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精選17篇)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理解詩句
2、體會情感,有感情朗讀詩句,背誦詩句
3、感受詩中美景
【教學重點、難點】 :
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根據詩歌內容體會出作者的感情。
學習過程:
一、導入
1、學生背誦《望天門山》
師:我們上節課學了《望天門山》,這首詩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現在我們來看看夏天在詩人的的眼里是怎樣的?(讀全詩)
二、合作交流
1、解決生字(學生自己解決)
瀲滟: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適。
2、介紹作者
3、師:生字、詞你們都懂了,現在自己試著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說一下,然后小組之間互相說。
三、品讀體驗
1、舉手發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時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麗;下雨的時候水霧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
2、引導學生理解題目(飲: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過天晴)
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3、師:這首詩是寫(作者雨過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這四句詩都寫了西湖的美景(學生糾正:不是)
師:同學們怎么說不是呢?
(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
師:有些同學知道了前兩句是寫景色,后兩句不是;現在小組交流,每句詩各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呢?
(后兩句詩寫了拿西湖來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師:作者每見過西施,西施當時也沒有站在湖邊給作者作比較,那作者怎么對他們進行比較呢?
(通過發揮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當)
這樣想象和比喻,西湖就(顯得更美了)
師:西湖就顯得更美了,那現在同學們自己想象西湖的美,這么美的景色,我們一起來體驗。(學生根據自己想象的“美”來讀詩句,體驗美。老師指導和范讀。)
四、鞏固延伸 同學們,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業設計:(江山如畫,歷代詩人為之陶醉,并留下許多經典之作,像這樣的古詩,你還知道哪些?像這樣贊美祖國美景的古詩還有,請同學們課后再去搜集背誦。)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通過對“斷”、“開”、“回”、“出”等字的理解,并充分發揮想象,感悟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景色;
3、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詩人李白的其他詩歌、ppt課件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句的意境。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理解詩意。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古代圣人孔子曾經說:“不學詩,無以言”,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意境優美,而且想象豐富。說起意境開闊想象豐富的古詩,有一個人就不得不說,他的詩也不能不讀。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不知思出了多少游子的悠悠鄉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不知送給友人多深的切切情誼;還有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九天直下的何止是廬山瀑布啊?這些詩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誰(生答)是的,李白(板書:李白)
詩仙李白,一生熱愛大自然,他對自然美景有著非同一般的欣賞力。一次,25歲的李白第一次離開自己的家鄉,乘舟沿江而下,經過天門山,眼前奇特偉美的景色勾動了他的詩興。于是,一首不朽的詩篇——《望天門山》在他那枝猶有神助的魔筆下誕生了。大家齊讀課題(板書:望天門山,齊讀:望天門山李白)
二、讀通詩歌,初悟詩意
1、請同學們大聲自由朗讀這首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師板書“中”“帆”)
2、指名讀詩,正音,強調上面幾個字。(師:其中有兩個字容易讀錯,“中”“帆”,第一個“中”,它是多音字,指名說,這里應該讀什么?“中斷”就是中間斷開,所以讀第一聲,“中斷”讀,第二個“帆”,指名讀,你真棒,好多大人都會讀錯,第一聲,“船帆”,以前的船啊,要靠風把張開的船帆吹動才能行駛,“船帆”。指導寫“帆”字)
3、指名讀。(相信大家一定能讀得非常通順了,誰想讀,指名兩個學生讀)
4、范讀。(你們讀得這么好,萬老師也想讀一讀了,好嗎?可不能只是豎著耳朵聽,還要仔細聽聽我讀詩時候的節奏和停頓。準備好了嗎?)
5、生自由讀,初悟詩意。(指名讀,誰想模仿老師讀一讀。還有許多想讀的同學,讀給你的同桌聽吧。一邊讀還可以一邊想想,哪里還不太明白,可以在讀不懂的地方畫一個問號,還可以聯系課文注釋和插圖來理解詩句意思。開始吧。)
6、生提出疑問。(你有哪里還不明白的嗎?指兩名生說)
7、不急(沒關系),這些問題我們學著學著,你就能豁然開朗了。詩題是望天門山,詩人到底望見了什么呢?讀讀詩,和同桌討論一下吧。
8、指名說(引導:天門、楚江、孤帆、日,分別板書)
三、激發想象,感悟詩境
1、請同學們再去讀讀詩句,想象這些畫面。
2、首先,你認為天門山是怎樣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是啊,名為天門,必為天之門戶。詩中哪一句寫到這天門山?
4、傳說中這天門原是閉合的,只因一把利劍以不可抵擋之勢將它劈開。再讀讀這句詩,你找到這把利劍了嗎?從哪兩個字里看出來是楚江把天門山劈開的呢?(引導學生根據注釋理解“楚江”)。“開”?能組一個詞嗎?怎么開的呢?讀讀這一句吧。
5、是啊,一個“斷”一個“開”就寫出了這奔騰東去、洶涌澎湃的楚江水,一起讀這句!(板書:洶涌)
6、這又是怎樣的水啊?詩中哪一句寫了?又是誰有如此能耐讓洶涌不可擋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板書:雄偉)(師:至此回是怎樣的呢?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
7、閉上眼睛,你能看到這幅畫面了嗎?指名答(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是啊,湍急的河水流到這里受到了山的阻擋。)回答完再讀(碧水東流至此回)。
9、這是險峻如刀砍劍劈的天門山,楚江水洶涌而至,撞擊天門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蕩而去。(齊讀1、2句)
10、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水的澎湃!詩中還有哪兒讓你感受到了這樣的氣勢?(無人回答就引導到后兩句詩)
11、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僅僅是青是綠嗎?你是從哪個字里讀出來的?(引導學生抓“出”字理解。是靜止的嗎?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12、兩岸的青山相對著,本來靜止不動的山,怎么會有出來的感覺呢?讓我們再來讀讀下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我們坐車的時候,是不是發現窗外的景物都往后退呢?)你知道為什么了嗎?
13、現在我們來看看詩人李白是在哪兒望天門山?你又是從哪個字讀出來的?(“來”)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兩岸的青山好像紛紛出來迎接詩人呢!)
14、引讀3、4句。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覺得這兩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讀——
好一個“出”字啊,讓我們知道了詩人的船是由遠及近,這兩岸的山就好像張開手臂在迎接他。讀——
好一個“出”字啊,盡顯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再讀——
四、入情入境,深悟詩情
1、這個時候,你要是坐在這片孤舟上,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指名答)
2、是啊,詩人李白跟你有著同樣的心情。
3、師述: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乘舟順江而東,途經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一樣敞開,讓他的眼前豁然開朗。于是,他揮筆寫下了這首《望天門山》。
3、山的熱情、水的澎湃,都是因為詩人那喜悅的心情、寬闊的胸襟和奔放不羈的情思。
4、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條小船慢慢地駛過來了。讓我們和詩人一道坐上這只小船,望見這樣的山——“天門中斷楚江開”。(齊讀)望見這樣的水——“碧水東流至此回”。(齊讀)小船順流而下,從兩山之間穿過,只見——“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穿過狹窄的河道,看見的又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再拐過一道彎,看見的還是——“兩岸的青山相對出”。(指名讀)這是因為——“孤帆一片日邊來”!(齊讀)
五、賞析拓展,總結全詩
李白自稱“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歲月是在隱逸漫游中度過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風明月,留下許多含而不露,意境深遠的山水詩的名篇。
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出三峽,便有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空谷絕響;
東至齊魯,便有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蒼涼景色;
西游華山,便有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引讀:來到安徽當涂天門山,便有了(生讀全詩 )
師:李白的詩還有許許多多,都等著你們去讀呢!
六、指導書寫:(依據時間)
我們讀詩有點詩人的感覺了,寫字能不能像詩人一樣呢?古代的大詩人可是除了能寫一首好詩,還能寫得一手好字啊!我們來看看詩中幾個比較容易出錯的字,一起來寫一寫,好嗎?(“斷”、“孤”、“帆”、“楚”師講解強調 “斷”字的筆順,“孤”字下面一點,“帆”字橫折彎鉤,生在課堂作業本上書寫。)
七、板書
望 天 門 山
李 白
天門 雄偉
楚江 洶涌
孤帆
日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自制的課件。
2、 學生準備:朗讀古詩,平時積累一些李白的詩歌。
教學重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
課前談話:
師:聽說你們很聰明,那我考考你們。(板書: ),什么字?你能說帶有山或與山有關的成語嗎?喜歡游山玩水嗎?都游過哪些山?還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題
1.老師帶你們去游天門山,怎么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板書:望天門山。
2.“望”是什么意思? “望”字的甲骨文很傳神,(板書 )你們看,像一個人站在土坡上睜大眼睛抬頭向遠處看。讓我們帶著理解一起讀課題--
3.再讀,讀出遠看的感覺。
4. “天門山”你們了解嗎?請同學們打開課本。
二、讀通詩文,初悟詩意
1、李白的《望天門山》到底描繪了怎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讀準確;第二,節奏要讀清楚。讀完后結合注釋、看看插圖,想想詩的意思。
①會讀這首詩嗎?自己大聲讀讀。
②你們剛才的表現也激起了老師的表現欲,我也要讀一讀。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③能說說老師是怎么讀的嗎?(它的停頓是二、二、三,這是一首寫景詩,境界遼遠,是“望”出來的,所以要讀得慢一點,再慢一點,讀出遼遠的感覺。)
④現在你們是否也想讀?你覺得我哪里讀得不錯,欣賞我的,你可以學習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你就讀出你自己的感覺。
⑤男生來讀讀。女生來讀讀。全班一起讀。(跟著老師的手勢讀)
2、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再去讀讀、找找、劃劃。
反饋: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還知道你們的畫畫水平很不錯的,來展示一下吧,把這首詩畫出來。想要把這首詩畫好,該做些什么準備?(讀詩、讀懂詩的意思)
學生自由作畫。
4、誰來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說說自己畫中的得意之處。根據生的回答追問你為什么這樣畫?有何依據?
三、想象,領悟詩意
1、師也畫一畫,板畫天門山。這是--?天門天門,顧名思義就是天上的門,可見--?能用“天門山真什么”來說說嗎?(高、俊秀、險……)
是呀,難怪詩人寫到天門山猶如被江水沖擊而隔斷似的,這么雄偉這么有氣勢,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師板畫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師畫的是什么?(水)怎樣的水?(碧水)
①仔細看這個“碧”字(板書“碧”),這是個會意字,上、下兩部分分別是什么偏旁?
②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義是青綠色像玉一樣的石頭。后來,
這“碧”,是賀知章筆下垂柳的色彩,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這“碧”,是楊萬里筆下蓮葉的色彩,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碧”,是杜甫筆下春草的色彩,讀--階前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綠色的翡翠,是李白筆下楚江水的色彩,讀--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③僅一個“碧”,就讓我們感覺到色彩的美麗和生動。
碧水還可以說什么水?(清清的水、綠綠的水、干凈的水……)這樣的水流到天門山的時候,由于山勢的阻擋,產生回旋,轉向北流了(師結合板書加上手勢來說)。
④現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現出什么畫面?你仿佛聽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擊巖石,發出嘩嘩、很響的、震耳欲聾的聲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麗神奇!
⑤其實我畫的水是一條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長江)在古代,長江在天門山之前的中游流經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域,被稱為楚江,天門山之后的下游流經吳國地域,被成為吳江。
⑥我畫的其實就是詩里的哪幾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師神情并茂讀這兩句詩。你也想讀讀嗎?我們比賽讀,你們不先練練嗎?指名幾位生讀,評讀,評出優勝者。
3、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山的磅礴,詩里還有寫山的嗎?(兩岸青山相對出)這又是怎樣的山呢?(請兩位生來表演,為了顯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間靠攏點,演示山向中間突出的樣子)師板畫兩岸的青山,同時板畫孤帆和太陽。
4、看看老師又畫了什么?怎樣的小船?怎么行駛的?從孤帆你還能聯想到什么?(作者在這船上欣賞風景,被美景陶醉了,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佳作。)
剛才我畫的是哪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一片孤帆日邊來。)師做手勢范讀,生練讀,男女生比賽讀,齊讀。
四、誦吟古詩,拓展積累
1、知道這么精彩的詩是誰寫的嗎?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麗、流動而出的勝景,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①李白心情愉快,僅僅是因為天門山的美景嗎?對李白你了解多少?讓老師來給你們講講李白吧。
②(出示資料)李白:才華橫溢,志向遠大。20歲的時候,他就把自己比作大鵬鳥,說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直上云霄的。讀--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②為了早日實現理想,25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四川,沿長江遠游。一年之后,他來到天門山,看到這自然勝景,聯想到心中的遠大抱負,再讀--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③他覺得實現理想,指日可待,這樣的心情怎么表達呢?這時,正好借眼前的山水來抒發,這就是借景抒情,(板:情)--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④可是,事與愿違,后來李白有機會在皇帝身邊工作了近兩年,但并沒有被重用。這時侯的他對朝廷十分不滿,你知道他的心情是怎樣的嗎?
⑤于是,他在《行路難》里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課件出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⑥情不同,景不同。同樣寫山水,心情苦悶時,他想渡過黃河河流被冰堵滿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蓋了,他登不了。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⑦(出示兩首詩的對比)
①同樣寫山水,心情愉快時,楚江敞開胸懷,青山相對出迎,讀--天門中斷楚江開 兩岸青山相對出。
②“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心情無比欣喜的李白,眼中的楚江、青山才會如此多情,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讀《望天門山》。
2、這么美的詩,能積累下來嗎?可以做做動作背。生自由背誦,指名背,齊背。
3、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們這樣讀詩、背詩,他們是吟詩,吟唱詩歌,也就是把詩歌唱出來。今天我們也來學一學古人,唱一唱詩。課件出示:譜上曲的詩句。
師唱,生跟唱,師生齊做動作唱。
五、結語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4
知識目標:
1、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的能力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表達的意境。
教具準備:
《望天門山》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了解詩人,導入課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詩人李白嗎?你會背誦他的哪些詩呢?(指名背誦)
2、看來,大家都很喜歡李白。那你對他有多少了解呢?(學生根據課前查找的資料回答),師出示課件1。
3、這節課我們再學習他寫的一首詩歌:《望天門山》》。當年25歲的詩人李白朝氣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賞到天門山雄奇秀麗的景色,詩性大發,作下了流傳千古的《望天門山》一詩。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同學們跟隨大詩人李白一起去游覽長江,欣賞天門山那美麗的景色吧!(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播放朗讀課件,聽詩歌朗讀。
2、多媒體顯示自學要求(齊讀):(1)把詩讀正確、流利。(2)結合注釋,了解詩意。(3)提出自己的疑問。
3、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4、小組里交流、討論疑難問題。
5、展示學習成果。
(1)誰來讀讀這首詩?
(2)說說你在剛才的學習中知道了什么?(學生匯報)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
教師通過點撥、提示、借助課件等方式引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三、朗讀古詩,品味詩境,體會詩情
師:理解了這首詩的內容,我們怎樣去有感情的朗讀呢?(生自由發言)
師歸納:這首詩應該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讀,才能讀出天門山的豪邁氣勢。(播放《望天門山》朗讀課件)
師:指導學生采用多種方式的朗讀,在朗讀中品味詩的意境,體會詩的情感。
生: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模仿古人誦讀古詩)—→配樂朗讀師:這么美的古詩,你們能背一背嗎?(學生背誦古詩)
四、課時小結,課外拓展
1、詩配畫: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反饋:天門山長江太陽帆船)我還知道同學們的畫畫水平挺不錯,來展示一下吧!把這首詩歌的內容畫下來。
2、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大詩人李白,學習了他的《望天門山》一詩,大家的表現老師非常棒,其實李白只是古詩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搜集,希望同學們在課后多積累自己喜歡的古詩,我們在下次的語文興趣活動課上舉行一次古詩擂臺賽,看誰在相同的時間里背誦的古詩最多。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1、會認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斷、楚、孤、帆”等13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2、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全班齊讀,分小組讀,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詩人借景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氣勢磅礴雄偉秀麗
青山—相對出
孤帆—日邊來
山水相映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會寫“斷、楚、孤、帆”四個字。
2.能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古詩。
4.能正確默寫《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2.理解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表達的意境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田字格貼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賞圖片,揭示課題
2.師: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師抽答。
4.大家都說了自己看了天門山的圖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
5.下面請大家齊讀課題——第二十一課,古詩兩首《望天門山》(教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導生字的讀音。
3.班齊讀,分小組讀,指明反饋讀。
4.教師出示節奏劃分,知道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課件出示)
三、逐句品讀,理解詩意
1.再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教師將詩句寫在黑板上)
2.指名反饋:哪些字、詞無法理解?(天門: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至此回:到這里回旋。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3.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古詩的意思。(先抽同學逐句解釋,再指導全詩一起說一說。)
(詩文解釋: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情商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四、再現畫面,體會意境
1.教師示范閱讀,學生閉目想象。
2.指名反饋: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一句詩,一幅畫)
3.感悟動詞“斷、開、流、回”的氣勢磅礴。
4.指導學生讀出雄偉磅礴的氣勢。
5.教師:同學們,這首古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體現出詩人借景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雄偉秀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6.配樂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指導書寫“斷、楚”
2.教師總結:麗日照著江水,一葉輕舟在江上揚帆而行,駛過臨江兩岸的青山翠峰,這是一幅十分愜意和美好的圖景。李白借助這些雄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自己豁達、寬闊的胸襟。
3.背誦并默寫古詩
4.為生字“斷、楚、孤、帆”組詞
板書設計:
天門中斷—楚江開
氣勢磅礴
碧水東流—至此回雄偉秀麗
望天門山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青山——相對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邊來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理解《望天門山》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意境和詩人所表達的感情,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2、 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美,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理解題意。
1、師:在上課前,首先來欣賞幾句名詩。
課件出示有關長江的古詩名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明)楊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宋)蘇軾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宋)辛棄疾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宋)柳永
(指名一組學生開火車讀)
師:這些詩句有什么特點?
生:這些詩句都是寫長江。
師:通過讀這些詩,長江在你心里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生:我感到了長江之水的惆悵;
生:我領略了“浪花淘盡英雄”的本色;
生:讀完后,我感覺到長江磅礴的氣勢。
2、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跟長江有關的詩歌。(師板書課題:望天門山)(生齊讀。)
3、誰理解了這題目的意思?(指名說)
生:看天門山。
師:“看”和“望”有什么區別?(讓學生理解:向遠處看就叫“望”。)
師:同學們可能要覺得奇怪了——剛剛老師明明是說跟長江有關的詩,現在怎么變成山了?(停了停)別急,請聽老師細細說來:天門山在安徽省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課件出示:安徽省地理圖)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山。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的時候,25歲的李白懷著濟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志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過東西梁山,也就是我們詩題中的“天門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課件出示課題)這首詩既描寫了天門山的高聳險峻,也描寫了長江的洶涌奔騰。
二、讀懂詩意,讀出詩情。
1、下面就請同學們打開書84頁,一起來讀讀這首詩吧。注意要求:自由反復地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準備好了嗎?(生答:準備好了。)好,開始吧。
(課件出示詩歌,生自由讀詩)
2、指名讀,齊讀。(預設評價:讀得不錯,如果能把每個字音咬準就更好了;讀得真不錯,每個字音都讀得很準。)
3、師:想把它讀得更有味道嗎?
生:想。
師:那首先得弄明白這首詩的意思。接下來,請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聽清要求:先找出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各有什么特點?然后,利用工具書或書中的注釋,結合插圖,理解詩歌的意思,并互相說一說。記住了嗎?(生:記住了)那好,開始吧。
(生合作學習)
4、你們讀懂了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嗎?(指名說)(隨機板書: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師:嗯,找得很準,看來同學們很用心地去讀了這首詩,那能讀懂它嗎?
生:能。
師:誰能說說這首詩的意思?(指名說)
師:這只是我們對這首詩的粗淺認識,后人對這首詩又有怎樣的評價呢?我們來看看吧。
5、課件出示后人對詩的評價:
這首詩意境雄奇壯闊,孕大含深;氣勢洶涌奔騰,吞吐山河;色調熱烈醒目,催人奮發;構圖粗野蒼勁,風格豪邁超俗,狂放不已,就好像一幅氣勢磅礴的畫。
(學生自由輕讀,老師指名讀。)
師:評價里說這首詩就好像一幅氣勢磅礴的畫,從詩里的哪些詞句可以看出?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
師:特別是這個“開”字,讓你想象到什么?(板書:開)
生:讓我想象到江水排山倒海的氣勢。(板書:吞吐山河)
師:你能讀出這種吞吐山河的氣勢嗎?(指名讀)
師:還有嗎?
生:“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句也可以看出。
師:特別是這句里的哪個字?
生:就是這個“回”字。
師:怎么說?(板書:回)
生:水一到這里就打旋渦,在這一帶回旋。
師:大家一起來想象一下,長江水一到天門山這個位置,水道突然收緊了,水就——
生:變得更急了。
師:水從上面沖下來,下面是一馬平川,前面的水面寬闊了,水自然就——
生:緩了。
師: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緩的水,自然就——
生:回過來。
師:所以一個“回”字,其實是在寫“急”。 (板書:急流回蕩)
你能讀出這種急流回蕩的氣勢嗎?(指名讀)
師:誰能把前兩句連起來讀一讀?(指名讀)
師:還有地方可以看出這種氣勢嗎?
生: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這里面有個字把靜止不動的山寫活了,是──
生:出。(板書:出)
師:是呀,孤舟順流而下,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這是何等的壯觀啊!
東西梁山對峙,沿岸都是高聳的山峰,險峻的重嶺,(師手指插圖)能看得出氣勢嗎?
生:能。
師:我們用一個詞來形容下這種氣勢──(教師板書:雄山對峙)
師:誰能來讀一讀這句?(指名讀)
師:還有嗎?(如果沒有學生說,師就引導)“孤帆一片日邊來”是表現雄壯、磅礴的氣勢,還是表現溫柔、平靜的感覺呢?
預設1:
生:溫柔、平靜的。因為“日”給人溫暖的感覺。
師:從“日邊來”,讓人感覺江水是從天而來,“水從天來”這氣勢溫柔嗎?
生:不溫柔,很雄壯。
預設2:
生:雄壯。
師:為什么給你這樣的感覺?
生:從“日邊來”,讓人感覺江水是從天而來,“水從天來”這氣勢當然雄壯啦!
(板書:江水天來)
師:你能讀讀這句嗎?(生讀)
6、師:這首詩表現的就是這種“吞吐山河、急流回蕩、雄山對峙、江水天來”的磅礴奔放的氣勢,(師手指板書)讓我們把這種氣勢讀出來吧。
課件出示詩歌。(指名讀,齊讀)
7、同學們讀得真不錯,老師也很想來讀一讀,我來試試好嗎?(生:好)
但老師有個請求,就是我在讀的時候,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詩歌描寫的畫面,看你能從中感受到什么?
(課件播放音樂,師范讀,生閉眼想象畫面。)
8、師小結:從詩歌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雄壯)(板書:雄壯)
你想說些什么?
9、這么狂放豪邁、充滿激情的詩歌,想不想永遠把它留在心里?(生:想)那就給你們兩分鐘時間把它背下來吧。(生自由背,指名背)
三、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1、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現存近千首詩。他的詩色彩瑰麗,大膽想象,被稱為“詩仙”。同學們,長江水的洶涌奔騰,天門山的高聳對峙,深深地吸引了李白,所以李白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寫下了另外一首詩《天門山》、一篇文章《天門山銘》。
(課件出示:《天門山》、《天門山銘》)師與學生一起讀。
2、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描寫祖國風光的詩歌?(學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描寫祖國風光的詩歌。)
3、老師也搜集了一些描寫祖國風光的詩歌,也想來展示展示,可以嗎?
(課件出示描寫祖國風光的詩。)
四、布置作業。
將《望天門山》這首詩描寫的畫面畫出來。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結合圖畫和注釋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門山》描述的畫面。
過程與方法:
以讀為主,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意和詩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了解詩文大意,體會詩中的意境。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二、初讀詩文,掃清學習障礙
1、自由讀詩文。
要求:讀準字音,不錯字。
2、指名朗讀。
3、師生共同評議。
3、自由讀詩文,把不懂的地方劃下來。
4、學生質疑。
(天門山:今安徽省東梁山和西梁山的總稱。楚江:古代長江中下游地屬楚國,因此流經這里的長江為楚江)
5、對學生不理解的字詞及時解決,不理解的詩句板書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體會
1、小組交流。
借助注釋,學生小組討論,嘗試弄懂詩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兩岸清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聯系學生游三峽來進行體會。同時體會課題中的“望”)
3、教師小結。
4、自由朗讀詩文
要求:把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讀出來。
5、指名朗讀
教師及時指導朗讀。
四、背誦詩文。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古詩。
2、感受祖國山河壯麗,體會作者樂觀豪邁情懷。
教學難點:體會詩句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收集有關長江、李白的資料。
教學過程設計:
一、讀詩導入,了解長江。
1、課件出示一組有關長江詩詞,學生讀。
2、你對長江了解有多少?(匯報有關長江資料)
二、朗讀古詩,初悟詩意。
1、(課件出示古詩)請同學們自由出聲讀。
2、師范讀。
3、指名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讀。
三、品讀理解,感悟詩情。
1、理解詩意你有哪些方法?用喜歡的方法自學古詩。
2、匯報詩題。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門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詩題的意思補充完整。
3、匯報第一句。
(1)指名解釋第一句(一、二名學生匯報)。
(2)啟發提示。
理解古詩中的“斷”、“開”和“回”。
(3)第一句詩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匯報第二句。
(1)指名釋意古詩(一、二名學生匯報)。
(2)看最后一句古詩,你認為李白現在在哪兒?現在能更完整地說出詩題的意思嗎?
(3)這“一片孤帆”從哪里來?作者正往哪行駛呢?
(4)點撥難點。
A:“出”字是一個表示什么的詞?;
B:用動詞寫天門山你有什么疑問嗎?;
C:此句詩改成“兩岸青山相對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絕妙之處?;
E:學生討論匯報,并提出匯報交流要求。
聽別人的發言,請你認真思考,看對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幫助。
5、解釋整首詩的意思。
6、通過整首詩看出李白在贊美什么?表達了一種什么情感嗎?
四、拓展知識,豐富積累。
1、匯報交流有關李白資料。
2、能背出李白寫的其它古詩嗎?
五、結語升華,提出希望。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詩歌只是這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待我們去欣賞、去誦讀。
課后同學們多積累古詩,這節課就上到這里。(宣布下課)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會讀會默寫《望天門山》,了解古詩的大意。
2.讓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奇壯麗,感受作者豪邁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詞句,想像詩歌內容。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導課:同學們好,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一起到祖國的各地去感受祖國的美麗、富饒,愿意嗎?現在,我們先跟隨唐代大詩人李白去欣賞第一個景點——(出示課件:天門山)。誰知道天門山在哪里?
說的好,作者望天門山會看到怎么樣的景色呢?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二、合作交流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這首古詩,(出示課件:結合書中的注釋,想想詩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詞可以畫出來)。
2、你們愿意把你們自學的情況向老師匯報一下嗎?(出示課件:課文中生字:斷 楚 孤 帆 亦妝)。
3、如果同學們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出示課件:課文《望天門山》)
4、同學們,詩讀得如此精彩,那詩句的意思你們讀出來了嗎?(出示課件:文中注釋)請同學們借助注釋自讀自悟詩句的意思。
同學們,剛才老師看出來了,你們自讀自悟詩句好認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與你們小組的同學分享嗎?那請開始吧。 三。品讀體驗 1、 “天門中斷楚江開”, “開”的意思是什么?(開就是斷開的意思。天門山本來是連在一起的,被長江從中間斷開了,分為東梁山和西梁山。開也可以理解為切開,洶涌的長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門山從中間切開了。)
解釋得不錯。在詩人李白的眼里,長江水洶涌澎湃,天門山仿佛被長江水從中間沖斷開來。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讀讀這行詩吧。
讀得真不錯,還有意思不懂的'字詞嗎?
2、碧水東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看來大家都不太明白,我們來看一看畫面就明白了。(出示課件:圖畫。)
你們看,兩山之間只有狹窄的通道,洶涌的長江水流到這里激起回旋,水勢更猛,非常壯觀,現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嗎?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一二兩行詩吧。(出示課件:一二兩行詩。)
3、讀得真不錯,還有意思不懂的字詞嗎?
詩中說“兩岸青山相對出”,“相對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來的意思。)
詩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門山會有相對出的感覺呢?(詩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邊來”,詩人應該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門山的。船在前進,才能感覺到兩岸青山相對出。)
對啊,帆船隨著激流快速前進,詩人望著前方,迎面的天門山撲進眼簾,這是多么壯觀的景象啊。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后兩行詩吧。(出示課件:后兩行詩。)
4、老師想請一位叔叔給同學讀一讀整首詩,愿意聽嗎?(出示課件:古詩朗讀。)
同學們,請你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想象:你就是詩人,正隨著洶涌的長江水乘舟而來。
睜開眼睛,誰說說你們剛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曠神怡,兩岸的青山,像是兩位熱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長江特別有氣勢,越靠近天門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隨著水流搖擺著,發出嘩嘩的巨響。不光長江有氣勢,而且天門山也非常雄偉。)
想象力真豐富。大家體會得真好。
5、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四、鞏固延伸
1、書寫生字
2、讀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業:
1.背誦《望天門山》
2.默寫《望天門山》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11
今天我解讀教材的內容是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7課《古詩三首》中的《望天門山》。
從古至今,中國最燦爛的文化莫過文字,從古樸典雅的陶器到書生文文的字畫,從悠悠含蓄的古詩到引人入勝的現代小說,這些都離不開文字的修飾推敲。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古詩占有著相當重要的份量。對于生活在快節奏的信息時代的我們,詩,這種文學藝術似乎在被人們淡忘。在我們的課堂上,學詩總有一種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不知從何解讀這精辟的詞句,不知該如何地去把握文本教授的尺度,那么,我就以《望天門山》一詩的教學來談談我的一點看法:
一,文本解讀:
《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途經天門山時看到天門山的壯觀美景而詩興大發,即興所作,這首詩主要寫所見,融情于景,抒發贊美之情,頭兩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描寫山川的氣勢。后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寫行船的感受。這首詩歌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贊美了神氣壯麗的天門山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及樂觀豪邁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2、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體現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懷。
教學重點:能熟讀詩句,理解詩意,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樂觀豪邁的情懷。
三,教法設計:
新課標中指出“古詩教學中要注重在誦讀的過程中體驗情感,理解內容。”根據這一標準結合本課的重難點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抓住了詩歌的兩條主線,一條是靜態的詩歌美,一條是靜態的詩歌美,特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吟唱詩歌,創設意境之美。
這首詩重在寫景,融情于景。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練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在古代,詩人寫詩常常配以動聽的旋律之后唱出來,謂為吟唱。如果我們在課堂上把這首詩配以旋律唱出來,我想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創設一種優美的意境。
(二)自主學習、探究古詩涵義: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自讀自悟,自主評價這首詩,讓學生劃一劃讀懂的字,詞,句,寫一寫自已讀到的感受。并相應地進行匯報交流中,在交流中,教師應抓住本詩的關鍵字詞時行點撥引導,在這首詩中,“斷、開、回、出”等關鍵字應細細品味,“斷和出”字寫出了天門山的險峻、高大。應讓學生看圖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找出天門山所表現的特點。并指導學生讀出自已的感受。“開和回”這兩個字寫出了長江水的洶涌澎湃,應讓學生體會到“為什么江水一到這就出現了這種回旋的現象?”并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體會詩句的真正涵義。
(三)反復誦讀、體會古詩意境。
古詩教學最難講的就是意境,詩以情而發。情景交融,就是意境。
一首詩,除了理解詩句外,我們更應該讓學生們體會到詩的真正內涵,體會到這短短的幾個字中所蘊含的情與景。所以在理解了古詩的含義后,可以以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順勢導出這首詩所表現的氣勢,并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描繪出具體的形象,反復進行誦讀,讓學生真正地走進這首詩的意境當中。
(四)拓展練習、總結學法:
為了加強這種意境體會,我出示了李白的另一首詩讓學生感受。
同樣是寫景,詩人的心境不同,所描寫的詩歌內容也會截然不同。
最后,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可讓學生總結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并根據圖畫,抓關鍵字詞進行背誦。
我想古詩教學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閱讀和感悟,在于學生能否真正走進文本的意境中去,所以在教學當中,我們應該緊緊圍繞《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認真品味這精辟的詞句,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最后,用竇桂梅老師曾說的話來結束今天的說課內容:“語文教改在何處,就在古詩吟誦處。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12
教學思路:
談話導入——課件欣賞——學習古詩——背誦古詩——古詩配圖。
古詩是我國燦爛文化中一顆璀璨的寶石。學好古詩對于培養少年兒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繼承傳統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以下就是我教學李白《望天門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學反思。
片段一:
入情入境,欣賞古詩。
師:就在我們安徽省當涂縣有一處雄奇秀麗的景色,同學們想去看看嗎?
生:想,是什么呀?
師:早在唐朝時,大詩人李白來到這里,作下了流傳千古的《望天門山》一詩,現在請大家隨著李白一同去游覽長江吧。
利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的是:李白興致勃勃乘船順江而下欣賞天門山一處奇特景象,配樂,李白誦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欣賞結束。
師:你們游覽了天門山的景色,有何感嘆?
生a:天門山真雄偉啊!
生b:長江真浩瀚啊!
生c:天門山真險峻,這里的江水波濤洶涌可稱奇觀。
生d: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生e:李白很有才華,作了這么美的詩。
師總結:大家看得仔細,說得更好,你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 了詩中內容。
片段二:
點撥難點,理解古詩。
師:想象“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畫面。
學生質疑:
生a:東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動詞“出”呢?
生b:“出”在這兒是什么意思?
師:你們所提出的問題,正是理解的難點所在。
師:把這句詩改為:“兩岸青山相對立”好不好?
學生個個搖頭,表示不贊成。
師: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絕妙之處?
學生冥思苦想,卻張嘴結舌。
師:請大家再來欣賞課件。
學生看到詩人在茫茫長江之上,孤帆順流而下,遠處天門兩山撲入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這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給人感覺呆板,而“出”給人感覺活躍。
生b:“出”表現詩人在行舟過程中由遠到近看到天門山的樣子。
生c:“出”給了我們動感,天門山由遠到近,由渺小到高大,顯現在我們眼前。
師總結: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稱為“詩仙”。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更讓我們融入到詩的意境中。讓我們帶著感情朗讀這首詩。
學生反復誦讀,感情升華。
教學反思:
一、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件使用讓學生看到25歲的大詩人李白朝氣蓬勃,乘江而下,欣賞到天門山雄奇秀麗的景色,詩性大發,理解詩的寫作背景。古詩語言精煉,學生又缺少生活經驗,年齡小,坐船的機會也不多,在理解“兩岸青山相對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難度的。這時多媒體的運用,使詩句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讓學生有著身臨其境之感,也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得以發展。
二、難點適當點撥。
抓重點字理解這首古詩,感悟這首詩的非凡意境。讓學生從“出”字中體會詩人敏銳的觀察力,精煉的語言,更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天門山的形態美。這個“出”字,讓學生真正融進古詩中,融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13
《望天門山》教學反思
平日教學中,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古詩的教學.因為古詩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孩子不容易理解.上古詩時,很容易出現不是一問一答的場面,要不就出現老師包攬課堂的現象.所以備課時,我反反復復看教材及參考書,自我感覺這首詩比較難講.
怎樣避免課堂上自己包攬全部的現象.于是在教學初設計這樣的導入語:李白的詩我們學了很多了,通過這些詩你覺得李白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他是個出名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想象力豐富的詩人;有的說他是個非常有才氣的詩人等等,我不失時機地創設一段與李白同游天門山的情景,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然后通過課件的再現,讓學生欣賞天門山獨特的景色.
接著讓孩子們反復朗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說說自己學會了哪句詩 怎樣學會的 引導學生圖文結合自己學習古詩,為他們積累古詩的學習方法.
在學生理解詩句大意后,我又引導學生談談學完這首詩后,天門山留給你的印象是怎樣的 (景色非常壯觀)我緊接著發問:你是從哪兒知道的我對難點再適當點撥,進行品字品詞,強化抓重點字的理解,從字,詞的學習中感悟古詩的意境,感覺學生學習效果不錯.看來,創設情景學習古詩,吸引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是一種好的古詩教學方法.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14
執教班級:五(1)班
執教時間:2006年9月17日
教學實錄:
【課前】:課件出示有關長江的古詩名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明楊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宋蘇軾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宋辛棄疾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宋柳永
(學生自由地讀)
師:這些詩句有什么特點?通過讀這些詩,長江在你眼里是怎樣的?
生:這些詩句都是寫長江,讀完后,我感覺到長江磅礴的氣勢。
生:我感到了長江之水的惆悵;
生:我領略了“浪花淘盡英雄”的本色。
【開課】
(教師課件出示一幅《望天門山》的狂草書法作品。)
師:看得出吧?這是哪一首詩?
生: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從“孤帆”這兩個字看出來的。
師:有“孤帆”這兩個字,但不是這首詩;
生:是毛《長征》
師:不對
生:是李白的《望天門山》
師:你怎么看出來的?
生:第一句里有一個“中斷”,還有“楚”字特別清楚,所以我猜是《望天門山》。
師:對,就是李白的《望天門山》,大家讀一讀。
(生看著書法作品,讀詩)
師:覺得這幅書法作品好不好?
生:好,行筆很舒暢,讓人感受到了詩里的氣勢。
生:我覺得不好,因為太潦草,簡直就不知道寫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藝術,一種詩歌和書法相結合的藝術。
師:對,不要表面上看草書,其實表達了一種感情,也表現了一種的功底,沒有楷書的功底,是寫不出這樣的草書來的。
師:你們對這首詩已經熟到能背了,我們一起來默寫這首詩。我在黑板上默,你們在下面紙上默。
(師生共默〈望天門山〉,老師默到一半,就有學生示意已經默完)
師:今天,姜是嫩的辣,超過老師了。我來檢查你們是否默得好,有沒有錯別字。
(師下位檢查,并提出評價意見)
師:這首詩是李白寫的,大家讀讀李白的簡介。
(課件出示;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現存近千首詩,他的詩歌色彩瑰麗,大膽想象,被稱為"詩仙"。
師:李白的簡介,大家要抓住關鍵詞記住它。哪幾個是關鍵詞。
生:色彩瑰麗,大膽想象。
生:浪漫主義詩人和詩仙
師:好,請大家在筆記本上把這幾個關鍵詞記下來。(學生記寫關鍵詞)
師:大家自由地把這首詩讀一讀,看有沒有不懂的,提出來。
(學生自己自學,輕讀,思考)
生:“天門”什么意思?
生:“天門”就是這坐山的名字。
師:好像——
生:天上的門。
師:可見——
生:山很高,很雄偉,很險峻。
師:所以叫——
生:天門山
生:楚江是指長江嗎?
生:楚江是指把流經古代的楚國的這一段長江。
師:對,流經楚國的這一段叫楚江,終點在天門山,天門山以東是吳國,流經吳國的長江段,叫吳江。
師:讓我們一起來把這首詩齊讀。
(學生齊讀)
師:讀完后,這首詩讓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這首詩的磅礴的氣勢。
生:我覺得這首詩有磅礴,也有溫柔。比如,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就讓人感到溫柔。
師:這個地方溫柔嗎?“孤帆一片”從“日邊來”,讓人感覺這長江水是從——
生:是從天上來。
師:水從天上來,這種氣勢溫柔嗎?
(板書:江水天來)
師:講得很好,讓我們來讀讀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
(課件出示:后人對詩的評價)
這首詩意境雄奇壯闊,孕大含深;氣勢洶涌奔騰,吞吐山河;色調熱烈醒目,催人奮發;構圖粗野蒼勁,風格豪邁超俗,狂放不已。
這首詩就好像一幅氣勢磅礴的畫,有主有次,有近有遠,有濃有淡,顯得畫面協調,境界極為開闊。
(學生自由輕讀,老師指名讀)
師:評價里說,這首詩就好像一幅氣勢磅礴的畫,有主有次,有近有遠,有濃有淡,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是“天門中斷楚江開”,次是“兩岸青山相對出”
生:遠是“天門中斷楚江開”,“孤帆一片日邊來。”近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這首詩表現了這種洶涌奔騰,吞吐山河的氣勢,詩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天門中斷楚江開。特別是這個“開”字,讓我想象到這江水排山倒海的氣勢。
(板書:吞吐山河)
師:還有嗎?
生:“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句也可以看出,就是這個“回”字
師:怎么說?
生:水一到這里就打旋渦,在這一帶回旋。
師:大家一起來想象一下,長江水一到天門山這個位置,水道突然收緊了,水就——
生:變得更急了。
師:水從上面沖下來,下面是一馬平川,前面的水面寬闊了,水自然就——
生:(思考了一會)緩了。
師: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緩的水,自然就——
生:回過來。
師:所以一個“回”字,其實是在寫“急”。
(板書:急流回蕩)
師:還有地方可以看出這種氣勢嗎?
生:我不能肯定這句算不算,“兩岸青山相對出”。
師:大家讀一遍這句,然后看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學生讀)
生:我似乎看到了,兩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師:這座山比我高,我比你更高,似乎在比賽,在對峙,沿岸都是高聳的山峰,險峻的重嶺,能看得出氣勢嗎?
生:能。
(教師板書:雄山對峙)
師:這首詩表現的就是這種“吞吐山河、急流回蕩、雄山對峙、江水天來”的磅礴奔放的氣勢,讓我們把這種氣勢讀出來。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但最后一句沒有把握感情,聲音掉下來了)
師:對于這首詩,后人評價非常高,連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對這首詩發出了這樣的贊嘆——
(課件:乾隆皇帝曾贊此詩曰:“詞調高華,言盡意不盡。”)
師:言盡意不盡,到底什么意沒有盡呢?大家來看這個“碧”字,奔放的長江水多有氣勢啊,一個“碧”多小氣啊。再說,長江一路卷沙攜石從上游奔瀉下來,水應該是混黃的,為什么卻是“碧”水呢?
(學生思考)
生:用這個“碧”字,是為了反襯天門山的氣勢,就好像一個人要顯得高,必須要拉一個矮子來對比。
生:老師,我從這個“碧”字可以看出,這首詩是寫于春天萬木蔥綠的季節。
師:此話怎講?
生:春夏之交,山是綠的,樹是綠的,倒映在水里也是綠的,詩人又是遠望的,在詩人的眼里到處是“綠”的,所以是碧水。
師:講得好,乾隆皇帝說的意未盡的地方確實是意未盡。同學們,后人最這首詩研究得很深,也爭論得比較激烈,比如,“孤帆一片”到底是詩人的船還是他看到的別人的船;再比如,詩人是站在船上遠望的,還是站在岸上遠望。惟獨,就沒有對寫于什么季節爭論過,你是發表“寫于春天”論調的第一人。
(學生鼓掌)
師:讓我們來讀兩句李白另外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兩句。
(課件: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學生讀。
師:讀完后,你似乎讀出了一種什么樣的情緒?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很難過的李白。
生:我似乎讀出了一種感傷。
師:是啊,望著遠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傷;只留下自己孤獨一個人站在空蕩蕩的黃鶴樓上,想到再沒有老友一起作詩喝酒,很感傷。讓我們帶著這種情緒把這兩句再讀一遍)
師:同樣是“孤帆”,讓我們讀讀這首詩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種感傷的情緒呢?
生:(讀完)沒有感傷,沒有難過。
師:為什么在這里卻沒有呢?請大家看看主要是因為哪個“字”?
生:(不少同學在下面竊竊私語)是“日”字。
師:何解?
生:“日”就是太陽,太陽代表是溫暖,所以感覺“孤帆”就不孤了。
師:為什么李白會感到“孤帆不孤”呢?讓我們一起讀一段資料。(教師讀)
(課件:李白是個怎樣的人?
他才高八斗,氣沖霄漢;但他又率真灑脫,狂放傲岸。
他敢叫天子久等,敢叫皇帝的寵臣高力士脫靴。“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他有“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后相攜臥白云”的遠大理想,但卻“十謁(yè)朱門九不開”。)
師:讀完了,你知道才高八斗、浪漫豪放的李白為什么會感到孤單嗎?
生:因為他狂放傲岸;
生:因為他率真灑脫。
師:對,李白有遠大的理想,但沒有人器重,所以不得志。正因為這樣,表面上浪漫、豪放的李白,心里卻是非常痛苦的,非常憂郁的,非常孤寂的。他的許多詩,都有“孤”字。
師:孤獨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順水而下,一到天門山,天門山就像大門敞開一樣,敞開自己的胸懷迎接自己,讓他的不開心,他的孤獨一掃而光,感受到了天門山的熱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該怎么讀?
生:要李白內心的激動讀出來。
生:要聲音高昂一些。
師:對,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首詩,注意最后一句。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正因為天門山的熱情讓李白感動,所以李白在天門山逗留了多日,寫下了另外一首詩《天門山》、一篇文章《天門山銘》。一個地方,李白留下兩首詩、一篇文章,這在李白的詩的生涯里很鮮見的,可見天門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讓我們一起讀著這首詩,這篇文結課。
(課件:《天門山》、《天門山銘》)
天門山銘李白
梁山博望,關扃楚濱。夾據洪流,實為吳津。兩山錯落,如鯨張鱗。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圍車輪。光射島嶼,氣凌星辰。卷沙揚濤,溺馬殺人。國泰呈瑞,時訛返珍。開則九江納錫,閉則五岳飛塵。天險之地,匪德無親。
天門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雙峰自相對。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參差遠天際,飄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遙,回首沉青靄。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這首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抒發了贊美之情; 《望天門山》頭兩句描寫山川氣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沖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著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詩歌通過對天門山景象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樂觀豪邁的情感。《望天門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詩中有畫。《
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煉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并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望天門山》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一、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二、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三、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三、四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余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望天門山》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后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李白(著名詩人),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四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并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關鍵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解說:引導學生想像與聯想,實現從文字信息到畫面信息的轉化,從而進入意境,實現閱讀價值。改寫并不等于古詩今譯,教師應使學生明確這一點。)
問題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詩歌語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對學生的解答應多加肯定、鼓勵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斷、開、回、出、來”這幾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斷、開、回、出、來”“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法。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后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趣味,豐富個人感情世界,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學些什么呢?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后匯報,教師了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采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畫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門山。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游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瑯瑯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語句這么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匯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2)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復誦讀。
(范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布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后導,先練后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
3.感受詩中美景,了解古人對祖國山河的描寫,在誦讀過程中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傳統文化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詞句,理解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望天門山》。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流程
一、談話導入
1.我們學過了許多古詩,誰能背誦一首古詩,說說了解的詩人。
2.導入新授,檢查學生預習《望天門山》的情況。
(1)齊讀《望天門山》后,指名讀。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給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
(3)出示課件,直觀感受雄偉的長江美景。
二、朗讀詩歌,感受美景
1.再讀詩歌,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較容易的問題,請其他同學幫忙,較難的、重點的問題留在講讀時再解決)
2.先理解字、詞意思,再講詩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自主學習第1.2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2)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注釋自學句意,小組討論句意后,指名說句意。
【讓學生從文本的自由品讀中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中意境】
(3)播放課件:從中間割斷,清清的奔騰東流的長江水,到了天門山時,被陡峭的山壁阻隔而回旋激蕩。
(4)自主學習第3.4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5)學生根據注釋討論句意。
(6)指名說句意:雄奇秀麗的天門山夾江對峙,拔地而起,在鋪滿紅光的江面上,帆船輕捷而來。
3.讓學生試著把整首詩連起來講一講詩意。
4.引導學生理解《望天門山》表達的思想感情。
(1)根據詩意,給合圖畫,想象當時的意境。
這首詩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
(2)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
指導感受理解:“斷、開”──山斷而江開,可見江水的聲勢是多么浩大;
“流、回”──兩山夾江,可見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蕩,那氣勢真是不可阻擋。
隨文指導學生學習“我會寫”的生字:斷、楚、孤、帆。
(3)指導朗讀:用怎樣的感情讀這首詩呢?(磅礴,雄壯,充滿陽剛之氣。)
(4)畫一畫: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畫出來。畫好后,指名到講臺上說說自己畫了什么,為什么這么畫。
【看課件理解詩,把詩變成畫,進一步感受詩中美景,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在講畫、評畫的同時加深對詩的理解。
5.在熟讀基礎上背誦古詩:提示“斷、開、流、回、出、來”六個字,幫助背誦。
四、作業設計
展開豐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話寫《望天門山》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亦、妝”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驗詩句情感,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教學流程
一、談話切入,背誦第一首詩
二、出示課件,創設情境:欣賞西湖美景,引出新詩
【創設情境,由欣賞畫面引出教學內容,營造氛圍,調動學習熱情,實現自然過渡。】
二、分組合作學習古詩
給學生提供學習古詩的參考方法:
1、朗讀(讀通古詩)。
2、查找相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
3、再次朗讀(讀懂詩意)。
4、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意。
5、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6、有感情地背誦古詩。
【深入挖掘學生學詩的經驗,幫助學生歸納梳理學詩方法,極大限度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保障。】
三、小組匯報,相互評價,理解古詩
1.小組派代表說說每一句的意思。
2.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人筆下的西湖是怎樣的,
3.體會詩人的感情:通過讀詩歌,你體會到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感情是怎樣的?
四、比較朗讀,引導背誦,加深感悟,增強體驗,提高能力
1.男、女孩比賽讀:男孩子用雄渾的聲音朗誦《望天門山》,女孩子用甜美的聲音背誦《飲湖上初晴后雨》。
2、讀后相互評價。
3.小組輪讀。
3、指名背誦。
【通過比較和多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再次體會兩首詩描繪的不同景色和不同的意境。激發學生的想像,豐富學生的體驗,加深對詩句內容的感悟,以讀促思,升華理解,促進語言積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學習,引導創新。
1.布置作業:搜集長江、西湖的風光圖片、文字資料等,搜集其他描繪風景的詩句。
2.口語交際;開展“我是西湖(三峽)小導游 ”的口語交際活動。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感悟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意境,激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3、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望天門山》的網絡課件,李白的一些詩歌和其他詩人
描寫長江的詩詞名句。
2、學生準備:朗讀古詩,平時積累一些李白的詩歌。
教學重點: 情感朗讀,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
教學過程:
一、巧妙引詩文
師:就在我們安徽省當涂縣有一處雄奇秀麗的景色,同學們想去看看嗎?
生:想,是什么呀?
師:早在唐朝時,大詩人李白來到這里,作下了流傳千古的《望天門山》一詩,現在請大家隨著李白一同去游覽長江吧。
利用網絡課件展示給學生的是:李白興致勃勃乘船順江而下欣賞天門山一處奇特景象,配樂,李白誦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欣賞結束。
師:你們游覽了天門山的景色,有何感嘆?
生a:天門山真雄偉啊!
生b:長江真浩瀚啊!
生c:天門山真險峻,這里的江水波濤洶涌可稱奇觀。
生d: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生e:李白很有才華,作了這么美的詩。
師總結:大家看得仔細,說得更好,你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 了詩中內容。聽說你們很聰明,那我考考你們。(板書:山),什么字?你能說帶有山或與山有關的成語嗎?喜歡游山玩水嗎?都游過哪些山?還想去游哪些山?
今天,老師帶你們沿著當年李白的足跡去游天門山,怎么樣?那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望天門山。
二、初讀知大意
1、剛才讓老師領略了你們扎實的語文基本功,現在再去過難關,有信心嗎?
會讀這首詩嗎?自己大聲讀讀。
你們剛才的表現也激起了老師的表現欲,我也要讀一讀。(師范讀)
現在你們是否也想讀?那就與老師一起讀吧!
男生來讀讀。女生來讀讀。全班一起讀。
2、有人說:一首詩就是一首詩,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如果說這首詩就是一幅畫,那畫里都畫了些什么呢?再去讀讀、找找、劃劃。
反饋:天門、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還知道你們班畫畫水平很不錯的,來展示一下吧,把這首詩畫出來。想要把這首詩畫好,該做些什么準備?(讀詩、讀懂詩的意思)
生自由作畫。
誰來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說說自己畫中的得意之處。根據生的回答追問你為什么這樣畫?有何依據?
三、品讀悟詩情
1、師也畫一畫,板畫天門山。這是——?天門天門,顧名思義就是通向天上的門,可見天門山怎么樣呢?(山:高大雄偉、陡峭險峻)(介紹天門山)
是呀,難怪詩人寫到天門山猶如被江水沖擊而隔斷似的,這么雄偉這么有氣勢,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師板畫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師畫的是什么?(水)怎樣的水?(碧水)碧水還可以說什么水?(清清的水、綠綠的水、干凈的水……)這樣的水流到天門山的時候,由于山勢的阻擋,產生回旋,轉向北流了(師結合板書加上手勢來說)。
現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現出什么畫面?你仿佛聽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擊巖石,發出嘩嘩、很響的、震耳欲聾的聲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麗神奇!(水:碧綠、波浪滔天,滾滾東流)
其實我畫的水是一條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長江)在古代,長江在天門山之前的中游流經戰國時期的楚國地域,被稱為楚江,天門山之后的下游流經吳國地域,被成為吳江。
我畫的其實就是詩里的哪幾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師神情并茂讀這兩句詩。你也想讀讀嗎?我們比賽讀,你們不先練練嗎?指名幾位生讀,評讀,評出優勝者。
3、你們讀出了山的氣勢,山的磅礴,詩里還有寫山的嗎?(兩岸青山相對出)這又是怎樣的山呢?師板畫兩岸的青山,同時板畫孤帆和太陽。
4、看看老師又畫了什么?怎樣的小船?怎么行駛的?從孤帆你還能聯想到什么?(詩人李白在這船上欣賞風景,被美景陶醉了,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佳作。)
剛才我畫的是哪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一片孤帆日邊來。)師做手勢范讀,生練讀,男女生比賽讀,齊讀。(老師展示天門山的圖片)
既然大家都畫出了這首詩,那肯定能用自己的話把畫上的景物說一說,誰來啊?
(注釋:中斷:從中間斷開。至此:又作“直此”。回:回旋,打轉。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分為兩座山,碧綠的江水向東流到這兒突然轉了個彎兒,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的旁邊悠輕快駛來。
想象“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畫面。
學生質疑:
生a:東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動詞“出”呢?
生b:“出”在這兒是什么意思?
師:你們所提出的問題,正是理解的難點所在。
師:把這句詩改為:“兩岸青山相對立”好不好?
學生個個搖頭,表示不贊成。
師: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絕妙之處?
學生冥思苦想,卻張嘴結舌。
師:請大家再來欣賞課件。
學生看到詩人在茫茫長江之上,孤帆順流而下,遠處天門兩山撲入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這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給人感覺呆板,而“出”給人感覺活躍。
生b:“出”表現詩人在行舟過程中由遠到近看到天門山的樣子。
生c:“出”給了我們動感,天門山由遠到近,由渺小到高大,顯現在我們眼前。
師總結: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稱為“詩仙”。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更讓我們融入到詩的意境中。讓我們帶著感情朗讀這首詩。
5吟誦背誦古詩,默寫并展示自己的畫作。
(1) 美的詩,能積累下來嗎?可以做做動作背。生自由背誦,指名背,齊背。
(2) 大家會背了,那會寫嗎?請大家把這首詩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默寫在剛畫好的圖畫上,給自己的畫配上詩,好嗎?
(3) 3、請同學上臺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升感情
這么精彩的詩是誰寫的嗎?對李白你了解多少? 學生點擊網絡資源學習:
(白,眉州(今四川)人,是我國唐朝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歌以豪放著稱,現存詩歌將近1000首,被后人譽為“詩仙”,其中有很多是寫山水的,你還知道李白哪些寫山水的詩?
老師也找了幾首,給同學們欣賞。試與同學共同吟誦:《獨坐敬亭山》、《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廣陵》。不但大詩人李白寫了很多關于長江的詩歌,歷史上好友其他很多詩人也寫過歌頌和贊美長江雄奇壯美的詩詞,老師收集了一些名句,你愿意同我一起分享嗎?讀有關長江的詩詞名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明楊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宋蘇軾
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宋辛棄疾
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宋柳永
這些詩有什么特點?通過讀詩,長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樣的?
都描寫了長江水波浪滾滾,氣勢磅礴的雄奇壯美的景象。我們都不由得贊嘆:祖國的山水真美啊!
結語留言:
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里的一奪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星,還有很多詩人和他們的詩歌也很有名,千古流傳,等著你們去欣賞,去誦讀。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水也是無比壯美,江山如此多嬌,也等著大家去欣賞,去歌頌贊美呢!請在留言板抒發你的感受和收獲吧!
三年級上冊《望天門山》教案 篇17
學習目標
①會寫"斷,楚,孤,帆"4個字.了解詩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望天門山》.
③通過朗讀感悟,感受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課前準備
①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和生字詞,古詩的課件.
②學生課前搜集有關古詩內容及詩人的資料,搜集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①同學們以前已經學了不少古詩,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呢 學生自由背,教師充分肯定.
②揭示課題: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學習兩首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詩.
二,共同學習《望天門山》
①學生初讀《望天門山》.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遇到困難向老師同學請教.
②說說通過朗讀體會到了什么.
③自由練讀,讀出詩的韻味.
④誦讀展示.比一比誰讀得最好.
⑤練習背誦.
三,練寫生字,抄寫古詩
①練習生字"斷,楚,孤,帆".
②抄寫《望天門山》.
自主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顧上一首詩的學習過程,自學《飲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讀或背誦.
b.說說你從詩中體會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說說為什么喜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