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孟子十一
言近而指遠章
說"言近指遠,守約施博","四方八面皆看得見。此理本是遠近博約如一,而行之則自近約始。道理只是一,但隨許多頭面去說,又不可不逐頭面理會也。"〔方〕
時可問:"'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不下帶',或作心說。"曰:"所謂心者,是指個潛天潛地底說,還只是中間一塊肉厎是?若作心說,恐未是。"〔時舉〕
堯舜性者也章
"湯武反之",其反之雖同,然細看來,武王終是疏略,成湯卻孜孜向進。如其伐桀,所以稱桀之罪,只平說過。又放桀之后,"惟有慚德"。武王數紂,至於極其過惡,於此可見矣。〔人杰〕
湯武固皆反之。但細觀其書,湯反之之工,恐更精密。又如湯誓與牧誓數桀紂之罪,詞氣亦不同。史記但書湯放桀而死;武王遂斬紂頭,懸之白旗。又曰:"湯'有慚德',如武王恐亦未必有此意也。"〔儒用〕
或問:"'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信言語以正行,莫無害否?"曰:"言語在所當信。若有意以此而正行,便是有所為而然也。"〔燾〕
圣人是人與法為一,己與天為一。學者是人未與法為一,己未與天為一,固須"行法以俟命"也。〔道夫〕
注云:"無意而安行,性也。性"下合添"之者"二字。〔僩〕
說大人則藐之章
敬之問"說大人則藐之"章。曰:"這為世上有人把大人許多崇高富貴當事,有言不敢出口,故孟子云爾。集注說自分明。論語說:'畏大人',此卻說'藐大人'。大人固當畏,而所謂'藐'者,乃不是藐他,只是藐他許多'堂高數仞,榱題數尺'之類。"〔賀孫〕
養心莫善於寡欲章
問"養心莫善於寡欲"。曰:"緊要在'寡'字'多'字。看那事又要,這事又要,便是多欲。"〔子蒙〕
"養心莫善於寡欲。"欲是好欲,不是不好底欲,不好底欲不當言寡。〔振〕
"孟子曰,其為人也寡欲"章,只是言天理、人欲相為消長分數。"其為人也寡欲",則人欲分數少,故"雖有不存焉者寡矣",不存焉寡,則天理分數多也。"其為人也多欲",則人欲分數多,故"雖有存焉者寡矣",存焉者寡,則是天理分數少也。〔端蒙〕
敬之問:"'養心莫善於寡欲',養心也只是中虛。"曰:"固是。若眼前事事要時,這心便一齊走出了。未是說無,只減少,便可漸存得此心。若事事貪,要這個,又要那個,未必便說到邪僻不好底物事,只是眼前底事,才多欲,便將本心都紛雜了。且如秀才要讀書,要讀這一件,又要讀那一件,又要學寫字,又要學作詩,這心一齊都出外去。所以伊川教人,直是都不去他處用其心,也不要人學寫字,也不要人學作文章。這不是僻,道理是合如此。人只有一個心,如何分做許多去!若只管去閑處用了心,到得合用處,於這本來底都不得力。且看從古作為文章之士,可以傳之不朽者,今看來那個喚做知道?也是此初心下只趨向那邊,都是做外去了。只是要得寡欲存這心,最是難。以湯武圣人,孟子猶說'湯武反之也'。反,復也,反復得這本心。如'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只為要存此心。觀旅獒之書,一個獒,受了有甚大事,而反覆切諫。以此見欲之可畏,無小大,皆不可忽。"〔賀孫〕
敬之問"寡欲"。曰:"未說到事,只是才有意在上面,便是欲,便是動自家心。東坡云:'君子可以寓意於物,不可以留意於物。'這說得不是。才說寓意,便不得。人好寫字,見壁間有碑軸,便須要看別是非;好畫,見掛畫軸,便須要識美惡,這都是欲,這皆足以為心病。某前日病中閑坐無可看,偶中堂掛幾軸畫,才開眼,便要看他,心下便走出來在那上。因思與其將心在他上,何似閉著眼坐得此心寧靜?"子善問:"如夏葛冬裘,渴飲饑食,此理所當然。才是葛必欲精細,食必求飽美,這便是欲。"曰:"孟子說'寡欲'。如今且要得寡,漸至於無。"〔賀孫〕
集注云:"多而不節,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多"字對"寡"字說。才要多些子,便是欲。〔僩〕
曾皙嗜羊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