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課程教案優秀(通用2篇)
心理教育課程教案優秀 篇1
活動目標:
學生認識到暗示的巨大作用,學會在生活中減少消極暗示,增加積極暗示。
活動方式:
心理小實驗、舉例子
教學準備:
紙杯、水、暗示例子
教學過程:
1、學生念自我激勵口號
2、實驗:學生品嘗水,暗示水是有味道的。
3、討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4、暗示有神奇的作用。
5、平時也會使用心理暗示,學生舉例。(積極:口頭禪:小事,我來搞掂。啦啦隊的鼓勵,自己對自己說:穩住,不著急。)
。ㄏ麡O:考試緊張、沒信心:“我不行、我干不好的”)
6、討論什么情況下使用心理暗示能收到好的效果?
(生病時、考試時、演出時、回答問題時、學習時、完成任務時)
7、實踐:背古詩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白發催年老,
南山歸敝廬,青陽逼歲除。
不才明主棄,永懷愁不寐,
多病故人疏,松月夜窗虛。
樂觀的心態很重要(六年級)
輔導目標:培養學生樂觀進取的精神,面對困難和挫折能保持積極的心態。
輔導方式:故事啟發、討論
輔導過程:
1 、學生念自勵口號。
2 、導入:這節課教大家看穿別人的心理。
先回答一個問題:假如你中午放學后回家的路上自行車胎爆了,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第一反應會怎么想?
同學們的回答可以分為幾類?從他們的回答中你能知道這個人的性格是怎么樣的?
3 、樂觀的重要:樂觀—自信。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總會遇到挫折、失敗、坎坷,樂觀的'心境能激發你對生活的熱情,如果失去樂觀,沒有自信,那么在困難把你打倒之前,你自己就先把自己打倒了。
賣傘老太太的故事、一瓶水的故事、一盆花的故事。學生也可以自由說。
4 、想想說說:
學生回憶曾經遇到過的挫折,及當時的想法,現在你會怎么想?
5 、如何培養樂觀心態:
想開心的事
鼓勵自己、警句
自我解嘲
6 、總結
樂觀的人心理最健康,人最大的光榮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還能站起來,當你站起來時,你會發現比原來位置向前一步,昂起頭,把樂觀裝在心中,讓微笑掛在唇邊。
架起理解的橋梁——學會溝通(六年級)
活動目的:學生了解溝通的種類:單向溝通、雙向溝通。
體驗單向溝通的不便利
自覺將單向溝通轉為雙向溝通。
活動過程:
念口號
導入:我們先來做個小游戲,翻手繩
規則:老師發指令,學生根據指令做,有問題不得發問
開始活動
學生說體會
引導:剛才的游戲是一人發指令,另一人只能照著做,不明白的,只能靠猜測別人的意思,不能向當事人驗證,這樣取得準確的機會是很低的,這種溝通的方式就叫單向溝通。大家平時與父母、老師、同學交往過程中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這種情況出現比較多,說明溝通上是有問題的,這會讓我們常常誤解別人或被別人誤解。
有單向就有雙向,我們繼續游戲,但改規則:游戲時可以問,老師也給予回答,除了用語言,也用身體來表達。
這次溝通比上一次有效得多。雙向溝通中,我們最重要的是聽,有同學只喜歡說,有同學只喜歡聽,這都是不對的,有什么想法都應該說出來,也要聽別人說。只要記得先聽后說,少說多聽這個原則,就可以打開與別人交心的大門。
心理教育課程教案優秀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歸因的重要意義。
2、指導學生學會積極的歸因,樹立自信。
教學過程:
引言
如果你最喜歡的電影演員演了一部非常糟的電影。你會怎么解釋呢?有幾種可能的理由,例如:也許他那陣子身體狀況不佳,也許他家里突然發生了什么不幸的事,也許他因為搭檔太差勁,而不能發揮如意。也許他本身就是一個并不高明的演員。他以前的成名全是偶然。如果你選擇了前三個之類的非賞演技的原因,你還會喜歡那個演員,如果是最后一個歸因,你肯定不會再像以前那么喜歡他了。
換一個主人公,你有一次考得特別好,你又會怎么解釋?碰的?還是你那天心情特別好,意外?還是你終于考出了真實的水平了?如果你把考好的原因歸為前兩因類,則你不會更從地對自己有信心,對運氣一類的,你會因此
對自己更有信心。
這兩例都說明了同一行為不同歸因的不同效應。
我們在完成一項工作任務的。時候,往往會尋找自己和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和失敗的原因,這就叫“歸因”。奧地利的心理學家海德提出了“歸因理論”。提問:你們對這次月考滿意嗎?那么你們是如何歸因的?是稀里糊涂地讓它過去,還是真正地學會吃一塹長一智呢?其實,我認為:輸或贏都要明明白白,只有明白了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你才能有的放矢,F在,我請大家寫下你們這次考試失敗或者成功,原因是什么?
將認為自己失敗的與認為自己成功的分開。根據反饋來分析,向學生解釋正確歸因的方法。能力、努力、運氣和任務難易是分析學習或工作成敗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說,有自信心的人把成功的原因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強,而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不努力。認為自己要努力程度到了自己必定成功。相反,缺乏信心的人,常把成功的原因的歸為運氣好,任務容易、自己無法決定的外部因素,而把失敗歸結為自己能力差甚至無能。(積極歸因:當失敗時,要告訴自己“這次失敗是因為我的努力不足,我的能力是足夠的,只要我努力了,無論下次任務有多難,我都可以戰勝困難”)
指導學生閱讀林肯的故事,并在每次失敗中找出可能的原因。
討論兩個問題:
1、最終是什么原因導致主人公最終堅持不懈?
2、揭示主人公就是著名的美國總統林肯。這時,你會怎么歸因?
分享:故事《沉香與木炭》
引導:每個人都是一座金礦,調整自己的歸因傾向,學會積極歸因,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