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一等獎優秀教案模板(精選6篇)
故都的秋一等獎優秀教案模板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
理解、掌握、積累好詞好句。
找出文章中景物的具體特點。
自主鑒賞文章的抒情段落。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反復朗讀,品析文章重點段落,培養朗讀品味語言的能力。
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文章中的優美語句、字詞,學習文章以景顯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自主學習。自己賞析文中優美詞句,體會其中語言的韻味,提高自我語言鑒賞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文章閱讀中,體會作者通過對故都秋的景物的描寫,來表達對故都的眷戀和懷念之情,提高對文章的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和掌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體會文中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意境。
難點:
把握文章寫景的主體,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眷戀和思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獨和寂寞。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問答法、反復朗讀法、指導法
四、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老舍先生有過這樣的一段話“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天堂是什么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生活經驗上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那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天堂般的北平的秋,一起來學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文章中描寫的景物,品味各段描寫景物的句子,并給這些景圖擬小標題。以第三段為例分析文本,對文章中的景物進行賞析,讓學生體會到郁達夫對故都的眷戀和懷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獨寂寞之感。
深入研讀,賞析文本: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的漏下來的日光”中的“數”字寫出了什么?體現了什么?
通過老師與學生互問互答的方式,明確了使學生明確了“數”字寫出了作者悠閑、清閑、愜意,體現了作者的孤獨和寂寞之感。
運用老師所教的方法來賞析文中各幅景圖中作者是怎樣表現故都的秋的味、色、意境與姿態的?同時注意作者的語言和用詞。
通過學生分組討論探究、老師指導的方式,來明確作者在每一幅景圖中表達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寫了雨后尋常北京人的對話顯示出了最自然的秋味。
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引用了王安石《北山》中的“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遲歸。”這句詩表達的孤獨寂寞之感與文中郁達夫所表達的感情有異曲同工之妙,深化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和思念之情。
在文章的結尾,為什么還要寫到南國的秋?
通過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探究,來明確在結尾處寫到南國的秋是為了與文中北國的秋形成對比,突出北國的秋的悲涼和作者對故都的眷戀和思念之情,以及作者悲涼的心境。
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小結:
一起賞析了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這北國的秋是一幅美麗生動的水彩畫,畫中還帶著絲絲悲涼,是郁達夫對故都的思念和眷戀,畫中有情,情中有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給人畫一般的感覺。
作業:
描繪一幅你喜歡的景色或一個你喜歡的季節,要求:注意情景的交融,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且300字以上。
板書設計
《故都的秋》
郁達夫
清
靜
悲涼
葉落知秋圖
秋蟬啼叫圖
秋雨洗城圖
佳日果樹圖
庭院秋景圖
情感:對故鄉的思念和眷戀之情
故都的秋一等獎優秀教案模板 篇2
一、教學目標
1、感受并鑒賞課文所營造的深沉而雋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緣情敘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創造。
2、難點:悲涼的意境與頌秋的情感的和諧統一。
三、教學課型
導讀課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談論法、多媒體教學法。
六、教學突破口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七、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預習要求:熟讀課文,利用《學生學習用書》獲得初步理解;回憶古詩中有關“秋”的詩句,為鑒賞課文所營造的意境作準備。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思路:由眼前朝氣蓬勃、滿懷希望的春天聯想到意蘊豐厚、令人感懷的秋天,并指出,“秋思”是中國文人創作常常涉及的題材,是中國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讀課文
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繪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風景畫?請為每幅風景畫命一個恰當的題目,并說說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幅,為什么?
(三)學生聽朗讀錄音、思考
(四)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1、引導要點:
(1)描寫了哪些秋景?
(2)怎樣描寫秋景的?
(3)描寫出了秋景的什么特點?
2、教師對問題結果的預設:
1)秋晨小院圖。從色彩(碧綠的天色、牽牛花的藍朵)、聲音(馴鴿的飛聲)、形態(破、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寫出了清、靜、悲涼。
2)秋槐落蕊圖。從視覺(鋪得滿地、一條條的絲紋)、聽覺(聲音也沒有)、嗅覺(氣味也沒有)、觸覺(極細微極柔軟)寫出了清、靜、悲涼。
3)秋蟬殘鳴圖。從狀態(衰弱)、范圍(無論什么地方、家家戶戶)寫出了清、靜、悲涼,也寫出了內心的喜愛。
4)秋雨話涼圖。從聽覺(息列索落、緩慢悠長)寫出了清、靜、悲涼。
5)秋日佳果圖。從形態(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色彩(淡綠微黃)寫出了內心的贊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4、聯系五幅風景畫、抓住關鍵句(文眼),把握意境內涵:清、靜、悲涼。
5、歸納本文營造意境的方法:緣情敘景、以景述情。
(五)深入探討
1、設問:有人說本文是作者對秋的“悲歌”,有人說本文是作者對秋的“頌歌”,你怎么認為?為什么?
2、學生思考、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歸納:
引導:
(1)從作品入手(標題目、關鍵語句、所寫景物)。
(2)從作者經歷、思想入手。
(3)從社會背景入手。
歸納:本文應是作者“悲涼的頌歌”。歸納時可聯系作者在《北平的四季》中的有關語句以加深理解。
(六)拓展體驗
引導學生回憶、交流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秋景的情景交融的詩句,深化學生的體驗。
(七)布置課外作業
學習本文緣情敘景、以景述情的寫法,以“家鄉的春”為題,寫一篇散文。
故都的秋一等獎優秀教案模板 篇3
教學創意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劉勰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學作品載負著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雙重情感交流。連年內戰的中國,民不聊生,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顛沛留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遁世離群,浪跡山水的生活排遣不了他心中憂國憂民的苦悶,作者的主觀感情與故都的秋景有機地融為一體,“清、靜、悲涼”既是景物的特征又是作者當時心境的絕好寫照。
因此,本設計的意圖就在于,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故都的秋》激發學生探尋作者附著于景物之中的特殊情感體驗,通過喚醒學生的生活感悟,去發現、領悟散文的魅力同時讓學生掌握散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人格境界。
教學目標
1、培養朗誦能力。
2、掌握散文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3、品味語言、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朗誦課文,體會感情。
2、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思路
本設計主要采取導學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由相關的三個環節組成:
1、披文入情,沿波討源;
2、感同身受,漸入佳境;
3、縱觀全局,探索主題;通過學生討論、合作、爭辯的形式完成教學任務。
預習要求
1、讀標題,讀課文,讀注釋。
2、朗讀課文。
3、體會課文層次,體會課文大意,體會以情馭景,以景顯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有人獨立于橘子洲頭,看到的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類霜天競自由”,秋日里,毛澤東讀到的是壯麗。有人登高,筆下出現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風中,杜甫讀到的是悲涼。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秋雨里,柳永讀到的是凄苦。
今天,我們就從《故都的秋》景走入郁達夫的心靈世界,看作者又通過寫什么樣的景物去抒發自己怎樣的深情?(2分鐘)
一、披文入情,沿波討源(12分鐘左右)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內容,北平故都,已是歷史上繁華的過眼煙云。題目中就含有一種深深的“眷戀”。初讀完此篇課文,仿佛看到一個青布長衫的旅人,在凄風苦雨間彷徨嘆息思索。一個舊都的秋景,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戀?秋聲秋色中蘊涵了什么樣的深情?我們先來整體感知故都的秋景。請大家看課文,聽老師對課文主體部分(3—11)的朗誦。一起神往故都,觀其色,聞其聲,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樂朗誦。)
問題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明確:“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悲涼”是故都的秋的特點。這是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對課文文眼或主線的把握有利于我們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這幾天心里頗有點不寧靜” 《綠》中的“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問題2、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幾幅故都秋天的畫面?
明確:描寫了五幅畫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蟬嘶叫閑話秋涼秋果奇景
清靜悲涼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作者對故都秋景的客觀感受上。作者是怎樣細致入微的刻畫描寫這幾幅秋景的呢?什么樣的景物,會使我們讀者感到這樣的壓抑,感到這樣的凄清和孤獨。
問題3、在五幅畫面中,作者是從那些方面來寫秋的?
明確:作者從秋聲和秋色兩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的展開描寫。
問題4、為什么作者要從聲色的角度來刻畫秋景?
明確:聲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現出故都的秋的特點。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入其境。
問題5、描寫了那些秋聲和秋色?特別注意那些間接描寫的地方。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色:碧空藍朵黃中帶白青布淡綠微黃
提問:
A:秋色的特點是什么?(顏色的格調)
明確:冷色調。用青藍色,暗灰色,灰白色調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
B落槐為何也是秋色呢?
明確:它的花白里透黃,突出了秋天的特點,與文中描寫的其他顏色格調一致。
C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都是這樣的色彩與景物,你心里會產生怎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
凄清如許。觀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喲!透人肌骨。
明確:聲:帚聲衰弱的蟬聲風雨聲人聲
A如果說,秋色的描寫是“清”;那么,秋聲呢?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靜。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
B寫了秋聲,為什么我們還說它靜呢?
明確:反襯。在秋天的故都,在那無際的碧天下,連小蟲掃帚這樣的細微的聲音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襯出故都的寂靜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藝術家們往往用這種以靜襯動的藝術辨證法來取得更強的表達效果。我們在課文《荷塘月色》中已經接觸過這種用法,用蛙鳴來襯托月下荷塘的幽靜。
C舉一個例來說一說:
如看到掃帚的絲紋,為何也讓我們仿佛聽到了那細微的聲音?精細的絲紋,灰土上一條條的痕跡。我們仿佛看到了掃街的在樹影下清閑的揮動著掃帚,聽到了灰土與落葉發出的沙沙的輕微的聲音。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與衰敗嗎?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聽到這微漠的聲響,作者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明確:更加孤獨,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風秋雨之日,伴著衰弱的蟬聲的天籟,和著鴿哨的鳴叫,遠處傳來荒野的鐘聲,作者連細微的掃帚聲也仿佛聽得真真切切。“這次第,怎一個‘靜’字了得!”
二、感同身受,漸入佳境(20分鐘左右)
秋聲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這樣的清靜的秋聲秋色里會品味到一種什么樣的秋味呢?我們大家已經抓住秋景的特點對景物進行了分析,現在讓我們大家一起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中去體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內在的情趣與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兩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來是沒有感情的,作者帶著某種特定的感情來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則對于同一景物的觀感也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美學上常說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們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觀景而察情。
問題6、請全體同學聽課文錄音,大家在聽的時候找一找,看客觀的景(境)中的構成要素有那些?客觀的景是什么樣的呢?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隨著作者的聲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學生小組討論)
明確:
《故都的秋》中的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據傳達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種向心力而相互呼應粘合形成的意象群體。解讀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我們可以從以下四組意象構成的整體畫面去賞析:
第一組意象——縈繞著皇家氣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顯的是“氣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蘊、氣息、味道還會是作者心中所思、所夢、所念的嗎?雖然全篇沒有著意進行酣暢淋漓、潑墨重彩的描繪,只是在不經意間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字里行間無不彌漫著、縈繞著、暗含著這股故都的氣息、皇家的氣息、文化的氣息。
畫面上的景——
一椽破屋
天色碧綠,馴鴿飛聲景物透著破敗(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景物顯得落寞(扣秋)
牽牛化的藍朵
疏疏落落的尖細
且長的秋草(荒草碧連天)
畫面中的人——
早晨起來無事可做日光能細數嗎?(神態動作)清閑
靜對著藍朵干嘛?(神態)寂寞
主觀的情是——悲涼
以下作為參照:
第二組意象——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的意象。這里面,作者是在拿南方的秋的纖細柔弱與北方的秋的雄邁豪放、悲壯蒼涼作對比,凸現的是北方的秋的“雄”氣、“雄”味、“雄”魂。“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而江南的秋,“草木凋的慢,空氣來的潤,天空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所以作者“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
第三組意象——秋聲、秋色、秋味、秋姿、秋形,凸現的是“秋味”。
①號鏡頭——北國的秋槐。粗獷中見細膩,極盡其柔軟的感覺。
②號鏡頭——秋蟬的殘聲。是否是秋的殘缺的美呢?抑或是忍隱在“秋日勝春朝”當中的一絲哀怨呢?
③號鏡頭——秋雨。其實是南方人眼中的北方的秋雨,所以,“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層平平仄仄的韻律……
④號鏡頭——北方的果樹。使灰冷、肅殺、蒼涼、清寂的北國之秋擁有了金黃色的、絕好的時日,也使故都的秋籠罩了一層皇家氣派而更加顯得渾厚、深沉、磅礴、生機無限……
第四組意象——以“天”作為大的背景。秋風秋雨,秋樹秋花,秋情秋怨,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可以盡情地在這個背景中描摹揮灑,也只有在這個背景中,才更能表現出故都的秋的意境和作者對故都的秋所特有的鐘情、懷戀、寄寓。
第四種意象,作者是以“秋味”為魂,以皇都“氣韻”為魄,以南北方秋色的對比為體,以“天空”為背景,勾勒、營造、組接成故都的秋的格調、秋的意蘊、秋的味道——深沉、幽遠、嚴厲、蕭索、深情。
小結:
“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筆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靜的,更是美麗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將自己對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無情易逝的同情與悲哀深深的藏在這簡淡的文字中。讓我們從悲涼中讀到了眼淚,從眼淚中又讀到了美麗。體會到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悲涼。(板書“以景顯情”)
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由情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林黛玉在悲傷的淚眼中才會看到那紛飛的落蕊。
問題7、作者為什么會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靜與悲涼”?
明確:主觀上,作者當時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悶逃避現實。因而,作者用這種感情來看外界時,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聽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聲。那么,大家也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何不寫香山的紅葉,為何不寫頤和園的游人如織。(板書:“以情馭景”)
三、縱觀全局,探索主題(6分鐘左右)
作者筆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里;也在那故都閑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
問題8、作者既是描寫故都之秋,為何還要寫南國之秋?是否閑筆?
明確:全文既直接描寫故都的秋景,又通過寫南國之秋來間接寫故都之秋。直接寫從故都的秋景的聲色著手,抓住特點,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靜悲涼”,間接寫通過二者的對比,也反襯出故都秋景的特點。
問題9、用三個字來概括南國之秋的特點?
明確:“慢”“潤”“淡”
問題10、作者的感覺是“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為什么呢?
明確:秋景看不飽,秋味嘗不透,秋意賞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難以沉醉其中,那濕潤的空氣,那熙攘的人群難以觸發作者對秋的人生況味,只能使郁達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國之秋。
小結:
欣賞藝術,常常是通過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領會到某種更深遠的東西,而獲得美的享受。這種更深遠的東西,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對于寫景抒情散文來說,作家筆下絕沒有單純的風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閱讀這類散文的時候,要從具體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秋的姿態,都籠罩著一層濃厚的主觀色彩。
故都的秋一等獎優秀教案模板 篇4
目的:
1、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2、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課時:一課時。
重點:加強朗讀,品味語言。
難點:課文朗讀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步驟:
一、板書課題,簡介背景
(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劃分段落
1、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2、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學生找出有關段落)
三、品味語言,體會意境
1、討論分析破屋秋色圖。(出示投影片2)
(1)聽錄音,找出描寫對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動作(出示投影片7)
(2)反復誦讀,體會意境。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1:找出關鍵詞語。
2、討論分析街頭落蕊圖。(出示投影片3)
(1)聽錄音,找出關鍵詞語。
(2)品味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句。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2:比較不同句式。
3、討論分析橋頭秋雨圖。
(1)學生朗讀、品味。
(2)歸納品味語言方法3:體會深層含義。
四、歸納總結,布置練習
1、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品味語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語言方法4:誦讀精彩文段等等。
2、歸納品味語言的四條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關鍵詞語;比較不同句式;體會深層含義;誦讀精彩文段
3、要求學生課后誦讀,繼續品味其他精妙語言,并總結出更多品味語言的方法。
附板書:
故都的秋
理清思路品味語言
思秋方法1:找出關鍵詞語
繪秋方法2:比較不同句式
議秋方法3:體會深層含義
戀秋方法4:誦讀精彩文段
故都的秋一等獎優秀教案模板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讀散文。
2、指導學生從文中找出關鍵語句,明確對“綠”的感受和理解。
3、了解象征手法,體會作者表達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教學重難點】
1、品味關鍵句,理解文中“綠”的象征意義。
2、了解背景,明確作者的情感以及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向往、對堅貞不屈精神的贊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巴金在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仿佛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散文《囚綠記》的作者,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譯家陸蠡。陸蠡是一位真誠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今天這堂課就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二、與陸蠡相識
課前已經布置大家預習,下面就請大家把你們的預習成果展示出來,介紹一下我們并不熟悉的作者陸蠡。(學生自由發言)
課件展示:
陸蠡(1908~1942)現代散文家、翻譯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綠記》等,其特點是從瑣細的生活情節中,挖掘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文筆凝練、質樸、蘊藉而秀美。譯著有《羅亭》《魯賓遜漂流記》等。他也曾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陸蠡是一位對生活極為嚴肅認真的老實人。1942年4月,陸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為了追回書刊,他親自去巡捕房交涉,結果被日本特務機關秘密殺害。據說日敵問他贊不贊成偽府,他回答不贊成。問他對于大東亞的看法,他認為一定失敗。正是這種民族的骨氣,堅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貯滿著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李健吾在《陸蠡的散文》一文中說:“生命真純,節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三、推進新課
1、整體感知:
剛才我們已與作者相識,走進作者,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文本。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讀課文。首先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文并思考屏幕上的問題:
⑴ 文中哪幾段寫囚綠的?囚綠之前,之后寫了什么?
提示:圈劃關鍵句(即那些寫行動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并用象“囚綠”這樣兩個字概括每一層的大意。
⑵ 作者表達了對綠藤什么樣的情感?劃下你喜歡的語句或是能打動你的語句,待會兒請同學們朗讀交流。
學生交流后明確:
⑴ 8~12段寫囚綠,囚綠之前的1~4段寫尋綠,5~7段寫觀綠,囚綠之后13段是放綠,14段是懷綠。
⑵ 表現作者對綠藤的喜愛之情。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尋綠、觀綠、囚綠、放綠、懷綠,作者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著對綠的愛,曲折有致地表現了喜愛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一步地把喜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學生朗讀交流有感觸的語句)
課件展示:
尋綠 觀綠 囚綠 放綠 懷綠
喜悅 懷念快活 歡喜 鄭重開釋 懷念
滿足 留戀歡喜 憐愛又惱怒 誠意祝福
歡喜 急不暇擇
視同至寶
物我相映 情景交融
2、具體研讀:
⑴ 通過剛才大家的回答和品讀,我們也快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那么作者為什么那么喜歡綠呢?(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并歸納)
明確:因為綠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因為綠給處于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
⑵ 在課文中,作者是如何去描寫這株常春藤,這些綠枝條?
明確:伸開柔軟的卷須,攀住一根緣引它的繩索,或一莖枯枝;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當綠枝條垂在案前時,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雖然被幽囚了,但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著原來的方向;由于離開陽光,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象病的孩子。盡管如此,這些綠枝條依然非常固執,正因為如此,作者在文中說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⑶ 通過作者細致精彩、繪形繪色的描寫,我們能否體會出這些綠枝條有哪些性格特點?
明確:它是美的;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征,正如作者說的,“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它還是倔強、堅貞和固執的,并且是向往光明自由、永不屈服的。
課件展示:
美、青春
綠枝條 象征 愛、幸福
倔強固執、堅貞不屈
渴望光明自由
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寫綠枝條時,一半是寫實景實情,一半是帶著感情與想象,以現實為依據,通過美化、擬人化的加工,賦予綠枝條以人的性靈。
⑷ 通過以上的品析,我們對作者為何如此摯愛綠枝條有了更深的理解,作為一名愛國青年,陸蠡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
① 先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有關寫作背景的語句。
明確: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連于烽煙四逼中的舊都,火車已經斷了數天,我每日須得留心開車的消息。終于在一天早晨侯到了。離開北平一年了。……的確,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是文章的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葉生存的背景。正如了解作者有助于我們理解文章一樣,明確寫作背景也有助于我們更好的把握文本。
課件展示:
本文寫于抗日戰爭爆發一年之后。當時,北京淪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為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
② 面對敵人的入侵,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能無動于衷嗎?他寫這篇文章真的就沒“別有用心”嗎?請大家結合作者的經歷和體驗以及當時的時代背景,聯想思考一下,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特點和命運有何言外之意。
全班討論中明確:作者通過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讓我們看到了綠枝條的命運與作者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既體驗到生的快樂,又感受到生的艱辛(類比);同時當時的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作者描寫綠枝條的性格特點,是想用這些綠來象征包括作者在內的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對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懷綠,其實也是在懷念苦難中的北平人民(暗示)。
課件展示:
類比 作者 同處一室,同被囚禁
懷念綠枝條 象征(苦難的人民) 生的快樂,生的艱辛
暗示 華北人民 堅貞不屈,向往光明
通過剛才的歸納,可以看出,文中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如:類比、象征和暗示,而這些表現手法的運用也讓我們了解了作者的言外之意。現在我們應該理解為何文章要以“囚綠”為題,“囚綠”寫綠枝條最艱難的狀況,這正暗示了艱難的國運家運;“囚綠”表明作者復雜的心情,這也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侵略我國領土的背景下,作者內心痛苦和精神上堅決反抗的反映。
小結:至此,我們從這篇寫綠的散文中讀出了深意。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給人以美感,使人愉悅安寧,這是很多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通過寫綠枝條抒發愛綠的情感,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征意義,我們從中也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靈魂”。而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3、寫作特色:
以上我們一起品讀了文章的內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其實《囚綠記》這篇文章在寫法上也有值得我們揣摩的地方,一起來看一下本文的寫作特色。
課件展示:
⑴ 物我互觀,盡顯性靈。
⑵ 敘事波瀾,脈絡清晰。
⑶ 含蓄蘊藉,深沉厚重。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品讀了陸蠡的優秀散文《囚綠記》,在品讀的過程中,我們也學到了一些解讀文章的方法:如學會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讀文章;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從品味凝聚作者感情體驗,理性思考的語句,把握主旨;而其中托物言志類文章,還應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想,明確象征意義,等等。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品讀,我們也真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般的心!
五、作業
結合本文的寫作特色,選擇其中的一點,談談你對文章的理解,寫成小短文形式,300字左右。
故都的秋一等獎優秀教案模板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郁達夫及文章的創作背景,積累文學常識。
2.概括并鑒賞文中的五幅秋景圖,掌握文中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分析并鑒賞文章中的襯托和對比手法,學習并應用到寫作實踐中。
4.體會作者對故都的贊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情的由來,從而深層次理解本文的豐富內涵。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品味文章明白曉暢、簡潔清麗的語言。
思維發展與提升:領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觀情感,學習本文以情馭景、借景抒情的寫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文章的學習,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之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作者在山河破碎、內外交困的現實下,贊美自然風物的真情以及內心的憂思及落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文章的藝術技巧。
難點:
體會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涼、傷感之音。
課前準備
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葉知秋”,秋天是文人筆下的“可人”,書寫情志,寄托思緒。秋景之美,因人而不同,也因地而異。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
二、寫作背景
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花了相當大的精力參加文藝活動和進行創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等原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離杭州赴福州。在這段時間里,他的思想苦悶,創作枯竭,過著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同時花了許多時間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他寫了許多游記,這是他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主要收獲。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古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作者介紹
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作家,詩人。他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據說他家藏書4萬卷,郁達夫在少年時就全都翻閱過,打下了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基礎。大學期間開始接觸外國文學,又增加了豐富的外國文學與文化的素養。
四、題目解讀
本篇寫于30年代。題目明確而深沉:“故都”指北平。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籠罩了一種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五、層次結構
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通過比較指出北國之秋的特點。
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
第三部分(13-14):再次總結寫出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六、全文分析
1.題目是文章的線索,“古都”就是當時的“北平”,那么可不可以用“北平的秋”來代替原題?
明確:
不可以。“故都”兩字指明了描寫的地點,因為即含有一種文化底蘊也含有深切的眷戀之情。“秋”確定了描寫對象,與故都結合在一起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深沉。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時代性。社會風云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里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如果換成“北平的秋”就很平淡,少了深沉的韻味。
2.讀1、2自然段,結合自己的勾畫思考:這段運用了什么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這兩段運用對比的手法,寫作者對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寫出了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濕、淡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3.讀第3段,思考:這幅畫面的景物怎樣體現出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呢?
明確:
“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給人一種明凈高爽、了無點塵之感,寫出了“清”;“靜對著像喇叭似的(朝榮)的花朵”以及“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是在寫“靜”;有著幾分冷落和蕭條的“破壁”,藍、白等冷色調的“牽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涼的“秋草”體現了“悲涼”。
4.作者分別從不同角度為我們描繪了秋花、秋槐、秋蟬、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記敘上述秋景時,是以時間為序來記敘的呢,還是以空間為序來記敘的?
明確:
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應該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作者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覺得很自然,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靜、悲涼”這么一個共同點,作者正是以“清、靜、悲涼”這個景物的共同點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5.體會故都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明確:
“秋槐落蕊”圖:“靜”:“鋪得滿地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覺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感覺”;“清”:“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悲涼”:“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
“秋蟬嘶鳴”圖:靜:處處蟬鳴聲,以動寫靜;悲涼:秋蟬衰弱的蟬聲
“閑話秋涼”圖: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橋影;靜:息列索落的雨聲,以動襯靜;悲涼:涼風、雨后話秋涼的“都市閑人”
“秋果勝景”圖:清:果實成熟的八九月;悲涼:西北風、塵沙灰土的世界
6.文中第12段是議論語段,本文重在表達作者對故都之秋的懷念,這個議論語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
作者在本段中先寫出不僅是中國人,就是外國人面對秋天也總是要抒發感慨的,“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特別多,但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不單是詩人,就是被關閉在牢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會感到一種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接著又指出中國文人尤甚,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的成語,“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系特別深了”。最后再強調,“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這一段采用議論,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中國文人最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在中國北方莫屬,這其實還是為了突出故都之秋。這就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容,深化了主題,同時也使文章舒朗不羈,揮灑自如。是從形到神的深化,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以及開闊感。
7.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明確:
頌秋。但是,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因此可以說,是作者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8.讀最后兩段,思考:南國的秋與北國的秋最大的區別在什么地方?作者在對比之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
這兩段主要主要運用對比的手法寫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通過對比直抒作者對北國之秋的無比眷念之情。作者用四個比喻,分別從味道的足與不足、質的實在與不實在、味道的濃與不濃、性情的厚重與不厚重來表現故都秋的特征。
9.本文的結構怎樣?文章怎樣前后呼應的?
明確: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眷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景物,共有五種景物,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雨后話涼、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最后作者再一次將南國之秋與北國之秋進行對比,并愿意拿壽命去換取北國之秋,直抒胸臆,表達了對北國之秋的無比熱愛之情。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七、中心思想
本文緊緊圍繞“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來描寫故都的秋景、秋味和秋天的意境,抒發了作者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作者憂郁、孤獨的心境。
八、寫作特點?
1、烘托比照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揚北,映襯出故都之秋的濃度與特色。欲說北國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開半醉的”,是溫和的、漸進的,像一杯溫開水,平淡無味,因此南國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下文則具體地寫故都的秋的本色。無論是漫游景點,還是“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整個故都都被秋色裝點著,真是無一處無秋意。南國怎么可以相比呢?至此,北國之秋的“清”與“靜”,可謂寫得“飽”且“透”且“十足”了。
2、復沓、跌宕的手法
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秋味”這個抽象的“感覺”,作者一共提到五次,再加上一些富有“秋味”的描寫鏡頭,使本來抽象的東西也成為可感觸的具體物象了。當然,本文最主要的復沓、跌宕還不在于具體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過“旋律”和“情味”反復,撥動讀者對于“秋”的宏觀和微觀的認識與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表達上采取了敘述、描寫與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發情,將“物”、“我”,“主”、“客”完美地統一到“意境”這個極點上,通過讀者的美感經驗而完成作者所要傳遞的思想。
3、排比修辭格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達夫出神入化地運用了排比。看似信馬由韁,隨手拈來,再細細琢磨,不禁讓人嘆服,實乃精心之作。巴金先生曾說:“達夫《故都的秋》大量運用排比句式,語意暢達,可以說是現代文中運用排比的典范之作。”比如: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作者在這里用了“下得......下得......下得”這樣的排比句,將“奇、有味、更像樣”三個中心詞的間距拉長,讓讀者在閱讀中有充分的回味余地,同時渲染了氣氛,感傷之情由此便散發開來。
九、補充資料
了解“散文”
(一)散文的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說散文取材廣泛自由,不受時空的限制,表現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作者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法,表達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
散文的語言大多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同時,又兼具簡潔質樸,自然流暢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