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竹書紀(jì)年疏證
三十四年,周公季歷來朝,王賜地三十里,玉十獴,馬十匹。(《御覽》八十三引《紀(jì)年》:‘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獴,馬八匹。’)
三十五年,周公季歷伐西落鬼戎。(《后漢書·西羌傳》注引《紀(jì)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
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史記·殷本紀(jì)》:‘武乙獵于河、渭之間,暴雷震死。’《外紀(jì)》:‘武乙在位三年。’又云:‘《竹書紀(jì)年》:“武乙三十五年,周俘狄王。”與《帝王本紀(jì)》不同。然則三年者,《帝王本紀(jì)》說也。’)
文丁(原注:《史記》作大丁,非。案:《后漢書·西羌傳》注、《太平御覽》、《通鑒外紀(jì)》引《紀(jì)年》皆作‘大丁’。惟《北堂書鈔》四十一引《紀(jì)年》作‘文丁’。《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jì)》‘文丁一曰大丁’。)名托。
元年丁丑,王即位,居殷。(原注:自沬歸殷邑。)
二年,周公季歷伐燕京之戎,敗績。(《后漢書·西羌傳》注引《紀(jì)年》:‘太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
三年,洹水一日三絕。(《御覽》八十三引《紀(jì)年》:‘太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絕。’)
四年,周公季歷伐余無之戎,克之,命為牧師。(《后漢書·西羌傳》注引《紀(jì)年》:‘太丁四年,周人伐余無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為殷牧師。’)
五年,周作程邑。(《路史·國名紀(jì)》:‘程,王季之居。’)
七年,周公季歷伐始呼之戎,克之。(《后漢書·西羌傳》注引《紀(jì)年》:‘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十一年,周公季歷伐翳徒之戎,獲其三大夫,來獻(xiàn)捷。(《后漢書·西羌傳》注引《紀(jì)年》:‘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外紀(jì)》引作‘十三年’。)
王殺季歷。(《晉書·束皙傳》、《史通》《疑古篇》、《雜說篇》引《紀(jì)年》:‘文丁殺季歷。’《書鈔》四十一引‘文丁殺周王’云云。)王嘉季歷之功,錫之圭瓚、秬鬯,九命為伯,既而執(zhí)諸塞庫。季歷困而死,因謂文丁殺季歷。(原注:執(zhí)王季于塞庫,羈文王于玉門,郁尼之情,辭以作歌,其傳久矣。案:庚信《齊王憲碑》:‘囚箕子于塞庫,羈文王于玉門。’)
十二年,(原注:周文王元年。)有鳳集于岐山。(《周語》:‘周之興也,鸑鷟鳴于岐山。’)
十三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史記》:‘太丁在位三年。’《外紀(jì)》同。)
帝乙
名羨。
元年庚寅,王即位,居殷。(《御覽》八十三引《紀(jì)年》:‘帝乙居殷。’)
三年,王命南仲西拒昆夷,城朔方。(《詩·小雅》:‘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傳:‘王,殷王也。’)
夏六月,周地震。(《呂氏春秋·制樂篇》:‘周文王立國八年,歲六月,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國郊。’)
九年,陟。(《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jì)》:‘帝乙在位三十七年。’《外紀(jì)》同。)
帝辛
名受。(原注:即紂也,曰受辛。)
元年己亥,王即位,居殷。(《御覽》八十三引《紀(jì)年》:‘帝辛受居殷。’)
命九侯、周侯、邘侯。(原注:周侯為西伯昌。《史記·殷本紀(jì)》:‘以西伯、九侯、鄂侯為三公。’徐廣曰:‘“鄂”一作“邘”。’)
三年,有雀生鹯。(《說苑·敬慎篇》:‘昔者殷王帝辛之時,爵生鳶于城之隅。’)
四年,大搜于黎。(《左·昭四年傳》:‘商紂為黎之搜,東夷叛之。’)
作炮烙之刑。(《史記·殷本紀(jì)》:‘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
五年夏,筑南單之臺。
雨土于亳。(《墨子·非攻下》:‘還至于商王紂,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時,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
六年,西伯初禴于畢。(《唐書·歷志》:‘至紂六祀,周文王初禴于畢。’)
九年,王師伐有蘇,獲妲己以歸。(《晉語》:‘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