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草原》教案(精選15篇)
《靜默草原》教案 篇1
〖主干知識〗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前眺瞭望前瞻局促瞇著
翡翠渺小俯首
2、根據課文補充完整下列詞語。
景隨__移連___不斷___然不同___不足道寬厚___慈___ ___而泣起伏無___凝立__想
3、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⑴蒙古牧人前瞻的時候,總是瞇著眼睛。
前瞻:
⑵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是局促。
局促:
、遣菰c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觀望:
4、文學常識填空。
《靜默草原》作者是________。
5、讀了《靜默草原》作者認為草原與海有什么異同點?
〖點擊思維〗
1、注意“眺”不要讀成“táo”,“俯”不要讀成了“fú”。
2、“寬厚仁慈”不要誤寫為“寬厚人慈”,“凝立冥想”不要寫成“凝立暝想”。
3、結合具體語境體會語義,不要只看字面意思。如“局促”這里是“拘禁不自然”的意思。
4、鮑爾吉原野,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
5、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煉概括文章要點。
【規律方法】
〖理清結構〗
遼遠而蒼茫——驚慌(總起)靜默
不可看,只可感受——困惑、蒼茫
看不到與看不盡——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單一中呈現豐富(對比)
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自由、局促
〖語言特色〗
《靜默草原》一文語言清新自然,敘述中有抒情,尋常小事中隱含大美,仿佛是在不經意間,詩意卻如江南花針一樣綿密的春雨,在輕飄細灑,織出一片桃紅柳綠。這種并非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形成的風格,讓人感覺樸素平實,結構自然平易,既生活化又平民化,還有一種隨遇而安的輕松感和從容大度,細微處獨具匠心。
〖把握重點〗
本文景物描寫較少了,更側重于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問: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對比手法寫自己的情感訴求。文中共用了四種景色和草原進行對比:都市、名山、園林、大海大海與草原是很相似的,遼闊蒼茫。大海,感覺大多是胸襟。草原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只要進入草原,你就是中心。說明草原的內涵更富有直觀性。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則要引入作者的感受。城市人是在“尋找”草原。如文中所講的“城里的人大睜眼睛看草原”,牧人,卻是在“享受”草原,如文中所講的“總是瞇著眼睛”。所以說,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卻裝滿了“蒼!。
〖攻克難點〗
體會草原具體給作者的感受是本課難點。草原具體給作者的感受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易讓人覺得沒安全感,有種被遺忘的,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與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一個新景點進入視野時,我們的感覺總會是舒適愜意,欣然之感。“自由”是相對于景光的,景光,可以給人自由的感受。但“人”,是復雜的動物,在自由的環境里,未必就是自由的,文中的作者就是如此的,他,在“自由”之后又感到“不自由”。這種不自由實際上,就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里沒有依靠,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在廣闊的大環境里,所以,覺得自己的生命的那么地渺小那么地“微不足道”。
〖質詢疑點〗
同樣以草原為題材的《敕勒歌》與《靜默草原》在情感表達、結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敕勒歌》氣勢雄渾奔放,表達凝練跳躍,富有節奏韻律感《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主干知識〗
1、tiào liào zhān cù mī fěi miǎo fǔ
2、步綿迥(截)微仁嚶嚶際冥
3、⑴前瞻:向前看,向遠處看。⑵局促:這里是拘禁不自然的意思。⑶觀望:懷著猶豫的心情觀看事物的發展變化。
4、鮑爾吉原
5、略(從文章9、10自然段找答案。)
《靜默草原》教案 篇2
教學重點:
1、領略草原的魅力;
2、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
3、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體驗與感受及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吉祥三寶》)草原上不僅有“吉祥三寶”,還有“草原三劍客”:作家鮑爾吉原野,歌手騰格爾和畫家朝戈三人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作家鮑爾吉原野的哲理性散文《靜默草原》,感受大草原的無窮魅力。
二、領略草原獨特的魅力。
1、檢測預習效果。
2、點名讀課文,師生評議。
3、學生自由默讀課文,交流描寫草原的語句有哪些。思考體會這些語句體現了草原的哪些特點?
4、從上面來看,本文的重點不在于對景物的描繪,那么本文重點寫的是什么呢?
明確:重點不是對景物的描寫,而是對草原的感受。
三、體會作者獨特的感受。
1、學生分組討論,抒發作者感受的句子有哪些?應該如何理解作者的感受?
、拧⑦|遠而蒼茫。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⑵、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⑶、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是局促。
、、具備了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
、、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⑹、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2、重點探究以下句子:
、拧笆紫冉o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這是否矛盾?為什么?
、啤安菰c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比绾卫斫?
、恰坝X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比绾卫斫?
、缺疚念}目是“靜默草原”,“靜默”在文中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說草原是“靜默”的?
四、品味作者獨特的情感。
1、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馬”?
2、本文表達了作者對草原怎樣的情感?
3、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語段進行朗讀展示。(配樂:蒙古長調)
五、小結。
草原之美,不在可見的美色,不在可聽的美聲,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觀,美不在美麗的語言,美在無言,美在靜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靜默中對于水草自由的想象和感受。讓我們在悠揚的蒙古長調音樂聲中深情誦讀文中第十三自然段,體會蒙古人對家鄉細膩、溫柔、深沉的愛。
附: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
鮑爾吉原野
1、特點:遼遠 蒼茫
2、感受:“自由”又“不自由”
3、情感:母!穱L清水——溫柔的愛
烈馬——摩挲草尖——熱烈的愛
4、態度:善忘———豁達 坦然
靜默——沉穩 不張揚
《靜默草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并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
2、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學習并掌握“對比”的修辭手法。
4、通過本課的學習,并比較《敕勒歌》,嘗試探究散文與詩歌的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講讀法提問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具:幻燈片
預習內容和要求:查詢生字詞。
熟讀課文,以2——5句話來表達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真實感受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復習舊課:
1、背誦《敕勒歌》
2、提問:《敕勒歌》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怎樣的草原風景畫?(蒼茫遼闊)
二、檢查預習,同時導入新課: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為我們展示了草原的蒼茫與遼闊,氣勢雄渾奔放。同樣的蒼茫與遼闊,在鮑吉爾·原野的散文《靜默草原》中又是怎樣表現呢?它與《敕勒歌》在風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們要通過對《靜默草原》的欣賞,從中感受散文在抒發情感時所散發的別樣風情。
2、提問檢查預習第2項:談談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體會(按:實際授課時,注重學生的體會,加強互動,總結學生的體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體會在講課中或增或刪一些內容。)
。ù_定:文章總體風格:細膩、柔情、深沉、睿智)
三、學習新課
1、 作者介紹:
、女攤兿氲矫晒湃,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 畫家朝戈 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⑵ 幻燈: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注:鮑吉爾·原野 成吉思汗后人,鮑吉爾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譯為孛兒只斤,原野為漢文名字,蒙古名為“茫萊巴特”)
、 以上是對作者的簡單介紹。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為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臺吉父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幻燈: “與友人交往像花牛犢一樣溫順;與親人交往像黑牛犢一樣溫順;與兄弟交往像黃牛犢一樣溫順!薄屏,要做老百姓溫順的牛犢。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遠保持一顆純真的心。
“平川之臺,告訴我們水源在那里;崎嶇之地告訴我們道路在哪里。”——要尋找智慧
“與敵人對陣要像海青鷹(獵鷹)一樣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詩人安謐
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2、 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拧⑸衷~
鮑(bˋao) 檔(dˋang) 簇(cˋu)立 迥(jiˇong)然 咆哮(pˊao xiˋao) 鬃(zˉong)
頰(jiaˊ) 摩挲(suoˉ) 處境(chu )
⑵、教師范讀
范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恰⒎治霾菰攸c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
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②、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
我們現在來具體的看課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什么句式(設問句,引起讀者的好奇“什么經歷呢”,就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欲望)作者接著就告訴我們是什么經歷。?(為這種遼遠而驚慌。)這一段總括了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以及你(外來的旅人)對草原的感受(驚慌)。總起全文。 板書:特點:遼遠而蒼茫 感受:驚慌 ——(總起)
b、分析3-6段
a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覺呢?現在請大家默讀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板書:對比
b 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里?(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瞇著,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 與城里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風景時,而這種風景,一樣的風景,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于是一時間無所適從,而他們在觀賞草原時又沒有改變原來的觀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們經驗的、打破他們觀賞習慣的草原風景與他們固守不變觀景方式產生了錯位,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久,后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時人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比如生病,與那里的人的思維發生沖突等等。這時,就要求這個人作出改變,去適應那里的習慣……類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板書:困惑。
這時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睂Σ菰,要用心去感受!安菰豢煽,只可感受!奔仁遣菰奶攸c,也是我們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態度——用心去感受。板書: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鄙n茫是草原人面對草原的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實際上是用心去體會草原。板書:蒼茫
c、分析7——8段
a齊讀這兩段
b提問: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草原的變化多端(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具體分析:草原是遼闊無邊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盡,而草原的變化多端,就使得我們無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點,所以“看不到”;因為變化多端,我們可以看到草原各種各樣的特點,所以“看不盡”。這是草原的又一特點。板書:看不到與看不盡
d、分析9——10段
a、“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眴我慌c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學生回答)
明確: “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薄安菥褪呛K瑯O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币簿褪钦f,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斑@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安菥褪呛K瑯O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卑鍟簡我恢谐尸F豐富
b、草原與大海一樣在單一中呈現豐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區別呢?(學生回答)
明確: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板書: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
c、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比較出大海與草原的異同點。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對比的手法,那么,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學生回答)(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板書:強化
分析:在這里,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婉轉而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在這一部分可以讓我們感覺:無論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是一個草原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F在我們在看到3——6,剛剛我們通過對對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個特點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們看草原應持的態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長在草原,與草原是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他們深深的了解草原熱愛草原,所以他們看草原是用心去看。這就是草原之子的對家鄉的細膩、柔情、深沉的愛。板書:情感: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e、分析11——12段
a、學生齊讀
b、“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這里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現在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回答)
明確: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板書:自由)我們可以在這里騎馬、摔跤……悠閑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說的“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有句話說“有比較才有差距”人與闊大無邊的草原相比,自然就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負著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說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熬谷弧币辉~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量由”“局促”。(板書:局促)
這種局促反映在“外來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确治鲎髡邔Σ菰母星榧案形颍13——15段)
、賹W生朗讀第13自然段
②13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學生回答)(對草原、對家鄉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
a、“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賞析
云杉在陽光的照射下,叢叢樹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動的,樹影也隨著小溪的流動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給人以載著、擁擠而來的感覺。作者的觀察細膩。大家回去可以試一試,是不是這種感覺。
b、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薄傲荫R”
分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它們的母親。雖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溫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多大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再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馬,實際上是作者的兩種不同的心境。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我(作者)的感染。
、鄯治14——15段
a、 草原是寧靜的,“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而作者此時能聽到的只有衣襟的飄響,這是唯一的聲音。“我扯住衣襟”,頓時,聲音停止,作者的思維在此時滑入了對人生的思考:(學生回答)(“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保
作品寫到這里就結束了。
b、 現在我們來一同思考“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边@里“善忘”是忘記什么?對未來的態度,如何在靜默中觀望。
分析: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凈的心。
靜默一詞始終貫穿全文,從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終暗含著看草原應以用心去感受,這種感受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點明題旨
板書:題旨:靜默
四、小結:
今天我們一同欣賞了原野的《靜》,領略了原野筆下的獨特的草原風景,感受了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和深沉的愛,以及草原給予作者的對人生的感悟,F在我們來一同比較,同樣以草原為題材的《敕勒歌》與《靜默草原》在情感表達、結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明確:《敕勒歌》氣勢雄渾奔放,表達凝練跳躍,富有節奏韻律感
《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五、布置作業
背誦11段,預習……
【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
特點: → 感受: →情感: →題旨:
遼遠而蒼茫 → 驚慌 (總起) 靜默
不可看,只可感受! 困惑。蒼茫(對比)↘(強化)
看不到與看不盡 →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單一中呈現豐富、 ↘(強化)↗
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對比)↗
自由、局促
附:
靜默草原 (鮑爾吉·原野)
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眺望,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尋訪名山以及賞玩江南園林的人,都習慣于這樣的觀察:眼光的每一個投射處,都有新景物可觀。景隨步移。
然而草原沒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時候,總是瞇著眼睛。他們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間哪一樣東西,而是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
城里的人大睜著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腳下的草兒紛紛簇立,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因而草原的風是具備了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
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有一點與海不同:觀海者多數站在岸邊,眼前與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與站在船上觀海的相異處在,你可以接觸草原,撫摸、打滾地甚至過夜,而海上則行不通。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二十世紀哲學反復提示人們注意自己的處境,在草原上,人的處境感最強烈。天,果真如穹廬一樣籠罩大地。土地寬厚仁慈,起伏無際。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外來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在克什克騰,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我愿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當我在草原上,不知站著坐著或趴著合適時,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
草原上沒有樹,所以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但衣襟已被扯得飄展生響。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關于克什克騰的一些舊事,譬如霍去病在狼居劈山立碑、康熙大戰噶爾丹等等一俱杳然無蹤。
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上一篇:《靜默草原》教案2
下一篇:《從軍行(其四)》詩歌鑒賞
《靜默草原》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文本的學習,領略散文優美的文字魅力,積累對散文這一文體的審美體驗。
2、體會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勵同學親近大自然,體悟自然景物的美感,豐富情感體驗,凈化心靈世界。
二、教學難點
1、對沒有真正體會過草原的同學,僅從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難的。
2、對初二學生而言,散文是記敘文中比較新的文體,鑒賞比較有難度。
三、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蘊含深義的語句,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能力,從中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方法
圖片展示法——師生交流互動法——提問法——課文分析法——講授法
五、教學課時:1課時
六、預習要求
1、通過查字典,掌握生字詞的讀音、意義。
2、通讀課文,在各段落之前標上序號,并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3、有條件的情況下,課前通過查找一些圖片圖像,從而對草原這一自然景觀有更直觀的印象。
七、教學過程
1、以上節課學過的《刺勒歌》導入,全班齊聲背誦。
2、導入課文后,抽查預習情況,請同學到講臺上為生字詞注音,解釋文中的生詞意義。
3、進入課文講解環節,提問同學對文章的閱讀體驗,鼓勵同學自主發言。
4、同學發言完畢后,老師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師生相互交流對課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課文,選取重點句段講解。
a.從“遼遠”、“蒼!薄袄Щ蟆边@幾個詞語歸納出“看不到”這個特點,第七段歸納出“看不盡”這個特點。
b.“看不到”“看不盡”——單一,但是單一中的豐富體現在哪里呢?在與海的對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觸,撫摸,打滾兒,過夜等)。
c.重點段,第11自然段,結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壯闊,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沒有拘束,也就沒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無措——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感覺。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顯得那樣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為什么作者要說愿意像“母牛”和“烈馬”一樣,溫柔和剛烈的對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懷抱中。草原可以給人感受到寬容溫柔的一面,也可以體會殘酷堅硬的一面——豐富人的性情。
e.最后兩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華至內心情感。
f.總結,作者對草原懷有什么樣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熱愛,像兒女對母親的那種熱愛和仰慕。
找出文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际芯吧筒菰牟煌男蕾p感覺;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覺;草原和大海的對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對比;母牛和烈馬的對比;草原與人的對比。
6、理解完課文,請同學分組分段把整篇課文朗讀一遍。之后,檢查同學背誦情況,請兩位同學背誦第11自然段。
7.結束課文,布置課后作業和下節課預習任務。
八、板書(部分):
靜默草原
草原的特點:
遼遠、蒼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際——看不盡
單一(單純)——豐富(包容性)
相關對比:
壯闊無邊 ——無拘束、自由
局促、無措——不自由
母!荫R
草原與人
上一篇:《敕勒歌》教案4
下一篇:《靜默草原》教案2
《靜默草原》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這篇文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充分發揮其審美體驗的能動性。
2、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品質的培養。
3、在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感知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
4、鼓勵學生養成觀察,分析,思考客觀世界的良好習慣,培養一定的景色寫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一些難字的讀音和難詞組的意思
2、草原的特點,魅力的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
3、對作者蘊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體驗。
4、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靈感,應用到日后的作文教學中。
三,教學方法:
以課文為文本,通過“講授法”的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兼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領悟作者的真正內蘊。
四,教學時數:1課時。
五,預習要求:
1、了解有關草原方面的知識。
2、掌握一些字的音和一些詞的意思,
3、熟讀全文,并能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六,教學過程和內容:
1、導入新課:
引入:先一塊來再背誦一下《敕勒歌》……
肯定:同學們都背的很不錯!請同學們觀關于看草原風光的小電影(一段五分鐘左右的草原風光),請一些同學來告訴我,自己所了解的草原又是怎樣的?
明確:(同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概括起來,有的是談草原的表面景象的感受;有的是從媒體的渠道,來理解自己的感知的。有的是從生命的層面加以理解……
引入:今天我們來一塊走進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一感受他的眼里的草原,以及從草原所獲得的一些深層的蘊義。(并略帶介紹作者和寫作的背景,說明鮑爾吉·原野,歌手騰格爾和畫家朝戈三人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
二、講授新課:
檢查預習情況:
、耪垖W生上臺給生字詞注音:
前瞻 簇立 迥然 穹廬 長鬃披散 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
⑶解釋生詞:
、偾罢埃合蚯胺降倪h處看;引申:向將來看。
、诖亓ⅲ壕奂啥训赝α⒅话闶怯糜诨ú莸润w型較小的植物。
、坼娜唬盒稳莶畹煤苓h。
、荞窂]:借指天空。
、菽﹃河檬謸崮。
明確:念完生字和了解了一些的意思;貧w文本。從標題,說明作者筆下的草原側重的是“靜默”,而不是喧鬧的,明確喧鬧也是合理的。關鍵在于個人的感受體會。
引入:“靜默”在文中體現在那些方面,為何說草原是靜默的,讓同學們回答。
總結:肯定,總結一下。草原是遼遠的蒼茫的。一個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們以前根本沒悟出的哲理。這時的草原是靜的,也就是作者所說“靜默”的。沒有受到世俗的侵擾。所以,人,也必將是“靜默”的。也是個“善忘者”。與《敕勒歌》相比,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有何特點?
明確:本文景物描寫較少了,更側重于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問:作者的情感訴求。在文中是怎樣抒發的?用了什么手法?(生: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
引入: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好對比手法體現在哪里?有哪幾組?讓同學討論回答。
總結:都市,名山園林:緊隨步移 牧人:眼里裝填著蒼茫
草原,遼遠而蒼茫 城市人:困惑
海:觀者在岸邊,景色受到限制
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
文中共用了四種景色和草原進行對比:都市、名山、園林、大海大海與草原是很相似的,遼闊蒼茫。大海,感覺大多是胸襟。草原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只要進入草原,你就是中心。說明草原的內涵更富有直觀性。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則要引入作者的感受。城市人是在“尋找”草原 。如文中所講的“城里的人大睜眼睛看草原”,牧人,卻是在“享受”草原,如文中所講的“總是瞇著眼睛”。所以說,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卻裝滿了 “蒼!薄
引入:草原具體給作者怎樣的感受。(讓同學們思考一會兒,提問一些同學)。
總結: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易讓人覺得沒安全感,有種被遺忘的,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與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引出文中的“自由”指的是什么?“不自由”又是什么呢?讓(同學們思考一下,提問一些同學。)
引入:一個新景點進入視野時,我們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呢?舒適愜意,欣然之感。
總結:“自由”是相對于景光的,景光,可以給人自由的感受。但“人”,是復雜的動物,在自由的環境里,未必就是自由的,文中的作者就是如此的,他,在“自由”之后又感到“不自由”,分析:這種不自由實際上,就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里沒有依靠,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在廣闊的大環境里,所以,覺得自己的生命的那么地渺小那么地“微不足道”。
引入:對草原的感受。已大致梳理了。作者的感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他對草原的情感,又將是怎樣的呢?一起朗誦課文的第13自然段。(“在克什克騰,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我愿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當我在草原上,不知站著坐著或趴著合適時,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保n文內容。
問:“母牛”和“烈馬”兩個反差的意象。 母牛,讓人想到什么?
總結:那老師概括一下,用“母!边@意象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溫柔之愛,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愛,易讓人想起“母親”的意象。而“烈馬”卻正好與“母!毕喾。火熱的愛,不顧一切的愛,甚至有點野蠻的愛。
引入:有了這樣迥然不同的感情,情感的源頭是什么?映射出的人生態度是什么?(讓同學們思考,過會兒問一些同學。)
明確:(肯定同學們的回答。)作者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善忘”的豁達。由于作者是沉穩的,不喜張揚的。所以,在他的眼里,草原也必然是“靜默”的,不是通常所說的“喧鬧”的。
三、小結:
理順這篇文章,這篇是抒情性散文,很獨特的,情感的流露是不動聲色的。不同一般的寫草原的“喧鬧”。更多的是在抒情感。文章的結構,從草原特點到作者的感受,到作者對草原的情感,再到作者的人生觀、態度。
四、知識延伸:
讓同學們日后,在寫作時。認真而細致地觀察景物,抒發內心的情感。布置一篇小作文:描寫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物,表達一定的情感,特別是能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作業要求:1細致描寫,抒發真情。2體裁、內容、字數不限,3下下節課交)
。鄹剑莅鍟O計:
靜默草原
鮑爾吉·原野
一、正音、正字: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
二、解釋生詞:
前瞻:向前方的遠處看;向將來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著
迥然:形容差得很遠
穹廬:借指天空
摩挲:用手撫摩
三、內容分析
1、特點:遼遠 蒼茫
2、感受:“自由”又“不自由”
3、情感:母!穱L清水——溫柔的愛
烈馬——摩挲草尖——熱烈的愛
4、態度:善忘———豁達 坦然
靜默——沉穩 不張揚
上一篇:《靜默草原》教案1
下一篇:《靜默草原》教案3
《靜默草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并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靜默草原教案設計。
2、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讓學生用語言描繪自己的家鄉,并談談自己對家鄉所具有的情感。今天我們一起體會一位蒙古作家對草原的情感是怎樣的。(板書:靜默草原)
二、 作者介紹: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教案《靜默草原教案設計》。他和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被稱為“草原三劍客”。
三、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1、教師范讀
范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2、自讀課文,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哪些?(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師在學生回答時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作者對草原的情感。
四、小結:
今天我們一同欣賞了草原的“靜”,領略了作者筆下獨特的草原風景,感受了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和深沉的愛,以及草原給予作者的對人生的感悟。
《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五、布置作業
寫一段文字,表達對自己家鄉的認識和感受。
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并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
2、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學習并掌握“對比”的修辭手法。
4、通過本課的學習,并比較《敕勒歌》,嘗試探究散文與詩歌的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講讀法提問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具:幻燈片
預習內容和要求:查詢生字詞。
熟讀課文,以2——5句話來表達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真實感受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復習舊課:
1、背誦《敕勒歌》
2、提問:《敕勒歌》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怎樣的草原風景畫?(蒼茫遼闊)
二、檢查預習,同時導入新課: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為我們展示了草原的蒼茫與遼闊,氣勢雄渾奔放。同樣的蒼茫與遼闊,在鮑吉爾·原野的散文《靜默草原》中又是怎樣表現呢?它與《敕勒歌》在風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們要通過對《靜默草原》的欣賞,從中感受散文在抒發情感時所散發的別樣風情。
2、提問檢查預習第2項:談談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體會(按:實際授課時,注重學生的體會,加強互動,總結學生的體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體會在講課中或增或刪一些內容。)
(確定:文章總體風格:細膩、柔情、深沉、睿智)
三、學習新課
1、 作者介紹:
、女攤兿氲矫晒湃,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 畫家朝戈 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 幻燈: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注:鮑吉爾·原野 成吉思汗后人,鮑吉爾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譯為孛兒只斤,原野為漢文名字,蒙古名為“茫萊巴特”)
、 以上是對作者的簡單介紹。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為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臺吉父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幻燈: “與友人交往像花牛犢一樣溫順;與親人交往像黑牛犢一樣溫順;與兄弟交往像黃牛犢一樣溫順!薄屏迹隼习傩諟仨樀呐。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遠保持一顆純真的心。
“平川之臺,告訴我們水源在那里;崎嶇之地告訴我們道路在哪里。”——要尋找智慧
“與敵人對陣要像海青鷹(獵鷹)一樣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薄娙税仓k
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2、 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⑴、生字詞
鮑(bˋao) 檔(dˋang) 簇(cˋu)立 迥(jiˇong)然 咆哮(pˊao xiˋao) 鬃(zˉong)
頰(jiaˊ) 摩挲(suoˉ) 處境(chu )
、啤⒔處煼蹲x
范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
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
我們現在來具體的看課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什么句式(設問句,引起讀者的好奇“什么經歷呢”,就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欲望)作者接著就告訴我們是什么經歷。?(為這種遼遠而驚慌。)這一段總括了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以及你(外來的旅人)對草原的感受(驚慌)?偲鹑。 板書:特點:遼遠而蒼茫 感受:驚慌 ——(總起)
B、分析3-6段
a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覺呢?現在請大家默讀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板書:對比
b 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里?(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瞇著,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 與城里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風景時,而這種風景,一樣的風景,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于是一時間無所適從,而他們在觀賞草原時又沒有改變原來的觀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們經驗的、打破他們觀賞習慣的草原風景與他們固守不變觀景方式產生了錯位,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久,后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時人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比如生病,與那里的人的思維發生沖突等等。這時,就要求這個人作出改變,去適應那里的習慣……類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板書:困惑。
這時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睂Σ菰,要用心去感受!安菰豢煽,只可感受!奔仁遣菰奶攸c,也是我們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態度——用心去感受。板書: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鄙n茫是草原人面對草原的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實際上是用心去體會草原。板書:蒼茫
C、分析7——8段
a齊讀這兩段
b提問: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草原的變化多端(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具體分析:草原是遼闊無邊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盡,而草原的變化多端,就使得我們無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點,所以“看不到”;因為變化多端,我們可以看到草原各種各樣的特點,所以“看不盡”。這是草原的又一特點。板書:看不到與看不盡
D、分析9——10段
a、“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眴我慌c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學生回答)
明確: “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币簿褪钦f,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安菥褪呛K瑯O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边@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板書:單一中呈現豐富
b、草原與大海一樣在單一中呈現豐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區別呢?(學生回答)
明確: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板書: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
c、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比較出大海與草原的異同點。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對比的手法,那么,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學生回答)(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板書:強化
分析:在這里,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婉轉而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在這一部分可以讓我們感覺:無論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是一個草原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F在我們在看到3——6,剛剛我們通過對對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個特點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們看草原應持的態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長在草原,與草原是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他們深深的了解草原熱愛草原,所以他們看草原是用心去看。這就是草原之子的對家鄉的細膩、柔情、深沉的愛。板書:情感: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E、分析11——12段
a、學生齊讀
b、“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這里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現在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回答)
明確: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板書:自由)我們可以在這里騎馬、摔跤……悠閑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說的“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庇芯湓捳f“有比較才有差距”人與闊大無邊的草原相比,自然就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負著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說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熬谷弧币辉~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量由”“局促”。(板書:局促)
這種局促反映在“外來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确治鲎髡邔Σ菰母星榧案形(13——15段)
、賹W生朗讀第13自然段
、13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學生回答)(對草原、對家鄉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
A、“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賞析
云杉在陽光的照射下,叢叢樹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動的,樹影也隨著小溪的流動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給人以載著、擁擠而來的感覺。作者的觀察細膩。大家回去可以試一試,是不是這種感覺。
B、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薄傲荫R”
分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它們的母親。雖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溫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多大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再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馬,實際上是作者的兩種不同的心境。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我(作者)的感染。
、鄯治14——15段
A、 草原是寧靜的,“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而作者此時能聽到的只有衣襟的飄響,這是唯一的聲音。“我扯住衣襟”,頓時,聲音停止,作者的思維在此時滑入了對人生的思考:(學生回答)(“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作品寫到這里就結束了。
B、 現在我們來一同思考“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边@里“善忘”是忘記什么?對未來的態度,如何在靜默中觀望。
分析: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凈的心。
靜默一詞始終貫穿全文,從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薄安豢煽,只可感受”等始終暗含著看草原應以用心去感受,這種感受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秉c明題旨
《靜默草原》練習題
收獲平臺
一、作者筆下的草原具有什么特點?請用課文原句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為什么說“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從課文中你讀出了作者對草原主要有什么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愿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的流水。……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边@兩個比喻句真切地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特殊感情。請你摹仿這種表達,寫兩個比喻句,表達你對家鄉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有人評價鮑爾吉?原野筆下的文字干凈、雅致、生動、平白如話,在簡樸中追求著深邃,在美的意境中蘊涵著哲理。請你從文中找出一個這樣的句子,談談你對這個句子所蘊含的哲理的理解。
《靜默草原》閱讀練習及答案
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繚望,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尋訪名山以及賞玩江南園林的人,都習慣于這樣的觀察:眼光的每一個投射處,都有新景物可觀,景隨步移。
然而草原沒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時候,總是瞇著眼睛。他們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間哪一樣東西,而是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
城里的人大睜著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腳下的草兒紛紛簇立,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相接。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
因而草原的風景具有了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
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有一點與海不同:觀海者多數站在岸邊,眼前與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與站在船上觀海的相異處在于,你可以接觸草原,撫摸、打滾兒甚至過夜,而海上則行不通。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是局促。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處境感最強烈。天,真如穹廬一樣籠罩大地,土地寬厚仁慈,起伏無際。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悲。
外來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在克什克騰,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我愿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當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著坐著或趴著合適時,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
草原上沒有樹,所以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但衣襟已被扯得飄展生響。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1. 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2分)
(1) 迥然不同:
(2) 摩挲:
2. 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最有特點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3. 在草原上,人有哪些感覺?為什么在草原上咆哮顯得可愛?(3分)
4. 如何理解“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是在靜默中觀望未來!边@句話?(3分)
5. 文中劃線句子,印證了寫草原的一首詩,請你寫出這首詩的題目并把它默寫下來 (4分)
答案:
)1. (1) 一點也不相同. (2) 撫摩.
2. 遼遠而蒼茫.
3. 自由感和局促感。因為草原廣闊無邊,人在草原中太渺小與微不足道。
4 “善忘”實際上是 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保一顆純凈的心。
《靜默草原》教案 篇8
一、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及其純樸、簡潔、深情、睿智、哲理性的語言風格
2、通過對比和人的感受來寫草原特點的寫法
3、學習欲揚先抑、層層遞進、卒章顯志的手法
技能目標:
1、訓練學生正確流利的有感情的誦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2、培養學生能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情感思路的能力
3、賞析蘊涵深意的句子的方法技巧
情感目標:
1、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以及作者對草原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2、讓學生在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感知中豐富情感體驗。
3、學習作者“善忘”與“靜默”的人生態度,陶冶性情。
二、重點難點:
1、通過對比和人的感受來寫草原特點的寫法
2、欲揚先抑、層層遞進、卒章顯志的手法
3、體會簡潔純樸語句中所蘊含的深厚情感及人生哲理
三、學法指導:
1、用草原歌曲創設意境,背誦《敕勒歌》導入新課,走進作者(提問練習一)
2、用“糾錯法”分組分段讀課文,鍛煉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讀書的能力(練習二)
3、用“小組互測法”強化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結合練習三)
4、用“小組討論法”梳理文章的層次結構、情感思路(結合練習四)
5、用“啟發式”研討探究解決文章的重點難點(結合練習五、六)
6、“小組交流式”完成本節寫作訓練題。(練習七)
四、研討下列問題:
文章為何以“靜默草原”為題?
五、品味下列句子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2、 “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3、 我愿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
4、“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六、寫作訓練:
展開聯想和想象,寫寫你心目中的草原印象,一百字左右。
參考題目:《夢中,我來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
七、學習反思與歸納小結:
蒙古民族素有“馬背民族”、“草原雄鷹”的稱譽,馬和詩歌是蒙古人的兩只翅膀。當我們想到蒙古人,當們想到蒙古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細膩柔情。
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 畫家朝戈 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靜默草原》教案 篇9
課題:靜默草原
課型:主讀課新授
上課日期:20xx-12-9
北辛中學
馬文
靜默草原
文本解讀
劍客壯心看遼遠
烈馬柔情思靜默
草原眺望景一樣,遼遠蒼茫人驚慌。
都市名山園林訪,景隨步移眼光忙。
蒙古牧人瞇眼看,想在眼里填蒼茫。
城人睜眼徒迷惑,草原可感不可看。
草兒簇立綠變色,看不到盡草原象。
相關課程標準
草原與海皆壯闊,單一草原豐富藏。
眼前有海身后岸,草原每點俱中心。
草原可觸可過夜,大海不可與親近。
自由局促因遼闊,自然偉大人渺小。
蹲下嚶泣顯可悲,揮拳咆哮顯可笑。
旅人草原事不宜,小溪樹影擁擠到。
愿像母牛唇觸水,想如烈馬面摩草。
草原無樹無風聲,扯住衣襟凝立想。
我同草原善忘者,靜默之中未來望。
蒙古后人寫草原,對比之中獨特篇。
壯美為主又柔美,靜默冥思哲理含。
童心化雪向深邃,詩意美麗在無言。
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理解“草原特點”、“獨特感受”,理解“靜默”的涵義。
教學目標
理解草原的特點。
理解草原人對草原的獨特感受。
品讀“靜默”的涵義。同學們對草原特點的理解。
評價任務
口頭評價同學們對“草原特點”的理解。 紙筆測試同學們對“獨特感受”的把握。 問卷調查同學們對“靜默”涵義的探討。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有關草原的古詩(邊塞詩),楚楚《草原散章》。
教師準備:視頻課件《天堂》、課件《鮑爾吉﹒原野》、課件《看草原》
課件薩克斯曲《回家》
教學過程
一、此曲有意無人傳,愿隨春風寄燕然——導入新課。
播放騰格爾《天堂》,談己感受,初識草原。
同學們的感受:
廣闊無邊接藍天,牛羊成群像白云。綠草如茵隨風動,縱馬馳騁多過癮。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教師引導:
廣闊無邊,蒼茫遼遠。是賞心悅目,是蕭索悲涼,各有所見。我們來看蒙古草原后人筆下的《靜默草原》
二、乾坤一劍無人識,夜夜光芒北斗殷——認識作者。
同學們借助資料,了解到: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人。代表作《掌心化雪》《不要和春天說話》《脫口而出》等,射雕后人,文采俊美。作品特色:雅潔睿智。他和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并稱“草原三劍客”。
三、劍客壯心看遼遠,烈馬柔情思靜默——品讀草原。
(一)天似穹廬籠四野,青草連天草如煙——領略壯美。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文章寫出了草原的什么特點?從文中找出例句。
學生討論,展示:
遼闊無邊。
例句:
生1:“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瞭望,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
生2:“腳下的草兒紛紛簇立,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相接。
草原的風景看不盡!
生3:“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生4:“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生5:“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所有的微不足道!
生6:“土地寬厚仁慈,起伏無際!
教師補充:
以下句子間接表現草原的遼闊無邊。
“你可以接觸草原,撫摸、打滾兒甚至過夜!
“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悲。”
“衣襟已被扯得飄展生響。”
(二)丹青妙處不可傳,輪扁斲輪如此用——品悟獨特。
請同學們再大聲朗讀課文,討論:
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那些感受?最有特點的句子有那些?
學生發言:
驚慌-----都是一樣的風景,沒有景隨步移。
蒼茫-----蒙古牧人前瞻時,總是瞇著眼睛。
困惑-----看不到。
自由-----看不盡,接觸草原,撫摸、打滾兒甚至過夜。
局促-----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可笑可悲。
柔情-----母牛口唇觸到流水,烈馬面頰摩挲草尖。
靜默-----有風也聽不到嘯聲。草原也是善忘者。
教師總結,出示課件:
外地人看草原:驚慌、困惑、自由、局促。 草原人看草原:
畫卷開時塞上云-----蒼茫之美-----只可感受。
芳心猶卷怯春寒-----哲理之美-----可笑可悲。
疏影橫斜水清淺-----詩意之美-----溪影清水。
無情未必真豪杰-----柔情之美-----母牛烈馬。
此中真意已忘言-----靜默之美-----無言想象。
。ㄈ┕沤裣げ恢煲猓挠徐`犀一點通——研析靜默。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找出體現草原“靜默”的句子,談談你理解的“靜默”。
學生找的句子如下:
生1:“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
生2:“腳下的草兒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相接!
生3;“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起伏無際!
生4:“草原上沒有樹飄展生響!
生5:L“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討論發言要點,師生總結:
草原“靜默”在遼遠而蒼茫,“靜默”在大地寬厚仁慈,“靜默”在草兒延伸天際,“靜默”在有風無聲,“靜默”在善忘,“靜默”在“只可感受”。
教師總結,出示課件(播放草原風景圖片配樂薩克斯曲《回家》,朗誦)
草原的“靜默”,只有草原人懂。草兒的默默延伸天際,大地無言的寬厚仁慈,遠方的小溪載著云山的樹影給我們悠遠寧靜之感,“疏影橫斜水清淺”,“天靜無風聲更干”。像母牛口唇觸到清淺流水、烈馬面頰摩挲草尖,是母愛般的溫柔,是戀人般的柔軟。
草原之美,美在無言,美在靜默,美在草原人在靜默中對于水草自由的想象、感受和享受。
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可相宜——拓展比較。
閱讀《靜默草原》與《草原散章》片段,比較其異同。
綠
腳下的草兒紛紛簇立,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相接。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
——《靜默草原》
草原上的草才是真正的草綠色。
不是都市工業污染的灰綠;不是鄉村農業污染的土綠;不是園林移來植去的生綠;也不是下過一千次水,褪過一百次色的舊綠。
那是一種靈醒的綠,每一個毛孔都會出油的綠,一種恣情率性、肆無忌憚的綠,一種看一眼就會讓人心旌搖蕩的綠,一種整個生命都躍躍欲試地要從綠色中掙脫出來的綠。
——《草原散章》
水
在克什克騰,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我愿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靜默草原》
小水雖小,但明凈如眸,周遭綠草如睫,正是“毛眼眼”的眼波盈盈流轉。小水喜歡臥著,薄薄的,但并不淺薄,蘊含一種說不盡的韻致。
小水生前棲息著的地方,曾經是牛羊口渴時的驚喜。它們曾在這水泊上照亮了自己的容顏,小水是多么溫柔地吻著牛羊粉色的嘴唇。
——《草原散章》
學生討論,發言展示:
《綠》
相同點:文筆優美,展現草綠的美麗怡人。
不同點:《靜默草原》還展現出綠在陽光下的美麗變幻,重在表現草原的遼遠。
《草原散章》以對比、擬人筆法展現草原綠的本性,充滿靈性,美麗動人。
《水》
相同點:詩意文筆,寫出水的清淺,潤澤草原生靈。
不同點:《靜默草原》重在比喻,展示我對草原的柔情。
《草原散章》重在擬人,展示小水的柔情靜美(及其生命的短暫)。
五、曲終收撥當心畫,惟有青青草色齊——總結全課:
劍客壯心看遼遠,烈馬柔情思靜默
蒙古后人寫草原,對比之中獨特篇。
壯美為主又柔美,靜默冥思哲理含。
童心化雪向深邃,詩意美麗在無言。
達標檢測:
聯系全文說說下列三句話表現了草原的什么特點?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是局促!
“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不成顯得可悲。”
哪些語句可明顯看出,作者是用草原人的眼光欣賞草原的?” 作者寫出了對草原怎樣獨特的感受?
布置作業:
棗莊的獨特美在于煤炭的樸實厚重與榴花的明艷激情,滕州的獨特美在于微山湖的明凈流韻與墨王的儒雅書香,臺兒莊的獨特美在于運河的古風今意與建筑的異域傳統。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樣風景異樣情。請同學們借鑒《靜默草原》,觀察思考家鄉風景,寫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寫出獨特感受。
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
劍客壯心看遼遠烈馬柔情思靜默
蒼茫壯美哲理深美
詩意柔美靜默涵美
教后反思:
教學亮點:
1.深入分析出“草原人看草原的獨特感受:蒼茫之美、哲理之美、詩意之美、柔情之美、靜默之美”。
2.引導同學們品悟了草原的原性美,美在無言,美在自由的想象和感受,美在靜默。
《靜默草原》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文本的學習,領略散文優美的文字魅力,積累對散文這一文體的審美體驗。
2、體會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勵同學親近大自然,體悟自然景物的美感,豐富情感體驗,凈化心靈世界。
二、教學難點
1、對沒有真正體會過草原的同學,僅從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難的。
2、對初二學生而言,散文是記敘文中比較新的文體,鑒賞比較有難度。
三、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蘊含深義的.語句,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能力,從中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方法
圖片展示法--師生交流互動法--提問法--課文分析法--講授法
五、教學課時:
1課時
六、預習要求
1、通過,掌握生字詞的讀音、意義。
2、通讀課文,在各段落之前標上序號,并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3、有條件的情況下,課前通過查找一些圖片圖像,從而對草原這一自然景觀有更直觀的印象。
七、教學過程
1、以上節課學過的《刺勒歌》導入,全班齊聲背誦。
2、導入課文后,抽查預習情況,請同學到講臺上為生字詞注音,解釋文中的生詞意義。
3、進入課文講解環節,提問同學對文章的閱讀體驗,鼓勵同學自主發言。
4、同學發言完畢后,老師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師生相互交流對課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課文,選取重點句段講解。
A.從“遼遠”、“蒼茫”“困惑”這幾個詞語歸納出“看不到”這個特點,第七段歸納出“看不盡”這個特點。
B.“看不到”“看不盡”--單一,但是單一中的豐富體現在哪里呢?在與海的對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觸,撫摸,打滾兒,過夜等)。
C.重點段,第11自然段,結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壯闊,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沒有拘束,也就沒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無措--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感覺。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顯得那樣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為什么作者要說愿意像“母!焙汀傲荫R”一樣,溫柔和剛烈的對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懷抱中。草原可以給人感受到寬容溫柔的一面,也可以體會殘酷堅硬的一面--豐富人的性情。
E.最后兩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華至內心情感。
F.總結,作者對草原懷有什么樣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熱愛,像兒女對母親的那種熱愛和仰慕。
找出文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賞感覺;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覺;草原和大海的對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對比;母牛和烈馬的對比;草原與人的對比。
6、理解完課文,請同學分組分段把整篇課文朗讀一遍。之后,檢查同學背誦情況,請兩位同學背誦第11自然段。
7.結束課文,布置課后作業和下節課預習任務。
八、板書(部分):
靜默草原
草原的特點:
遼遠、蒼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際--看不盡
單一(單純)--豐富(包容性)
相關對比:
壯闊無邊 --無拘束、自由
局促、無措--不自由
母牛--烈馬
草原與人
《靜默草原》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這篇文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充分發揮其審美體驗的能動性。
2、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品質的培養。
3、在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感知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
4、鼓勵學生養成觀察,分析,思考客觀世界的良好習慣,培養一定的景色寫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一些難字的讀音和難詞組的意思
2、草原的特點,魅力的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
3、對作者蘊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體驗。
4、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靈感,應用到日后的作文教學中。
三,教學方法:
以課文為文本,通過“講授法”的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兼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領悟作者的真正內蘊。
四,教學時數:1課時。
五,預習要求:
1、了解有關草原方面的知識。
2、掌握一些字的音和一些詞的意思,
3、熟讀全文,并能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六,教學過程和內容:
1、導入新課:
引入:先一塊來再背誦一下《敕勒歌》……
肯定:同學們都背的很不錯!請同學們觀關于看草原風光的小電影(一段五分鐘左右的草原風光),請一些同學來告訴我,自己所了解的草原又是怎樣的?
明確:(同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概括起來,有的是談草原的表面景象的感受;有的是從媒體的渠道,來理解自己的感知的。有的是從生命的層面加以理解……
引入:今天我們來一塊走進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一感受他的眼里的草原,以及從草原所獲得的一些深層的蘊義。(并略帶介紹作者和寫作的背景,說明鮑爾吉·原野,歌手騰格爾和畫家朝戈三人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
七、講授新課:
檢查預習情況:
、耪垖W生上臺給生字詞注音:
前瞻 簇立 迥然 穹廬 長鬃披散 摩挲
、普簟⒄郑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
⑶解釋生詞:
、偾罢埃合蚯胺降倪h處看;引申:向將來看。
、诖亓ⅲ壕奂啥训赝α⒅话闶怯糜诨ú莸润w型較小的植物。
、坼娜唬盒稳莶畹煤苓h。
④穹廬:借指天空。
、菽﹃河檬謸崮。
明確:念完生字和了解了一些的意思;貧w文本。從標題,說明作者筆下的草原側重的是“靜默”,而不是喧鬧的,明確喧鬧也是合理的。關鍵在于個人的感受體會。
引入:“靜默”在文中體現在那些方面,為何說草原是靜默的,讓同學們回答。
總結:肯定,總結一下。草原是遼遠的蒼茫的。一個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們以前根本沒悟出的哲理。這時的草原是靜的,也就是作者所說“靜默”的。沒有受到世俗的侵擾。所以,人,也必將是“靜默”的。也是個“善忘者”。與《敕勒歌》相比,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有何特點?
明確:本文景物描寫較少了,更側重于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問:作者的情感訴求。在文中是怎樣抒發的?用了什么手法?(生: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
引入: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好對比手法體現在哪里?有哪幾組?讓同學討論回答。
《靜默草原》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勵同學親近大自然,體悟自然景物的美感,豐富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
●教學難點
1、對沒有真正體會過草原的同學,僅從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難的。
3、作者蘊藏在草原景色中的情感及對人生的思考。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蘊含深義的語句,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能力,從中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問答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檢查預習情況:
、耪垖W生給生字詞注音:
前瞻簇立迥然穹廬長鬃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摩挲(suō)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頻騰格爾《天堂》。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群/還有你姑娘/這是我的家/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天堂》)
提問:
①你從歌曲中聽到草原上哪些獨特的事物?
、趶倪@首蒙古長調中,你感受到歌者怎樣的情感?
點撥:騰格爾,來自大草原,自幼就生活在這歌與草的海洋里。他的歌聲飄逸、寬廣、豪爽、粗獷,充滿了對土地的熱愛,對生命的誠懇。一聽到他的歌,人們就會想起藍天、白云、草原、雄鷹。這就是騰格爾,一個唱出蒙古人性格的藝術家。
蒙古長調,是唱給天空的,藍天有多高,他們的調子就有多高;蒙古長調,是唱給大地的,土地有多遼闊,他們的尾音就有多悠長。啊!蒙古長調太長、太自由,沒有什么容納的下它,只能交給天空和草原。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原野放歌”之《靜默草原》》作者:鮑爾吉.原野。
。ò鍟n題及作者)(播放視頻:草原赤子)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958年出生,遼寧省公安廳專業作家。與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鮑爾吉·原野的作品豪放、幽默、雅潔、細膩。他毫無困難地把這些因素融合,從容寧靜、自領風騷。但最鮮明的,是他筆下傾心描寫人間的美善。鮑爾吉·原野是國內讀者最多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多次獲得國內大獎,并連續三年被內地和海外評為“90年代中國十大散文家”。
二、整體感知
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思考:
、倏傆[全文,作者眼里的草原有哪些特點?
、谧髡哒f“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從文中找出人在草原上的感受的語句。
、圩髡邔Σ菰性鯓拥那楦校
明確:①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
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诟惺埽喝穗y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悲
(板書結構提綱。要求學生填空,未完成的空留給下面解決)
三、探究揣摩
1、老師播放電視散文,要求學生注意表達獨特、深邃的句子或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c撥:什么是獨特: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獨特?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是獨特?人云亦云,鸚鵡學舌是獨特?獨特表現在①比較,和別人不同的個性;②新辟的,別人沒有的首創。)
2、分析1-6段
作者在說明草原特點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里?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瞇著,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與城里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看到一樣的風景時,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于是無所適從,難以適應,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久,后來到了另一個地方,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
蒙古人“瞇著眼睛,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你在什么情況下瞇著眼睛?這不是外在刺激的反應,而是內心激發的情感。享受草原,陶醉其中。這里,已經可以看出作者對草原的感情是——喜愛,欣賞。
3、分析7—10段
、傥闹姓f,“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眴我慌c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
明確:“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薄安菥褪呛K,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币簿褪钦f,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斑@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一望無際的綠!安菥褪呛K瑯O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色中的淡藍。”“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边@就是草原的豐富。
、诘10段為什么寫大海?
對比。寫出對草原的熱愛。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
分析:如果作者一直生活在草原,沒有見過大海,我們會說他對草原的認識是片面的,狹隘的,因為缺少參照物?墒亲髡吣兀坑羞^海上觀景的體驗,無論怎么比,大海都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就是一個蒙古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
4、分析11—12段
①學生齊讀。
、谠鯓永斫狻白杂伞迸c“不自由”?
(層次,強調后者。)(“拐杖”、“人文背景”具體指什么?有什么作用?)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這里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
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我們可以在這里騎馬、摔跤、放聲歌唱……悠閑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說的“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拐杖有什么用途的?“人文背景”具體指什么?人背負著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拐杖”、“人文背景”,有了這些,別人對你也就尊敬、羨慕,人有時就會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有個成語叫“人定勝天”,什么意思呢?它強調人征服自然的勇氣和魄力。但是在草原上,人失去了一切依靠,顯示自己威力的咆哮,就是自不量力?奁荒茏C明自己的卑微渺小。于是人就會局促不安。
這種局促在“外來的旅人”身上怎么表現呢?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5、分析作者對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同學們,咆哮哭泣顯得可笑可悲,作者怎樣表達自己的情感呢?朗讀第13自然段,回答問題。
①咆哮哭泣顯得可笑可悲,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呢?(比作“母!、“烈馬”)
、谌绾卫斫庾髡邔⒆约罕葹椤澳概!、“烈馬”?
烈馬牛羊是草原的象征,是蒙古人最為親密的伙伴,只有這樣最原始、最質樸的方式才能表現出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母牛品嘗流水,這是一種溫柔的愛,烈馬暴躁,摩挲草尖時,卻是那樣的溫順,這是一種熱烈的愛。
《靜默草原》教案 篇13
知識目標:
1、識記生字詞的音、形、義。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和想象手法描寫草原遼闊的特點
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熱愛家鄉的感情和本文包含的深刻哲理。
能力目標:
迅速理清課文思路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運用對比和想象手法描寫草原遼闊的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方法:
“兵教兵、將教將”的洋思教學法。
課 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無邊無際的大草原是內蒙古作家鮑爾吉·原野的家鄉,他對草原充滿了熱愛。今天讓我們和他一起走進草原,領略草原美麗的風光吧。
朗讀課文,每位學生讀一段,教師進行評點。
一、出示學習目標(一)(時間10分鐘)
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以下問題。
1、交流鮑爾吉·原野的主要作品。
2、查工具書,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劃線詞語。
迥然不同 咆哮 云杉 長鬃 摩挲
瞭望 遼遠 冥想
二、劃分課文段落層次,總結段落大意。
1—6自然段將都市人與草原人觀察景物的特點與方法作對比,得出草原的景物特點:景隨步移,遼闊得讓人瞇起眼睛。
7—10自然段 寫草原的草給人的感受。
13—15自然段寫作者的感受。)
三、出示學習目標(二)(時間10分鐘)
閱讀課文1—10自然段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以下問題。
1、最能體現草原特點的句子。
(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
2、草原的草有什么特點?
(單一色的綠,在陽光下幻化出多種色調。)
3、與航海者相比,草原與海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
(相同點:壯闊,單一中呈現豐富。不同點:可以接觸)
4、為什么“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自由感,第二個感覺不自由
(自由主要突出草原的遼闊與偉大,不自由是指感覺到自己的渺小)
四、出示目標(三)(5分鐘)
讀課文13—15自然段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以下問題。
1、作者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馬?
(表現作者對草原對家鄉深深的熱愛。)
2、你怎樣理解“草原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是一種灑脫的心態,對金錢榮譽和地位毫不計較,對人生坦然自若,毫不張揚,永遠保持一顆純凈的心。)
小結:作者從小在草原上長大,草原遼遠蒼茫的美景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的人生態度非常灑脫,在他的作品中洋溢著對家鄉深深的熱愛。
五、當堂檢測(15分鐘)
1、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迥然不同 咆哮 摩挲 摩挲 冥想
2、作者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馬?
3、你怎樣理解“草原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本課目標設置明確,在朗讀中感悟草原與城市、大海的不同,學生領悟到了作者對草原對家鄉的感情。課堂氣氛很活躍,書聲瑯瑯,當堂檢測效果很好,但學生對本文的哲理不容易理解,需要老師結合草原的環境加以點撥。
《靜默草原》教案 篇14
一、引言:(圖片欣賞),說感悟。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二、認定學習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字詞。
2、熟讀課文,勾畫最能表現草原特點以及作者獨特感受的詞句。
3、研讀課文,具體談談你對草原特點及作者獨特感受的理解。
4、品讀課文,說說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的手法來表達自己對草原獨特感受的。
三、引導自主學習:
(一)課前預習:
1、朗讀課文,完成預習任務四項(字詞、作家作品、文章大意、勾畫關鍵句、閱讀疑問)。
2、我不認識的詞語:
3、閱讀過程中的問題:
(二)課堂學習:
1、預習檢查:
注音:
1)鮑( ) 前瞻 ( ) 簇( )立 迥( )然不同 摩挲( ) 面頰( ) 長鬃( ) 翡( )翠 嚶( )衣襟( )咆( ) 哮( ) 冥( ) 想
2)根據課文補充完整下列詞語。
景隨( )移 ( )然不同 ( )不足道寬厚( )慈 起伏無( ) 凝立( )想
3)文常填空: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 )作家。著有《 》、《 》、《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他的文字如野馬破陣,云過山峰。方家評論說:豪放、幽默、睿智、雅潔、細膩,皆是鮑爾吉·原野作品的特色。草原三劍客,他們是歌手( )、美術家朝戈和鮑爾吉·原野。
反饋,評價,明確: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來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百變人生》、《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 他的文字如野馬破陣,云過山峰。方家評論說:豪放、幽默、睿智、雅潔、細膩,皆是鮑爾吉·原野作品的特色。
2、合作探究:
朗讀課文:
個別讀——自由讀——師范讀
邊讀邊畫:畫出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對草原的感受的句子。
小組合作,分工。小組交流、反饋。明確:
草原特點:
、龠|遠而蒼茫
、诳床坏脚c看不盡
、墼趩我恢谐尸F豐富
、懿菰瓫]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菘梢越佑|
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1)遼遠而蒼茫。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2)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3)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是局促。
(4)具備了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
(5)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
渺小與微不足道。
(6)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研讀課文:
讀第11段思考齊:
1、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小組合作,分工——單數組完成問題1,雙數組完成問題2,小組交流、反饋。
明確:
1、因為壯闊,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沒有拘束,也就沒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無措。
2、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顯得那樣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草原的博大。
品讀課文:
文章為了表現草原的特點和自己的感受,多處運用了對比手法,找出文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和同學探討一下他們的作用。
小組合作,分工——單數組完成問題1,雙數組完成問題2,小組交流、反饋。
明確:
對比:
1、都市景色和草原景色的對比 ,表現了草原:遼遠而蒼茫
2、草原和大海的對比:
大海:觀者在岸邊,景色受到限制
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草原的內涵更富有直觀性
3、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引入作者的感受:“城里的人大睜眼睛看草原”城市人是在“ 尋找”草原 ,牧人,卻是在“ 享受 ”草原。
四、精講點撥:
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1、整體感悟,把握景物的特征。
2、細讀課文,勾畫關鍵描寫句,細心品味名詞(景觀意象)、動詞、形容詞(景物特征)的妙處。
3、發揮想象,描述景物,體驗感悟。
4、勾畫抒情議論句,結合作品創作緣由及作家經歷,體會作者賦予作品的思想感情。
景象——意象——意境
五、達標測評:
1、每組有一個讀音不正確,你能找到嗎?
(1)穹廬(qióng) 局促(cù) 瞭望(liáo)
(2)前瞻(zhān) 面頰(xiá) 渺小(miǎo)
(3)簇立(chù) 迥然(jiǒng)翡翠(fěi)
2、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有關草的古詩詞或成語,說出來,和大家交流。(明確)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明月樓高誰獨倚,君憂天下芳草青。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凄凄鸚鵡洲
六、總結提升:
1、抒情散文的閱讀方法
2、草原的特點和“我”的感受
《靜默草原》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并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
2、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學習并掌握“對比”的修辭手法。
4、通過本課的學習,并比較《敕勒歌》,嘗試探究散文與詩歌的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講讀法提問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具:
幻燈片
預習內容和要求:查詢生字詞。
熟讀課文,以2——5句話來表達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真實感受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復習舊課:
1、背誦《敕勒歌》
2、提問:《敕勒歌》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怎樣的草原風景畫?(蒼茫遼闊)
二、檢查預習,同時導入新課: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為我們展示了草原的蒼茫與遼闊,氣勢雄渾奔放。同樣的蒼茫與遼闊,在鮑吉爾·原野的散文《靜默草原》中又是怎樣表現呢?它與《敕勒歌》在風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們要通過對《靜默草原》的欣賞,從中感受散文在抒發情感時所散發的別樣風情。
2、提問檢查預習第2項:談談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體會(按:實際授課時,注重學生的體會,加強互動,總結學生的體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體會在講課中或增或刪一些內容。)
(確定:文章總體風格:細膩、柔情、深沉、睿智)
三、學習新課:
1、作者介紹:
、女攤兿氲矫晒湃,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畫家朝戈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苹脽簦乎U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注:鮑吉爾·原野成吉思汗后人,鮑吉爾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譯為孛兒只斤,原野為漢文名字,蒙古名為“茫萊巴特”)
、且陨鲜菍ψ髡叩暮唵谓榻B。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為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臺吉父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幻燈:“與友人交往像花牛犢一樣溫順,與親人交往像黑牛犢一樣溫順,與兄弟交往像黃牛犢一樣溫順!薄屏迹隼习傩諟仨樀呐。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遠保持一顆純真的心。
“平川之臺,告訴我們水源在那里,崎嶇之地告訴我們道路在哪里。”——要尋找智慧
“與敵人對陣要像海青鷹(獵鷹)一樣勇猛”——《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詩人安謐
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2、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⑴、生字詞
鮑(bˋao)檔(dˋang)簇(cˋu)立迥(jiˇong)然咆哮(pˊao xiˋao)鬃(zˉong)
頰(jiaˊ)摩挲(suoˉ)處境(chu )
⑵、教師范讀
范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學生回答)
、、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
我們現在來具體的看課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什么句式(設問句,引起讀者的好奇“什么經歷呢”,就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欲望)作者接著就告訴我們是什么經歷。?(為這種遼遠而驚慌。)這一段總括了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以及你(外來的旅人)對草原的感受(驚慌)?偲鹑摹0鍟禾攸c:遼遠而蒼茫感受:驚慌——(總起)
B、分析3-6段
a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覺呢?現在請大家默讀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板書:對比
b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里?(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瞇著,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與城里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風景時,而這種風景,一樣的風景,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于是一時間無所適從,而他們在觀賞草原時又沒有改變原來的觀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們經驗的、打破他們觀賞習慣的草原風景與他們固守不變觀景方式產生了錯位,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久,后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時人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比如生病,與那里的人的思維發生沖突等等。這時,就要求這個人作出改變,去適應那里的習慣……類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板書:困惑。
這時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對草原,要用心去感受!安菰豢煽,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點,也是我們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態度——用心去感受。板書: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鄙n茫是草原人面對草原的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實際上是用心去體會草原。板書:蒼茫
C、分析7——8段
a齊讀這兩段
b提問: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草原的變化多端(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具體分析:草原是遼闊無邊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盡,而草原的變化多端,就使得我們無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點,所以“看不到”,因為變化多端,我們可以看到草原各種各樣的特點,所以“看不盡”。這是草原的又一特點。板書:看不到與看不盡
D、分析9——10段
a、“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眴我慌c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學生回答)
明確:“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薄安菥褪呛K,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币簿褪钦f,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斑@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安菥褪呛K瑯O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薄霸谶B綿不斷中顯示壯闊!边@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板書:單一中呈現豐富
b、草原與大海一樣在單一中呈現豐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區別呢?(學生回答)
明確: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板書: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
c、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比較出大海與草原的異同點。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對比的手法,那么,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學生回答)(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板書:強化
分析:在這里,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婉轉而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在這一部分可以讓我們感覺:無論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是一個草原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F在我們在看到3——6,剛剛我們通過對對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個特點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們看草原應持的態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長在草原,與草原是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他們深深的了解草原熱愛草原,所以他們看草原是用心去看。這就是草原之子的對家鄉的細膩、柔情、深沉的愛。板書:情感: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E、分析11——12段
a、學生齊讀
b、“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這里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現在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回答)
明確: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板書:自由)我們可以在這里騎馬、摔跤……悠閑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說的“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庇芯湓捳f“有比較才有差距”人與闊大無邊的草原相比,自然就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負著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說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熬谷弧币辉~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量由”“局促”。(板書:局促)
這種局促反映在“外來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确治鲎髡邔Σ菰母星榧案形(13——15段)
、賹W生朗讀第13自然段
、13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學生回答)(對草原、對家鄉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
A、“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賞析
云杉在陽光的照射下,叢叢樹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動的,樹影也隨著小溪的流動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給人以載著、擁擠而來的感覺。作者的觀察細膩。大家回去可以試一試,是不是這種感覺。
B、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牛”“烈馬”
分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它們的母親。雖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溫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多大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再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馬,實際上是作者的兩種不同的心境。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我(作者)的感染。
、鄯治14——15段
A、草原是寧靜的,“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而作者此時能聽到的只有衣襟的飄響,這是唯一的聲音!拔页蹲∫陆蟆,頓時,聲音停止,作者的思維在此時滑入了對人生的思考:(學生回答)(“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作品寫到這里就結束了。
B、現在我們來一同思考“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边@里“善忘”是忘記什么?對未來的態度,如何在靜默中觀望。
分析: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凈的心。
靜默一詞始終貫穿全文,從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薄安豢煽矗豢筛惺堋钡仁冀K暗含著看草原應以用心去感受,這種感受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秉c明題旨
板書:題旨:靜默
四、小結:
今天我們一同欣賞了原野的《靜》,領略了原野筆下的獨特的草原風景,感受了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和深沉的愛,以及草原給予作者的對人生的感悟。現在我們來一同比較,同樣以草原為題材的《敕勒歌》與《靜默草原》在情感表達、結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明確:《敕勒歌》氣勢雄渾奔放,表達凝練跳躍,富有節奏韻律感
《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五、布置作業:
背誦11段,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