搜集的和提供的諺語談談你的理解。(教師提供一些諺語)
學生根據(jù)課文有關語句談理解。
師生訂正課前預習的表格。
小結本文的結構層次的特點。
1、本文寫的是:云和天氣的關系:云是天氣的標志。
2、作者從兩個方面來寫云和天氣的關系:
(1)云的形狀與天氣的關系。
(2)云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
3、文章的結構很清楚是:總?分?總的結構。
四、根據(jù)課文識別云、天氣:
本文介紹了如何看云識天氣。現(xiàn)在我們就根據(jù)有關知識來識別云的種類并推測天氣情況。(認識勞動人民的智慧)
(1)、圖片展示:說說云的名稱及天氣情況。(見圖片)
(2)、文字描述:(結合文章內(nèi)容判定云的種類,識別天氣的陰晴雨雪)
l 天空的云姿態(tài)萬千,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
明確:卷云、卷積云,天氣晴朗。
l 在蔚藍的天空中,一朵朵的白云,像“萬花筒”一樣,花樣無窮無盡:有時候像一群群白羊在空中奔馳,跑著跑著就沒了影;有時像在清澈的湖水中開出的潔白無瑕的蓮花,其花型各異,爭奇斗艷,好不壯觀。
明確:高積云,天氣晴朗。
l “黑云壓城城欲摧”的“云”是哪種云,是什么天氣?展開想象,描述一下當時的天氣情況。
明確:積雨云,雷雨或冰雹。學生交流、發(fā)言。
五、課文總結:
學本文后我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發(fā)言:(1)、知識和能力的收獲:
(2)、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由現(xiàn)象來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
六、問題遷移:
1、 出示兩張圖片。
學生描述圖片,根據(jù)提示認識出是沙塵暴。
學生談談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2、提問;
仔細觀察一種自然現(xiàn)象,說說這種現(xiàn)象以及它產(chǎn)生的原因、影響等有關知識。
學生發(fā)言:酸雨、泥石流、龍卷風、極光等等自然現(xiàn)象。
七、問題探究:
查詢有關資料(可上網(wǎng)、圖書館等)寫一份調(diào)查報告。
《看云識天氣》教案
常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蔣傳武
一、導入語:
1805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zhàn),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于織蛛網(wǎng)的情景。后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
這位士兵就是根據(jù)自然現(xiàn)象蜘蛛織蛛網(wǎng)來預測天氣的狀況。除此以外,我們還知道哪些自然現(xiàn)象能預測天氣情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我們還可以云來預測天氣狀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文章《看云識天氣》,看一看,如何根據(jù)云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二、出示目標:
這節(jié)課我們完成以下目標:
1、 知識目標:
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
2、 能力目標:
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3、 情感目標:
激發(fā)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三、交流諺語:(把握文章內(nèi)容及結構)
課前讓各位同學搜集與天氣有關的諺語,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根據(jù)搜集的和提供的諺語談談你的理解。(教師提供一些諺語)
學生根據(jù)課文有關語句談理解。
師生訂正課前預習的表格。
小結本文的結構層次的特點。
1、本文寫的是:云和天氣的關系:云是天氣的標志。
2、作者從兩個方面來寫云和天氣的關系:
(1)云的形狀與天氣的關系。
(2)云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
3、文章的結構很清楚是:總?分?總的結構。
四、根據(jù)課文識別云、天氣:
本文介紹了如何看云識天氣。現(xiàn)在我們就根據(jù)有關知識來識別云的種類并推測天氣情況。(認識勞動人民的智慧)
(1)、圖片展示:說說云的名稱及天氣情況。(見圖片)
(2)、文字描述:(結合文章內(nèi)容判定云的種類,識別天氣的陰晴雨雪)
l 天空的云姿態(tài)萬千,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
明確:卷云、卷積云,天氣晴朗。
l 在蔚藍的天空中,一朵朵的白云,像“萬花筒”一樣,花樣無窮無盡:有時候像一群群白羊在空中奔馳,跑著跑著就沒了影;有時像在清澈的湖水中開出的潔白無瑕的蓮花,其花型各異,爭奇斗艷,好不壯觀。
明確:高積云,天氣晴朗。
l “黑云壓城城欲摧”的“云”是哪種云,是什么天氣?展開想象,描述一下當時的天氣情況。
明確:積雨云,雷雨或冰雹。學生交流、發(fā)言。
五、課文總結:
學本文后我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發(fā)言:(1)、知識和能力的收獲:
(2)、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由現(xiàn)象來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
六、問題遷移:
1、 出示兩張圖片。
學生描述圖片,根據(jù)提示認識出是沙塵暴。
學生談談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2、提問;
仔細觀察一種自然現(xiàn)象,說說這種現(xiàn)象以及它產(chǎn)生的原因、影響等有關知識。
學生發(fā)言:酸雨、泥石流、龍卷風、極光等等自然現(xiàn)象。
七、問題探究:
查詢有關資料(可上網(wǎng)、圖書館等)寫一份調(diào)查報告。
學習目標:
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nèi)容要點。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④培養(yǎng)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xiàn)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詞。觀看每日的天氣預報,積累與天氣預報相關的詞句與詞匯,將它們整理到家庭作業(yè)本上。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xiàn)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xiàn)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guī)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guī)律,自有它的征兆。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整體感知:
①出示學習目標。
②聽讀課文,思考:
a.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b.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②對于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讀并背誦指出概括說明作用。
2)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2、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1)“改名換姓”、“躲藏”是什么修辭手法?
2)從積云到積雨云,則是夏天出現(xiàn)的一種特殊情況,它的變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 不同呢?
3、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guī)律呢?
研討探究:
①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氣的關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tài)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又將“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a.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b.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師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shù)男揶o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xiàn)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布置作業(yè)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課后記:本課是一篇生動說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動有趣且富有邏輯的語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與天氣變化的關系。在授課的過程中,我重點落實了學生對于生動說明的理解與體會,同時,要求學生通過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8
【教學目的】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云的形態(tài)、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應為教學的重點。可以通過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放映有關云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⑴認真看“閱讀提示”,把握本文學習的兩個重點。
⑵掌握課文注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⑶朗讀課文,注明段的序號。
【教學和步驟】
一、解題
問:從課題看,本文說明的是什么?
明確:云和天氣的關系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云來識別陰晴風雨。
二、朗讀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三、正音、正率和解詞
巒山(與“戀”區(qū)別)霎(與“剎”區(qū)別)盈縷(注意漢語拼音規(guī)則)
暈(還有一個音)朦朧連綿不斷(注意加粗字寫法)
解釋詞語:姿態(tài)萬千點綴一霎間預兆輕盈彌漫
四、統(tǒng)觀全文,了解結構
提示:聯(lián)系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后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后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fā)言,歸納:
本文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識天氣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fā)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tài)萬千”總說云的形態(tài);
“變化無常”總說云的特征。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tài)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后,“有時”“有時”“剛才”“一霎間”,緊扣“變化無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看云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fā)言,歸納。
1、為了具體寫“姿態(tài)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后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tài)特點。
為了具體寫“變化無常”。作者用“有時……美麗”,“有時……陰森”,“剛才……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云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著,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五、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系?起什么作用?
學生發(fā)言,歸納。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云的各種形態(tài)”,啟下引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為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云的形態(tài)和天氣的關系;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xiàn)象和天氣的關系。
按課后練習一的要求,邊看課文,邊境表。可以補充每一類云的“位置”一欄。
云種類云的形狀位置天氣的情況卷云像羽毛像綾紗最高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天氣晴朗卷積云像粼波很高它不會帶來雨雪積云像棉花團2千米左右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高積云像羊群2千米左右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天晴卷層云仿佛白色調(diào)幕高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高層云像毛玻璃低它預示將要下雨或下雪雨層云布滿天空更低雨雪就開始下降積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馬上就會下暴雨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氣的關系與第2段是相照應的。“象征”“預兆”用詞準確。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tài)特征;
“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tài)特征;
寫卷云聚集成卷層云時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云變成高層云時,用“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
寫高層云變成雨層云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潰”、“烏云彌漫”描繪“積雨云”的發(fā)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默讀第6段課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過渡句、也是中心句。邊讀課文,邊填表。
光名產(chǎn)生和分布情況光彩天氣征兆暈產(chǎn)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華產(chǎn)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里紫外紅華環(huán)由小變大,轉晴,華環(huán)由大變小,轉陰雨虹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露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云層變紅朝霞西陰雨襲晚霞東幾天晴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致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后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么,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局限性;還要依靠天氣預報。──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后兩句話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9
17 看云識天氣
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nèi)容要點。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④培養(yǎng)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xiàn)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①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nèi)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tài)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shù)恼f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檢查預習
①導入 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xiàn)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xiàn)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guī)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guī)律,自有它的征兆。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②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整體感知
①出示學習目標。
②聽讀課文,思考:
a.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b.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①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②對于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重點研討
① 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tài)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tài)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nèi)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② 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
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a.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對于修辭方法,學生了解即可,關鍵體會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b.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shù)男揶o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xiàn)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布置作業(yè)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10
一、導入語1805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zhàn),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于織蛛網(wǎng)的情景。后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
這位士兵就是根據(jù)自然現(xiàn)象──蜘蛛織蛛網(wǎng)來預測天氣的狀況。除此以外,我們還知道哪些自然現(xiàn)象能預測天氣情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我們還可以云來預測天氣狀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文章《看云識天氣》,看一看,如何根據(jù)云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二、出示目標
這節(jié)課我們完成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
2、能力目標: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3、情感目標:激發(fā)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三、交流諺語(把握文章及結構)
課前讓各位同學搜集與天氣有關的諺語,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根據(jù)搜集的和提供的諺語談談你的理解。(教師提供一些諺語)
學生根據(jù)課文有關語句談理解。
師生訂正課前預習的表格。
小結本文的結構層次的特點:
1、本文寫的是:云和天氣的關系:云是天氣的標志。
2、作者從兩個方面來寫云和天氣的關系:
⑴云的形狀與天氣的關系。
⑵云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
3、文章的結構很清楚是:總──分──總的結構。
四、根據(jù)課文識別云、天氣
本文介紹了如何看云識天氣。現(xiàn)在我們就根據(jù)有關知識來識別云的種類并推測天氣情況。(認識勞動人民的智慧)
1、圖片展示:說說云的名稱及天氣情況。(見圖片)
2、文字描述:(結合文章判定云的種類,識別天氣的陰晴雨雪)
⑴天空的云姿態(tài)萬千,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
明確:卷云、卷積云,天氣晴朗。
⑵在蔚藍的天空中,一朵朵的白云,像“萬花筒”一樣,花樣無窮無盡:有時候像一群群白羊在空中奔馳,跑著跑著就沒了影;有時像在清澈的湖水中開出的潔白無瑕的蓮花,其花型各異,爭奇斗艷,好不壯觀。
明確:高積云,天氣晴朗。
⑶“黑云壓城城欲摧”的“云”是哪種云,是什么天氣?展開想象,描述一下當時的天氣情況。
明確:積雨云,雷雨或冰雹。學生交流、發(fā)言。
五、課文總結
學本文后我們有哪些收獲?
學生發(fā)言:
1、知識和能力的收獲:<u></u>。
2、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由現(xiàn)象來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
六、問題遷移
1、出示兩張圖片:
學生描述圖片,根據(jù)提示認識出是沙塵暴。
學生談談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2、提問:
仔細觀察一種自然現(xiàn)象,說說這種現(xiàn)象以及它產(chǎn)生的原因、影響等有關知識。
學生發(fā)言:酸雨、泥石流、龍卷風、極光等等自然現(xiàn)象。
七、問題探究
查詢有關資料(可上網(wǎng)、圖書館等)寫一份調(diào)查報告。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11
師:中國有句俗話叫“天有不測風云”,意思是“天也有不能預測的時候”,那么用逆向思維反過來思考就成了“天氣一般都能預測”。確實,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已經(jīng)能夠預測天氣了,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經(jīng)驗總結成了許多關于天氣的諺語。下面就讓我們用這些諺語并做個游戲——找朋友。我這里有諺語的上半句,下半句已經(jīng)分到了你們手上。我們就來找一找諺語的下半句各是什么。(背景音樂:《找朋友》)第一組:天上鉤鉤云生:地下雨淋淋師:好,請手里拿著這句諺語的同學到第一組就坐。第二組:早上烏云蓋生:無雨也風來師:是嗎?我們來看一看。正確。請手里拿著這句諺語的同學到第二組就坐。第三組:烏云接日頭師:下一句是什么呢?生:半夜雨淋淋師:同樣請這些同學到第三組就坐。第四組:西北開天鎖師:再來看看這一組。生:明朝太陽大師:請到第四組就坐。第五組:朝霞不出門師:這個簡單,下半句是什么?生:晚霞行千里師:請到第五組就坐。第六組:有雨山戴帽生:無雨便是風師:對嗎?再想想。生:無雨云攔腰師:對了,請這些同學到第六組就坐。第七組:日暈三更雨生:月暈午時風師:這組猜得最快,請他們到第七組就坐。第八組:日出胭脂紅生:無雨便是風師:剛才這些同學早就等不及了,現(xiàn)在終于輪到他們,請他們到第八組就坐。 師:好,現(xiàn)在每位同學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要相互配合。下面我分配一下任務:請①②③號的同學代表小組發(fā)言;④號同學是這個學習小組的組長,組織好合作學;⑤號同學是記錄,要求記錄下小組討論的內(nèi)容,給發(fā)言的同學參考;⑥號同學計時,安排小組活動在老師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現(xiàn)在每個同學都有了自己的任務,請認真完成。師:我們看到古人是那么聰明,已經(jīng)能將天氣情況編成簡單的諺語。我們當然也不甘示弱,今天我們也來看云識識天氣。(出示課題)我們雖然沒有古人那么多的實踐經(jīng)驗,但我們手頭有最好的老師。是什么?生:書。師:好,那我們就來看看書中介紹了哪幾種云?(搶答)生:卷層云。卷云。卷積云。積云。積雨云。高積云。高層云。雨層云。師:哦,一共八種。那它們各自有什么特征呢?請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并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描述出來,然后找到一個關鍵詞來概括它的主要特征。當然可以小組合作一下,不過我們先請小組長把這八種云家族的成員分別帶回去。生:(爭先恐后上臺挑選云。)師:現(xiàn)在可以小組活動了,五分鐘時間完成。 師:(擊掌以示時間到)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來聽一聽云家族的自我介紹。哪一小組先來?生:我是“雨層云”,我又矮又胖,穿著暗灰色的外衣,太陽、月亮見了我都要躲藏起來,我在天空出現(xiàn)時就表示連綿不斷的雨雪就要來臨了。師:原來你會帶來雨雪,難怪是灰蒙蒙的。你有什么只要特征呢?請2號同學補充。生:連綿不斷的雨雪就要來臨。師;請用一兩個詞概括。比如暗灰色、密布。我們再來聽聽另一種云的介紹。生:當積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時就變成了我,我是積雨云,然后我越長越高,慢慢變黑,最后我整個倒下了,這是烏云彌漫、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下起了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或者龍卷風。師:原來你是這樣形成的。下面請2號同學概括一下主要特征,像什么?生:山。師:下一個誰來介紹?生:我是卷層云,是在連綿的雨雪來臨之前出現(xiàn)在天空的一層薄云,看到我,請大家出門前帶上雨具。師:謝謝卷層云的提醒。那你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像毛玻璃。師:好象有人提反對意見了,到底是毛玻璃還是別的什么?生:應該是綢幕。師:哦。那我們馬上請急著要說的“毛玻璃”來介紹一下自己。生:我的綽號叫“毛玻璃”,是由卷層云積聚而來的,透過我看天就會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實我的真名叫“高層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常和我形影不離。師:我想這么一介紹,大家對他的主要特征已經(jīng)很清楚了,就是“毛玻璃”,不需要2號同學補充了。還有幾位云家族的成員沒有介紹過自己,我們也來聽一聽。生:我是……(介紹略) 師:聽了那么多云的自我介紹,我們對這些云所預示的天氣已經(jīng)很清楚了。以往我們總習慣于聽天氣預報,今天我們也可以當一回小小的天氣預報員,根據(jù)云圖自己來預報天氣。預報之前也需要小組合作準備一下。因為既然是預報,事先肯定不知道會出現(xiàn)什么云,所以只要在非常熟悉每種云預示的天氣情況的基礎上準備好大致的預報綱要就可以了。預報時要盡量模仿天氣預報員的語氣、語調(diào)、動作、表情。也是5分鐘的準備時間,現(xiàn)在開始。 師:現(xiàn)在是氣象服務時間,想要了解未來的天氣趨勢嗎?讓我們來聽聽天氣預報。生:海南島的上空出現(xiàn)了一片積雨云,積雨云……(介紹積云的特點),那里馬上就要下雷陣雨,請出門的朋友帶好雨具。師:這位預報員的知識非常豐富,給我們介紹了許多云的知識,可聽起來不太像天氣預報。有沒有同學再來給我們示范一下?生:上海上空偶而飄著幾多積云,晴空萬里,氣溫23——27°c。人體舒適指數(shù):2級,氣溫適宜。穿衣指數(shù):2級,短袖襯衣。旅游指數(shù):3級,適合外出游玩。師:這樣的天氣預報非常清楚,很人性化。還有沒有同學想試一下現(xiàn)場預報窗外的天氣?生:……師:這位同學很有主持人的氣質(zhì),好象帶我們到戶外現(xiàn)場講解了天氣情況,語言也很親切,讓人很愿意聽。 師:聽了那么多介紹,我們發(fā)現(xiàn)天上的云真是變化多端,很奇妙。它離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氣預測者。但善于觀察的人一定會發(fā)現(xiàn),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還有許多東西都可以預示天氣。你發(fā)現(xiàn)過嗎?它們預示了什么天氣?生:燕子低飛,要下雨。生:雞遲遲不愿入籠,是下雨的預兆。生:蜻蜓低飛要下雨。生:螞蟻搬家預示將要下大雨。生:蜘蛛張網(wǎng)補網(wǎng)兆天晴師:我還知道一種古老的鹽巴占卜術,將鹽巴丟到火中,發(fā)出劈啪聲的預示好天氣,可以遠行;而沒有聲音的就象征天氣變壞、風雨將至,鹽巴警告人們應該呆在家中,等風雨過去再出門遠行。師:有這么多可以預示天氣的現(xiàn)象,你們想過其中有什么科學依據(jù)嗎?或者有沒有什么疑惑?我就有一大堆的疑惑?這些現(xiàn)象真的準確嗎?為什么能預示天氣?我們是不是不用天氣預報,直接看它們就可以了?你們也可以把疑問提出來。但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不可能都在課堂上解決,下課后,學習小組可以繼續(xù)活動,相互協(xié)作找出問題的答案。同時我們還要把這節(jié)課上“細心觀察、專注思考”的學習方法繼續(xù)用下去,仔細觀察身邊的任何一樣小事物,發(fā)現(xiàn)它的獨特之處,并用最精彩的話將其記錄下來。我們到時來看看誰的發(fā)現(xiàn)最新鮮、描寫最生動有趣。師:好,這節(jié)課先到這里,下課。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nèi)容要點。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④培養(yǎng)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xiàn)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①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nèi)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tài)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shù)恼f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檢查預習
①導入 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xiàn)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xiàn)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guī)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guī)律,自有它的征兆。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②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整體感知
①出示學習目標。
②聽讀課文,思考:
a.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b.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②對于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重點研討
①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tài)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tài)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nèi)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a.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對于修辭方法,學生了解即可,關鍵體會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b.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shù)。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shù)男揶o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xiàn)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布置作業(yè)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xiàn)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初中七年級語文《看云識天氣》優(yōu)秀教材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1、知識和能力:能根據(jù)云的變化,較為準確的判斷天氣狀況,掌握一些地理知識;能準確分析比喻句,了解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體會其形象生動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看云的圖片,加強感性認識,更好地理解課文。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關注天氣變化,關注大自然,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環(huán)境、社會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瀏覽課文,能準確搜集到云的變化與天氣變化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如何在引導學生“看云識天氣”的過程中,既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識,又能上出語文味。
【教學流程】
一、師生談話入題
師:閑暇的時候,你們會做哪些事來自娛自樂呢?
(生可能會出現(xiàn)的回答:體育運動;玩電腦游戲;逛街;看電視,等等。)
師:我的童年是在鄉(xiāng)村度過的,那時候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腦,也少有玩具,很多時候,是坐在屋前的石凳上,抬頭看天上的云,天上的云,真是姿態(tài)萬千,千變?nèi)f化啊!有時像人,有時像動物,有時候還像是一棵棵的樹。就這么坐著看云的變化,能看上好半天,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你們有和我一樣的經(jīng)歷和感受嗎?
(生可能答有,也可能答沒有,后者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引:小時候,并不知道這變化多端的云與自然界的陰晴、風雨、電閃雷鳴休戚相關。(面向回答有時也看云的同學,你們也可能跟我一樣,只是純粹的欣賞吧?)那么,今天,讓我們抬起頭來,去觀察天上的云,做一個氣象預報者,如何?(此處,可先打出幾幅云的圖片資料,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快速瀏覽課文,這篇課文介紹了幾種云?請按先后順序在文中劃出來
參考答案: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根據(jù)云的光彩)暈、華、虹、霞。
三、鎖定細讀范圍(3~6段)
設計一張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他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參考答案:
晴天云簡表
云名云的形態(tài)變化高度厚度天氣征兆卷云像羽毛響綾紗,絲絲綠綠的漂浮著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積云像水面上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無雨雪積云像棉花團,上午出現(xiàn),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較薄陽光溫和高積云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2000米左右較薄天晴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云名變化過程形狀位置天氣征兆卷層云卷云聚集,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高晴轉陰高層云卷云越變越厚像毛玻璃遮著太陽低將下雨雪雨層云高層云變得更厚暗灰色云塊密布天空更低雨雪連綿積雨云積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烏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簡表
光名產(chǎn)生和分布情況色彩天氣征兆暈產(chǎn)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里紅外紫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華產(chǎn)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里紫外紅華環(huán)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晴虹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彩色圓弧東虹轟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陽照者對面的云彩云層變紅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四、出示圖片,根據(jù)所學的知識判斷天氣狀況(分析課本前的插圖)
例:第一幅圖片表明是積云,標志是:云的形狀像團團棉花,預示天氣晴好。
第二幅圖片表明是高積云,標志是:扁球狀的,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像羊群,預示天氣晴好。
第三幅圖片表明是卷云,標志是:像羽毛響綾紗,絲絲綠綠的漂浮著,預示天氣晴好。
第四幅圖片表明是晚霞,標志是:從黑黑的云幕上可知(判斷晚霞的一個最直接的辦法是根據(jù)觀察的時間便知道是朝霞還是晚霞。)預示最近幾天天氣晴朗(晚霞行千里。)
五、探究交流
課文開頭,就點出了天上的云的特點: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常。為了突出云的這一特點,作者用了很多與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事物加以比喻,請你把這些比喻句找出來,讀一讀,并用你喜歡的形式展示各種云的形態(tài)特點。(自讀建議:可以背一背,把你讀到的感興趣的句子儲存在你的記憶庫中;可以畫一畫,把你讀到的感興趣的句子用筆畫出來,可以說一說,說說你喜歡這個句子的理由;等等。)
(設計這道題目的目的:“新課標”第二部分的階段性目標中講到第四學段的閱讀目標的時候,第5點明確指出:對課文的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第8點又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看云識天氣》雖然不是文學作品,而是一篇科普讀物,但這篇文章中卻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而這一修辭手法也是文學作品常常運用的。所以這一問題的設計,既是通過這樣個性化的閱讀,加深對說明對象的印象,又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達到品味語言的目的。這一問題的設計意圖是讓這篇極像是普及地理知識的課文回歸到語文課堂上來。)
(對這道題目,因為學生有多種形式的解讀,所以教師的應變應隨學生的反應而相機行事。有一點必須明確,教師熱情洋溢的表揚,由衷的贊美,都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都能使更多的學生積極思考,他們的回答將會綻現(xiàn)出智慧的光芒和鮮明的個性。)
六、從網(wǎng)上下載有關“云”的精美圖片,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圖片,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比喻句的形式,描述云的形狀及色彩
七、作業(yè)
課外搜集關于天氣的諺語,分類積累。(比一比,看誰積累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