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默草原》教案2
總結:都市,名山園林:緊隨步移 牧人:眼里裝填著蒼茫
草原,遼遠而蒼茫 城市人:困惑
海:觀者在岸邊,景色受到限制
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
文中共用了四種景色和草原進行對比:都市、名山、園林、大海大海與草原是很相似的,遼闊蒼茫。大海,感覺大多是胸襟。草原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只要進入草原,你就是中心。說明草原的內涵更富有直觀性。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則要引入作者的感受。城市人是在“尋找”草原 。如文中所講的“城里的人大睜眼睛看草原”,牧人,卻是在“享受”草原,如文中所講的“總是瞇著眼睛”。所以說,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卻裝滿了 “蒼茫”。
引入:草原具體給作者怎樣的感受。(讓同學們思考一會兒,提問一些同學)。
總結: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易讓人覺得沒安全感,有種被遺忘的,甚至是迷茫的感覺。與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引出文中的“自由”指的是什么?“不自由”又是什么呢?讓(同學們思考一下,提問一些同學。)
引入:一個新景點進入視野時,我們的感覺會是怎樣的呢?舒適愜意,欣然之感。
總結:“自由”是相對于景光的,景光,可以給人自由的感受。但“人”,是復雜的動物,在自由的環境里,未必就是自由的,文中的作者就是如此的,他,在“自由”之后又感到“不自由”,分析:這種不自由實際上,就是作者的心靈寫照。他覺得自己在這里沒有依靠,好象被世界遺忘了似的。在廣闊的大環境里,所以,覺得自己的生命的那么地渺小那么地“微不足道”。
引入:對草原的感受。已大致梳理了。作者的感受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他對草原的情感,又將是怎樣的呢?一起朗誦課文的第13自然段。(“在克什克騰,遠方的小溪載著云杉的樹影擁擠而來時,我愿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當我在草原上,不知站著坐著或趴著合適時,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課文內容。
問:“母牛”和“烈馬”兩個反差的意象。 母牛,讓人想到什么?
總結:那老師概括一下,用“母牛”這意象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的溫柔之愛,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愛,易讓人想起“母親”的意象。而“烈馬”卻正好與“母牛”相反。火熱的愛,不顧一切的愛,甚至有點野蠻的愛。
引入:有了這樣迥然不同的感情,情感的源頭是什么?映射出的人生態度是什么?(讓同學們思考,過會兒問一些同學。)
明確:(肯定同學們的回答。)作者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善忘”的豁達。由于作者是沉穩的,不喜張揚的。所以,在他的眼里,草原也必然是“靜默”的,不是通常所說的“喧鬧”的。
三、小結:
理順這篇文章,這篇是抒情性散文,很獨特的,情感的流露是不動聲色的。不同一般的寫草原的“喧鬧”。更多的是在抒情感。文章的結構,從草原特點到作者的感受,到作者對草原的情感,再到作者的人生觀、態度。
四、知識延伸:
讓同學們日后,在寫作時。認真而細致地觀察景物,抒發內心的情感。布置一篇小作文:描寫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物,表達一定的情感,特別是能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作業要求:1細致描寫,抒發真情。2體裁、內容、字數不限,3下下節課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