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自學階梯評估測試題
知識掌握
1.本文作者________是美籍華裔________家,________獎獲得者。
2.“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經典中________的________篇。宋代朱熹抽取________中的________、《中庸》兩篇和________、《孟子》編在一起,稱為“四書”。
能力提高
治學的必由之路
①在科學上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治學大多走過一條共同的道路。由博返約,精修一門,是治學的真諦。各種學科都應該了解一些,但________學科應該知道其中的一切。正如魯迅所說:“讀書‘瀏覽’是重要的,但光‘瀏覽’不行,那樣會成為‘雜耍’,是不會有成就的。應該在‘瀏覽’的基礎上,然后抉擇而入自己所愛的較擅長的一門或幾門。”在這方面,列寧是個極好的范例。列寧從小就有廣泛的讀書興趣,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都有研究。但當他投身革命后,便在博學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社會科學,積極參加革命實踐,終于成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由此可知,博是弓,專是箭。只博不專,弓便無用;只專不博,箭飛不遠;既博又專,弓響箭飛,才能準確中的。
②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出現“通才取勝”的局面。所謂通才,是指精通一二門專業(yè)而又知識面廣博、基礎扎實的人才,美國曾對1311位科學家的論文、成果和晉級過程等方面作了五年調查,發(fā)現他們很少是僅僅精通一門專業(yè)的人才,而多是以博學取勝的通才。無數事實證明,世界上有卓越貢獻的巨人,多是廣博與專精的典范。
③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就不難懂得什么是治學的必由之路。
1.從文中找出“博”的三個反義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準確中的”里,“中”讀為________,是________詞。
3.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在下面句子的橫線上填上具有限制作用的詞語,然后簡述填寫這個詞語的理由。
“各種學科都應該了解一些,但________學科應該知道其中的一切。”理由是________。
4.用自己的話概括第一段中“由此可知”的“此”指代的內容。
________
5.第一段中畫線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是:a.________,b.________。它們在文中的作用。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6.這篇議論文中引用的魯迅的一段話屬于________論據。
7.再舉一個和列寧事例性質相同的用以證明本文論點的事實論據。________。
8.這篇短文告訴我們________是治學的必由之路。
延伸拓展
科學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過程中,人們對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要經過艱難曲折的過程。常常有這樣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資料的差異,認識的方法不同,①就會出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情況,以至引起學術上的論爭。因此,有作為的科學工作者都把反對的意見看做對自己的莫大幫助,把對自己的批評當作珍貴的友誼。正如李四光同志所說:“沒有什么東西比對我的論題的坦白的批評,更能使我感到激勵。”歌德也說:“我們贊同的東西使我們處之泰然,我們反對的東西才使我們的思想獲得豐產。”這都是因為,贊同的意見未必正確,反對的意見未必錯誤。退一步說,即使錯誤的反對意見,對自己的科學研究也是很有好處的。
法國科學家普魯斯特和貝索勒為探討定比定律,進行了長達幾年的辯論。最后普魯斯特成為辯論的獲勝者,發(fā)現了定比定律,但他并未因此趾高氣揚,相反,他對貝索勒傾吐了衷心的感激之情,說:“要不是你的質難,我是難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并宣告,發(fā)現定比定律,貝索勒有一半功勞。今天,為了四化建設而鉆研科學的崇高志向,使科學工作者胸懷更為寬廣,虛懷若谷,可容得下百川之流,②聽得進“敵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