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論語六
問:"'觀其所由',集注言'意之所從來',如何?"曰:"如齊桓伐楚,固義也。然其意所從來,乃因怒蔡姬而伐蔡,蔡潰,遂伐楚。此則所為雖是,而所由未是也。"〔銖〕
察人之所安,尤難。故必如圣人之知言、窮理,方能之。〔廣〕
問:"'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若圣人於人之善惡如見肺肝,當不待如此著力?"曰:"這也為常人說,圣人固不用得如此。然圣人觀人,也著恁地詳細。如今人說一種長厚說話,便道圣人不恁地,只略略看便了。這個若不見教徹底善惡分明,如何取舍。且如今從學,也有誠心來底,也有為利來底。又如今人讀書,也有誠心去讀底,也有為利讀底。其初也卻好,漸漸自見得他心下不恁地,這須著知。且如要從師,須看得那人果是如何。又如委讬人事,若是小小事要付讬人,尚可以隨其所長,交付與他。若是要成一件大事,如何不見得這人了,方付與!如所謂'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若不真見這人是恁地,如何這事讬得他!"問:"伊川云:'"視其所以",是觀人之大概。若"所由、所安",也只兼善惡說。'今集注只解向不好邊去,恐似無過中求有過,非圣人意。"曰:"這只是平心恁地看,看得十分是如此。若要長厚,便恁地包含。其初欲恕人,而終於自恕,少間漸漸將自己都沒理會了,都不知。若能於待人嚴,到得於自身己也會嚴。"問:"觀人之道,也有自善而入於惡,亦有事雖惡而心所存本好。"曰:"這個也自可見。須是如此看,方見好底鐵定是好人,不好底鐵定是不好人。讀書不可不仔細。若不因公問,某也不說到這里。初間才看,善惡便曉然。到觀其所由有不善,這又勝得當下便不是底。到察其所安有不善,這又勝前二項人。不是到這里便做不好人看他;只是不是他心肯意肯,必不會有終。"今按:此轉語方答得上所疑集注分明。〔賀孫〕
"所以,只是個大概。所由,便看他所從之道,如為義,為利。又也看他所由處有是有非。至所安處,便是心之所以安,方定得。且如看得如此,又須著自反,看自家所以、所由、所安如何,只是一個道理。呂氏以所以作今所自處,所由作昔所經由,所安作卒所歸宿,卻成前后事,非是一時。觀人不必如此說。"又問"觀其所由"。曰:"'視其所以'者,只是觀人之凡日。所由者,便看他如何地做。且如作士人,作商賈,此是'所以'。至如讀書為利時,又也不好。如孝與忠,若還孝而至於陷父于不義,忠而至於阿諛順旨,其所以忠與孝則同,而所由之道則別。"問曰:"如小人為利,便是不好了。又更'觀其所由'做甚?"曰:"為利固是為利,畢竟便有一節話。若還看得只是這人了,更不須看。"〔榦〕集義。
溫故而知新章
溫故,只是時習。〔廣〕
"溫故知新",謂溫故書而知新義。〔振〕
溫故方能知新,不溫而求新知,則亦不可得而求矣。〔礪〕
問"溫故知新"。曰:"是就溫故中見得這道理愈精,勝似舊時所看。"〔銖〕
"溫故而知新",味其語意,乃為溫故而不知新者設。不溫故固是間斷了。若果無所得,雖溫故亦不足以為人師,所以溫故又要知新。惟溫故而不知新,故不足以為人師也。這語意在知新上。〔義剛〕
問:"溫故,聞見之在外者;知新,義理之得於己者。若溫故而不知新,則徒聞見而已。惟知新,則是在我之義理,因溫故而有以自得之,其應無窮,故可以為師乎?"曰:"然。"又問:"不離溫故之中而知新,其亦'下學上達'之理乎?"曰:"亦是漸漸上達之意。"〔一之〕
問"溫故知新"。曰:"道理即這一個道理。論孟所載是這一個道理,六經所載也是這個道理。但理會得了,時時溫習,覺滋味深長,自有新得。'溫'字對'冷'字,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將去溫來又好。"〔南升〕
"溫故而知新",此處知新是重。中庸"溫故而知新"乃是溫故重。圣人言語自有意思,一個這頭重,一個那頭重。又曰:"溫故而不知新,一句只是一句了。"〔夔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