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誡子書》教案(精選15篇)

《誡子書》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31

《誡子書》教案(精選15篇)

《誡子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注意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學勵志。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

  教學方法:閱讀法,學導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詩句導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幾句詩寫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學生回答引出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實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篇諸葛亮寫給他兒子的家信——《誡子書》,去體會慈父的殷殷情懷,智者的諄諄教誨。

  二、初讀課文,讀準讀順。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找學生朗讀課文,師點撥存在的問題。師生共同明確加點字的注音和課文朗讀停頓。

  夫: 澹泊:: 淫慢: 險躁: 窮廬: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全班齊讀課文。

  三、精讀課文,準確翻譯。

  1、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譯讀課文。

  溫馨提示:A、聯系實虛詞的日常積累(如“以”的常見用法),遷移聯想,猜讀翻譯,合作交流,取長補短,后總結成型。

  B、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如本文的簡潔精警)

  2、合作探究:小組合作,解決個人翻譯過程遇到的難題。

  3、師生共同解疑。教師給予點撥,對學生進行古文學習方法的指導。

  四、品讀課文,領會深意。

  本環節教師以一系列的問題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1、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告誡兒子立志學習、修身養性、淡泊名利、珍惜時間。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明確:A、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請寫出這兩句話。

  4、從文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

  明確: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六、課堂小結: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時空,歷久彌新,愿這些經典的語句伴隨我們大家行走一生。讓我們一起背誦全文。

  七、課后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搜集有關諸葛亮的詩句或成語或典故。

《誡子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

  4、熟讀文章成誦,聆聽先哲教導,汲取精神養料。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積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情感,賞析精彩妙點

  教法、學法設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學中要達成目標,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讀”貫穿課堂始終:聽讀,朗讀,跟讀,默讀……通過反復地讀讓學生自然成誦;然后猜讀、精讀、研讀、品讀,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釋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聯系現實實際談體會,賞析品味拓展積警句;中間穿插歷史背景小故事,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興趣,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作業設置結合單元后面的綜合性學習進一步拓展延伸,豐富學生積累的同時感受濃濃的親情、鄉情、友情和愛國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丞相名垂汗簡青,書臺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

  (二)初讀,讀熟課文:

  1、解題:

  《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2、播放錄音,學生聽讀,完成下列任務:

  (1)標記生字注音。

  (2)注意詞句停頓。

  3、師范讀,提示長句停頓。

  示例: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指定學生誦讀,余生糾正,后齊讀)

  4、學生自由朗讀,互讀。

  5、指定優、中、困學生各一名朗讀,聽者點評(從字音、停頓兩方面)。

  6、再次播放錄音,學生輕聲跟讀,注意體味語調、語速的變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學生自由散讀。

  (三)精讀,疏通文意:

  1、自主學習:

  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自主譯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圈畫疑難問題。

  師巡回指導。

  2、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解決個人疑難問題。探究不成的,小組代表上臺板書。

  師參與討論。

  (1)難點預見:

  a、詞語: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以明志…以致遠…;廣才;勵精;治性;馳;去;非志無以成學…遂成枯落

  (提醒學生注意加橫線的詞類活用及一詞多義字)

  b、句子:

  a、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處理措施:

  a、讓學生聯系實虛詞的日常積累(如“以”的常見用法),遷移聯想,猜讀翻譯,合作交流,取長補短,后總結成型。

  b、師提醒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如本文的簡潔精警)

  以b句的翻譯為例:年華隨著時光飛馳,意志隨著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無益……

  3、總結交流:

  (1)四人一組互相翻譯課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兩名譯文,師闡述自己觀點,供參考。

  (四)研讀,賞析文章:

  故事引子: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躬耕隴畝時“茍全姓名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注意結交名士,研讀古籍,留心時政,常以管仲、樂毅自勵。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他效忠先主,輔佐后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國,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54歲,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善政嘉事”,“美聲溢譽”,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返顧,為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為后人傳誦。

  由此引申:

  1、集體探究:

  (1)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學生舉手發言)

  (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淡泊、立志、惜時)其原句分別用《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雙重否定句式)來強調其重要性,找出這幾個句子,再次加以品讀,聯系自身實際,談談感受體會。

  (學生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a、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請按照議論文的結構來給文章分層,并找出論點句,治學、修身、惜時句,再次品讀。(按照板書提示分組討論完成,后總結再板書)

  {提示板書:提出論點——正(靜)反(躁)兩方面論證(治學、修身)——勸戒惜時,有所為}

  a、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惜時:(見上,略)

  (4)按照板書提示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原文。

  自背。互背。齊背。

  (5)問題引申:聯系現實人世,充滿誘惑的滾滾紅塵,品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重要意義。

  (提示結合自身品性、周圍實例及社會貪wu現象 、“八榮八恥”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優秀代表發言)

  (五)朗讀,積累詞句:

  學生再次放聲朗讀課文,圈畫自己喜歡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務:

  (1)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由此你聯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薦給大家,并結合自己的體驗送給大家一句你最喜歡的話。

  (自己思考,小組交流,個人回答)

  警句推薦:

  a、淡泊: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陶淵明);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白居易);心閑天地本來寬。(陸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寄滄海(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c、惜時: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的時間踟躕接近,現在的時間似矢飛去,過去的時間永遠靜止。(席勒)

  (2)積累文章或與之相關的名言警句于讀書筆記上。

  (六)作業設置:

  1、背誦全文,積累警句。

  2、《誡子書》以父親的身份告誡兒子讀書修身,靜心養德,保國愛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待,更有圣賢的諄諄教誨,感人肺腑。古往今來,抒發人間真情的詩詞浩如煙海,或抒愛國之情,或贊親密友情,或歌殷殷親情,或詠濃濃鄉情……請同學們查找歷代歌詠人間真情的詩詞,分門別類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內開展一次“人間自有真情在”為主題的詩詞誦讀活動。

《誡子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詞句。

  2.把握文章主旨,積累名言警句。

  3.熟讀成誦,聆聽先哲教導,立志成才。

  教學重點:

  掌握重點詞句,理解主旨,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賞析名言警句,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丞相名垂汗簡青,書臺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

  二、整體感知

  (一)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解題:《誡子書》,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諸葛亮54歲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其一生的總結。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如此深切。

  2.播放影視課文:《誡子書》,完成下列任務:

  (1)標記生字注音,掃除文字障礙,檢測課前預習完成情況。

  (2)注意詞句停頓,教師展示課件,標劃課文斷句。

  3.學生自由朗讀。有自己解決不了的要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有在自己讀的過程中覺得需要大家特別注意的也要提出來,引起大家的關注。

  4.找學生個別朗讀,要求讀準音,把握好朗讀節奏。其余學生認真聽,作出點評。

  5.學生齊讀全文。

  6.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串釋課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譯,能譯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難可與同學們交流探討,然后找同學來說,教師注意指正錯誤或強調重點難點句的翻譯。教師要提醒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如A的.簡潔精警),如:

  課件展示

  A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再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讓學生再快速默讀一遍課文,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本文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是什么?全文圍繞哪個字展開的?作者從那兩方面對觀點進行論述的?

  同學四人為一小組,討論這個問題,要從原文中找依據。

  點撥:弄清楚了中心論點和論證內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課文,而這一切都是學生依據課文討論、探究的結果。設計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教師已經列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和脈絡。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一定要緊貼文本,思考并組織運用語言來回答的過程,就是鍛煉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過程。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和討論探究相結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全文圍繞一個“靜”字展開,接著從治學和修身兩方面進行論述,最后提出要惜時,貢獻社會。

  三、局部探究

  1.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找出這幾個句子,再次加以品讀,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聯系自身實際,談談感受體會。

  點撥:這一問題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掌握好這個問題,才能充分了解諸葛亮在修身、立志、為人處世方面對后輩的勸勉之意。通過疑難共解、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鍛煉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學生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明確:

  (1)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2)學習: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3)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關系: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又必須修養品德。

  2.朗讀,積累詞句: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

  點撥:這是一道開放性題,是要求在上一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從課文中有所領悟,有所借鑒,在品德培養、學業立志方面對自己嚴格要求,要啟發我們談論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結合自身的特點,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說出深度。要讓充分發言,談收獲,談心得,談所悟,談感慨,談反思,要學會思考,學會自省。

  可參考微教案:《名句賞析》

  四、總結拓展

  課堂小結: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澹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學習這篇文章重在理解內容,把握主旨,體會情感,從中獲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并由此積累背誦相關名言警句以自勵。

  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熟讀關于修身、惜時、立志等古今名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

  示例:

  (1)澹泊篇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陶淵明)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

  心閑天地本來寬。(陸游)

  (2)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3)惜時篇

  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五、作業設計

  1.背誦全文,積累警句。

  2.整理與諸葛亮有關的故事、成語、俗語、詩詞。

  六、板書設計

  誡子書

  諸葛亮

  提出論點

  正反兩方面論證:治學(靜)、修身(躁)

  得出結論:勸誡惜時,有所作為。

《誡子書》教案 篇4

  部編版的語文教材又進行了改版,這一次相比以前是有了較大的改變。《誡子書》是新增入的課文。

  這篇文章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方法,聽讀,朗讀,跟讀,默讀。通過反復地讀讓學生自然成誦;然后譯讀、品讀,讓學生合作交流探究弄清文章的意思,初步探究釋疑理解作者情感,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

  為了讓每位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有所學、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讀——生譯——生思”的模式來執教這節課,整個課堂中都以“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和收獲是本節課的主要立足點。

  學生課堂活動較為活躍,而且多數同學都能完成學習目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教學環節設計比較合理,逐層深入,從“基礎”到“延伸”到“練習”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但這節課的授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1、“譯”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但由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看似很順利,學生對重點字詞句的把握不到位,對文章的理解似是而非,并沒有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課堂上小組運用不夠細致,部分學生自己討論,有少數人并沒有跟上。

  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是要以實際情況問重點,少上表演課,真正讓學生把學習落到實處才是最重要的。

  3、課堂活躍度不夠,還有待改進。

  本節課大部分同學參與其中,但是還有少部分同學反應較慢,沒有完全領悟到《誡子書》中的深刻道理。

  4、我的講課方式有些沉悶,缺少感染力

  語文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循循善誘,善于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在這方面我還需要改進,更深入透徹地研究教材,讓學生學得更起勁兒。

《誡子書》教案 篇5

  課文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研讀課文,積累名言警句。

  3、背誦課文,汲取精神養料。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作者: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二、初讀課文

  老師范讀,學生勾畫生字詞。注意句子的停頓。

  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時/與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學生自由讀課文。

  聽朗讀錄音,體味語調、語速的變化,揣摩作者情感。

  學生再自由讀一遍課文。

  三、精讀課文。

  1、小組合作,借助注釋疏通文意,互相質疑解難,嘗試翻譯課文。

  難點:(1)詞語廣才——增長才干。勵精——振奮精神。治性——修養性情。馳——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以第二個句子為例:年華隨著時光飛馳,意志隨著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無益······

  2、總結交流:

  四人一組互相翻譯課文,交流指正。選2名學生朗讀自己的譯文,老師闡述自己觀點,供參考。

  3、說說對下列兩句話的理解。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地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4、畫出文中提到“志”的語句,聯系上下文,說說你對“志”與“學”的關系是怎樣理解的。(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難以學有所成。)

  四、練習試為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4、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五、作業

  背誦全文。

  賞析

  這是諸葛亮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后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人生體驗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不僅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被后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誡子書》也可謂是一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名作。

  《誡子書》的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學的經驗,著重圍繞一個“靜”字加以論述,同時把失敗歸結為一個“躁”字,對比鮮明。

  在《誡子書》中,諸葛亮教育兒子,要“澹泊”自守,“寧靜”自處,鼓勵兒子勤學勵志,從澹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狠下功夫。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意思是說,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下苦功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諸葛亮教育兒子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在書信的后半部分,他則以慈父的口吻諄諄教導兒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話看起來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但它是慈父教誨兒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話,是他人生的總結,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這篇《誡子書》,還指明了立志與學習的關系;不但講明了寧靜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則方面對其子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甚至在一些具體事情上也體現出對子女的細微關懷。在這篇《誡子書》中,有寧靜的力量:“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節儉的力量:“儉以養德”;有超脫的力量:“非澹泊無以明志”;有好學的力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有勵志的力量:“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則不能勵精”;有性格的力量:“險躁則不能治性”;有惜時的力量:“年與時馳,意與歲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有簡約的.力量。

  這篇文章短短幾十字,傳遞出的訊息,比起長篇大論,誡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說理平易近人,這些都是這篇文章的特出之處。

  教學反思

  《誡子書》短小精悍,卻意蘊深刻,寥寥數筆卻飽含著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讀來頗有韻味。

  特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詳。本課要求背誦,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但大多時候,古文在背誦上有前置性,也就是還沒正式學習課文時,學生已經會背誦了。《誡子書》很短,學生在講解前已經背完了,我問孩子們理解什么意思嗎,講了什么內容,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

  問題來了,按理說,學生熟讀成誦后,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可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實,我也料到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困難,但完全不懂是沒料到的。課前,我已經分析了原因:雖然短小,問題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濃縮了越多的精華,我們就要更靜下心來深入到文本中去。我決定把分成隱性的層次,引導孩子們一層一層去理解文本內容。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句話,孩子們很容易發現是說學習的。我追問“學習需要什么”,孩子們很聰明,齊聲回答“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句話很明顯和前文所說的不同,強調的是一個“躁”字。學生再結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以理解這句話說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們看到黑板上的板書,一目了然。

  從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中心句上來,孩子們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靜”。無論是做人(修身)還是學習(治學),都需要“靜”,切忌“躁”。

  最后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孩子們根據意思,自己總結出了“要珍惜時間”。到此,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當然,學習古代的精華很有必要,能從中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更可貴。因此,學生從中所受的啟發是這節課不能忽視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學有所獲。

《誡子書》教案 篇6

  《誡子書》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長、言簡意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澹泊安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把握主旨,體會情感,從中獲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安靜致遠,并由此積累背誦相關警言以自勵。

  聯系學生實際考慮不宜往深處難處開掘,所以文章結構特點及哲學辯證思想不列為教學目標,當然這是主觀意見,還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一、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

  4、熟讀文章成誦,傾聽先哲教育,吸取精神養料。

  二、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積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情感,賞析精彩妙點

  三、教法、學法設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學中要達成目標,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接受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讀”貫穿課堂始終:聽讀,朗讀,跟讀,默讀……通過反復地讀讓學生自然成誦;然后猜讀、精讀、研讀、品讀,讓學生合作溝通探究釋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聯系現實實際談體會,賞析品嘗拓展積警句;中間穿插歷史背景小故事,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喜歡,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作業設置結合單元后面的綜合性學習進一步拓展延長,豐富學生積累的同時感受濃濃的親情、鄉情、友情和愛國情。

  四、課時支配: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丞相名垂汗簡青,書臺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安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日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傾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導。

  (二)初讀,讀熟課文:

  1、解題:

  《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2、播放錄音,學生聽讀,完成下列任務:

  (1)標記生字注音。

  (2)留意詞句停頓。

  3、師范讀,提示長句停頓。

  示例: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安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指定學生誦讀,余生訂正,后齊讀)

  4、學生自由朗讀,互讀。

  5、指定優、中、困學生各一名朗讀,聽者點評(從字音、停頓兩方面)。

  6、再次播放錄音,學生輕聲跟讀,留意體味語調、語速的變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學生自由散讀。

  (三)精讀,疏通文意:

  1、自主學習:

  學生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自主譯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圈畫疑難問題。

  師巡回指導。

  2、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解決個人疑難問題。探究不成的,小組代表上臺板書。

  師參與探討。

  (1)難點預見:

  A、詞語: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以明志…以致遠…;廣才;勵精;治性;馳;去;非志無以成學…遂成枯落(提示學生留意加橫線的詞類活用及一詞多義字)

  B、句子:

  a、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安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處理措施:

  A、讓學生聯系實虛詞的日常積累(如“以”的常見用法),遷移聯想,猜讀翻譯,合作溝通,取長補短,后總結成型。

  B、師提示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

  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

  以b句的翻譯為例:年華隨著時光飛馳,意志隨著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無益……

  3、總結溝通:

  (1)四人一組互相翻譯課文,溝通指正;

  (2)典型代表兩名譯文,師闡述自己觀點,供參考。

  (四)研讀,賞析文章:

  故事引子: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躬耕隴畝時“茍全姓名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但留意結交名士,研讀古籍,留心時政,常以管仲、樂毅自勵。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蜀漢建立,拜為丞相。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他效忠先主,輔佐后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國,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54歲,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善政嘉事”,“美聲溢譽”,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返顧,為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為后人傳誦。

  由此引申:

  1、集體探究:

  (1)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學生舉手發言)

  (告誡兒子要留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育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期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需

  具備哪幾個條件?(淡泊、立志、惜時)其原句分別用《邏輯學》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雙重否定句式)來強調其重要性,找出這幾個句子,再次加以品讀,聯系自身實際,談談感受體會。

  (學生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探討溝通,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A、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安靜無以致遠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請依據議論文的結構來給文章分層,并找出論點句,治學、修身、惜時句,再次品讀。(依據板書提示分組探討完成,后總結再板書)

  {提示板書:提出論點——正(靜)反(躁)兩方面論證(治學、修身)——勸戒惜時,有所為}

  A、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惜時:(見上,略)

  (4)依據板書提示思路,引導學生背誦原文。自背。互背。齊背。

  (5)問題引申:聯系現實人世,充滿誘惑的滾滾紅塵,品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安靜無以致遠”的重要意義。

  (提示結合自身品性、四周實例及社會_現象、“八榮八恥”精神,自由溝通感想。指定優秀代表發言)

  (五)朗讀,積累詞句:

  學生再次放聲朗讀課文,圈畫自己喜愛的句子,思索完成下列任務:

  (1)你最喜愛文章哪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由此你聯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舉給大家,并結合自己的體驗送給大家一句你最喜愛的話。

  (自己思索,小組溝通,個人回答)

  警句推舉:

  A、淡泊: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陶淵明);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白居易);心閑天地原來寬。(陸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寄滄海(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C、惜時: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鋪張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時間有三種步伐,將來的時間踟躕靠近,現在的時間似矢飛去,過去的時間永久靜止。(席勒)

  (2)積累文章或與之相關的名言警句于讀書筆記上。

  (六)作業設置:

  1、背誦全文,積累警句。

  2、《誡子書》以父親的身份告誡兒子讀書修身,靜心養德,保國愛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望,更有圣賢的諄諄教導,感人肺腑。古往今來,抒發人間真情的詩詞浩如煙海,或抒愛國之情,或贊親熱友情,或歌殷殷親情,或詠濃濃鄉情……請同學們查找歷代歌詠人間真情的詩詞,分門別類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內開展一次“人間自有真情在”為主題的詩詞誦讀活動。

  《誡子書》學問點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dàn)泊/無以/明志,非安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譯文】:君子的操行,心緒安靜來加強修養,生活節儉來培育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確志向,不心平氣和就不能實現遠大目標。學習必需靜下心來,才能必要勤學苦練。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能,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學業。過度懈怠就不能興奮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齡同時光一起飛逝,意志同日月一起遠離,于是變成了枯枝落葉,大多不能融入社會,哀痛地居守偏僻簡陋的房屋,(悲嘆)又怎么來得及呢?

  【重點字說明】:

  誡:告誡、勸勉、警告,勸人警惕。書:書信。

  誡子書:即作者諸葛亮寫給兒子旨在勸誡、勸導的信。夫(fú):段

  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養。養德:培育高尚的品德。澹(dàn)

  泊:也寫“淡泊”,不追求名利。致遠:實現遠大目標。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安靜: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須:必要、肯定要。廣:使……增廣。才:才能。廣才:增長才能。成:達成,成就,使……完成。淫慢:過度懈怠。淫:過

  度。慢:懈怠,懶散。勵精:興奮精神。險躁:偏激浮躁,與上文“安靜”相對而言。治性:陶冶性情、養成平靜的性格。年:年齡。與:跟隨。時:季節、時光。馳:疾行、增長。日:時間、時光、季節。意:意志。去:離開、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葉,比方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與外界接觸,融入社會。窮廬:破房子、偏僻簡陋的房屋。將復何及:(后悔)又怎么來得及呢?

  【賞析】

  (1)開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標準道德規范要求兒子,明確提出修身養德的要求和具體途徑。“靜以修身”強調內心安靜對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作用,“儉以養德”強調物質生活的低要求對個人品德修養的關鍵作用。

  (2)“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作者將立志、學習、成才三者緊密聯系,告誡兒子要志存高遠,勤學成才。

  (3)“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從反面入手,勸勉兒子勤學勵志,提高修養。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者從學習和做人兩方面進行了論述,強調一個“靜”字,把失敗歸結為“躁”字,把“靜”和“躁”進行正反對比論證,將立志、學習和成才三者聯系在一起,告誡兒子要修身養性,勤學成才。

  【小結】:本文以父親的身份告誡兒子讀書修身,勤學勵志、靜心養德,要從“澹泊”“安靜”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險躁”。

  【問答題】

  1。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誡兒子要留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培育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留意珍惜時光,勉勵他刻苦學習,表達了諸葛亮對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抓住“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必需具備哪幾個條件?從語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答:澹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安靜無以致遠)、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語句多用雙重否定句、對偶句。

  3。諸葛亮認為成才成學的條件是什么?

  答:抱負的人才必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他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缺一不行。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育又必需修養道德,造就人才必需從靜與儉的修養開頭。

  4。本文的論點句,并說說論證方法。

  答: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正反對比論證。

  5。你是如何看待“夫學須靜也”這句話的?

  答:學習需要淡泊安靜。淡泊安靜是學習的最佳境界,只有靜下來,不受外界的干擾,才能深化下去,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從時間觀念上講,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時光抓緊時間學習,淡泊安靜,全身心投入。靜,是為了節省學習時間。因為時光一去不復返,記憶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6。《誡子書》就哪幾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補充一個論據。

  答: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修身要靜,學習要靜,獲得成功也取決于靜,而把失敗歸結于“躁”字。把“靜”和“躁”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的效果。例句:樂羊子學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動,復返求學,終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證。

  7。讀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啟發?

  答:

  (1)決心和毅力格外重要,因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長久力,做事就會有始無終。學習先要立志,不情愿刻苦學習,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能。

  (2)人在少年時期就應當樹立遠大的志向,發憤圖強,因為時光飛逝,意志力也會隨著時間消磨,少年不努力,就會一事無成。

  《誡子書》教學反思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擲地有聲,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接受以“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方法,聽讀,朗讀,跟讀,默讀。通過反復地讀讓學生自然成誦;然后猜讀、精讀、研讀、品讀,讓學生合作溝通探究釋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聯系現實實際談體會,賞析品嘗拓展積警句;中間穿插歷史背景小故事,開闊了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喜歡,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

  為了讓每位同學在課堂上都能有所學、有所悟、有所思,我是依據“生讀——生悟——生思”的模式來執教這節課,整個課堂中都以“生”為中心,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和收獲是本節課的主要立足點。

  前面幾個部分進行較為順當,學生課堂活動較為踴躍,而且基本每個同學都能完成學習目標,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導學案設置比較合理,逐層深化,從“基礎”到“延長”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但這節課的授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研讀與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但由于“導”的不到位,部分同學不能動起來,不能“賞”出亮點,“賞”出水平,導致氣氛不夠活躍,對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領悟不夠到位。在這個環節,如能適當讓學生自己“質疑”,然后解疑,信任學生對課堂的喜歡會大大增強。

  2、課堂上小組運用不夠成功。一遇到問題就讓學生自己探討,有時都沒有給學生自己考慮的時間就探討,這樣鋪張了很多有價值的時間;另外,有些問題的確不值得小組探討,而我不合時機的運用小組探討,出現了課堂“懶散”的局面,如:讓學生探討課文譯文,這就屬于“畫蛇添足”,多余之舉。

《誡子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熟讀成誦。

  2、注意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教學重點:

  1、背誦課文。

  2、在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翻譯全文。

  3、引導學生理解成才的三個條件:志、學、才三者之間的關系。

  4、引導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儉以養德”與“靜”的關系。

  教法、學法設想:

  1、探究式學習方法。設計問題,分組討論。

  2、置換法。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讀詩猜人,看看誰知道這首詩描寫的是歷史上哪位名人?

  丞相名垂汗簡青,書臺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

  同學們猜的很對,這就是寫的三國時期蜀國宰相孔明諸葛亮的。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筆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

  二、走進孔明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躬耕隴畝時“茍全姓名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但注意結交名士,研讀古籍,留心時政,常以管仲、樂毅自勵。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做軍師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他效忠先主,輔佐后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國,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54歲,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善政嘉事”,“美聲溢譽”,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返顧,為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為后人傳誦。

  三、放聲朗讀

  1、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借助工具書掃清生字障礙,注意停頓。

  2、找生朗讀課文,師點撥存在的問題。

  注意(1)生字

  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廬(lú)

  (2)停頓

  3、先看PPT根據斷句注意節奏自讀課文,再集體朗讀課文。

  四、用心解讀

  讀一讀,想一想,讀懂了什么,哪些詞語、句子不理解的?對照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1、自譯與質疑想結合。

  2、補充注釋:

  以:介詞,表目的,用來;

  廣才:使……廣博成學:成就

  勵精:振奮年與時馳:年華

  意與日去:意志;歲月

  遂成枯落:最終;枯敗,凋零。

  3、生譯全文。先找生通譯全文,再同桌間口譯。在本環節中,要求學生譯文的語言,除了達到文通字順外,也要力求文字優美。

  有才德的人的操守品行,通過寧靜專一來修養自己的身心,通過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

  不內心恬淡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達到遠大的目標。

  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獲得才干必須刻苦學習。

  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使學習有所成就。

  五、問題探究

  1、探究文章的結構

  提出論點——正(靜)反(躁)兩方面論證(治學、修身)——勸戒惜時,有所為

  A、論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B、治學(靜):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正)。

  C、修身(躁):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反)。

  D、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2、文中表達中心意思的`關鍵句是哪一句?(中心論點)

  3、文中有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這兩句話是什么?

  4、本文就哪幾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你能再補充一個論據嗎(道理或事實均可)?

  A.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B.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修身要靜,學習要靜,獲得成功也取決于靜,把失敗歸結于“躁”字,把靜、躁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的效果。

  5、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A、淡泊寧靜: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B、立志、學習: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6、“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兩句話的核心是一個“靜”字。“儉以養德”和“靜”是否有關系?

  看似無關,實則關系密切。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身勞力。

  7、作者寫這封信的用意(主旨)是什么?

  告誡兒子修身養性,生活節儉,珍惜時間,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作者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愿望。

  8、舉例說明本文的句式特點。

  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樣的句子文中還有許多,它們多用對偶句,句式整齊,節奏感強,文章用語簡明,用意卻很深刻。

  六、名句賞析

  (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是邏輯學中“雙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達了他對兒子的諄諄教誨與無限期望。

  “淡泊”、“寧靜”,看起來是不想有所作為,但現在“不為”正是為了將來“有所為”。

  “淡泊”、“寧靜”正是韜光養晦、臥薪嘗膽的階段,等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干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更加有所為。

  “淡泊”與“寧靜”,不是消極頹廢的無奈感傷,而是以“明志”與“致遠”為終極目標和遠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無聲誓言,是積極向上和進取的,是催人奮進的。

  “淡泊”與“寧靜”,不是消極地逃避現實,而是志在修身,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老子《道德經》中所倡導的,“無為”的結果是“無不為”。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雖只寥寥八字,卻被諸葛亮鐘愛一生,而且貫穿諸葛亮一生,成為他的精神的集中體現。

  (二)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非學無以廣才

  無論人處于什么階段(少年,中年,晚年),學習與志向總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寧有種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誡兒子“非學無以廣才”的話語既是很普通的諄諄告誡,也是亙古未變的哲理。

  他不但告誡兒子要學習,而且還要珍惜時間,發憤學習,并要注意學習方法:要“靜”、“志”,不能“淫慢”、“險躁”,并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時光的無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的人生無奈與悲嘆警醒兒子。

  非志無以成學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北宋蘇軾)沒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們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隨波逐流。他們的人生注定將是碌碌無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窮廬”。

  “志不強者智不達。”(戰國墨翟)沒有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學業的。東晉時期的葛洪就說:“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沒有堅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學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人是靠肉體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撐生存于世的。肉體上倘若出了問題疾病是可以用湯藥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問題疾病卻是很難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思想上的絕望。思想上的絕望比任何難以治愈的頑疾都要可怕千萬倍。

  “人無志,非人也。”(三國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動物。人若無志,則與動物何異?心中沒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無味。沒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虛、靈魂縹緲的一副軀殼,即使茍活于世,也不過是行尸走肉罷了。

  七、自然成誦

  八、綜合練習

  課堂練習,鞏固本節課所學。

  1、解釋重點詞語:

  ⑴夫(fú):發語詞,無實在的意義。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泊:也寫做“淡泊”,安靜而不貪圖名利。

  ⑷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遠:達到遠大目標。

  ⑹廣才:增長才干。

  ⑺淫慢:放縱懈怠。

  ⑻勵精:振奮精神。

  ⑼險躁:輕薄浮躁。

  ⑽治性:修養性情。

  ⑾馳:消失、逝去。

  ⑿日:時間。

  ⒀遂:于是。

  ⒁接世:對社會有貢獻/接觸社會。(有“用世”的意思。)

  ⒂窮廬:破房子。

  ⒃將復何及:怎么還來得及。

  ⒄才須學也。才:才干

  ⒅意與日去。意:意志

  九、課外拓展

  《又誡子書》

  夫酒之設,合理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余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

  宴席上的酒的設置,在于合符禮節、表達情意,適應身體和性格的需要,禮節盡到了就該退席,這就達到和諧的頂點了。主人的情意還未盡,客人也還有余量,可以飲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喪失理智而胡行亂來。

  談的是飲酒應盡興而不亂性。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一個人應當有高尚遠大的志向,仰慕先賢,戒絕情欲,拋棄阻礙前進的因素,使先賢的志向,在自己身上顯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內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丟棄瑣碎,廣泛地向人請教咨詢,除去埋怨和悔恨,這樣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滯留,也不會損傷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擔心達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剛強堅毅,意氣不慷慨激昂,那就會碌碌無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無聞地被情欲束縛,勢必永遠淪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為庸俗的低微沒有出息之輩。

  十、思考

  諸葛亮幾千前對兒子說的話,今天還有意義嗎?對你有何啟發?(同學們各抒己見)

  十一、作業布置

  十二、課后作業:抄寫原文、課下注釋,并翻譯全文。背誦并默寫這篇文章。

《誡子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知 識 和 能 力:積累文言實詞,熟讀成誦,培養文言語感。

  2 過 程 和 方 法: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學習諸葛亮嚴密的論證。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品讀課文,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學生讀書修身,靜心養德。做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情感,賞析精彩妙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提問法 討論分析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三國時期,群雄并起,問鼎逐鹿。請問,你最喜歡哪位英雄?為什么?(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迅速活躍起來。)

  然后出示課件:杜甫《蜀相》中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提問,詩中寫的人是誰?――諸葛亮。我們學過他的哪些文章?――《出師表》、《隆中對》。這兩篇文章中的諸葛亮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你用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概括一下。(找生談。明確:賞罰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謀遠慮、足智多謀等)。教師總結:千古良相諸葛亮,他一生立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的諄諄教誨。

  (我認為,導語不僅僅是只起導入作用,它起溫故而知新的復習作用;起承前啟后的過渡作用;起知識的橫向拓展和縱向延深的作用。基于此,我設計了如上導語。)

  (二)出示教學目標:

  (三) 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一共有七步:

  1、解題:《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2、學生聽錄音,完成下列任務:(1)標記生字注音,掃除文字障礙。(2)注意詞句停頓。

  3、學生自由朗讀。有自己解決不了的要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有在自己讀的過程中覺得需要大家特別注意的也要提出來,引起大家的關注。

  4、找學生個別朗讀,要求讀準音,把握好朗讀節奏。其余學生認真聽,作出點評。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學生特別注意的字的讀音和節奏

  5、學生齊讀全文。

  (說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是文言文學習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過范讀、自由閱讀、速讀、指讀等多種閱讀方式,來指導熟讀,理解文章內容,理清結構。根據學生初步閱讀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

  6、讓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串釋課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譯,能譯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難可與同學們交流探討,然后找同學來說,教師注意指正錯誤或強調重點難點句的翻譯。教師要提醒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如A的簡潔精警),如:

  A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讓學生再快速默讀一遍課文,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闡述的觀點是什么?作者從那兩方面進行論述的?同學四人為一小組,討論這個問題,要從原文中找依據。

  提示板書:提出論點--{治學正(靜)---修身反(躁)}兩方面論證。

  (說明:弄清楚了中心論點和論證內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課文,而這一切都是學生依據課文討論、探究的結果。設計這樣的問題,其實是教師已經列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和脈絡。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一定要緊貼文本,思考并組織運用語言來回答的過程,就是鍛煉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過程。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求他們獨立思考和討論探究相結合。)

  (四)精讀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找出這幾個句子,再次加以品讀,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聯系自身實際,談談感受體會。

  (說明:這一問題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掌握好這個問題,才能充分了解諸葛亮在修身、立志、為人處世方面對后輩的勸勉之意。通過疑難共解、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合作精神,鍛煉合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學生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明確:

  A、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B、學習: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關系:諸葛亮主張以儉養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又必須修養品德。

  2、“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的核心是一個“靜”字。“儉以養德”與“靜”是否關系?

  明確:看似無關,實則關系密切。因為節儉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費。這就要求人們的內心世界始終保持寧靜,不會為貪圖豐厚的物質享受而分神勞力。

  (說明:這一問題由學生自由發言。這一問題的設計在于指導學生在分析問題中有所感悟,加深學生對感悟對象的深刻認識。也從諸葛亮的教誨中汲取力量,砥礪意志。這不僅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更是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與內化。學生應該反復在品讀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發現。)

  3、朗讀,積累詞句: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

  (說明:這是一道開放性題,是要求學生在上一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從課文中有所領悟,有所借鑒,在品德培養、學業立志方面對自己嚴格要求,要啟發學生談論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結合自身的特點,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說出深度。要讓學生充分發言,談收獲,談心得,談所悟,談感慨,談反思,要學會思考,學會自省。)

  (五)內容回顧,課堂小結。這個環節我采取讓學生談收獲的形式來進行。學生可以從寫作特點上也可以從思想內容上來談。

  (1)學習精辟嚴密的論證。

  (2)從總結作者寫這封家書的用意中感受諸葛亮的高潔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給學生關于修身、惜時、立志等古今名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知識。學生熟讀。

  警句推薦:

  A、淡泊: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陶淵明);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白居易);心閑天地本來寬。(陸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寄滄海(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C、惜時: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的時間踟躕接近,現在的時間似矢飛去,過去的時間永遠靜止。(席勒)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積累警句。

  2、整理與諸葛亮有關的故事、成語、俗語、詩詞。

《誡子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3、能有感情地背誦本文。

  教學重點

  熟讀文章,并能有感情地背誦本文。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點撥法、品讀法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與簡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瑯琊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書信 。(板書課題:誡子書)

  文言文重在讀,今天我們就以讀為主,按以下四步來進行,這也是我們的學習目標,即:朗讀(體會情味)——譯讀(理解內容)——品讀(美點賞析)——背讀(積累語言)(板書學習目標)

  二、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朗讀,要求:

  ①讀得流暢、自然。發音準確清晰,不增字,不減字,不重復。

  ②讀得有韻味,可以帶點古人的味道,注意語調的輕重,語速的快慢。

  3、抽查個別學生朗讀,全班齊讀。注意體會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三、譯讀課文

  1、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注釋,小組討論。

  2、學生口譯本文(一人翻譯一句,教師相機指導)。

  (1) 有道德修養的人,他們是這樣進行修煉的:(夫君子之行)

  (2) 他們以靜心反思警醒來使自己盡善盡美。(靜以修身)

  (3) 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儉以養德)

  (4)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志向明確清晰、堅定不移。(非淡泊無以明志)

  (5) 除了平和清靜,安定安寧,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非寧靜無以致遠)

  (6) 要想學得真知,必須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寧靜中專心研究探討。(夫學須靜也)

  (7) 人們的才能必須從不斷的學習之中積累。(才須學也)

  (8) 除了下苦功學習,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長、廣博與發揚。(非學無以廣才)

  (9) 除了意志堅定不移,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學業有所進、有所成。(非志無以成學)

  (10) 貪圖享樂、怠惰散漫就不能夠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發奮向上。(韜慢則不能勵精)

  (11) 輕險冒進、妄為急躁就不能夠陶冶生性使品德節操高尚。(險躁則不能治性)

  (12) 如果年華虛度,任隨歲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隨時間而消磨,(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13) 就會像衰老的樹葉般一片片凋落成灰,變成無用之人,(遂成枯落)

  (14) 這樣的人對社會沒有一點用處,大多不能夠融入于社會,(多不接世)

  (15) 只能夠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窮家破舍之中,空虛嘆息,(悲守窮廬)

  (16) 等到將來那時知道要悔過、改過,卻怎么也來不及了。(將復何及)

  四、品讀課文

  《誡子書》流傳至今已1700余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全文只有短短86字,但卻寫得很好。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一品本文的美點有哪些。請同學們以“本文好在____ 。原因是____ 。”的句式來回答。學生舉手回答。

  例如:

  本文好在主題鮮明。作者通過本文勸勉兒子要勤學立志,修身養性。它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淡泊和寧靜,不能急功近利。這對我們非常具有教育意義。

  本文好在音韻和諧。文章只有6句話,以對偶句和四字句為主,讀來朗朗上口。例如前5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韜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均為對偶句。最后一句“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均為四字句。當我們放聲吟誦時,就能感受到文句的節奏之美,音調的抑揚之美,以及由它們所形成的舒緩平穩之美。

  本文好在結尾寫得形象生動。“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句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無所作為的人比喻為枯枝敗葉,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句作者采用想象的手法,揭示了不懂勤學立志,修身養性的人的結局,說他們只能夠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之中,空虛嘆息,又有什么用呢?

  五、背讀課文

  1、學生自由背誦,積累語言。

  2、學生上臺有感情地背誦,進一步體會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誡子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文言詞語積累,翻譯練習;

  2.理解六種“謙德”的含義,體會其現實的借鑒意義

  教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示三子陳師道

  時三子已歸自外家

  去遠即相忘,歸近不可忍。

  兒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極不得語,淚盡方一哂。

  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

  簡析:

  作者陳師道因家境貧寒,無力養活妻兒。其岳父在元豐七年(1084)攜師道之妻及三子同赴四川,陳師道因母老,不能同往,待生活好轉,一家人始得重聚。第一、二句追敘見面前的心情:長期遠別,明知無法會見,索性也就不去想它,權作忘記;及至歸期已近,思念之心反而難以忍耐。三、四句寫初見時印象,兒女隨外祖父入川時年紀尚小,分別三年俱已長大,反倒不認識了。五、六句寫相見時樂極生悲、悲喜交集的復雜感情。七、八句表現自己驚疑不定、唯恐得而復失的不平靜心情。詩人將這種極深摯復雜的感情,以平易而質樸的語言道出,寫得一波三折,情味悠長。

  二、重要詞語講解

  1.生字識記

  相(xiàng):1.輔助。如:吉人天相。2.宰相。如:丞相。3.某些國家的官名,相當于中央政府的部長。4.舊時指幫助主人接待賓客的人。如:儐相。另讀(xiāng)1.互相。如:相識。2.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如:好言相勸。3.姓。

  哺(bǔ):<書>1.喂(不會取食的幼兒)。如:哺育。2.咀嚼著的食物。如:吐哺。

  睿(ruì):<書>看得深遠。如:睿智。

  桀(jié):夏朝末代君主,相傳是個暴君。

  紂(zhòu):1.<書>后鞧(qiū)。2.商(殷)朝末代君主,相傳是個暴君。

  歟(yú):古漢語助詞,表示疑問或感嘆,用法跟“乎”大致相同。

  2.詞語識記

  誡:告誡,警告勸誡。(多用于上級對下級或長輩對晚輩)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號。

  相:輔佐。

  德行:道德品行。

  寬裕:寬大,寬容。

  守:保持。

  恭:肅敬,謙遜有禮。

  榮:榮華顯貴。

  儉:行為約束而有節制,不放縱。

  尊盛:位高勢盛。

  聰明:指明察事理。

  睿智:聰慧,明智。

  愚:愚拙,不巧偽。

  哲:明智,聰明。

  由:奉行,遵從。

  慎:謹慎,慎重。

  三、預習檢測

  1.《周公誡子》選自、作者,朝古今詩學的開創者。

  2.周公,是周初的家,姓名,曾幫助滅商。

  四、重難點句子和段落詮釋

  1.“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如何理解?

  這是周公誡子的第一句話,也是告誡兒子的中心內容,是下文的總起,以下內容均圍繞此話題陳述,且與末尾“可不慎歟”相呼應。

  2.“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如何理解?

  該句是在前面進行了正面論述之后又從反面闡說,這樣使文章內容更加嚴謹,且前面是詳寫,這里就略寫,使文章詳略得當。

  五、問題探究

  1.周公為什么要誡子?

  2.文中的“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有何意思?

  3.段落層次

  第一句:交代周公誡子的,突出誡子的性,性。

  從第二句“周公誡子曰”到結尾。寫周公。

  4.寫作特點

  詞語運用:言簡意賅,膾炙人口。如“博聞強記”、“富有四海”、“握發吐哺”等詞語,歷來被人沿用。

  中心表達:通過周公對前往魯國的兒子的告誡,揭示了守業之難以及禮賢下士是守業的根本保證。

  寫作借鑒:本文說理逐層深入,給人不可置疑的感覺。周公先陳述自己的情況,由此引出對兒子的勸誡,并從六方面層層深入論述了謹慎之必要。這種寫法值得同學們學習借鑒。

  六、翻譯練習

  (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魯。周公誡子曰:“往矣,子無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可不慎歟?”

  (譯文)周成王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誡兒子說:“去了以后,你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有了國土)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的了。可是,我還(常常)洗一次頭發,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接待賓客,還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聽說,用恭敬的態度來保有寬以待人的品行,就會得到榮耀;用節儉來保有廣大的土地,必定會有安定;用卑謙來保有顯赫的官職,這就是高貴;用警備之心來保有人口眾多、兵強馬壯,就意味著勝利;用愚笨來保有聰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淺陋來保有淵博,也是一種聰明。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貴為君王,之所以擁有天下,是因為遵從了這些品德。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亡身,桀紂就是這樣的下場。(你)能不謙虛謹慎嗎?”

  七、小結,布置作業。

《誡子書》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背誦課文,積累誡、夫、修身、澹泊、勵、遂等詞語。

  2.理解文章大意,并進行現代審視。

  3.了解閱讀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背誦課文,積累誡、夫、修身、澹泊、勵、遂等詞語。

  2.理解文章大意,并進行現代審視。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情景激趣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歷代的贊揚。其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寶雞、漢中、南陽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贊諸葛亮。

  諸葛亮在民間與官方的影響都甚大,后世流傳著大量與他相關的歇后語、俗語、成語等,如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無還,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三顧茅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七擒孟獲、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寫于蜀漢建興十二年(元234年),當年諸葛亮出兵武功,其間寫信給諸葛謹,稱“諸葛瞻如今已經八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又在臨終前作《誡子書》與諸葛瞻。文章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不僅讓他的子孫從中獲益頗多,后來諸葛瞻戰死綿竹,為國盡忠,就是明證,也給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鑒,其中的名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本文,看看我們能夠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理解文意。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注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注釋簡化后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序號標出情節結構。在閱讀過程中積累下列詞語:

  誡:警告,勸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無實在的意義。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個人的品德修養。

  養德:培養品德。

  澹(dàn)泊:也寫做“淡泊”,清靜而不貪圖功名利祿。內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寧靜:這里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成:達成,成就。

  慢:懈怠,懶惰。

  勵:振奮。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與:跟隨。

  馳:疾行,這里是增長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務,對社會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將復何及:又怎么來得及。

  淫慢:過度的享樂,懈怠。淫:過度。

  一、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課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為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1.總的要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3.求學方法:寧靜求學,立志成學。

  4.行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險躁。

  二、探究中心

  學法指導: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寫作重點和文章中對整體內容進行抒情或議論的部分;指導學生結合上述內容,根據作者的寫作背景、意圖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義;理解這個中心的深刻或新穎之處,并理解這個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達出來的;指導學生理解這個中心對自己的啟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確: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淡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險躁。

  2.本文的中心對你有何啟示?

  第二步,精讀課文。

  一、翻譯課文。

  抽同學翻譯,教師點評梳理: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增長才干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志隨著歲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的人,(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里,悲傷嘆息,還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課文,并加以背誦:

  1.諸葛亮要求兒子應如何修身?

  明確:要從澹泊和寧靜狠下功夫。

  2.諸葛亮認為澹泊和寧靜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澹泊可以明志,寧靜可以致遠。

  3.諸葛亮認為應該怎樣求學?

  明確:要寧靜,要有志向。

  4.諸葛亮認為“淫慢”“險躁”將導致怎樣的后果?

  明確:淫慢不能振奮精神,險躁不能陶冶性情,將隨年歲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從而無用于世,悲守窮廬。

  第三步,熟讀課文,現代審視。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贊成課文中的觀點嗎?為什么?

  2.學了本文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拓展閱讀

  誡外甥書諸葛亮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shù)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xián)吝(lìn),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總結固趣

  從這篇《誡子書》中,我們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也可以看出他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我們要從中體會作者所闡述的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了解立志與學習的關系,理解寧靜淡泊的重要,體會放縱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導我們的立身行事。

  學習這篇章課文,我們也應了解學習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積累相應的文言知識。

  布置作業:

  預習《貓》,要求能概述文章內容,擬出不懂或有質疑之處。

《誡子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學素養。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注意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學勵志。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上課之前呢,老師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的爸爸媽媽重視對你們的教育嗎?的確,一朵花的盛開離不開溫暖的陽光,一棵樹的蔥郁離不開甘甜的雨露,而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咱們中華民族歷來都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古人們往往通過書信寄語孩子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因此留下了大量有名的家訓和家書。其中有一封1700多年前的家書,僅僅86個字,讀來卻發人深省,是歷代學子們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誡子書》。(板書課題:誡子書)

  二、解題

  有沒有同學結合書上的注釋告訴老師,誡子書是什么意思呢?告誡勸勉兒子的書信。是誰寫給孩子的`呢?(板書作者:諸葛亮)

  三、我要積累①

  師:關于諸葛亮,相信同學們都不是很陌生了。請大家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說一說你了解的諸葛亮。生:……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大家一起為他們點個贊。老師也幫你們整理了一些。

  諸葛亮:名亮,字孔明,號臥龍,是三國時期蜀漢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被稱為“古今第一賢相”,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

  師:諸葛亮是杜甫筆下的忠魂,是《三國演義》里面的智絕,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其實他還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親。47歲才老來得子的諸葛亮對兒子是疼愛有加,多么想陪在孩子身邊看著他慢慢長大,但自古家國不兩全。諸葛亮深知劉備白帝城托孤的重任,他得親自北伐輔佐后主劉禪;他也深知北伐是兇多吉少,于是在第六次北伐也就是臨終之前,54歲的諸葛亮給當時年僅8歲的孩子留下了這封信。同學們,咱們來讀一讀課文。

  四、我會朗讀②

  師:先聽我讀,聽的時候注意字音和停頓。舉手搶答,每答對一道題就給小組加一顆星。

  師:聽了我的朗讀,接下來我要考考大家了,這些字你會讀嗎?(三次搶答)

  1、聽老師范讀,掃清字音障礙

  標記生字注音,掃除文字障礙。

  1.夫:淡泊:2.淫慢:險躁:3.遂:窮廬:

  師:同學們,我們不僅要會讀,還要會寫。要注意淡泊的泊,不要寫成了厚薄的薄。淫慢的慢是豎心旁,不要寫成了三點水,它是懈怠的意思。險躁的躁是浮躁的意思,跟脾氣有關,比如急躁、暴躁,急得跺腳了。好,咱們解決了字音字形,一起來讀讀課文吧!注意,讀準字音!

  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

  劃分停頓

  師:同學們,讀準字音是不夠的,還得注意停頓。這篇課文到底應該怎么劃分節奏呢?看老師的劃分是否正確。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生:不對

  師:聽到很多同學都說不對,有沒有哪位勇敢的同學告訴老師,到底應該怎么劃分呢?

  生: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師:我的劃分為什么不對呢?

  生:淡泊、寧靜是完整的意思,不能分開。

  師:很不錯!下面這幾個句子又該怎么劃呢?我來找位同學劃一劃。停頓的地方多停一會兒。

  生: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師:最后這個句子,同學們一起來劃分,停頓的地方多停一會兒。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學生再讀課文

  師:同學們,像這樣的經典,在朗讀的時候除了要讀準字音、停頓,還得讀出文章的韻味,訓誡的理味,家書的情味。比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沒有同學愿意讀一讀?讀你自己喜歡的句子也可以。(沒有人舉手,那同學們推薦一個?)

  生讀。

  師:這位同學很有勇氣,也讀出了自己的理解,如果稍微再慢一點就更好了。來,同學們,咱們一起伴著音樂把全文讀一讀,爭取讀出韻味、理味、情味。

  五、我能翻譯③

  師:同學們,要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還得疏通文意。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比如這個句子:

  示例: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解釋:語氣有才德的行為寧靜介詞修養身心節儉培養品德

  助詞的人操守專一

  翻譯:君子的行為操守,用寧靜專一來修養身心,用節儉來培養品德。

  師:昨天老師已經讓同學們預習了課文,現在再給你們3分鐘的時間,小組合作,借助注釋嘗試翻譯課文。

  翻譯下列句子: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3.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六、我會背誦④

  師:恭喜獲得星星的小組,其它小組可要努力啦!現在我們疏通了文意,大家敢不敢根據翻譯,分組背誦課文?給你們3分鐘的時間,開始——

  師:準備好了沒?我要點兵點將啦!可要使出你們的洪荒之力!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最后兩組,同學們一起把眼睛閉著背一次。

  師:大家覺得自己背得怎么樣?我覺得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能完整背誦,真了不起,楊老師決定要給你們“出彩”!

  師:這封家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孩子的,當時諸葛亮54歲,諸葛瞻8歲。在這封信里,諸葛亮到底勸誡了兒子什么?僅僅86個字,又有怎樣的思想意義竟然成為歷代學子們修身立志的名篇呢?咱們一起來探究探究。

  我來探究⑤

  你覺得諸葛亮在勸誡兒子什么?(板書)

《誡子書》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

  4、熟讀文章成誦,聆聽先哲教導,汲取精神養料。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情感,賞析精彩妙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步入初中已經近一個月了,我想,對大部分同學來說,最為關注的莫過于學習進步、成才成學了。那么,怎樣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漢名相,智慧化身諸葛亮.相信通過和他的餓對話,你一定在學習和修身養性方面有很多收獲!

  (二)初讀,讀熟課文:

  1、解題:

  《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完成下列任務:

  (1)標記生字注音。

  (2)注意詞句停頓。

  3、提示長句停頓。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指定學生誦讀,余生糾正,后齊讀)

  4、學生自由朗讀,同桌互讀。

  5、指定優、中、困學生各一名朗讀,聽者點評(從字音、停頓兩方面)。

  6、教師領讀,學生輕聲跟讀,注意體味語調、語速的變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讀,疏通文意:

  1、自主學習: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小組合作,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自主譯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圈畫疑難問題。探究不成的,小組長整理準備發布.師巡回指導,參與討論。

  (1)鞏固強化:

  A、詞語: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以明志…以致遠…;廣才;勵精;治性;馳;去;非志無以成學…遂成枯落(提醒學生注意加橫線的詞類活用及一詞多義字)

  B、句子:

  a、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處理措施:

  A、讓學生聯系實虛詞的日常積累(如“以”的常見用法),遷移聯想,猜讀翻譯,合作交流,取長補短,后總結成型。

  B、師提醒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如本文的簡潔精警)

  以b句的翻譯為例:年華隨著時光飛馳,意志隨著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無益……

  (四)研讀,賞析文章:

  故事引子:諸葛亮為相數十年, 效忠先主,輔佐后主,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54歲,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返顧,為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為后人傳誦。

  由此引申:

  1、集體探究:

  (1)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學生舉手發言)

  (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淡泊、立志、惜時)分別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讀,聯系自身實際,談談感受體會。

  (學生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A、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雙重否定句式)來強調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雙重否定句式)來強調其重要性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問題引申:聯系現實人世,充滿誘惑的滾滾紅塵,品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重要意義。

  (提示結合自身品性、周圍實例及社會現象 、“八榮八恥”精神,自由交流感想。指定優秀代表發言)

  (五)朗讀,積累詞句:

  學生再次放聲朗讀課文,圈畫自己喜歡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務:

  (1)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由此你聯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薦給大家,并結合自己的體驗送給大家一句你最喜歡的話。

  (自己思考,小組交流,個人回答)

  警句推薦:

  A、淡泊: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陶淵明);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白居易);心閑天地本來寬。(陸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寄滄海(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C、惜時: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的時間踟躕接近,現在的時間似矢飛去,過去的時間永遠靜止。(席勒)

  (2)積累文章或與之相關的名言警句于讀書筆記上。

  (六)師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獲和疑問。

  三句話和同學們共勉:大志成大學成大才,小志成小學成小才,無志不成學不成才。大志就是與歷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學們早立大志,靜心讀書,成為順應歷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業設置:背誦全文,積累警句。

《誡子書》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和停頓,有感情地熟讀成誦。

  2、識記并積累文中的重要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

  3、理解文章主要內容并體會父對子的殷切希望。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熱愛誦讀,同時對文言文的學習缺乏方法指導。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主旨:靜;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提問法討論分析法

  教學過程:

  一、(教師)課件出示出自《論語》、《周易》的名句,學生齊讀并說說大意,引出“君子”一詞。“君子:有才德的人。”板書課題《誡子書》。

  二、整體感知:

  1、解題:《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作者常識介紹和性格特點。

  2、學生大聲讀課文:“一讀,讀出準確”。

  完成下列任務:(1)標記生字注音,掃除文字障礙。(2)注意詞句停頓。

  學生自由朗讀中解決不了的,要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有在自己讀的過程中覺得需要大家特別注意的也要提出來,引起大家的關注。

  3、找學生個別朗讀,要求讀準音,把握好朗讀節奏。其余學生認真聽,作出點評。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學生特別注意的'字的讀音和節奏。

  4、教師引導歸納停頓的方法:弄懂大意、注意對稱、抓標志語。

  5、學生齊讀課文譯文。

  三、精讀品味:“二讀,讀出情味”。

  背景及文章中心介紹,學生思考朗讀情味。

  學生自選喜歡的句子揣摩并交流朗讀體會,教師屏示關鍵句并引導分析句式特點來讀情味。

  “雙重否定句對偶句感嘆句”

  爸爸語重心長-----------------兒子心領神會

  課外學習資料引入,拓展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

  四、精讀精析:“三讀,讀出理味”。

  學生活動:“說一說,我喜歡文章中句,讀出一個的諸葛亮。”再讀句子和精析諸葛亮的卓越品質。

  教師從字源探究上,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主旨“靜”字。齊備課文。

  五、作業布置:積累古詩文中有關君子品質的成語。

《誡子書》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

  4、熟讀文章成誦,聆聽先哲教導,汲取精神養料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積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情感,賞析精彩妙點

  教學方法:

  點撥法、誦讀賞析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進入“名人榜”

  “他有濟世愛民之心,經天緯地之才,‘智絕千古’,特別是隆中決策,高瞻遠矚,不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可謂‘專待春雷驚夢回,一聲長嘯安天下’,引后世無數英雄競折腰,被稱為‘古今第一賢相’。”他是誰?

  進入“名人知多少”

  諸葛亮,字孔明,漢末瑯琊都人。三國蜀漢丞相,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與諸葛亮有關的詩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空城計等

  歌頌諸葛亮的成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的事跡可謂家喻戶曉,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后人的諄諄教誨。《誡子書》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信。

  二、進行新課

  (一)進入“誦讀堂”

  1、一生范讀課文

  2、生配樂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及詞句停頓

  3、一生配樂背誦課文

  4、生配樂齊背誦

  (二)進入“知識屋”

  1、自主學習:生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有疑問的圈畫出來

  2、合作探究:小組合作,解決個人疑難問題,探究不成的,小組代表上臺板書

  3、師點撥,抽背重點字、詞、句釋義

  重點詞:澹泊、明志、寧靜、致遠、淫慢、治性、險躁、窮廬

  重點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三)進入“賞析閣”

  1、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勸勉兒子勤學勵志,須從澹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

  2、諸葛亮是如何勸誡兒子的?

  ?提出中心論點,接著從治學和修身兩方面進行論述,最后提出要惜時,貢獻社會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4、從課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由此你聯想到哪些名人名言?

  *澹泊篇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陶淵明)

  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

  心閑天地本來寬。(陸游)

  *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惜時篇

  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三、拓展延伸

  進入“拓展軒”

  閱讀諸葛亮的《誡外甥書》,從中找出你認為有警示作用的句子寫下來并翻譯

  誡外甥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shù)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xián)吝(lìn),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四、小結、布置作業

  小結:同學們,通過今天的賞析,你有哪些收獲?

  作業:找出《誡外甥書》中對你啟發最大的句子,寫寫你對它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

  誡子書

  諸葛亮

  澹泊立志惜時

《誡子書》教案(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誡子書》教學設計(精選16篇)

    【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朗讀背誦課文,詞語的積累和文句的精確翻譯與理解。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探究精神,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 誡子書教案錦集(通用5篇)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1、了解作者及相關文學常識,熟讀并背誦課文。2、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匯。3、概括主題,感受傳統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二、教學重點與難點1、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匯。2、熟讀并背誦課文。...

  • 《誡子書》說課稿(通用13篇)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目標、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一、說教材。本單元的課文包括現代文和一篇文言文,雖然題材不同,但都是從不同方面詮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 誡子書(精選17篇)

    誡 子 書 作者:諸葛亮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 誡子書說課稿(精選5篇)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目標、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一、說教材。本單元的課文包括現代文和一篇文言文,雖然題材不同,但都是從不同方面詮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 誡子書(通用8篇)

    誡 子 書 作者:諸葛亮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 誡子書諸葛亮閱讀答案

    千百年來諸葛亮成為智慧的化身,其傳奇性故事為世人傳誦。下面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諸葛亮》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諸葛亮》閱讀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誡子書

    誡 子 書 作者:諸葛亮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 初中七年級語文《誡子書》精品備課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的1.背誦課文,積累誡、夫、修身、澹泊、勵、遂等詞語。2.理解文章大意,并進行現代審視。3.了解閱讀文言的基本方法。教學重難點1.背誦課文,積累誡、夫、修身、澹泊、勵、遂等詞語。2.理解文章大意,并進行現代審視。...

  • 七年級語文《誡子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教學目標1.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2.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3.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4.聆聽先哲教導,汲取精神養料。教學重難點1.背誦課文,積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京久久久 | 黄瓜视频入口永久免费观看 | 国产偷窥洗澡视频 |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看 | 国产免费观看久久黄av片 | 国产爽爽视频 |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 www99久久com | 人人插人人搞 | 欧美日韩国产另类图片区 | 久久系列 | 久久一级大片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000 | 天天骑夜夜操 | 女人被爽到高潮视频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星辰影院 | 国产亚洲精品精华液 | 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67194成是人免费无码 |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 国产gaysexchain男同men高清 | 四虎av无码专区亚洲av |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无码 | 韩国理伦伦片在线观看 | 国产AV激情久久无码天堂 | 日韩搞逼 | 国产亚洲高清一区 | 精品国产中国久久 | 一级免费黄色毛片 | 在线看高清中文字幕一区 | 国产亚洲高清一区 | 91?清免费 | 97影院理论片在线播放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软件 | 中日韩免费av | 91在线精品观看 |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 西欧free性满足hd | avtt一区|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