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是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師在創設情境、引導課堂動態發展的過程中,要理直氣壯地擁有自己的聲音,要把握課堂主旋律,要切實滲透“三維目標”,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讓課堂動態發展,讓學生自主成長,不等于讓語文課堂“另起爐灶”,不等于讓語文精神“走樣變形”。一句話,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并不等于忽略教學內容的
價值取向,新課程強調的目標是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
四、強調探究學習≠單純查找搜集資料
[案例]:某校舉行新課改公開課活動,一教師上以“月亮”為專題的探究式學習課。課堂上學生手拿軟盤紛紛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我搜集了月亮的別稱,有嬋娟、玉兔、廣寒宮……”,“我探究了關于月亮的神話故事,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我從網上下載了幾十首寫月的詩歌,有《靜夜思》《明月幾時有》等”。幾個認真靈活的學生嫻熟地操作著鼠標,引領著我們欣賞他們的探究杰作。學生興致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最后教師總結道:“同學們探究了月亮的稱謂、神話故事及古詩等,對月亮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探究式學習應成為我們學習過程中的良好習慣和方法。”筆者聽后,心里有點不是滋味。
[思考]:搜集月亮的神話故事、詩歌,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這是比較可貴的。但把學生的這種學習謂之“探究式學習”則有失偏頗。只要登陸相關網站,輸入關鍵詞,搜集文本資料,那么月亮的別稱、神話故事等知識就會一一呈現于眼前,根本用不著花大力氣去探究。學生用不著動腦筋去想、用語言去交流,只需動手去查、動筆去抄,課堂上也只是塞進軟盤,輕點鼠標,朗讀一下文本而已。如果硬要把這種學習稱之為“探究式學習”,那么它的實質說穿了只是一個字——查。正因為單純地查,所以這種
學習除了讓學生多費周折、熟悉電腦之外,與教師直接交代結論,沒有什么區別。筆者注意到:學生資料查到了,但對于內容卻顯得生疏,朗讀文本時疙疙瘩瘩,語句不流暢。讓他脫開文稿資料用自己的話講述一番,則是結結巴巴說不上來?梢娺@種做法看重了“查找”,忽視了“學習”,忽視了學習主體對知識的內在理解消化。這樣的探究式學習實在是在馴化一個個附庸風雅的假學者,不利于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良好品質,不利于提高學生善于思維、探索、研究的水平能力,這是與新課程的要求背道而馳的。
語文探究式學習,應該怎么做?查閱《現代漢語詞典》,“探究”即是探索研究、探尋追究。因而,筆者認為,教師應該以問題為載體,以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或提出問題,讓學生思索解答;或誘導學生從材料中發現問題,多方辨別思考。以問題引領探究學習,就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舒展情感,碰撞思想,增長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切記:語文探究式學習絕不僅僅是讓學生方便地查,簡單地抄。
五、注重感悟積累≠片面強調人文性,舍棄工具性
[案例]:筆者聽過一堂公開課,課題是泰格特的《窗》。在初步感知課文后,教師首先指導學生復述這個故事,在復述中指出了近窗病人、遠窗病人的思想性格,然后讓學生圍繞文末句子討論“遠窗病人在移到窗邊的心愿實現時有怎樣的思想行為”,最后啟發聯想“你讀后有什么感受?在生活中你還了解或經歷了哪些類似的事情?”整堂課學生發言熱烈,但就是沒有觸及文本。看到教學的這幅情景,筆者心里空落落的。
[思考]: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語文課畢竟不是思想品德課。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等人文因素主要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的,是在語文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的。如果離開了語言文字的載體去放大“人文”,那么就會改變語文課程的性質。因此無論語文教學的任務如何增加,外延如何擴大,課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仍然是學習語言,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沒有了語言文字,也就失去了人文感悟的基礎,猶如空中樓閣,最終必然要倒塌。
上述課例中,在分析近窗病人、遠窗病人的思想性格時,可抓住文中的“栩栩如生的描述”、“津津有味地聽著”、三個“為什么”及“紋絲不動”等詞來分析;在設想遠窗病人移到窗邊的思想行為時,可讓學生在文中找找依據。只有觸摸文本,咀嚼語言,品味語言,才能真正觸摸到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才能使自己的理解有血有肉,既有語言的依托又有思想的飛揚,達到透徹理解、深刻感悟、全面提高的目標。如果離開課文中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來感悟延伸課文內容,那就會造成閱讀殘缺,影響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因此語文教學中的“感悟”,應該是在夯實語文的“工具性”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進行“人文性”的教育和熏陶,應該充分發揮好課文的“例子”功能,從語言實踐出發,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
新課程改革賦予我們的理念。在新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更應該充滿生機和活力。這些不等式提醒著我們切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在理念與可操作的教學行為之間找到一條灑滿了陽光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