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竹書紀(jì)年疏證
五十五年,王陟于只宮。(《御覽》八十四引《史記》:‘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帝王世紀(jì)》同。《左·昭十二年傳》:‘王是以獲沒于只宮。’)
共王
名繄扈。(《史記·周本紀(jì)》:‘穆王崩,子共王繄扈立。’索隱:‘《世本》作“伊扈”。’)
元年甲寅春正月,王即位。
四年,王師滅密。(《周語》:‘共王游于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康公弗獻(xiàn)。一年,王滅密。’)
九年春正月丁亥,正使內(nèi)史良錫毛伯遷命。(《考古圖·○敦銘》:‘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宮,丁亥,王格于宣射。毛伯內(nèi)門立中庭,右祝○。王呼內(nèi)史冊(cè)命○。’‘○,從‘鼻’,即‘遷’字,前人當(dāng)有釋為‘遷’字者,乃偽為此條。不知敦銘中毛伯與○實(shí)二人,非一人也。)
十二年,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jì)》:‘共王在位二十年。’《外紀(jì)》:‘在位十年。’又引皇甫謐曰:‘在位二十五年。’)
懿王
名堅(jiān)。(《史記·周本紀(jì)》:‘共王崩,子懿王傦立。’索隱:‘《世本》作“堅(jiān)”。’)
元年丙寅春正月,王即位。
天再旦于鄭。(《事類賦》注、《御覽》二引《紀(jì)年》:‘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鄭。’)
七年,西戎侵鎬。(見下。)
十三年,翟人侵岐。(《漢書·匈奴傳》:‘至穆王之孫懿王時(shí),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guó)。’此與上條,即據(jù)《漢書》為之。)
十五年,王自宗周遷于槐里。(《漢書·地理志》:‘右扶風(fēng)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
十七年,魯厲公擢薨。(《史記·魯周公世家》:‘魏公卒,子厲公擢立。厲公三十七年卒。’)
二十一年,虢公帥師北伐犬戎,敗逋。
二十五年,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史記》:‘懿王在位二十五年。’《外紀(jì)》同。)
懿王之世,興起無節(jié),號(hào)令不時(shí),挈壺氏不能共其職,于是諸侯攜德。
孝王
名辟方。(《史記·周本紀(jì)》:‘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
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
命申侯伐西戎。(《史記·秦本紀(jì)》:‘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驪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fù)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
五年,西戎來獻(xiàn)馬。
七年冬,大雨電,江、漢水。(原注:牛馬死,是年,厲王生。《御覽》八十四引《史記》:‘周孝王七年,厲王生,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
八年,初牧于汧、渭。(《史記·秦本紀(jì)》:‘非子居犬丘,周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
九年,王陟。(《御覽》八十四引《史記》:‘孝王在位十五年。’《外紀(jì)》同。)
夷王
名燮。(《史記·周本紀(jì)》:‘孝王崩,諸侯復(fù)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元年庚子春正月,王即位。
二年,蜀人、呂人來獻(xiàn)瓊玉,賓于河,用介圭。(《書鈔》三十一、《御覽》八十四引《紀(jì)年》:‘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xiàn)瓊玉,賓于河,用介圭。’)
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御覽》八十四引《紀(jì)年》:‘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史記》正義引作‘翦齊哀公昴’。)
六年,王獵于社林,獲犀牛一以歸。(《御覽》八百九十引《紀(jì)年》:‘夷王獵于桂林,得一犀牛。’)
七年,虢公帥師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后漢書·西羌傳》:‘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乃命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注:‘見《竹書紀(jì)年》。’)
冬,雨雹,大如礪。(《初學(xué)記》二、《御覽》十四引《紀(jì)年》:‘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礪。’)
楚子熊渠伐庸,至于鄂。(《史記·楚世家》:‘當(dāng)周夷王之時(shí),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心,乃興兵伐庸、楊粵,至于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