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起來。3、閱讀。四五年級的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提高了,并學會了做讀書筆記。在每節(jié)課的組織教學時間里,我指名一、二位學生將課外書中抄錄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給大家聽。一個學期下來,明顯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學生主動去閱讀課外書,另一方面,寫作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第二學期,配合寫事作文的教學,就輪流讓學生利用一分鐘說說新鮮事。這新鮮事來源廣泛,生活、廣播、電視皆可。目的在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為寫作提供素材。漸漸的,學生在生活中養(yǎng)成了會聽、會想、會說的習慣。 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班級舉行的各種活動學習語文。如班委選舉,上臺作競選演說;運動賽場,小記者在行動;新年到了,讓學生寫《我設計的聯(lián)歡會》……班級的這些活動“語文化”,真可謂一舉多得:學生既是在實踐語文,又是在搞班級建設;教師既是在進行語文用法訓練,又是在進行班級教育。我所帶的班級,每2周由小組輪流出班級周報,每月學生獨自出一份手抄報。由于學生平時能留心班級生活中的閃光點,一篇篇感情真摯,內(nèi)容鮮活的文章,由此誕生了。對學生而言,這些手抄報是他們小學時代的成長紀念冊;對老師來說,則是班級生活與語文素養(yǎng)和諧統(tǒng)一的結(jié)晶。 3、社會生活“語文化” 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它源于社會生活,應用于社會生活,一旦離開了社會生活,也就喪失了其生命力。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他一周兩次把學生帶到野外去,到“詞的源泉”去施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快樂的學校”。面向社會的生活實踐,是學生學好語文、增加積累、培養(yǎng)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diào)查、參觀訪問等方式讓學生關注本地的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和國內(nèi)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學生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們不斷領悟人生的意義。如在學習《小溪流的歌》這篇文章時,課上,我展示了聲像并茂的動畫:清清的溪水,圓圓的卵石,綠綠的小草,紅紅的花兒,小溪流快樂地奔向江河,奔向大海。課尾,我深情地說:“哎,現(xiàn)在的小溪流快樂不起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你們到溪邊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們想一想,該怎么辦?”。課后,讓學生去收集好溪受破壞的資料、圖片,共同探究如何保護好溪,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途徑。一個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向社會寫倡議書,激起了學生乃至社會人士拯救地球的責任感。
培養(yǎng)新世紀的接班人,是當代教育者義不容辭的使命,而作為語文教師,理所當然應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能力。“社會生活‘語文化’”就是要求學生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中,自覺運用“語文”這個武器“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為服務于社會,盡一份小公民的責任。
學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見所聞都可以成為他們關心、思考、評論的話題。正如教育家呂叔湘所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
比如在學生學習了《紅領巾啄木鳥活動》一文(第十冊練習4),我就教育學生做個有心人。讓學生在逛街時,在旅游時,時時處處注意觀察,找出有病的廣告語,有錯的招牌字,做一只“啄木鳥”。這樣,不但有利于語文知識的鞏固,也有利于社會上語言文字的凈化。這樣的雙贏活動,何樂而不為呢? 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動力和參照吧,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獲得各色人生經(jīng)驗,品位各色別樣人生。讓我們“展開語文與生活的雙翼,自由地飛翔”,在新課程指導下,使語文與生活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