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草原》教案(精選4篇)
《靜默草原》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對文本的學習,領略散文優美的文字魅力,積累對散文這一文體的審美體驗。
2、體會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對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勵同學親近大自然,體悟自然景物的美感,豐富情感體驗,凈化心靈世界。
二、教學難點
1、對沒有真正體會過草原的同學,僅從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難的。
2、對初二學生而言,散文是記敘文中比較新的文體,鑒賞比較有難度。
三、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蘊含深義的語句,理解作者對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審美能力,從中獲取美好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方法
圖片展示法——師生交流互動法——提問法——課文分析法——講授法
五、教學課時:1課時
六、預習要求
1、通過查字典,掌握生字詞的讀音、意義。
2、通讀課文,在各段落之前標上序號,并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3、有條件的情況下,課前通過查找一些圖片圖像,從而對草原這一自然景觀有更直觀的印象。
七、教學過程
1、以上節課學過的《刺勒歌》導入,全班齊聲背誦。
2、導入課文后,抽查預習情況,請同學到講臺上為生字詞注音,解釋文中的生詞意義。
3、進入課文講解環節,提問同學對文章的閱讀體驗,鼓勵同學自主發言。
4、同學發言完畢后,老師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師生相互交流對課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課文,選取重點句段講解。
a.從“遼遠”、“蒼茫”“困惑”這幾個詞語歸納出“看不到”這個特點,第七段歸納出“看不盡”這個特點。
b.“看不到”“看不盡”——單一,但是單一中的豐富體現在哪里呢?在與海的對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觸,撫摸,打滾兒,過夜等)。
c.重點段,第11自然段,結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壯闊,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沒有拘束,也就沒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無措——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感覺。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顯得那樣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為什么作者要說愿意像“母牛”和“烈馬”一樣,溫柔和剛烈的對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懷抱中。草原可以給人感受到寬容溫柔的一面,也可以體會殘酷堅硬的一面——豐富人的性情。
e.最后兩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華至內心情感。
f.總結,作者對草原懷有什么樣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熱愛,像兒女對母親的那種熱愛和仰慕。
找出文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賞感覺;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覺;草原和大海的對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對比;母牛和烈馬的對比;草原與人的對比。
6、理解完課文,請同學分組分段把整篇課文朗讀一遍。之后,檢查同學背誦情況,請兩位同學背誦第11自然段。
7.結束課文,布置課后作業和下節課預習任務。
八、板書(部分):
靜默草原
草原的特點:
遼遠、蒼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際——看不盡
單一(單純)——豐富(包容性)
相關對比:
壯闊無邊 ——無拘束、自由
局促、無措——不自由
母牛——烈馬
草原與人
上一篇:《敕勒歌》教案4
下一篇:《靜默草原》教案2
《靜默草原》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這篇文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充分發揮其審美體驗的能動性。
2、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品質的培養。
3、在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感知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
4、鼓勵學生養成觀察,分析,思考客觀世界的良好習慣,培養一定的景色寫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一些難字的讀音和難詞組的意思
2、草原的特點,魅力的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
3、對作者蘊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體驗。
4、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靈感,應用到日后的作文教學中。
三,教學方法:
以課文為文本,通過“講授法”的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兼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領悟作者的真正內蘊。
四,教學時數:1課時。
五,預習要求:
1、了解有關草原方面的知識。
2、掌握一些字的音和一些詞的意思,
3、熟讀全文,并能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六,教學過程和內容:
1、導入新課:
引入:先一塊來再背誦一下《敕勒歌》……
肯定:同學們都背的很不錯!請同學們觀關于看草原風光的小電影(一段五分鐘左右的草原風光),請一些同學來告訴我,自己所了解的草原又是怎樣的?
明確:(同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概括起來,有的是談草原的表面景象的感受;有的是從媒體的渠道,來理解自己的感知的。有的是從生命的層面加以理解……
引入:今天我們來一塊走進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一感受他的眼里的草原,以及從草原所獲得的一些深層的蘊義。(并略帶介紹作者和寫作的背景,說明鮑爾吉·原野,歌手騰格爾和畫家朝戈三人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
二、講授新課:
檢查預習情況:
⑴請學生上臺給生字詞注音:
前瞻 簇立 迥然 穹廬 長鬃披散 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
⑶解釋生詞:
①前瞻:向前方的遠處看;引申:向將來看。
②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著,一般是用于花草等體型較小的植物。
③迥然:形容差得很遠。
④穹廬:借指天空。
⑤摩挲:用手撫摩。
明確:念完生字和了解了一些的意思。回歸文本。從標題,說明作者筆下的草原側重的是“靜默”,而不是喧鬧的,明確喧鬧也是合理的。關鍵在于個人的感受體會。
引入:“靜默”在文中體現在那些方面,為何說草原是靜默的,讓同學們回答。
總結:肯定,總結一下。草原是遼遠的蒼茫的。一個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們以前根本沒悟出的哲理。這時的草原是靜的,也就是作者所說“靜默”的。沒有受到世俗的侵擾。所以,人,也必將是“靜默”的。也是個“善忘者”。與《敕勒歌》相比,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有何特點?
明確:本文景物描寫較少了,更側重于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問:作者的情感訴求。在文中是怎樣抒發的?用了什么手法?(生: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
引入: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好對比手法體現在哪里?有哪幾組?讓同學討論回答。
總結:都市,名山園林:緊隨步移 牧人:眼里裝填著蒼茫
草原,遼遠而蒼茫 城市人:困惑
海:觀者在岸邊,景色受到限制
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
文中共用了四種景色和草原進行對比:都市、名山、園林、大海大海與草原是很相似的,遼闊蒼茫。大海,感覺大多是胸襟。草原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只要進入草原,你就是中心。說明草原的內涵更富有直觀性。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則要引入作者的感受。城市人是在“尋找”草原 。如文中所講的“城里的人大睜眼睛看草原”,牧人,卻是在“享受”草原,如文中所講的“總是瞇著眼睛”。所以說,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卻裝滿了 “蒼茫”。
引入:草原具體給作者怎樣的感受。(讓同學們思考一會兒,提問一些同學)。
總結: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易讓人覺得沒安全感,有種被遺忘的,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與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引出文中的“自由”指的是什么?“不自由”又是什么呢?讓(同學們思考一下,提問一些同學。)
引入:一個新景點進入視野時,我們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呢?舒適愜意,欣然之感。
總結:“自由”是相對于景光的,景光,可以給人自由的感受。但“人”,是復雜的動物,在自由的環境里,未必就是自由的,文中的作者就是如此的,他,在“自由”之后又感到“不自由”,分析:這種不自由實際上,就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里沒有依靠,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在廣闊的大環境里,所以,覺得自己的生命的那么地渺小那么地“微不足道”。
引入:對草原的感受。已大致梳理了。作者的感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他對草原的情感,又將是怎樣的呢?一起朗誦課文的第13自然段。(“在克什克騰,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我愿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當我在草原上,不知站著坐著或趴著合適時,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課文內容。
問:“母牛”和“烈馬”兩個反差的意象。 母牛,讓人想到什么?
總結:那老師概括一下,用“母牛”這意象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溫柔之愛,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愛,易讓人想起“母親”的意象。而“烈馬”卻正好與“母牛”相反。火熱的愛,不顧一切的愛,甚至有點野蠻的愛。
引入:有了這樣迥然不同的感情,情感的源頭是什么?映射出的人生態度是什么?(讓同學們思考,過會兒問一些同學。)
明確:(肯定同學們的回答。)作者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善忘”的豁達。由于作者是沉穩的,不喜張揚的。所以,在他的眼里,草原也必然是“靜默”的,不是通常所說的“喧鬧”的。
三、小結:
理順這篇文章,這篇是抒情性散文,很獨特的,情感的流露是不動聲色的。不同一般的寫草原的“喧鬧”。更多的是在抒情感。文章的結構,從草原特點到作者的感受,到作者對草原的情感,再到作者的人生觀、態度。
四、知識延伸:
讓同學們日后,在寫作時。認真而細致地觀察景物,抒發內心的情感。布置一篇小作文:描寫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物,表達一定的情感,特別是能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作業要求:1細致描寫,抒發真情。2體裁、內容、字數不限,3下下節課交)
[附]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
鮑爾吉·原野
一、正音、正字: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
二、解釋生詞:
前瞻:向前方的遠處看;向將來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著
迥然:形容差得很遠
穹廬:借指天空
摩挲:用手撫摩
三、內容分析
1、特點:遼遠 蒼茫
2、感受:“自由”又“不自由”
3、情感:母牛——品嘗清水——溫柔的愛
烈馬——摩挲草尖——熱烈的愛
4、態度:善忘———豁達 坦然
靜默——沉穩 不張揚
上一篇:《靜默草原》教案1
下一篇:《靜默草原》教案3
《靜默草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概括草原的特點,并品味作者筆下草原的獨特魅力
2、體會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學習并掌握“對比”的修辭手法。
4、通過本課的學習,并比較《敕勒歌》,嘗試探究散文與詩歌的不同。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講讀法提問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具:幻燈片
預習內容和要求:查詢生字詞。
熟讀課文,以2——5句話來表達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真實感受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復習舊課:
1、背誦《敕勒歌》
2、提問:《敕勒歌》為我們展示了一副怎樣的草原風景畫?(蒼茫遼闊)
二、檢查預習,同時導入新課: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為我們展示了草原的蒼茫與遼闊,氣勢雄渾奔放。同樣的蒼茫與遼闊,在鮑吉爾·原野的散文《靜默草原》中又是怎樣表現呢?它與《敕勒歌》在風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們要通過對《靜默草原》的欣賞,從中感受散文在抒發情感時所散發的別樣風情。
2、提問檢查預習第2項:談談自己在閱讀文章時的體會(按:實際授課時,注重學生的體會,加強互動,總結學生的體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體會在講課中或增或刪一些內容。)
(確定:文章總體風格:細膩、柔情、深沉、睿智)
三、學習新課
1、 作者介紹:
⑴當們想到蒙古人,給我們的第一個感覺?(豪放爽朗粗獷……)
然而在這篇散文中讓我們感覺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細膩柔情。在我國當今文藝界就有三個人以他們的細膩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們就是草原三劍客:歌手騰格爾 畫家朝戈 以及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鮑吉爾原野。他們三人在創作中都充滿了細膩與柔情,他們對自己的故鄉和民族念念不忘,他們的個性謙遜低調,本色質樸。
⑵ 幻燈: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注:鮑吉爾·原野 成吉思汗后人,鮑吉爾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譯為孛兒只斤,原野為漢文名字,蒙古名為“茫萊巴特”)
⑶ 以上是對作者的簡單介紹。
除了作家身份,他還是一名人民警察,作為一個生長在蒙古的警察,卻有如此的細膩柔情,在他的成長中,有兩個人對他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曾祖母——尊貴的臺吉父人和他的老師——詩人安謐
幻燈: “與友人交往像花牛犢一樣溫順;與親人交往像黑牛犢一樣溫順;與兄弟交往像黃牛犢一樣溫順。”——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溫順的牛犢。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遠保持一顆純真的心。
“平川之臺,告訴我們水源在那里;崎嶇之地告訴我們道路在哪里。”——要尋找智慧
“與敵人對陣要像海青鷹(獵鷹)一樣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愛人民,愛土地,你要聽人民的聲音,你要聽土地的聲音。”——詩人安謐
正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原野面對種種環境,始終能保持一顆純真而善良的心,他用這顆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間,感受他的草原,這種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種種特點:優美雅潔細膩豪放睿智等等
2、 分析課文
現在讓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走進原野的《靜默草原》
⑴、生字詞
鮑(bˋao) 檔(dˋang) 簇(cˋu)立 迥(jiˇong)然 咆哮(pˊao xiˋao) 鬃(zˉong)
頰(jiaˊ) 摩挲(suoˉ) 處境(chu )
⑵、教師范讀
范讀過程中,學生找出文章描寫草原特點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對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點及文章所表達的對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寫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學生回答)
特點:遼遠而蒼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與看不盡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觸
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感受: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因而困惑。
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②、具體分析草原特點以及人們對草原感受
我們現在來具體的看課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話,是什么句式(設問句,引起讀者的好奇“什么經歷呢”,就有了繼續讀下去的欲望)作者接著就告訴我們是什么經歷。?(為這種遼遠而驚慌。)這一段總括了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以及你(外來的旅人)對草原的感受(驚慌)。總起全文。 板書:特點:遼遠而蒼茫 感受:驚慌 ——(總起)
b、分析3-6段
a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覺呢?現在請大家默讀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板書:對比
b 這一修辭手法具體表現在哪里?(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的景觀(一樣的風景)與他處的風景(處處是景,景隨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瞇著,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 與城里人看草原風景的方式(大睜,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為習慣了處處是景,景隨步移,所以當他們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風景時,而這種風景,一樣的風景,打破了他們的日常觀賞習慣,于是一時間無所適從,而他們在觀賞草原時又沒有改變原來的觀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們經驗的、打破他們觀賞習慣的草原風景與他們固守不變觀景方式產生了錯位,就如同我們常說的“水土不服”。我們在一個地方生活了很久,后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時人總是會產生許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比如生病,與那里的人的思維發生沖突等等。這時,就要求這個人作出改變,去適應那里的習慣……類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風景也要改變方式,否則就會陷入困惑。板書:困惑。
這時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對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點,也是我們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態度——用心去感受。板書:不可看,只可感受
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蒼茫是草原人面對草原的一種心情,一種感受,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實際上是用心去體會草原。板書:蒼茫
c、分析7——8段
a齊讀這兩段
b提問: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學生回答)
明確:草原無邊無際(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草原的變化多端(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具體分析:草原是遼闊無邊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盡,而草原的變化多端,就使得我們無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點,所以“看不到”;因為變化多端,我們可以看到草原各種各樣的特點,所以“看不盡”。這是草原的又一特點。板書:看不到與看不盡
d、分析9——10段
a、“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單一與豐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釋(學生回答)
明確: “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分析:“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說,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板書:單一中呈現豐富
b、草原與大海一樣在單一中呈現豐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區別呢?(學生回答)
明確: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板書: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
c、在這里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比)比較出大海與草原的異同點。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對比的手法,那么,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學生回答)(表達婉轉含蓄,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板書:強化
分析:在這里,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婉轉而含蓄的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喜愛。在這一部分可以讓我們感覺:無論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終是更喜歡草原的。這是一個草原人對草原的赤子之心。現在我們在看到3——6,剛剛我們通過對對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個特點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們看草原應持的態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長在草原,與草原是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他們深深的了解草原熱愛草原,所以他們看草原是用心去看。這就是草原之子的對家鄉的細膩、柔情、深沉的愛。板書:情感: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e、分析11——12段
a、學生齊讀
b、“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這里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現在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回答)
明確:首先要注意兩個詞“首先”“第二個”,也就是說自由與不自由這兩種感覺不是同時出現的,而是依此而來。當我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草原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自由。(板書:自由)我們可以在這里騎馬、摔跤……悠閑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來所說的“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有句話說“有比較才有差距”人與闊大無邊的草原相比,自然就顯得渺小與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負著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說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竟然”一詞突顯了人面對草原的感受以及“處境感”。這就是草原給人自由感同時給予人的另一種體會“不自量由”“局促”。(板書:局促)
這種局促反映在“外來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⑷分析作者對草原的感情及感悟(13——15段)
①學生朗讀第13自然段
②13段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學生回答)(對草原、對家鄉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
a、“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賞析
云杉在陽光的照射下,叢叢樹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動的,樹影也隨著小溪的流動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給人以載著、擁擠而來的感覺。作者的觀察細膩。大家回去可以試一試,是不是這種感覺。
b、如何理解作者將自己比為“母牛”“烈馬”
分析:母牛、烈馬都是食草動物,是草原上最常見最普通的動物。它們生長在草原上,草原養育了它們。草原是它們的故鄉,它們的母親。雖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溫順,烈馬暴躁,但它們面對草原面對故鄉時,卻表現出了類似的多大行為,表達了同樣的感情——對草原的如同對母親的深沉的愛,細膩柔情。再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馬,實際上是作者的兩種不同的心境。無論是怎樣的心情,面對草原,作者的內心總是能得到寧靜。這是草原豁達的胸襟對我(作者)的感染。
③分析14——15段
a、 草原是寧靜的,“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而作者此時能聽到的只有衣襟的飄響,這是唯一的聲音。“我扯住衣襟”,頓時,聲音停止,作者的思維在此時滑入了對人生的思考:(學生回答)(“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作品寫到這里就結束了。
b、 現在我們來一同思考“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這里“善忘”是忘記什么?對未來的態度,如何在靜默中觀望。
分析:善忘實際上是對人生的豁達與灑脫,是一種對榮譽金錢地位等的不計較……“在靜默中觀望”是一種坦然自若的不張揚的沉穩。觀望未來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顆純凈的心。
靜默一詞始終貫穿全文,從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終暗含著看草原應以用心去感受,這種感受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點明題旨
板書:題旨:靜默
四、小結:
今天我們一同欣賞了原野的《靜》,領略了原野筆下的獨特的草原風景,感受了作者對草原的獨特感受和深沉的愛,以及草原給予作者的對人生的感悟。現在我們來一同比較,同樣以草原為題材的《敕勒歌》與《靜默草原》在情感表達、結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明確:《敕勒歌》氣勢雄渾奔放,表達凝練跳躍,富有節奏韻律感
《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五、布置作業
背誦11段,預習……
【板書設計】
靜默草原
特點: → 感受: →情感: →題旨:
遼遠而蒼茫 → 驚慌 (總起) 靜默
不可看,只可感受。→ 困惑。蒼茫(對比)↘(強化)
看不到與看不盡 →細膩、柔情、深沉的愛
單一中呈現豐富、 ↘(強化)↗
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對比)↗
自由、局促
附:
靜默草原 (鮑爾吉·原野)
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頭向后眺望,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尋訪名山以及賞玩江南園林的人,都習慣于這樣的觀察:眼光的每一個投射處,都有新景物可觀。景隨步移。
然而草原沒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時候,總是瞇著眼睛。他們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間哪一樣東西,而是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
城里的人大睜著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腳下的草兒紛紛簇立,一直延伸到遠方與天際接壤。這顏色無疑是綠,但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因而草原的風是具備了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
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有一點與海不同:觀海者多數站在岸邊,眼前與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與站在船上觀海的相異處在,你可以接觸草原,撫摸、打滾地甚至過夜,而海上則行不通。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二十世紀哲學反復提示人們注意自己的處境,在草原上,人的處境感最強烈。天,果真如穹廬一樣籠罩大地。土地寬厚仁慈,起伏無際。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外來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在克什克騰,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我愿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當我在草原上,不知站著坐著或趴著合適時,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
草原上沒有樹,所以即使有風也聽不到嘯聲,但衣襟已被扯得飄展生響。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關于克什克騰的一些舊事,譬如霍去病在狼居劈山立碑、康熙大戰噶爾丹等等一俱杳然無蹤。
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上一篇:《靜默草原》教案2
下一篇:《從軍行(其四)》詩歌鑒賞
《靜默草原》教案 篇4
二、教學目標
(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
1. 生字
敕勒chìlè 穹qiónɡ廬 見xiàn牛羊 天似sì 籠蓋lǒnɡ
鮑bào 前瞻zhān 簇cù立 接壤rǎnɡ 迥jiǒnɡ然不同
摩挲suō 咆哮páoxiào 鬃zōnɡ 頰jiá 翡fěi翠
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3. 詞語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個游牧民族,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活動在今甘肅、內蒙一帶。
陰山:就是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穹廬:游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形狀像蒙古包。
蒼蒼:青色。
茫茫:遼闊,深遠。
見:同“現”,呈現。
迥然不同:迥然:相距很遠或差別很大的樣子。形容相差得遠,很明顯不一樣。
微不足道:微:細,小;足:值得;道:談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接壤隱退:①指為官者退職后隱居林下。②消褪。
穹廬:①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②泛指北方少數民族。
摩挲:①撫摩;撫弄:摩挲銅人|我摩挲著那本書,舍不得丟開它。②摸索:幸月色昏黃,門戶可辨,摩挲數進,始抵后樓。
譬如:也作“比如”。連詞。用于舉例。
杳然:①渺遠貌。②幽深;幽寂。③悠悠然。形容心情。④形容看不到,聽不見,無影無蹤。
4. 作者、作品簡介
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生于公元488年,他創作的作品,為后來的文學研究者所重視,元明以來編輯的古詩選中大都有收錄。北宋詩人黃庭堅說它“語之奇壯如此,蓋率道事實而已。”說明它源于生活,樸實自然。金代詩人元好問曾贊美它:“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以前學過的篇目有《雪地賀卡》(注:鮑吉爾·原野 成吉思汗后人,鮑吉爾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譯為孛兒只斤,原野為漢文名字,蒙古名為“茫萊巴特”)
(二)閱讀能力目標
1. 感受少數民族的民歌的特點。
2. 學習動靜結合體現草原的美的寫法。
(三)寫作能力目標
運用細膩的描寫方法刻畫景物。
(四)思想教育
體會大草原的壯美,感受作者熱愛草原的情懷。
三、教師建議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的民歌。從結構上來說,這是雙重的反襯:一是廣闊無垠、大面積的空白,與微露的牛羊之間的對比;二是從蒼涼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悅。整個畫面沒有人,只有微露的牛羊。但是,發現這些微露的牛羊,卻有一雙眼睛,一雙牧人的眼睛,一個贊美自己家園的草原人。這是一首草原的贊歌,發自內心,漫不經心。卻又保持了千年的藝術青春。具體探討以下幾個問題:
(一)“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闊、草原、遼闊無邊、地之四邊與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這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熱愛自己的家園的情感。詳見練習一解答。
(二)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詳見練習二解答。
(三)在“天蒼蒼,野茫茫”的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給讀者怎樣的感覺?后句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
生機感、喜悅感、悠然自在感。表現了大草原壯闊草海、牛羊成群的特點。 詳見練習二解答,參見“詞句品味·積累”。
《靜默草原》是一篇贊美草原的文章。作者沒有直接去寫草原的特點,而是通過寫人的感受來寫,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來寫。寫出了草原之美,不在可見的美色,不在可聽的美聲,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觀,美不在美麗的語言,美在無言,美在靜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靜默中對于水草自由的想像和感受。
具體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找出最有特點的、表達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感知內容。
如:“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等。詳見練習一解答。
(二)舉出有關語句說明文章表達的重點和獨特感受。
1. 重點:大草原遼闊無邊的突出特點,強烈的遼闊感以及這無比的遼遠引起的蒼茫感
等種種獨特感受。
2. 側重所寫的單一感、不自由和局促感比較特別。例句如練習二中所引句子等。詳見練習二解答。
(三)用草原人的眼光欣賞草原的明顯語句有哪些?這會帶來怎樣的效果?
如詞句品味·積累第2句中的帶點語句等。其效果是作者感受的特別之處、作品的特色
更為鮮明。詳見練習三解答和詞句品味·積累說明。
四、課文講解
《敕勒歌》
(一)文章主旨
這首敕勒歌風格奔放、雄健樸質,寥寥幾句就十分生動地勾勒出內蒙大西北獨特的壯麗景色。 敕勒歌把古原野敕勒川的清新、遼闊,把敕勒川所散發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氣息盡收詩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麗畫卷,可謂“詩中有畫”。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
(二)重點語句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解析 這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這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我們看到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畫面開闊無比,而又充滿動感,彌漫著活力。詩沒有寫人,但讀者不會不意識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們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們,才能給蒼茫大地帶來蓬勃生機,帶來美的意蘊。在詩中,我們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壯闊,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們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性格。那是未被農業社會文明所馴服、所軟化的充滿原始活力的人性。
(三)文章思路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四)寫作特點
動靜結合體現草原的美。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于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后一句稱為點睛之筆,對于“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五)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包含了熱愛自己家園,贊美遼闊大草原的情感)
首先,這樣的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熱愛自己的家園,即對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家的熱愛之情。穹廬,即蒙古包是草原牧民的居所,蒙古包的方便搬遷成了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活條件之一。天空大地,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見出草原人對自己家園的熱愛的情感。其次,草原特點的反映,表現了贊美草原、贊美家鄉的自豪情感。草原的空曠使四向所見皆如此,而抬頭所見的頂部天空又變得“隆起”,天空顯得既特別高遠又特別親近,就像一個巨大的蒙古包籠蓋著四野。也恐怕只有無比遼闊的草原才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和想象。顯然,這樣的感覺和想象,充滿了贊美自己的草原、自己的家鄉的自豪之情。
第二題
(突出草原的瀚海蒼茫。“見牛羊”句見人,給人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從課文的注釋中可以知道,“天蒼蒼,野茫茫”可以理解為天地蒼茫一片,曠遠迷茫,這正是大草原遼闊無邊、人煙稀少的特點。參見下課《靜默草原》:草原的遼闊使人覺得“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詩中不寫人,而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現大草原的這種天地曠遠、浩瀚自然的特點。這是讀者能自然產生的并且是富有生機的聯想。而且這些牛羊原先藏在草叢中,可見草的豐茂,一片壯闊草海;一有風吹草動就隨處呈現牛羊,又可見牛羊的眾多,這真是水草豐美的好地方。就這一句不僅給了我們人類在此生息的信息,而且給了我們那么多的生機、活力。更重要的是,“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在“天蒼蒼,野茫茫”的背景對比下,是在強調、渲染廣大草原的曠遠遼闊,似乎只剩下蒼茫自然的背景下出現的。在這樣的背景對比下,就可能給我們如下的感覺:
1. 油然涌起的生機感、喜悅感;
2. 猶感這些生機、活力、生命信息的寶貴;
3. 在這樣草原遼闊、水草豐美之處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第二問,能注意對比,說出上述三點感覺中的一點即可。
第三題
第1句的“見”通“現”,意為出現、顯現。上古無“現”字,凡“出現”的意義都寫做“見”。
第2、3句的“見”都是看見、看到、見到的意思。明滅可見,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之意。
《靜默草原》
(一)重點語句
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解析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說,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二)文章思路
作者沒有直接地正面去寫草原,而是寫草原給人的一種心理效果,和城市人,和觀賞景物的心理習慣相對照。直截了當地宣告,要想觀看豐富多彩的景觀:“草原沒有。”蒙古牧人,瞇著眼睛要看的,不是有形的景觀,而是“蒼茫”,而“蒼茫”是無形的,所以,作者說:“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引出下文。文章以“靜默草原”為題說明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它的美不在可視、可聽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靜默一詞始終貫穿全文,從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終暗含著看草原應以用心去感受,這種感受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三)寫作特點
這篇課文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作者的情感需求在文中用了層層推進的對比手法來抒發。如:都市,名山園林:緊隨步移。牧人:眼里裝填著蒼茫。草原,遼遠而蒼茫。城市人:困惑。海:觀者在岸邊,景色受到限制。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文中共用了四種景色和草原進行對比:都市、名山、園林、大海。其中大海與草原是很相似的,都很遼闊很蒼茫。而說大海時,給我們的感覺大多是胸襟。而草原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不管你站在哪兒,你都是中心。只要你已進入了草原。說明草原的內涵更富有直觀性。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則要引入作者的感受。因為城市人是在“尋找”草原。如文中所講的“城里的人大睜眼睛看草原”而牧人,卻是在“享受”草原,如文中所講的“總是瞇著眼睛”。也正是這樣,才出現了城里人“困惑”,而牧人裝滿了草原的“蒼茫”。
(四)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草原沒有。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間哪一樣東西,而是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草原的風景具備了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在草原上人的處境感最強烈。
最關鍵的句子是第一句:“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
第二題
(總特點遼闊無邊;還有1句的自由感,1、2、3句的不自由局促感,2句的單一感)
總體而言,表現了草原的遼闊無邊的特點。一方面,遼闊無邊給人以自由感。第11段里只在開頭提了一句,并未展開,但在其他段中有體現。另一方面,由于過于強大的遼闊,單一的遼闊,目之所及都是遼闊,人在此顯得很渺小,也受到一種強大無比的無形力量的壓迫,你絲毫不能撼動它,你無所作為,人的感覺反而是不自由、局促。 這在第11段中作了比較充分的展開,練習中所引的第1句的后半句、第2句、第3句都是。
如第2句,強大單一的遼闊,使人覺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曠遠天地的面前,人只會覺得自己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產生一種局促感、不自由感。第3句,向強大無比的對象咆哮,不自量力,只顯得自己卑微可悲,這些都是局促不自由的表現。寫出因遼闊無邊而引起不自由感、局促感,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反過來更表現出了草原遼闊無邊的特點。全文中寫出這種遼闊感的還有:反復提到的蒼茫;第7、9段寫草延伸到天際,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第10段說草原沒有邊際,每一點都是中心;第11段說天如穹廬籠蓋大地,土地寬厚仁慈,起伏無際;第14段說衣襟被風扯得飄展生響,也是遼闊的體現。
第三題
(從我愿意像母牛句和我想如烈馬句、裝填蒼茫句、天如穹廬句等可明顯看出)
作者是蒙古族人,可以說通篇文章都帶著草原人的眼光,如遼闊引起的自由和不自由感,這也就是所謂的人生經驗通感。如:第5段認為蒙古牧人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第6段認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第11段說天如穹廬,籠罩大地;第13段說,我愿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特別這最后一句,如主編導讀說的,美在草原放牧者對于水草的自由的想象和感受。 外鄉人有外鄉人的視角,后面的《草原散章》就是一例。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chìlè( ) qiónɡ( )廬 見( )牛羊
天似( ) 籠( )蓋
二、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語句。
1. 游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形狀像蒙古包。( )
2. 青色。( )
3. 遼闊,深遠。( )
4. 同“現”,呈現。( )
三、品味下列語句。
1.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2. 風吹草低見牛羊
四、思考探究。
1. 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 這首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請舉例分析。
五、閱讀理解。
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有一點與海不同:觀海者多數站在岸邊,眼前與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沒有邊際,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與站在船上觀海的相異處在,你可以接觸草原,撫摸、打滾地甚至過夜,而海上則行不通。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人,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二十世紀哲學反復提示人們注意自己的處境,在草原上,人的處境感最強烈。天,果真如穹廬一樣籠罩大地。土地寬厚仁慈,起伏無際。人在這里揮動雙拳咆哮顯得可笑,蹲下嚶嚶而泣顯得可恥。
外來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來做。
1. “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單一與豐富是否矛盾?
2. 草原與大海一樣在單一中呈現豐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區別呢?
3. “在草原上,遼闊首先給人以自由感,第二個感覺是不自由,也可以說局促。”
這里又出現一對相矛盾的詞語。剛剛我們分析了“單一”與“豐富”這對看似矛盾的詞,現在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
4. 作者的“靜默”在文中體現在哪些方面,他又為何說草原是靜默的?
5. 以草原為題材的《敕勒歌》與《靜默草原》在情感表達、結構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試題答案】
一、敕勒 穹xiàn sì lǒnɡ
二、穹廬 蒼蒼 茫茫 見
三、
1. 環顧四野,天空就像其大無比的圓頂氈帳將整個大草原籠罩起來。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這就體現了濃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2. 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這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我們看到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畫面開闊無比,而又充滿動感,彌漫著活力。詩沒有寫人,但讀者不會不意識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們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們,才能給蒼茫大地帶來蓬勃生機,帶來美的意蘊。
四、
1. 敕勒族人用穹廬――圓頂氈帳來比喻草原的天空,對“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謳歌贊美,這樣的審美情趣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著密切聯系。
2. “天蒼蒼,野茫茫”是靜態的描寫。 “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動態的,這首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這樣詩看起來就會顯得有生氣。
五、
1.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說,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2. 從觀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較出草原的另一特點:中心不定和可接觸性,再進一步指出草原的遼遠與蒼茫,和給人的親切感。
3. “置身于這樣闊大無邊的環境中,覺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 人背負著種種世俗之事,榮譽、地位、權利、金錢……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為自己至高無上,驕傲、自大……然而面對草原的寬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闊大無邊的胸襟時,人所擁有的一切就顯得可悲、可笑了。
4. ⑴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是回頭向后瞭望,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⑵草原上沒有樹,所以即使風也聽不到蕭聲。⑶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⑷草原是很遼遠的蒼茫的。一個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你以前根本沒悟出的哲理。這時的草原是靜的,也就是作者所說“靜默”的。沒有受到世俗的侵擾。所以,人,也必將是“靜默”的。也是個“善忘者”。
5.《敕勒歌》氣勢雄渾奔放,表達凝練跳躍,富有節奏韻律感。《靜默草原》格調細膩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時而描寫時而抒情……運筆自如,其對生活的感受信手拈來,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終貫穿“靜默”這一題旨。
上一篇:《敕勒歌》教學設計3
下一篇:《敕勒歌》教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