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大學二
格物窮理,有一物便有一理。窮得到后,遇事觸物皆撞著這道理:事君便遇忠,事親便遇孝,居處便恭,執事便敬,與人便忠,以至參前倚衡,無往而不見這個道理。若窮不至,則所見不真,外面雖為善,而內實為惡,是兩個人做事了!外面為善是一個人,里面又有一個人說道:"我不好。"如今須勝得那一個不好底人去方是。豈有學圣人之書,為市井之行,這個窮得個甚道理!而今說格物窮理,須是見得個道理親切了,未解便能脫然去其舊習。其始且見得個道理如此,那事不是,亦不敢為;其次,見得分曉,則不肯為;又其次,見得親切,則不為之,而舊習都忘之矣。〔子蒙〕
不是要格那物來長我聰明見識了,方去理會,自是不得不理會。
大學說一"格物"在里,卻不言其所格者如何。學者欲見下工夫處,但看孟子便得。如說仁義禮智,便窮到惻隱、羞惡、辭遜、是非之心;說好貨好色好勇,便窮到太王公劉文武;說古今之樂,便窮到與民同樂處;說性,便格到纖毫未動處。這便見得他孟子胸中無一毫私意蔽窒得也,故其知識包宇宙,大無不該,細無不燭!〔道夫〕
居甫問:"格物窮理,但理自有可以彼此者。"曰:"不必如此看。理有正,有權。今學者且須理會正。如娶妻必告父母,學者所當守。至於不告而娶,自是不是,到此處別理會。如事君匡救其惡,是正理。伊川說'納約自牖',又是一等。今於此一段未分明,卻先為彼引走。如孔子說'危行言孫',當春秋時亦自如此。今不理會正當處,才見圣人書中有此語,便要守定不移,骎骎必至於行孫矣。此等風俗,浙江甚盛,殊可慮!"〔可學〕
問:"格物之義,固要就一事一物上窮格。然如呂氏楊氏所發明大本處,學者亦須兼考。"曰:"識得,即事事物物上便有大本。不知大本,是不曾窮得也。若只說大本,便是釋老之學。"〔德明〕
致知、格物,只是一個。〔道夫〕以下致知、格物。
"致知、格物,一胯底事。"先生舉左右指來比并。〔泳〕
格物,是逐物格將去;致知,則是推得漸廣。〔賜〕
剡伯問格物、致知。曰:"格物,是物物上窮其至理;致知,是吾心無所不知。格物,是零細說;致知,是全體說。"〔時舉〕
張仁叟問致知、格物。曰:"物莫不有理,人莫不有知。如孩提之童,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知敬其兄;以至於饑則知求食,渴則知求飲,是莫不有知也。但所知者止於大略,而不能推致其知以至於極耳。致之為義,如以手推送去之義。凡經傳中云致者,其義皆如此。"〔時舉〕
問:"知如何致?物如何格?"曰:"'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人皆有是知,而不能極盡其知者,人欲害之也。故學者必須先克人欲以致其知,則無不明矣。'致'字,如推開去。譬如暗室中見些子明處,便尋從此明處去。忽然出到外面,見得大小大明。人之致知,亦如此也。格物是'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之類。事事物物,各有個至極之處。所謂'止'者,即至極之處也。然須是極盡其理,方是可止之地。若得八分,猶有二分未盡,也不是。須是極盡,方得。"又曰:"知在我,理在物。"〔祖道〕
黃去私問致知、格物。曰:"'致'字有推出之意,前輩用'致'字多如此。人誰無知?為子知孝,為父知慈。只是知不盡,須是要知得透底。且如一穴之光,也喚做光,然逐旋開刬得大,則其光愈大。物皆有理,人亦知其理,如當慈孝之類,只是格不盡。但物格於彼,則知盡於此矣。"又云:"知得此理盡,則此個意便實。若有知未透處,這里面便黑了。"〔人杰〕
劉圻父說格物、致知。曰:"他所以下'格'字、'致'字者,皆是為自家元有是物,但為他物所蔽耳。而今便要從那知處推開去,是因其所已知而推之,以至於無所不知也。"〔義剛〕
郭叔云問:"為學之初,在乎格物。物物有理,第恐氣稟昏愚,不能格至其理。"曰:"人個個有知,不成都無知,但不能推而致之耳。格物理至徹底處。"又云:"致知、格物,只是一事,非是今日格物,明日又致知。格物,以理言也;致知,以心言也。"〔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