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時鐘在說話教案(精選2篇)
大班科學時鐘在說話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初步了解時鐘的表面結構及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學會看整點時間,能將時間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了解時鐘在生活中的用處,養成按時作息、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活動重難點:
仔細觀察鐘面,探索發現整點時分針和時針的位置規律,學會辨認整點。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猜迷語:一張大圓臉,沒腿也沒嘴。沒腿會走路,沒嘴能報時。(謎底:鬧鐘)
2、教師出示鐘表圖片或實物鐘,引導幼兒觀察鐘表。
(二)操作探索:
1、認識鐘面
問:請幼兒觀察鐘面上有什么。(有數字,有指針)
問:有多少個數字?數字是怎么排列的?(有12個數字,數字1~12是按順序排列成一圈。最上面是12,最下面是6)
問:有幾根指針?它們有什么不同?(兩根指針,一根又細又長,是分針;一根又粗又短,是時針。
觀察分針和時針的運轉規律,教師轉動時鐘,請幼兒觀察并討論分針和時針有什么變化。
交流小結:分針走得快,時針走得慢,分針走一圓,時針才從一個數字走到另一個數字,就是一個小時。
2、認識整點
將實物鐘上的分針撥到“10”上和時針撥到“12”上,然后使分針轉一圈后正指向數字“12”,讓幼兒注意時針有什么變化。反復幾次操作,引導幼兒發現:只要分針正指“12”,時針就正指某一個數字。
介紹時間的兩種書寫形式,如1時和1:00都表示1時整或1點鐘;4時和4:00都表示4時整或4點鐘。
3、了解時鐘在生活中的運用
討論: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如幾點起床,幾點吃早飯,晚上幾點睡覺等。教師一邊請幼兒說,一邊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幫助幼兒梳理一天中的幾個重點時段。
大班科學時鐘在說話教案 篇2
目標:
在操作中熟悉時鐘鐘面,知道時針、分針的名稱。
認識正點,嘗試將鐘面上的時間和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體驗時間的寶貴。
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知道鐘是計時工具
材料準備:PPT
重點
初步認識正點并讀數
過程
熟悉鐘面:
你知道現在是什么時間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鐘是什么樣子的?你能說一說你見過的時鐘嗎?(結合課件,幼兒自由回憶并進行描述)
觀察后提問:
1、鐘面上有什么?(數字、時針、分針)
2、鐘面上什么是固定的,什么是在不斷運動的?
小結:鐘面上有兩根針,長的是分針、短的是時針。
操作:幼兒撥弄時針和分針
認識正點:
時針和分針是怎么來告訴我們“現在是幾點”呢?
大家來看看,現在時鐘上顯示的是幾點? (教師撥到正點,讓孩子們認一認幾點?)
這個時候你們在干什么呢?(早晨8點,中午11點,下午2點,晚上8點)
看圖匹配
出示操作材料,幼兒進行匹配游戲。
活動延伸
時針和分針會告訴我們現在是幾點?鐘還會用什么方式來告訴我們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