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聽書》教案(精選15篇)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1
一、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2. 體會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寫聲音上的作用。
二、 教學重點:
描寫聲音的幾種方法。
三、 教學方法:
賞析式
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播放大鼓評書,引出作者。
(二) 簡介作者
劉鶚(1857-1909) ,原名孟鵬,字云摶,后字鐵云,發(fā)表《老殘游記》時署名 “鴻 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人,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學識博雜,精于考古,在算術、治河、醫(yī) 道上家學淵源。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時因為設平糶局賑濟饑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時年五十三歲。
(三) 簡介《老殘游記》及四大譴責小說
(四)提問討論
1、明湖居聽書,聽誰說書?主人公是誰?
2、白妞出場之前都寫了哪些內容?運用了什么寫法?對寫白妞有什么作用?
3、試分析白妞說書的過程,畫出運用了通感的句子。體會其作用。
參考內容:
1、明湖居聽書聽白妞和黑妞說書。主人公是白妞。
2、明確: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議論。寫琴師貌甚丑陋, 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后輪指彈奏,動人心弦,突出輪指彈奏的技藝高超,為后文為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伏筆。
3、寫戲園的盛況是為了什么?
明確:說明濟南掀起白妞熱/ 說唱藝術雅俗共賞/ 演前嘈雜反襯演中肅靜
4、寫黑妞的外貌是為什么?
明確:寫黑妞是為襯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寫白妞裝束的文字。
5、如何寫白妞的出場的?
明確: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顧一盼,鴉雀無聲
6.如何寫白妞說書的?(板書)
說書的過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fā)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正面描寫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1、 寫觀眾的反應:感覺妙——伏帖——暢快——暗暗叫絕——屏氣凝
神不敢少動——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側面描寫
9、如何寫聲音的?
用通感手法,賦聲于形。
用感覺設喻:“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
用視覺設喻:“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仿佛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用日常生活中易體會的聲音設喻:“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五)、知識平臺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六)作業(yè)布置
1、利用通感手法寫一篇練筆,描寫一段精彩的演出場面或比賽場面。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賞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2、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描摹音樂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美好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現(xiàn)在人們一般用高科技手段來保存音像。古人沒有錄音、攝像等技術設備,那么,他們如何保存飄忽易逝的音樂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和學習一篇文章,它用妙筆生花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音樂美。
二、簡介作者、作品
《明湖居聽書》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老殘游記》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敘其“言論見聞”,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統(tǒng)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xiàn)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這部作品與李伯元的《官場現(xiàn)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和曾樸的《孽海花》并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劉鶚,字鐵云,江蘇人。1888年因治理鄭州段黃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買谷賑濟北京饑民,后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賞析“紅花”,品讀音樂描摹
(一)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寫了幾處音樂表演?重點寫誰?
明確:本文總共描寫了三個人的表演:琴師的彈琴,黑妞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絕倫表演。重點是寫白妞。
既然重點是白妞說書,那么有關白妞的描寫集中在那些段落?
明確:第6、7、8自然段。
(二)白妞出場(第6自然段)
明確: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睛:【品味】“如秋水”側重寫眼睛——“清”,如小石潭的水;“如寒星”側重寫眼睛——“亮”;“如寶珠”側重寫眼睛——“圓”;“如白水銀里頭養(yǎng)著兩丸黑水銀”——圓潤靈動
眼神——一顧一盼,鴉雀無聲
(三)賞析王小玉說書(第7、8自然段)
1、學生分段朗讀課文。
2、討論明確:演唱可分為幾個階段?(結合課件)
(1)初不甚大:演唱開始
(2)越唱越高:演唱發(fā)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靜:演唱的結束
3、作者是如何描寫空靈飄忽的音樂的?
用通感手法,賦聲于形,繪聲以色。
用感覺設喻:
“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伏貼
“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舒暢
用視覺設喻:
“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尖細、高亢、有力
“仿佛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險、奇、不斷升高
黃山飛蛇:輕快、回環(huán)、多變
東洋煙火:形色兼?zhèn)洌嘧硕嗖?/p>
用日常生活中易體會的聲音設喻:“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寫觀眾的反應:感覺妙——伏帖——暢快——暗暗叫絕——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說唱的音樂轉瞬即逝,作者卻借助于比喻、通感,把白妞說書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來。從發(fā)展、跌宕、高潮、結束,其音樂的過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讓人贊嘆其技藝的精湛。
如果把白妞的說唱比作一朵紅花,那么,課文還巧妙地用了一些綠葉作了陪襯,能找出是哪四枚綠葉嗎?
四、簡析“綠葉”,把握全篇。
明確:戲園盛況、琴師彈奏、黑妞說書、聽眾評議。
1、戲園盛況
時間早:十點至下午一點
觀眾多:滿滿的,人縫里坐下,“頂”著籃子
職業(yè)廣:官員、生意人、讀書人
2、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評論
寫琴師用先抑后楊的手法,先寫相貌,寫小調,再寫絕妙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聽,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設下伏筆。
寫黑妞從外貌與演唱兩方面,寫黑妞容貌、服裝,說明她樸實、純潔,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jié)省筆墨,目的在于為寫白妞設伏筆,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然后用觀眾評論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烘云托月,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之高、絕妙。
“水漲船高”、“山外青山樓外樓”,這四處無一處寫白妞,實則處處寫白妞,這就是鋪墊,就是側面描寫,從而烘托的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整篇課文就是以鮮花樣凸現(xiàn)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寫和側面的烘托,渾然一體,鮮明生動。
五、拓展欣賞
藝術是觸類旁通的,劉鶚為我們再現(xiàn)了當年王小玉說書的精彩情景,大家感覺當代那位歌星能與王小玉媲美呢?
欣賞韓紅的《天路》
六、小結
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后,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后,寫聽眾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
七、布置作業(yè)
1、熟讀白妞說書兩段,仔細體會其中的通感句。
2、預習《琵琶行》,賞析其中音樂描寫的部分。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2、欣賞對演唱藝術的形象化的描繪,品味形象、貼切、清新細膩的語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說書藝人的精湛表演藝術,認識我國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描摹音樂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 簡介作者及作品,導入新課。
劉鶚,字鐵云,江蘇人。《明湖居聽書》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老殘游記》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敘其“言論見聞”,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統(tǒng)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xiàn)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這部作品與李伯元的《官場現(xiàn)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和曾樸的《孽海花》并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1888年因治理鄭州段黃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買谷賑濟北京饑民,后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老殘游記》不是作者劉鶚的自傳,但劉鶚的很多生活經歷、政治觀點和道德理想都融聚在作品當中,可以說,主人公老殘就是作者劉鶚的藝術化身。劉鶚(1857~1909),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出身官宦之家,繼承家學且天資聰穎,但他無意于仕途,而熱衷于治河、算學、醫(yī)學等經世致用的學問,想要干一番對國計民生有利的事業(yè);還曾經寫過我國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鐵云藏龜》。受當時社會思潮和西文科技的影響,他建議政府借外資修鐵路、開煤礦,被時人斥為漢*;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劉鸚不忍心看北京糧荒的慘狀,從俄國人手里*價買出大米賣給百姓,幾年后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死在那片土地上。劉鸚是一位時代的先行者,也是一個失敗的改革者,他的一生充滿了矛盾,這種矛盾和他對社會、時局、學術的很多看法,都在《老殘游記》這部他晚年的著作中反映了出來。
閱讀重點:體會作者“哭泣與醒世”的創(chuàng)作意向。 內容梗概 《老殘游記》從1903年開始在《繡像小說》、《天津日日新聞》等報刊上連載,共20回,以“洪都百煉生”為筆名。后來又有二集九回和外編殘稿約一回面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約有130種版本行銷世界,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 老殘姓鐵名英,號補殘,以走江湖行醫(yī)為生。他本是江南人,因為在山東千乘郡治好了一個大戶的奇病,被留下來住。一天他與朋友相約到登州蓬萊閣游玩,遇到一條破爛快沉的船,老殘等人好意要將羅盤借給他們,卻被斥為“賣船的漢*”打下海去。這時老殘驚醒,才發(fā)現(xiàn)是南柯一夢。 過了幾天,老殘辭別主家,去濟南大明湖觀光。在那里,他欣賞了大明湖、趵突泉等地的美景,聽到精彩的白妞說書,還為一個山東巡撫的幕僚高紹殷治好了病。經高推薦,求賢若渴的巡撫張宮保要向他求教,但老殘無意做官,往曹州而去。 在曹州一家旅店里,老殘聽說了幾件關于地方官玉賢的故事。這位玉大人號稱清官,辦案十分厲害,到任不到一年,就用“站籠”之刑站死了兩千多人:于家4口,被強盜栽贓,王賢不問青紅皂白就治了罪;一個布販醉后說出一樁冤案的真相,也被抓來站死;雜貨鋪老板的兒子因為說了幾句不滿的話,又被當強盜處死……曹州人個個惶恐不安,即使路上掉個包袱都不敢去撿,更不敢不說他“是個清官”。聽了這些,老殘心中非常憤慨。 進了曹州府城,老殘碰巧遇到以前認識,現(xiàn)在新署城武縣的申東造。在申東造的請求下,老殘向他推薦了自己的莫逆之交、武學大家劉仁甫治理盜案,并商定由申東造的弟弟申子平去送邀請信。 申子平受命去桃花山尋訪劉仁甫,因為雪路難行,又遇猛虎阻擋,只好到沿途一戶人家投宿。誰知這家做主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姑娘,名叫王與姑,不僅相貌端莊嫻雅,而且能詩書、善音律,與申子平夜談,大膽地批評儒、釋、道三教和宋儒理學;不久又來了一位黃龍子,從山居生活一直談到“北拳南革”(指義和團與革命黨),使申子平佩服得五體投地。 。那邊老殘要回省城,走到齊河縣,卻因黃河結冰擋住去路,找旅店住了下來,又遇到一個故交、將要做知府的黃人瑞,并聽黃人瑞談起了一樁案子: 賈家十三口被人謀害,死因不明,因為驗出親家魏家送來的月餅中有半個有毒,主審官剛粥便斷定魏氏父女投毒害命;魏家家人為救主人送銀兩來疏通,更被剛粥一口咬定是犯了罪才會托人行賄,用嚴刑逼供,使賈魏氏承認因*殺人。 因為案子疑點多,老殘不滿于酷吏草管人命,寫信請張宮保派人來重審此案,并親自出馬調查,查明是賈家女兒與人勾搭成*,不滿嫂嫂阻攔,用一種使人昏迷不醒的藥水迷倒了家人,陷害賈魏氏。 不但查明了案子,老殘還在黃人瑞等人的協(xié)助下,救出了*女翠環(huán)、翠花。翠環(huán)本是財主家的女兒,因為官家治黃河時不顧實際情況,照搬古法,使黃河發(fā)生水災,百姓家破人亡,翠環(huán)也淪為。經黃人瑞、翠花等人撮合,翠環(huán)嫁給老殘為妾,改名環(huán)翠
二、朗讀,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臺上、臺下的反應來理清結構:
本文結構圖:
時間: 次日九點鐘以后
地點: 明湖居
人物: 老殘、眾多聽眾、藝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聽書( 唱書) .
聽書前:
臺上: 空洞無人,設備簡陋
十點鐘
臺下: 擁擠熱鬧 ( 側寫烘托)
臺上: 仍空洞無人 先聲奪人)
十一點鐘
臺下: 更擁擠熱鬧
臺上: 男人( 丑陋、彈曲、動心)
十二點半鐘
臺下: 叫好不絕
聽書時 :
臺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歲) ─清脆婉轉,百變不窮
彈罷數(shù)分鐘 ( 側寫正寫)
臺下: 老殘感覺: 以為觀止。
兩人對話: 白妞更好. 映襯對比)
臺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歲) ─清秀動人、唱書妙絕
正熱鬧時 無比奇妙 精彩絕妙
臺下: 鴉雀無聲─暗暗叫絕─轟然雷動
聽書后:
鬧聲稍定 臺下: 少年盛贊白妞,眾人交口稱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一)側面描寫:在白妞出場前寫戲院盛況,琴師的演奏,黑妞演唱,觀眾議論,烘托白妞高超技藝。
1、戲院盛況
(1)說明濟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熱,為了欣賞白妞演唱,人們不惜提早幾小時趕到戲院,不吃飯,烘托了白妞說書魅力無窮,為白妞出場渲染了濃烈氣氛。
(2)來的各方面人,說明白妞演唱藝術雅俗共賞,對各階層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戲院嘈雜場面描寫,為白妞出場肅靜埋下伏筆。
2、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評論
寫琴師用先抑后楊的手法,先寫相貌,寫小調,再寫絕妙的輪指,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設下伏筆。
寫黑妞從外貌與演唱兩方面,目的在于:
(1)為寫白妞設伏筆,可以省去筆墨。
(2)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然后用觀眾評論(第245頁)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之高、絕妙。
第二教時
一、繼續(xù)分析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二)正面描寫:出場、演唱、反映三方面寫。
1、白妞出場
先寫外貿,緊接著寫梨花簡的幾聲叮當,鼓棰子的兩下輕點,兩眼一顧一盼,來寫她出場時的動作和動作所產生的結果。
2、白妞說書
描寫白妞說書是本文的重點內容。作者首先用聲音的高低、緩急,把演唱分五個部分:
(1)初不甚大:演唱開始
(2)越唱越高:演唱發(fā)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靜:演唱的結束
使讀者從整體上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作者具體地從聽眾的感受出發(fā),用大比喻,以人們的感覺、視覺形象,賦予聲,細致描寫,多處用此。
人參果:舒暢
熨斗熨:伏貼
鋼絲:尖細、高亢、有力
登泰山:險、奇、不斷升高
黃山飛蛇:輕快、回環(huán)、多變
東洋煙火:形色兼?zhèn)洌嘧硕嗖?nbsp;
(1)用感覺設喻:通感
(2)用視覺設喻:通感
(3)用容易體會的聲音設喻:比喻
說唱的音樂轉瞬即逝,作者卻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說書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來。從發(fā)展、跌宕、高潮、結束,其音樂的過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讓人贊嘆其技藝的精湛。
作者為了突出白妞演唱還用了對比手法,層層烘托步步映襯。節(jié)選部分共寫三個人物,無論琴師、黑妞都是為了寫白妞的演唱技藝。
小結:“水漲船高”、“山外青山樓外樓”,這四處無一處寫白妞,實則處處寫白妞,這就是鋪墊,就是側面描寫,從而烘托的妞說書的精湛技藝。(再出示完整的鮮花圖)。整篇課文就是以鮮花樣凸現(xiàn)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寫和側面的鋪墊,渾然一體,鮮明生動。
二總結課文:
(一)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后,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后,寫聽眾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
分別分析如下:
1 . 明湖居是一個戲園子。
\' 聽書人多: 當官的;做生意的;讀書人。
下午一點鐘才開始,可十點鐘園子已坐滿。
臺上、臺下對比: 空洞無人 熱鬧
側寫場內熱鬧場面,有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渲染了氣氛,與白妞出場寂然無聲形成鮮明對照。
2 . 寫琴師和黑妞,也是為白妞說書作烘托和鋪墊。
寫琴師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貌甚丑陋,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后輪指彈奏,動人心弦,突出輪指彈奏的高超技藝,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容貌、服裝,細致說明她樸實、純潔,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jié)省筆墨,以便集中筆力寫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轉的特點。但她的技藝遠不如白妞,因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就這樣層層鋪墊,烘云托月,很好發(fā)揮琴師、黑妞的陪襯作用。
3 . 借觀眾之口議論,將黑妞白妞說書互相比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別人可說得出,別人能學一兩句
白妞: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學到手 (對比、烘托、先聲奪人)
4 . 白妞說書;
⑴白妞登臺: 貌不驚人 但一舉一動,一顧一盼, 就使觀眾為之傾倒。( 動作、眼睛)
⑵白妞說書: 運用大量形象、貼切而生動的比喻。
聲音: 低─高─極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細─無聲─忽起─無限聲音俱來并發(fā)─霍然一聲、 人弦俱寂
說唱 ,聽覺: 感覺妙─伏貼─暢快─暗暗叫絕 ─屏氣凝神不 敢少動─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本文的比喻句,使難以捕捉的沒有實體形象的聲音美,變成了可見、可感的實體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引起讀者豐富多彩的聯(lián)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5、 聽眾評價: 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兩個典故。
(二)《明湖居聽書》一節(jié)不涉及譴責的內容,是該書中以描摹生動而素被人所稱道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運用了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引人入勝地描繪出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所謂側面描寫,指的是文中那些鋪墊的筆墨;正面描寫,指對白妞說唱所作的直接描寫。說唱的聲音之美,并無實體形象,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但作者卻寫得很成功。他選用可見到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使讀者借助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現(xiàn)在的修辭學上稱之為“通感”。課后還要對文中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特別是“通感”的修辭手段細心體會。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6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8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1、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2、賞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3、學會用文學的語言鑒賞和描摹音樂。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描摹音樂的能力
【教具準備】:錄音機播放樂曲《傾訴》、《我心永恒》、《二泉映月》、幻燈處理板書,一組與音樂意境吻合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凸現(xiàn)目標(4’)
錄音機播放薩克斯管《傾訴》(約2分鐘)
“音樂的含義不在音符之中,而在音符之外”,這一段醉人的音樂給了你什么感受呢?)(請幾位同學回答)
師示范:(充滿感情地)薩克風的聲音晃晃悠悠,懶懶散散,實在像風。有春風之柔軟,又有秋風之強韌。黃昏陽臺,一曲《shadow of your smile》似一種按摩,一直作用到我心底,于是我的心從容地跳,我的肌肉松懈了下來,我的思緒蝴蝶般飛翔,我已是一位微醉的流浪漢。身心在薩克風中休息,智慧卻漸漸輕逸地閃動,自由正將我慢慢淹沒。
小結:相對而言,同學們的感受顯得貧乏單薄,能意會卻不能言傳。很遺憾,那是文學的缺憾,語言的缺憾。今天我們要寫的《明湖居聽書》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它將告訴我們如何用文學的語言去描摹無形的音樂。
二、賞析唱腔,體味精妙(7’)
《明湖居聽書》聽誰說書?具體的語段是哪兩節(jié)?齊讀(7、8)節(jié)。后出示幻燈片,請同學說出相關比喻并賞析比喻的效果
人參果:舒暢
熨斗熨:伏貼
鋼絲:尖細、高亢、有力
登泰山:險、奇、不斷升高
黃山飛蛇:輕快、回環(huán)、多變
東洋煙火:形色兼?zhèn)洌嘧硕嗖?
小結:說唱的音樂轉瞬即逝,作者卻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說書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來。從發(fā)展、跌宕、高潮、結束,其音樂的過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讓人贊嘆其技藝的精湛。
如果把白妞的說唱比作一朵紅花(幻燈出示)那么,課文還巧妙地用了一些綠葉作了陪襯,(再出示幻燈)能找出是哪四枚綠葉嗎?
三、簡析“綠葉”,把握全篇。(5’)
學生較容易地找到了如下鋪墊:戲園盛況、琴師彈琴、黑妞說書、聽眾評議。問黑妞說書時用了哪個成語?“以為觀止”。真的到極點了嗎?和白妞相比如何?
小結:“水漲船高”、“山外青山樓外樓”,這四處無一處寫白妞,實則處處寫白妞,這就是鋪墊,就是側面描寫,從而烘托的妞說書的精湛技藝。(再出示完整的鮮花圖)。整篇課文就是以鮮花樣凸現(xiàn)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寫和側面的鋪墊,渾然一體,鮮明生動。
四、再賞“紅花”,歸納角度(8’)
明確:相對而言,本文更讓人稱道的還是作者描摹音樂的手段,如何狀無形之物如在眼前呢?課文用了精妙的比喻,而且設喻是多角度,多方位的。(板書)
以視覺作比:鋼絲、飛蛇、煙火
以感覺設喻:人參果、熨斗熨
以聽覺作比:山塢春曉,百鳥亂鳴
以味覺設喻:水蜜桃、茶
特殊的比喻——通感
逐一講解并舉例:(放音樂)
視覺:①音樂《天使的沉默》傳來,一股歲月的塵土夾雜著沉悶而又酸澀的氣流迎面撲來;透過音樂,我的眼前呈現(xiàn)一片廢墟:倒塌的房屋,饑餓的人群,茫然的目光,連夜晚投在墻上的身影也像一個“虛弱的鬼影,擺動著搖晃的雙臂”。②馬勒的管弦樂極端華麗,像個天生的大美人而又擅長作態(tài),顧盼生姿,無不迷人。
感覺:接下來是一個抒情的舞曲,聽不到兩分鐘,我感到河水如在我心中跳躍,充滿了歡樂;到了中段的緩板,我又覺得水波在我生命的陽光中閃爍。
聽覺:引子一過,隨著曲調的跌宕舒收,忽覺衣角被人猛地一拽,心也不自禁地一沉,回頭看時,分明是一位形容枯搞,神色悲涼的老人,不等我發(fā)問,他便在一旁自顧自地傾訴起來,可這數(shù)十年的滄桑從何說起,他的聲音低沉而舒緩,他在訴說他的坎坷與不幸,抗爭與控訴……動情之處竟至哽咽無聲。
味覺:①《秋的喁語》旋律憂傷而又甘美,就象個最好的水蜜桃入口即化。
②那時候我已愛上了喝茶,《二泉映月》就給了我與喝茶相同的心境,品味那醇厚的苦澀,略溫的蒼涼。
小結:運用通感,可最大限度地調動五官感受,可以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體驗形象地描摹出來,可脫俗去熟,產生新奇清新之美。
五、當堂示范,討論寫法(5’)
播放《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依舊》的前一段(三分鐘)
例:那音樂開始時平緩而沉靜,婉如一熟睡的嬰兒的臉。在人沉醉其中時,那音調卻漸起,如一口咬下一鮮果,咬破果皮后鮮汁四溢,沁人心脾;甜味愈來愈濃,由口入心,其暢無比。待那聲調陡然一轉升高數(shù)丈,又如坐翻滾的過山車,漸上漸高,待到極高時,陡然一個回旋,急轉直下,其驚其險令人隨之起伏。(視覺、味覺、視覺)
又例:豎笛響起,一種安寧、平靜的感覺頓時出現(xiàn),猶如置身在夜空籠罩下的海面,一種無比巨大的神秘的力量給你足夠的安全感。隨著豎笛的結束,音樂進入正題:回憶—— 一種奇特的力量把你帶入深深的回憶之中,許多的往事歷歷在目,悲泣、痛苦一時間全都涌了出來,把你的心攪得亂成一團。(重在感覺)
六、學以致用,遷移訓練(10’)
播放名曲《二泉映月》兩遍,進行描摹訓練,要求①模仿課文寫法(用通感)②注意意境③邊聽邊寫。
七、品評欣賞,檢測效果(5’)
附:教師的下水片斷:
飄來的是一曲如泣如訴的《二泉映月》,像夏夜里拂過一絲清涼的風,又像山澗里淌過一泓美麗的溪。
就是那簡單的兩根弦,浸透了人生的凄楚和苦澀,將悲演繹得很美。
它靜靜的流過來,像灘涂上的風搖曳著的葦子。鈍鈍的一個高音,又像封凍大河上突然出現(xiàn)的冰裂。悠遠而深沉的旋律,感覺正踩著漸漸涼去的月色,慢慢向前,走到沒有荷花的池塘邊,走進沒有顏色的夕陽里。
不是平平仄仄的錯落,只是感情的悠然傾訴,把我的耳朵叫醒,卻讓我的心沉沉睡去。
八、布置作業(yè),鞏固練習
課后:欣賞并描寫課上未能全部聽完的《我心依舊》(注意不要局限在影片的畫面上)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學設計5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7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5
一、教學分析
教材情況:《明湖居聽書》是滬教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單元主題是“技藝超群”。本單元的五篇文章從不同側面展現(xiàn)了中國民間藝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藝,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心靈手巧的特點,這是一筆值得繼承的寶貴財富。本文雖然選自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游記》,但我認為更主要的是從美文的角度節(jié)選的。本文雖然選自于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游記》,但是它雖有人物描寫,卻主要不是向讀者昭示人物性格,雖有情節(jié)結構,卻主要不是告訴我們有多么曲折的故事,雖有環(huán)境描寫,卻只是作為音樂的布景。它就象一篇描寫音樂的散文一樣,堪稱一篇美文,想象極為豐富,語言妙不可言,大量運用修辭手法,把王小玉說書的魅力描寫得出神入化,讓人嘆為觀止。為此,我大膽把其上成一堂音樂、文學欣賞課,集中力量聽音樂、評語言、寫音樂,讓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學生情況:我所教授的是初一(1)班,他們聰明、思維活躍,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很強,但是語言感知、感性體味能力卻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賞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自然感悟語言的魅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傳統(tǒng)說唱藝術的魅力,激發(fā)對文學音樂藝術的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賞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最近我們學校在舉辦校園歌手大賽,本班也有好幾個參賽的同學,但本班有部分同學并沒有去現(xiàn)場,如果讓你向沒有去的同學描繪你唱的歌曲,你會怎么說?(請同學起來說)
我們都知道聲音無形無色,轉瞬即逝,如何能用語言把它描繪出來?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嘗試,我們發(fā)現(xiàn)這并不容易。那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晚清的劉鶚,他是如何用文字給我們留下一段絕唱的。現(xiàn)在請把書翻到三十二課,繼續(xù)來學習劉鶚的《明湖居聽書》。
(二)文本研讀
1、聽同學朗讀第五自然段,并在聽的過程中,圈畫出聲音的變化。
(1)初不甚大:演唱開始
(2)越唱越高:演唱發(fā)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靜:演唱的結束
并繪出聲音的變化示意圖:
2、那么在聲音變化的過程中,它的特征又是怎樣的呢?請你找出正面描寫音樂的句子。
人參果:舒暢 熨斗熨:伏貼
鋼絲:尖細、高亢、有力 登泰山:險、奇、不斷升高
黃山飛蛇:輕快、回環(huán)、多變 東洋煙火:形色兼?zhèn)洌嘧硕嗖?/p>
如花塢春曉,百鳥亂鳴:婉轉清脆、多姿多彩
小結:
(1)用感覺設喻 (2)用視覺設喻 (3)用容易體會的聲音設喻
3、同形訓練,活學活用。
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放一段音樂,讓學生閉目傾聽,然后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手法,先總體上把握音樂,再運用比喻等手法,描寫聽覺。之后,師生共同賞析,有助于提高學生使用視覺、味覺、等感官來描繪聽覺的能力
4、課堂總結。
王小玉是幸運的,在那個科技手段不發(fā)達的年代里,她遇到了知音聽眾劉鶚,劉鶚將王小玉美妙的說書用他那支生花妙筆寫出來,流傳后世。那賦聲以形、賦聲以色、賦聲以味的風韻讓今天的我們有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去咋舌、去嘆為觀止。但是,通過最后的實踐,我發(fā)現(xiàn),其實你們也有這樣的一支筆,這只筆就在你們的心里。
五、板書設計
用感覺設喻
用視覺設喻
用容易體會的聲音設喻
六、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在初一(1)班開了一節(jié)《明湖居聽書》的公開課,現(xiàn)結合本課的教學實踐作如下反思:
本文結構并不復雜,學生梳理起來并不難。但其中的音樂描寫,才是本文的精彩之筆。本教案刪除一切旁枝,不講通感夸張,略講烘托渲染,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對無形音樂的傳神描寫”,擬用一課時完成三項任務:分析文中的音樂描寫方法,欣賞一段音樂,學習描寫音樂。以音樂導入課文,以分析音樂描寫方法為課堂重點,以欣賞品評音樂結束本課教學。
首先,立足于文章的音樂描寫,作者準確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節(jié)奏,因此我讓同學們先找出音樂的變化階段,并在黑板上畫出變化圖。“初不甚大”——演唱的開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fā)展;“陡然一落”——演唱的繼續(xù)發(fā)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超;“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五個階段,完整地表現(xiàn)了演唱的全過程,這樣就便于同學們整體上把握白妞說書的全局。同時這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讓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
其次,評析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多角度生動設喻。音樂本是聽覺上的感受,但作者卻通過其他的各種感覺來表現(xiàn)的,化無形為有形,十分生動形象。在整體把握音樂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更細致地品味語言,感受其說唱的魅力。
最后,將音樂描寫的方法融會貫通到自己的寫作中去。聽節(jié)選的二胡名曲《賽馬》,并用文字描繪你所聽到的音樂。這一環(huán)節(jié)為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所選音樂節(jié)奏感強,變化明顯,便于學生描繪。
當然在授課中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本課時是第二課時,主要分析第五段。但卻沒有對第一課時的內容加以復習,直接分析本段,較為突兀。第二、朗讀不夠。朗讀是學習文言文常用的一種方式。在授課中,雖然有學生的朗讀,但還不夠。第三、在最后描繪音樂的環(huán)節(jié),由于時間關系,較為倉促,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同時也沒來得及朗讀同學們寫的語段。
總體來說,這堂課基本上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課對于欠缺的地方,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了解我國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演唱藝術。
2.學習比喻的類型及其作用。
3.學習本文鋪墊襯托的寫法。
【教學要求】
1.理解文章把聽覺與各種感覺溝通起來的特點。
2.體會正面鋪陳和側面烘托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了解我國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演唱藝術。
2.理解文章把聽覺與各種感覺溝通起來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學習比喻的類型及其作用。
2.學習本文鋪墊襯托的寫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強烈的感染力,能夠打動所有真誠的心靈。人們隨著音樂的律動,或喜或悲,或驚或嘆,隨著旋律的起伏變化,或靜思默想,或翩翩起舞。音樂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家也都喜歡音樂,那么你能不能用語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聲描繪下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老殘游記》中對民間高超的歌唱藝術的描寫。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1、《明湖居聽書》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老殘游記》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敘其“言論見聞”,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統(tǒng)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xiàn)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這部作品與李伯元的《官場現(xiàn)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和曾樸的《孽海花》并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2、劉鶚,字鐵云,江蘇人。1888年因治理鄭州段黃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買谷賑濟北京饑民,后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提問討論
1.白妞出場前,作者主要描寫了什么?
明確: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議論,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藝。
2、提問:對于戲園子都有哪些描寫?
明確:一方面寫戲園內座無虛席,無處落腳,觀眾之滿,座位之貴,襯托下文演唱的精彩;另一方面寫戲臺上有哪些道具(一張半桌,一面板鼓,兩個鐵片兒,一個三弦子,兩張椅子),道具簡單,反襯出下文演員演唱技藝的高超。
3、寫戲園的盛況是為什么?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7
一、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2. 體會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寫聲音上的作用。
二、 教學重點:
描寫聲音的幾種方法。
三、 教學方法:賞析式
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播放大鼓評書,引出作者。
(二) 簡介作者
劉鶚(1857-1909) ,原名孟鵬,字云摶,后字鐵云,發(fā)表《老殘游記》時署名 “鴻 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人,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學識博雜,精于考古,在算術、治河、醫(yī) 道上家學淵源。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時因為設平糶局賑濟饑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時年五十三歲。
(三) 簡介《老殘游記》及四大譴責小說
(四)提問討論
1、明湖居聽書,聽誰說書?主人公是誰?
2、白妞出場之前都寫了哪些內容?運用了什么寫法?對寫白妞有什么作用?
3、試分析白妞說書的過程,畫出運用了通感的句子。體會其作用。
參考內容:
1、明湖居聽書聽白妞和黑妞說書。主人公是白妞。
2、明確: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議論。寫琴師貌甚丑陋, 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后輪指彈奏,動人心弦,突出輪指彈奏的技藝高超,為后文為白妞出色的伴奏埋下伏筆。
3、寫戲園的盛況是為了什么?
明確:說明濟南掀起白妞熱/ 說唱藝術雅俗共賞/ 演前嘈雜反襯演中肅靜
4、寫黑妞的外貌是為什么?
明確:寫黑妞是為襯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寫白妞裝束的文字。
5、如何寫白妞的出場的?
明確: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顧一盼,鴉雀無聲
6.如何寫白妞說書的?(板書)
說書的過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fā)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正面描寫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1、 寫觀眾的反應:感覺妙——伏帖——暢快——暗暗叫絕——屏氣凝
神不敢少動——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側面描寫
9、如何寫聲音的?
用通感手法,賦聲于形。
用感覺設喻:“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
用視覺設喻:“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仿佛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用日常生活中易體會的聲音設喻:“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五)、知識平臺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六)作業(yè)布置
1、利用通感手法寫一篇練筆,描寫一段精彩的演出場面或比賽場面。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課堂實錄及評說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2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
2.通感
3.中華藝人的精湛技藝和文學家的創(chuàng)造性
二.教學重點:
正面描寫;側面描寫;通感
三.課時: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明確學習目的
創(chuàng)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小說,是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藝術。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是極具創(chuàng)造力的文學杰作。從學習該文中,我們不僅可以獲得美好的藝術享受,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成功方法,提高 抓住關鍵詞句概括文意的能力,而且培養(yǎng)我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
(二)學習《自讀提示》,明確學習重點。
1、請同學們讀兩分鐘。
2、同學們自學關于作者劉鶚和《老殘游記》的知識,完成一篇短文,簡介劉鶚和《老殘游記》,400字,獨立完成。
3、學習第二段
①請一位學生讀 ②請一位學生概括文段的兩個要點:
《明》一文的藝術特色和學習重點
包括:正面描寫、側面描寫、通感,都是為了表現(xiàn)白妞的精湛技藝。
(三)課文研討:
一、正面描寫:
1、根據(jù)提示,找出6-9自然段。
2、聽錄音,或請學生朗讀。
3、分層次。兩層: 白妞出場——白妞說書
4、研討“白妞出場”:
著重寫了什么?外貌、動作、眼神——魅力動人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可見她豐富的的內心世界和生動的表現(xiàn)力
5、研討:“白妞說書”:
過程分成五步,以聲音為線索,找出關鍵詞語,劃分層次
顯得抑揚頓挫,跌宕起伏
二、通感:(成功的奧秘)
1、學習其定義 (見自讀提示)
作用:賦無形于有形,生動可感 激發(fā)想像
2、補充錢鐘書《談藝錄》中論述:
在日常經驗中,視覺、聽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們說“光亮”,
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轉移到聲響上面,就仿佛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 無
分彼此。在視覺里仿佛有聽覺的感受,在聽覺里仿佛有嗅覺的感受,這就是通感。
味
嗅
觸
通感
視
聽
4、補充例子:
目光銳利 (視——觸) 耳朵太長 (聽——視)
笑聲很甜 (聽——味) 聲音響亮 (聽——視)
味道很濃 (味——視)
聯(lián)系《荷塘月色》: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5、品味課文例:
l 那抑揚頓挫,入耳動聽,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里彈似的。
l 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
三、側面描寫:
1、學生快速閱讀后,歸納層次大意。
①戲園盛況 ②琴師演奏 ③黑妞演唱 ④群眾反響
2、討論側面描寫的作用,聯(lián)系《林黛玉進賈府》對賈寶玉的側面描寫。
——烘托與鋪墊
3、集體品讀第七、八自然段。
四、總結:
《明湖居聽書》是描寫說書藝人精湛技藝的成功片段。就其描摹音響效果這一點來說,在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可與白居易的《琵琶行》媲美。作者成功地運用了正面描寫、側面描寫、通感的寫作手法,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美聲世界,這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我們還要向作者劉鶚先生和白妞式的中國藝人表示敬意。是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為中華民族文庫增添了瑰寶。
五、作業(yè):
1、給白妞演出設計一幅廣告,可文可畫。
2、課外閱讀《老殘游記》,寫一篇讀書筆記。
六、板書:
(制高點)
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拎動點)
正面描寫
鋪墊 賦聲
側面描寫
通感
烘托 以形
1、戲院盛況 1、白妞出場:外貌、動作、 (語言訓練)
2、琴師演奏 眼神(學生搜尋、分析) 1、定義
3、黑妞演唱 2、白妞說書 2、舉例
4、觀眾反響 ① 開端:初不甚大 3、課文具體表現(xiàn)
(學生自讀 ②發(fā)展:越唱越高 4、學生自己舉例(遷移)
逐點歸納) ③跌宕:陡然一落
④高潮:忽又揚起
⑤結束:人弦俱寂
(師生朗讀、研討、分析)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7
下一篇:《文學的趣味》《明湖居聽書》同步練習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感受和用形象來比喻無形事物,從而使讀者能真切地領略無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學習用場面烘托、人物映襯、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場面烘托和人物映襯
教學難點
用感受和形象來比喻無形的聲音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劉鶚(1857─1909),字鐵云,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丹徒(江蘇鎮(zhèn)江)人。他出身于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學、醫(yī)藥、治河等實際學問,無意于以科舉博取功名。他行醫(yī)于上海,后又棄醫(yī)經商,直到資本喪盡才止。1888年黃河決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補知府。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時,他曾從俄軍處用低價購買太倉糧,賑濟居民,后清廷以私售倉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烏魯木齊)。
二、關于《老殘游記》
《老殘游記》是劉鶚晚年寫的一部小說,是晚清中譴責小說有影響的作品之一。《老殘游記》借老殘在游歷中所見所聞,對當時吏治的黑暗痛加抨擊,揭露了所謂“不要錢”的“清官”,其實是一些不惜殺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劊子手,在客觀上有助于人們認識整個封建官僚集團的階級本質,有其進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場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動的。他維護封建統(tǒng)治,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在書中明顯的表現(xiàn),由此可見,《老殘游記》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
《老殘游記》語言清新簡練,對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寫比較生動、形象,沒有一般的陳詞濫調,跟晚清的同類小說比較,藝術上的成就是比較卓越的,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稱贊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三、關于本文
《明湖居聽書》節(jié)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唱”。作者清末劉鶚,筆名洪都百煉生。《老殘游記》借一個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醫(y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的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現(xiàn)了作者反對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tài)度。這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在語言運用和再現(xiàn)手法上頗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明湖居聽書》便是“可觀”的一節(jié)。
“明湖居聽書”故事是這樣的:老殘來到濟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見那墻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又聽得鋪子里柜臺上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中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又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紹劉: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么稀奇,自從王家出了個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劇、昆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調兒里,經過二三年的工夫,創(chuàng)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唱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下午一點鐘開唱,若上午十點鐘去,便沒了座位,要聽還是早去。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多鐘便便去明湖居聽書。可以說,在節(jié)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為白妞說書作了鋪墊,那屬“耳聞”;進入課文之后,則屬“目睹”了。
第二課時
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后,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后,寫聽眾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分別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個戲園子。
聽書人多: 當官的“撫院”“學院”;做生意的;讀書人。
下午一點鐘才開始,可十點鐘園子已坐滿。
臺上、臺下對比: 空洞無人“一張半桌,兩張椅子,三樣樂器”
熱鬧“高談闊論”“嘁嘁喳喳”
側寫場內熱鬧場面,有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渲染了氣氛,與白妞出場寂然無聲形成鮮明對照。
2、寫琴師
和黑妞,也是為白妞說書作烘托和鋪墊。
寫琴師用“先抑后揚”的手法,貌甚丑陋,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后輪指彈奏,動人心弦,突出輪指彈奏的高超技藝,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容貌、服裝,細致說明她樸實、純潔,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jié)省筆墨,以便集中筆力寫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轉的特點,“百變不窮”“以為觀止”。但她的技藝遠不如白妞,因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就這樣層層鋪墊,烘云托月,很好發(fā)揮琴師、黑妞的陪襯作用。
3、借觀眾之口議論,將黑妞白妞說書互相比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別人可說得出,別┐
人能學一兩句 ├對比、烘托、先聲奪人
白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學到手 ┘
4、白妞說書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考慮:(1)哪些句子寫的特別好??(可分組找,看哪個組找的準,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說書的什么特點?用了什么修辭手法?(2)白妞在說書過程中聲音有哪些變化?
討論后總結:
好的句子有:
“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寫出聽小玉初唱時感受到的妙境,處處伏帖,處處暢快
“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尖細高亢、剛勁有力
“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轉回旋
“如一條飛蛇……”——婉轉悠揚、急促多變
“像放那東洋煙火……”——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如花塢春曉,百鳥亂鳴”——婉轉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辭方法。(師生共同回憶通感修辭的運用,并舉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光與影有著 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山色也逐漸變得柔嫩,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嗓音油膩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設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覺,或用視覺,或用聽覺,而同是視覺,有的繪其形,有的點其色,形色兼?zhèn)洌w現(xiàn)白妞演唱的美妙。
變化主要有五個階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發(fā)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揚起——高潮
人弦俱寂——結束
師總結:描寫虛幻的音樂時,可以寫出音樂變化的幾個階段,并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把聽覺與其他感覺打通,寫出音樂所描繪的意境,聽音樂的感受。
5、“通感”修辭手段的運用。
結合學生討論內容,小結如下:課文在描寫白妞說書聲腔的變化上頗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聽覺獲得的聲音,轉換為用其它感覺器官可感知的具體形象,這樣使讀者能夠利用“通感”功能再將由其它感覺器官獲得的具體形象轉換成用聽覺感知的聲音,從而欣賞到白妞那美妙絕倫的演唱。例如:“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表現(xiàn)聲腔尖細高亢、剛勁有力;“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shù)遍”,表現(xiàn)聲腔回環(huán)宛轉,急促甜潤;“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表現(xiàn)聲腔紛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用語言文字準確地傳達給讀者,實屬不易,而作者卻使我們得到滿足。
6、總結
從本文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描寫音樂時,可以借助修辭手法直接描寫音樂變化的階段、聽音樂的感受,也可以通過描寫其他東西
從側面來襯托。
7、作業(yè)
比較鑒賞《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寫聲音上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
描寫聲音的幾種方法。
三、教學方法:
賞析式
四、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播放大鼓評書,引出作者。
(二)簡介作者
劉鶚(1857-1909)
,原名孟鵬,字云摶,后字鐵云,發(fā)表《老殘游記》時署名“鴻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人,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學識博雜,精于考古,在算術、治河、醫(yī)道上家學淵源。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時因為設平糶局賑濟饑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時年五十三歲。
(三)簡介《老殘游記》及四大譴責小說《老殘游記》最早發(fā)表在1903年8月上海商務印書館《繡像小說》第9號上,刊至十四回,翌年改在天津《日日新聞》上發(fā)表至二十回,成單行本,后又續(xù)九回。
“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內千芳,人間萬艷,必有與我同哭同悲者焉!”因名為“老殘”。
四大譴責小說:
劉鶚《老殘游記》
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
曾樸《孽海花》
(四)提問討論
1.白妞出場前,作者主要描寫了什么?
明確: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議論,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藝。
2.寫戲園的盛況是為什么?
明確:說明濟南掀起白妞熱/
說唱藝術雅俗共賞/
演前嘈雜反襯演中肅靜
3.寫琴師丑為什么?
明確:先抑后揚,為后面的伴奏埋下伏筆。
4.寫黑妞的外貌是為什么?
明確:寫黑妞是為襯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寫白妞裝束的文字。
5.如何寫白妞的出場的?
明確: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顧一盼,鴉雀無聲
6.如何寫白妞說書的?(板書)
說書的過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fā)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說書的反應:(見課本)
7.如何寫聲音的?
用通感手法,賦聲于形。
(五)、知識平臺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錢鐘書《談藝錄》)
/通感也叫移覺,就是人們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把人們某個感官上的感覺移植到另一個感官上,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受到啟發(fā)讀者聯(lián)想,體味余韻,渲染并深化試問、詩文意境的積極的修辭效果。
/通感分“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兩類”。
例:*他一下子掉進冰窟里。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
(結合練習二講講通感的作用)
(六)、知識遷移
問:這段文字怎樣寫音樂旋律的變化情況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節(jié)錄
(七)、布置作業(yè)
聽《二泉映月》,寫一段文字摹寫此曲。
[附]板書:
賞樂
樂外境
○通○感
樂內韻
品文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二)體會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辭上的作用。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藝術,作者是怎樣側面進行了細致的描寫的?
分析:白妞出場之前,作者先以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議論來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藝。
先寫戲園的盛況:白妞說書本來是下午一點才開始,可是老殘進園子時,才不過十點,這個大戲園子已經坐得滿滿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個錢,才弄了一條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到十一點,那些一向等他們到齊了才準開演的官員們,也都提前著了便衣,帶著家人,陸續(xù)來了,不到十二點鐘,幾張空桌俱已滿了,還不斷有人來,只好搬張短凳,安插在夾縫中。
來的人有當?shù)毓賳T,有生意人,也有讀書人。
來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談闊論,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話都聽不清楚。
作者通過這一張時間表,一個人物分析,幾筆動態(tài)描寫說明了以下幾點:
(1)說明在濟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熱,為了欣賞白妞的演唱,人們不惜提早幾個小時趕到戲園,就是那些早已在戲園定了桌座的撫院、學院的貴人們也不例外;甚至有些連飯也顧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戲園里買燒餅油條充饑。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說書的無窮魅力,為白妞出場渲染出濃烈的氣氛。
(2)說明白妞的演唱藝術雅俗共賞,對各階層的人都有吸引力。從側面襯托出其藝術造詣之高。
(3)對戲園里嘈雜場面的描寫,為白妞出場的肅靜埋下了伏筆。一個是“什么都聽不清楚”,一個是“連一根針吊在地上都聽得見響”,兩相對照便襯托出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
再寫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評論。寫琴師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先寫他“甚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兩個小調;然后就寫他那絕妙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心”,引起臺下不絕于耳的叫好聲。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也是從兩方面入手:先描繪她的外貌,再重點寫她的演唱,“字字清脆,聲聲宛轉”,“轉腔換調”,“百變不窮”。聽了她的演唱,就覺得“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作者這樣描寫黑妞的作用,在于:
①詳寫黑妞的外貌,是為白妞出場時的裝束描寫作伏筆,后面用“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就可以省去不少筆墨。
②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
然后結合觀眾的評論,說明:“他的調門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二)文中白妞進行了哪些正面描寫?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文中的正面描寫從出場、演唱和反映三方面來描寫白妞的演唱技藝。
(1)白妞出場:對于白妞的出場,先寫她的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然后著重以梨花簡的幾聲丁當,鼓錘子的兩下輕點以及兩眼的一顧一盼,來寫她出場時的動作和這些簡單的動作所產生的效果。
(2)白妞說書:描寫白妞說書是本文的重點內容,也是本文的精華所在。為了更清晰地表現(xiàn)這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作者首先根據(jù)白妞演唱時聲音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把整個演唱過程分為: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fā)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五個階段,完整地表現(xiàn)了演唱的全過程,這樣就便于讀者從整體上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當然光有這樣段落的劃分,還不能表達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如果在描寫上不比對黑妞演唱的描寫更加具體與美妙,便不會產生“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效果,觀眾所說的黑妞“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在寫作上,就沒落到實處。為此,作者又從聽眾的感受出發(fā),用了大量的比喻,以人們的感覺和視覺形象,賦形于聲,把每一個階段又作了聲聲入耳,歷歷在目,句句銘心的細致描寫。
作者設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1)有的用人們的感覺(感受)設喻,比如王小玉初唱時那種并不甚大的聲音,聽起來使人感到甜潤、舒暢,聽起來“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作者通過這個比喻把人們的感覺器官與聽覺器官溝通起來,使音樂成為一種不但可以用耳聞聽,而且可以用心來感受,從聲音中體驗到身心的愉悅與歡暢。
(2)有的是用視覺設喻。比如描寫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的聲音時,說它“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在描寫那“迥環(huán)轉折”,“節(jié)節(jié)高起”的聲音時,又用“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這樣就把轉瞬即逝,過而難留的音樂,用層層疊疊的山峰形象凝固了下來,形成一幅由聲音構成的立體圖畫。
如果說用層層疊疊的山峰來比喻一句比一句更高的演唱,在讀者面前所出現(xiàn)的,還只是凝固的、靜止的畫面,那么,當作者在描寫那“陡然一落”,“千迥百轉”的聲音時,就選用了一個活動畫面,用一條“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的飛蛇作比,把白妞那輕快、曲折、甜潤、宛轉的歌聲寫活了。
《明湖居聽書》..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作者以視覺設喻不但善于繪形,而且還點染以色彩。比如描寫“陡然落下”,“忽又揚起”的聲音時,作者就選用了一個“東洋煙火”上天的比喻,使揚起的聲音形、色兼?zhèn)洌w現(xiàn)了白妞演唱的美妙。
(3)作者也選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見的容易體會的聲音作比,來描繪那些不容易體會的、難以描述的演唱,如用“花塢春曉,百鳥亂鳴”來比喻白妞的演唱和琴師的輪指彈奏相和相合的聲音,以“百鳥”突出多種聲音交相配合的音樂效果。
作者通過這多角度的描寫,精彩的設喻,便淋漓盡致地描繪出白妞演唱的妙處。通過他的描寫,觀眾對白妞的演唱,似乎不但能聽到甜潤清麗的歌聲,而且可以看到參差錯落,起伏跌宕的形象,不但可以欣賞到那委曲宛轉,盤旋穿插不斷流動的音響,而且可以體會到沁人肺腑,令人輕松暢快的感受。
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在描寫中除了運用大量比喻以外,作者也還反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層層烘托,步步映襯。
從總體上說,作者一共寫了三個人物,但卻并不平均使用精力,寫琴師是為了襯托白妞,寫黑妞更是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藝。
具體來說作者運用對比,又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
(1)在對同一人的描寫中進行對比。如寫老琴師,初時“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后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這樣前后一比就突出了老藝人演奏的成功。寫黑妞的表演,是用“錚錚”,“丁丁當當”看似平常的伴奏和那“百變不窮”嘆為觀止的演唱進行對比,來突出黑妞的動人歌喉。寫白妞則是以她那相貌的平常和演唱的絕妙進行對比,以增強讀者的美感享受。
(2)通過人物的評論進行對比對黑妞的演唱,人們議論說:“他(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議論的重點不在黑妞而在白妞,處處說白妞的好處;而對白妞的演唱,在觀眾中也有議論,議論的重點仍在白妞,總覺得聽了白妞的演唱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三日”,改為“三月”才透徹些。通過議論的對比就更突出了白妞的演唱的精妙。
(3)通過觀眾的不同反映進行對比對琴師的彈奏,臺下是“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對黑妞的演唱,臺下是“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而對白妞的演唱,臺下卻是“叫好之聲,轟然雷動”。通過觀眾對三人演出的不同反映,也突出了白妞演唱的技藝。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12
課 題明 湖 居 聽 書總課時 3第 1 課時 教學目的1、 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2、 體會正面鋪陳和側面烘托的表達效果。教學重、難點教學目的2教 具粉筆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 作者簡介:2、 請學生朗讀閱讀提示,找出要點。(1) 作者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調動各種表現(xiàn)手法,或正面鋪陳,或側面烘托,或比喻、或排比,或對偶、夸張;或賦聲以形,或賦聲以色,把難以言傳的聽覺描繪得酣暢淋漓,把白妞精湛的演唱技藝表演到了極致,給讀者以美的享受;(2) 品味本文華麗絢爛的語言。一、 默讀全文:1、給生字注音: 揖 嘁 喳 橘 抑 挫 髻 褂 錚 羯 遽 調門 耍 媚 煞 皓 協(xié)調 熨 囀 仞 騁 匝 塢 2、劃分段落,概括段意,重點是什么? (一)(1~2)戲園子的盛況 戲園里人擠 戲園里嘈雜的場面 戲臺的簡陋 (二)(3)琴師的彈奏(先抑后揚) (三)(4)黑妞的演唱(水漲船高) 重點寫妝束 (四)(5)觀眾的議論 (五)(6)白妞的出場(重點寫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點)(正面描寫) (七)(9)夢湘先生的評論 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三月不知肉味 總結: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藝術是描寫的重點,除了從正面細致地描寫她的聲音外,還以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議論來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藝。作業(yè)布置 課后體會 授課日期 2005 年 9月 7 日 星期 三 課 題明 湖 居 聽 書總課時 3第 2 課時 教學目的1、了解課文運用聯(lián)想、比喻描寫音樂形象的寫法;2、體會文章華麗絢爛的語言特點。教學重、難點教學目的1教 具粉筆教學過程:一、細讀七、八兩段,重點賞析課文描寫王小玉演唱的 文字,通過文字來感受音樂,并品味語言。 (一)“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服帖”,“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二)“越唱越高”----演唱的發(fā)展----“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又如登山“愈翻愈險,愈險愈奇”。(三)“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四)“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像放那東洋煙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有無限聲音俱來并發(fā)”。(五)“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叫好之聲,轟然雷動”,“三月不知肉味”。 總結:閱讀時,可要求學生找出有關的比喻句,通過文字具體感受演唱的美妙。二、課文采用通感的寫法,從多種角度設喻,選用具體的形象、可體驗的感覺做喻體,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多方位調動讀者的感覺器官來感受音樂的美妙。1、 從感覺的角度賦聲以形;王小玉初唱時的歌聲,人們聽來“只覺。。。。。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作者將歌聲的妙境轉換成一種視覺);2、 從視覺的角度繪聲以形;王小玉“越唱。。。。。。拋入天際”,作者把王小玉的歌聲轉換成一種視覺;
3、 從視覺的角度點染以色,“像放那東洋煙火。。。。。使揚起的演唱聲形色兼?zhèn)洌謩尤恕?課 題明 湖 居 聽 書總課時 3第 3 課時 教學目的1、 講解思考練習及同步練習;2、 通過練習鞏固課文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目的1教 具粉筆教學過程:一、重在訓練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1、“如白水銀里頭養(yǎng)著兩丸黑水銀”十分形象地寫出了眼睛的形態(tài)特征,畫龍點睛地勾勒出白妞眼睛的動人之處,表現(xiàn)出一種靈動的美; 2、“屏氣凝神”寫出了觀眾神情的專注。“少”通“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用在這里十分具體地形容出觀眾“屏氣凝神”的神態(tài),從側面表現(xiàn)白妞演唱的美妙; 3、“新鶯”指幼小的黃鶯,“乳燕”指幼小的飛燕,當它們“出谷”、“歸巢”時,會發(fā)出動聽的鳴叫。這里借以形容歌聲清脆悅耳,嬌嫩婉轉。 4、“花塢”指長滿了花的山坳,“春曉”指春天的早晨。這里形容白妞的演唱和琴師的輪指彈奏相和相合的聲音。“百鳥亂鳴”則突出多種聲音交相配合的音樂效果。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1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3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13
【學習目標】
1、領會課文運用聯(lián)想、比喻描寫音樂形象的寫法,提高欣賞曲藝藝術的情趣。 2、學習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來突出主要人物的寫法。【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預習】
學生查字典、看注釋,掃除文字障礙,熟讀課文。查找作者資料,了解寫作背景,增加知識積累。
語 音 字 形
詞 義
字 詞
積 累
劉鶚簡介
閱讀課文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
一、 導入新課
聽《秋日私語》序曲中的主旋律,聽完后思考并回答在這段音樂中你聽到了什么,感覺怎樣?
二、材料交流
作家、作品簡介
《明湖居聽書》節(jié)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題目是編者加的,略有刪節(jié)。作者劉鶚(1857 —1909),字鐵云,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丹徒人。《老殘游記》和《官場現(xiàn)形記》(李寶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吳趼人)、《孽海花》(曾樸)并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三、檢測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鶚( ) 偌( ) 錚縱( ) 羯( ) 囀( ) 塢( ) 看坐( )
2.解釋下列詞語
遽 觀止: 伏貼: 千仞:
周匝:
四、整體感知
(1)《明湖居聽書》主要是聽誰說書?
(2)課文哪幾段介紹了王小玉說書情況?
五、重點段研討
1、作者寫白妞的演唱極有層次,請在文中找出關鍵詞語:
演唱的開始——
演唱的發(fā)展——旋律的跌宕——
演唱的高潮——演唱的結束——2、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幾個階段的演唱的?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例如:“初不甚大”——“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
(通感 用感覺設喻,表現(xiàn)聲音的甜潤,使人舒暢)了解通感的知識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3、比較閱讀: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此段文字和《明湖居聽書》一文在描寫聲音的方法上有何異同?
六、閱讀探究
(1)明湖居聽書主要是聽白妞說書,但在白妞說書之前,又寫了誰的演唱?其演唱技藝如何,從何得知?若和白妞相比,其技藝如何?
(2)好的歌手還應有好的樂手來伴奏,那給白妞、黑妞伴奏的是誰?其彈奏技藝如何?(3)作者為何要寫黑妞的演唱、琴師的彈奏?(4)黑妞出色的演唱、琴師不俗的演奏,特別是白妞超群絕倫的演唱,這樣的演出陣容肯定是頗具吸引力,頗具轟動效應,文中有無相應的文字能印證這一點?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5)面對如此精彩的演出,觀眾的反映是怎樣的?六、鞏固練習
1.《明湖居聽書》選自《 》,作者 。和該書并稱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及作者分別是《 》、《 》、《 》。
2.給加線字注音:
抓髻( ) 羯鼓( ) 偌大( ) 恍若( ) 皓齒( )
3.指出下列句子所運用的描寫方法。
⑴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戴了一幅銀耳環(huán),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
⑵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里,便丁丁當當?shù)那茫c那弦子聲音相應。
4.閱讀下面兩小段文字,答題;
“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里,便丁丁當當?shù)那茫c那弦子聲音相應;左手挎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jié)奏。”
“……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將鼓捶子輕輕地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臺
階下一盼。”
(1)指出兩段文字描寫的分別是誰
第一段文字描寫的是 第二段文學描寫的是
(2)“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此句用_____的修辭手法。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14
一.教學要點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及其作用;
2.學習本文設喻的運用,領會其作用;
3.學習通感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
二.教時安排
1.本文是一篇自讀課,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掌握作者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突出主要人物的演奏藝術的方法。.
2.安排一教時
三.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作者及作品
本課選自劉鄂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老殘游記>>共地十回,是一部反映了晚清時代社會現(xiàn)實的譴責小說,寫的是一個江湖醫(yī)生老殘在各地行醫(yī)時的所聞所見及活動,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特別抨擊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嘴臉,反映黑暗吏治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生活現(xiàn)實。
此部小說與李伯元的官場現(xiàn)形記吳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和曾樸的孽海花并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二).熟悉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1.小說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什么?
2.根據(jù)分析說說小說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
(三).重點分析小說中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本篇課文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藝術,作者采用了正面和側面描寫的方法,這些描寫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1.側面描寫
課文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側面描寫,怎樣寫的?
討論歸納:
戲園盛況__人們趕往戲園聽戲的盛況;聽戲的有各階層的人;雜亂的場面描寫。
琴師彈奏__先抑后揚,先寫丑陋的外貌(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佛風干福橘皮似的);再寫彈奏,重點突出其絕妙的輪指:
(抑揚頓挫,入耳動聽,恍若有十幾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里彈似的/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
黑妞演唱__先寫外貌,再寫演唱之好:
(字字清脆,聲聲婉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或急或緩,忽高忽低;其中轉腔轉調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
觀眾議論:(略)
作者通過這些側面描寫,目的在于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藝。
2.正面描寫
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對白妞進行正面描寫的?
出場__寫外貌(白凈面皮,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初出場時的簡單動作和產生的效果:
兩片頑鐵,到他手里,就有了五間十二律似的;
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左右一顧一看......滿園子里便邪雀無聲,比......
說書__作者根據(jù)演唱情況把演唱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完整表現(xiàn)演唱的全過程,又具體地從聽眾的感受出發(fā),用比喻和通感把每一階段作了細致的描寫。
聽眾反映__
3.重點研讀白妞的演唱
a.白妞的演唱分為哪五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
初不甚大--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
忽又揚起--無限聲音俱來并發(fā);
人弦俱寂--,
b.作者主要用設喻的方法對白妞的演唱進行描寫,作具體分析。(討論完成練習二)
注:本文設喻的角度的多方位的,有的用人們的感覺(感受),有的用視覺,也選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見鐵容易體會的聲音作比,來描繪那些不容易體會的驗證以描述的演唱/
(四).作業(yè):
《明湖居聽書》教案 篇15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寫聲音上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
描寫聲音的幾種方法。
三、教學方法:
賞析式
四、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播放大鼓評書,引出作者。
(二)簡介作者
劉鶚(1857-1909),原名孟鵬,字云摶,后字鐵云,發(fā)表《老殘游記》時署名“鴻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人,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學識博雜,精于考古,在算術、治河、醫(yī)道上家學淵源。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時因為設平糶局賑濟饑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時年五十三歲。
(三)簡介《老殘游記》及四大譴責小說
《老殘游記》最早發(fā)表在1903年8月上海商務印書館《繡像小說》第9號上,刊至十四回,翌年改在天津《日日新聞》上發(fā)表至二十回,成單行本,后又續(xù)九回。
“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內千芳,人間萬艷,必有與我同哭同悲者焉!”因名為“老殘”。
四大譴責小說:
劉鶚《老殘游記》
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
曾樸《孽海花》
(四)提問討論
1.白妞出場前,作者主要描寫了什么?
明確: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議論,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藝。
2.寫戲園的盛況是為什么?
明確:說明濟南掀起白妞熱/
說唱藝術雅俗共賞/
演前嘈雜反襯演中肅靜
3.寫琴師丑為什么?
明確:先抑后揚,為后面的伴奏埋下伏筆。
4.寫黑妞的外貌是為什么?
明確:寫黑妞是為襯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寫白妞裝束的文字。
5.如何寫白妞的出場的?
明確: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一顧一盼,鴉雀無聲
6.如何寫白妞說書的?(板書)
說書的過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fā)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說書的反應:(見課本)
7.如何寫聲音的?
用通感手法,賦聲于形。
(五)、知識平臺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錢鐘書《談藝錄》)
/通感也叫移覺,就是人們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把人們某個感官上的感覺移植到另一個感官上,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受到啟發(fā)讀者聯(lián)想,體味余韻,渲染并深化試問、詩文意境的積極的修辭效果。
/通感分“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兩類”。
例:*他一下子掉進冰窟里。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
(結合練習二講講通感的作用)
(六)、知識遷移
問:這段文字怎樣寫音樂旋律的變化情況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節(jié)錄
(七)、布置作業(yè)
聽《二泉映月》,寫一段文字摹寫此曲。
[附]板書:賞樂
樂外境○通○感樂內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