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竹書紀年疏證
帝啟
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饗諸侯于鈞臺。(《左氏·昭四年傳》:‘夏啟有鈞臺之享。’) 諸侯從帝歸于冀都。
大饗諸侯于璇臺。(《文選·王元長曲水詩序》:‘至如夏后,二龍載驅璇臺之上。’注引《易·歸藏》曰:‘昔者夏后啟筮享神于晉之墟,作為璇臺,于水之陽。’)
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晉書·束皙傳》引《紀年》:‘益干啟位,啟殺之。’《史通》《疑古篇》、《雜說篇》兩引‘益為后啟所誅’。此獨云‘二年,費侯伯益出就國。’蓋故與古本立異。觀后附注于‘伊尹自立’云‘誤以攝政為真’。于‘太甲殺伊尹’云‘文與前后不類’,此則易其本文,彼則加以案語,蓋正文與注出于一人所搜集也。)
王帥師伐有扈,大戰于甘。(原注:有扈,在始平鄠縣。《尚書序》:‘啟與有扈氏戰于甘之野,作《甘誓》。’《甘誓》:‘大戰于甘。’原注七字《左傳·昭元年》注文。)
六年,伯益薨,祠之。(《越絕書》:‘益死之后,啟歲善犧牲以祠之。’)
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聭訟。(《海內南經》:‘夏后啟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請訟于孟涂之所。’)
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海外西經》;‘大樂之野,夏后啟于此舞九代。一曰大遺之野。’郭注:‘《大荒經》云“天穆之野”。 ’《大荒西經;‘夏后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郭注:‘《竹書》曰:“夏后開樭九韶也。”’《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啟升后十年,舞《九韶》。’)
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觀于西河。(原注:武觀即五觀也。觀國,今頓丘衛縣。《楚語》:‘啟有五觀。’韋注:‘五觀,啟子,太康昆弟也。’《墨子·非樂下》‘于《武觀》曰:“啟乃淫溢康樂,野于飲食”’云云,是《武觀》乃書篇名,非人名,此以‘五觀’為‘武觀》,乃雜采二書為之。觀國,今頓丘衛縣,亦《左傳·昭元年》注文。)
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漢書·地理志》東郡有畔觀縣。案,本畔、觀二縣,自宋本以下,皆誤以為一縣,聯綴不分。)
彭伯壽帥師征西河,武觀來歸。(《書鈔》十三引《紀年》:‘啟征西河。’《路史·后紀》十三:‘既征西河。’注:‘《紀年》在二十五年。’《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啟三十五年征河西。’此系之十五年者,以此既依《路史》啟十六年陟,則不得有二十五年、三十五年也。《逸周書·嘗麥解》:‘其在殷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國無正,用胥興作亂,遂亡厥國,皇天哀禹,賜彭壽思正夏略。’)
十六年陟。(《路史·后紀》十三:‘啟在位十有六歲,年九十一。’此本之。《真誥》十五引《竹書》:‘啟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路史》注引《紀年》:‘啟二十九年,年九十八。’與今本迥異。《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啟在位九年。’《通鑒外紀》:‘啟在位九年。’又引皇甫謐曰:‘十年。’)
帝太康
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尋。(《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汲郡古文》:“太康居斟尋。” ’)
畋于洛表。(偽《書·五子之歌》:‘畋于有洛之表。’)
羿入居斟尋。(《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志》注、《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汲冢古文》:“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 )
四年陟。(《帝王世紀》、《通鑒外紀》皆云‘在位二十九年’。《路史·后紀》十三云‘在位蓋十有九歲,失政,又十歲而死’。并與此異。)
帝仲康
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尋。
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新唐書·歷志》:‘張說《歷議》:新歷,仲康五年癸巳歲九月庚戌朔,日蝕在房二度。’)
命胤侯帥師征羲和。(偽《書·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羲和廢厥德,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