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草原》教案2
一,教學目標:1、通過這篇文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充分發揮其審美體驗的能動性。
2、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品質的培養。
3、在對草原景色的獨特感知中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陶冶學生的性情。
4、鼓勵學生養成觀察,分析,思考客觀世界的良好習慣,培養一定的景色寫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一些難字的讀音和難詞組的意思
2、草原的特點,魅力的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
3、對作者蘊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體驗。
4、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靈感,應用到日后的作文教學中。
三,教學方法:
以課文為文本,通過“講授法”的方式,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話,兼用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領悟作者的真正內蘊。
四,教學時數:1課時。
五,預習要求:
1、了解有關草原方面的知識。
2、掌握一些字的音和一些詞的意思,
3、熟讀全文,并能背誦第十一自然段。
六,教學過程和內容:
1、導入新課:
引入:先一塊來再背誦一下《敕勒歌》……
肯定:同學們都背的很不錯!請同學們觀關于看草原風光的小電影(一段五分鐘左右的草原風光),請一些同學來告訴我,自己所了解的草原又是怎樣的?
明確:(同學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概括起來,有的是談草原的表面景象的感受;有的是從媒體的渠道,來理解自己的感知的。有的是從生命的層面加以理解……
引入:今天我們來一塊走進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一感受他的眼里的草原,以及從草原所獲得的一些深層的蘊義。(并略帶介紹作者和寫作的背景,說明鮑爾吉·原野,歌手騰格爾和畫家朝戈三人被稱為當今中國文藝界的“草原三劍客”)
二、講授新課:
檢查預習情況:
⑴請學生上臺給生字詞注音:
前瞻 簇立 迥然 穹廬 長鬃披散 摩挲
⑵正音、正字: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廬 長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
⑶解釋生詞:
①前瞻:向前方的遠處看;引申:向將來看。
②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著,一般是用于花草等體型較小的植物。
③迥然:形容差得很遠。
④穹廬:借指天空。
⑤摩挲:用手撫摩。
明確:念完生字和了解了一些的意思。回歸文本。從標題,說明作者筆下的草原側重的是“靜默”,而不是喧鬧的,明確喧鬧也是合理的。關鍵在于個人的感受體會。
引入:“靜默”在文中體現在那些方面,為何說草原是靜默的,讓同學們回答。
總結:肯定,總結一下。草原是遼遠的蒼茫的。一個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們以前根本沒悟出的哲理。這時的草原是靜的,也就是作者所說“靜默”的。沒有受到世俗的侵擾。所以,人,也必將是“靜默”的。也是個“善忘者”。與《敕勒歌》相比,鮑爾吉·原野的《靜默草原》有何特點?
明確:本文景物描寫較少了,更側重于抒情、感悟。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問:作者的情感訴求。在文中是怎樣抒發的?用了什么手法?(生: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
引入:是層層推進的,用了對比手法。好對比手法體現在哪里?有哪幾組?讓同學討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