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明湖居聽書》賞析(精選15篇)

《明湖居聽書》賞析

發布時間:2023-08-28

《明湖居聽書》賞析(精選15篇)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1

  清朝人劉鄂一生建樹頗多:修水利,搞收藏,作醫生,辦企業等等,而其為后人所了解,則是憑一部為解朋友之困而創作的《老殘游記》,將此書稿贈與朋友,不想卻因此名傳后世。劉鄂的絕妙之筆從節選的《絕唱》一書中即可窺見一斑。

  本節選段的中心是描述說書藝人白妞精湛絕倫的說書技藝。劉鄂以其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實的鋪墊,把一個民間說書藝人烘托成藝苑的一朵奇葩。

  在白妞出場之前,作者為其造足了聲勢。首先作者介紹說書場之大:有幾百張桌子,卻是座無虛席。再說聽書人之多,來晚的人從袖子里送看座的幾十錢“得一條凳在人縫里”坐下,再晚者只好從“夾縫”里坐下:可見其擁擠之狀,凸現了白妞說書藝術對聽眾的吸引。再看作者對聽書人到場時間的描述,以老殘看來,十二點的書,九點吃飯,十點到書場已是很早,卻只見書場已人滿為患;十點半連“撫院”等官員也已到了,十一點正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堪,“搬張短凳,在夾縫安插”一語就體現了這種擁擠,《明湖居聽書》的用筆還是很簡省的,卻不厭其煩的寫了關于時間的問題。九點,十點,十一點,這幾筆已把聽書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再者聽書人的身份,作者特意指出,聽書的有官員、生意人、讀書人和普通市民。這一筆看似無奇,細細品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白妞的說書吸引了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前來聽書,足見其說書藝術的無比魅力,也可見白妞的說書雅俗共賞:即可下里巴人,也可陽春白雪。 

  讀完此處環境的精心設置,讀者和聽眾一樣已迫不及待的等待白妞的出場了。但作者還不肯讓心愛的藝術家過早露面。

  出場的是一個卑陋的琴師,聽眾的失望從鬧哄之中可見一斑。而琴師的幾聲調弦卻也引來了幾多掌聲 ——琴師技藝非同一般。而琴師只是一個配角!真正的說書人——黑妞出場了,但作者從老殘的角度看并不知此人不是白妞,但聽樂聲如新鶯出谷,如乳燕歸巢,“覺一切聲音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從老殘來看,等待了兩個多小時聽如此如仙樂一般的說書已是不虛此行。哪知那并非白妞,“黑妞的好處人說的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黑妞的好處人學的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此一番話讓老殘啞然,“以為觀止”的音樂竟不是極品,那么白妞竟如何呢?

  作者已是用盡心智贊白妞說書,又如何寫白妞呢,此一番描述已是讓老殘心癢難耐了,也讓讀者亟盼白妞出場的同時不得不拜服于劉鄂的此一番絕好的鋪墊,先以說書場之大,聽書人之多之雜,聽書人到場之早,為白妞出場蓄足了勢,又以黑妞高超的說書技藝烘托。直到此時,略帶些神秘而令人渴盼一睹為快一聽為樂的白妞才款款的登場了。

  作者并沒有賦予白妞出眾的容貌和華麗的裝束,而是讓她一身素衣與黑妞一般無二的登場了。這時的老殘想必有些失望。且慢,白妞的道具——兩塊頑鐵一響,便“五音十二律”俱出,人未發聲,已是先聲奪情,而那雙“白水銀里裝著兩丸黑水銀”的燦如明珠的眼神只一掃,便已造成“以為白妞看見了我”之效果——白妞見“我”,“我”之榮幸啊!“而鴉雀無聲”之場景,則已表現出聽書人此時激動而渴盼的心情!

  作者對黑妞說書已是用盡了溢美之詞,那么又如何來描寫白妞的說書呢?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劉鄂以一業余作家之筆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作者寫白妞的唱用“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寫其聲之悠遠,用“傲來峰、扇子崖、南天門”寫其高腔之無窮,用“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山腰盤旋穿插”寫其音調之婉轉,用“彈子上天”寫其音色之燦爛,用“花塢春曉”寫其聲音之嫵媚。更兼作者調動通感手法,以“聽者如吃了人參果,三十六萬個毛孔,無一處不舒暢”寫白妞說書的妙處。怎見得王小玉高于黑妞之處呢?聽書人的一句評論道出了其高妙之處:用“三日繞梁”形容尤覺不足,用“三月”方能曲盡白妞說書之魅力無窮!

  此一節書,作者調動語言的手段駕輕就熟,信筆寫拉,其鋪墊之勢,設懸之招,讓讀者心神隨之而動,其對音樂的描寫也是蕩氣回腸,不絕如縷。

  本課原選入高中教材,題目為《明湖居聽書》據本章內容而定;教材改版后,選入初中教材,更名為《絕唱》此題目較原題不僅簡練,而且也極佳的贊嘆白妞的說書藝人。但《絕唱》刪掉了“到了十一點鐘……所以說的什么話都聽不清,也不去管他”一節,使原本濃墨重彩的鋪墊變得單薄,原本作者鋪就的烘云托月之之勢被削弱,效果大打折扣。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說課稿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課堂實錄及評說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感受和用形象來比喻無形事物,從而使讀者能真切地領略無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學習用場面烘托、人物映襯、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場面烘托和人物映襯

  【教學難點 】

  用感受和形象來比喻無形的聲音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劉鶚(1857─1909),字鐵云,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丹徒(江蘇鎮江)人。他出身于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學、醫藥、治河等實際學問,無意于以科舉博取功名。他行醫于上海,后又棄醫經商,直到資本喪盡才止。1888年黃河決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補知府。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他曾從俄軍處用低價購買太倉糧,賑濟居民,后清廷以私售倉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烏魯木齊)。

  二、關于《老殘游記》

  《老殘游記》是劉鶚晚年寫的一部小說,是晚清中譴責小說有影響的作品之一!独蠚堄斡洝方枥蠚堅谟螝v中所見所聞,對當時吏治的黑暗痛加抨擊,揭露了所謂“不要錢”的“清官”,其實是一些不惜殺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劊子手,在客觀上有助于人們認識整個封建官僚集團的階級本質,有其進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場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動的。他維護封建統治,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在書中明顯的表現,由此可見,《老殘游記》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

  《老殘游記》語言清新簡練,對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寫比較生動、形象,沒有一般的陳詞濫調,跟晚清的同類小說比較,藝術上的成就是比較卓越的,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稱贊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三、關于本文

  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唱”。作者清末劉鶚,筆名洪都百煉生。《老殘游記》借一個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的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現了作者反對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這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在語言運用和再現手法上頗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便是“可觀”的一節。

  故事是這樣的:老殘來到濟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見那墻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又聽得鋪子里柜臺上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币宦沸衼,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中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又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紹劉: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么稀奇,自從王家出了個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劇、昆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調兒里,經過二三年的工夫,創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唱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下午一點鐘開唱,若上午十點鐘去,便沒了座位,要聽還是早去。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多鐘便便去?梢哉f,在節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為白妞說書作了鋪墊,那屬“耳聞”;進入課文之后,則屬“目睹”了。

  四、本文結構圖

  時間: 次日九點鐘以后

  地點: 明湖居

  人物: 老殘、眾多聽眾、藝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聽書(唱書)

  ┌臺上:空洞無人,設備簡陋

  ┌十點鐘┤

  聽書前 ┤      └臺下:擁擠熱鬧

  (側寫烘托│        ┌臺上:仍空洞無人

  先聲奪人)└十一點鐘┤

  │              └臺下:更擁擠熱鬧

  │ 

  │                ┌臺上:男人(丑陋、彈曲、動心)

  │    ┌十二點半鐘┤

  │    │          └臺下:叫好不絕

  │    │          ┌臺上:黑妞姑娘(十六七歲)─清脆婉轉,百變不窮

  聽書時 ┤彈罷數分鐘┤

  (側寫正寫│          └臺下:老殘感覺:以為觀止。兩人對話:白妞更好

  映襯對比)│        ┌臺上:白妞姑娘(十八九歲)─清秀動人、唱書妙絕

  │    └正熱鬧時┤                         無比奇妙    精彩絕妙   

  └臺下:鴉雀無聲─暗暗叫絕─轟然雷動

  聽書后: 鬧聲稍定  臺下: 少年盛贊白妞,眾人交口稱是

  第二課時

  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后,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后,寫聽眾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分別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個戲園子。

  聽書人多: 當官的“撫院”“學院”;做生意的;讀書人。

  下午一點鐘才開始,可十點鐘園子已坐滿。

  臺上、臺下對比: 空洞無人“一張半桌,兩張椅子,三樣樂器”

  熱鬧“高談闊論”“嘁嘁喳喳”

  側寫場內熱鬧場面,有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渲染了氣氛,與白妞出場寂然無聲形成鮮明對照。

  2.寫琴師和黑妞,也是為白妞說書作烘托和鋪墊。

  寫琴師用“先抑后揚”的手法,貌甚丑陋,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后輪指彈奏,動人心弦,突出輪指彈奏的高超技藝,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容貌、服裝,細致說明她樸實、純潔,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省筆墨,以便集中筆力寫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轉的特點,“百變不窮”“以為觀止”。但她的技藝遠不如白妞,因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就這樣層層鋪墊,烘云托月,很好發揮琴師、黑妞的陪襯作用。

  3.借觀眾之口議論,將黑妞白妞說書互相比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別人可說得出,別┐

  人能學一兩句            ├對比、烘托、先聲奪人

  白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學到手    ┘

  4、白妞說書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考慮:(1)哪些句子寫的特別好??(可分組找,看哪個組找的準,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說書的什么特點?用了什么修辭手法?(2)白妞在說書過程中聲音有哪些變化?

  討論后總結:

  好的句子有:

  “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寫出聽小玉初唱時感受到的妙境,處處伏帖,處處暢快

  “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尖細高亢、剛勁有力

  “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轉回旋

  “如一條飛蛇……”——婉轉悠揚、急促多變

  “像放那東洋煙火……”——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如花塢春曉,百鳥亂鳴”——婉轉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辭方法。(師生共同回憶通感修辭的運用,并舉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光與影有著 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山色也逐漸變得柔嫩,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嗓音油膩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設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覺,或用視覺,或用聽覺,而同是視覺,有的繪其形,有的點其色,形色兼備,體現白妞演唱的美妙。

  變化主要有五個階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發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揚起——高潮   

  人弦俱寂——結束

  師總結:描寫虛幻的音樂時,可以寫出音樂變化的幾個階段,并運用聯想和想象,把聽覺與其他感覺打通,寫出音樂所描繪的意境,聽音樂的感受。

  5、“通感”修辭手段的運用。

  結合學生討論內容,小結如下:課文在描寫白妞說書聲腔的變化上頗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聽覺獲得的聲音,轉換為用其它感覺器官可感知的具體形象,這樣使讀者能夠利用“通感”功能再將由其它感覺器官獲得的具體形象轉換成用聽覺感知的聲音,從而欣賞到白妞那美妙絕倫的演唱。例如:“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表現聲腔尖細高亢、剛勁有力;“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表現聲腔回環宛轉,急促甜潤;“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表現聲腔紛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用語言文字準確地傳達給讀者,實屬不易,而作者卻使我們得到滿足。

  6、總結

  從本文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描寫音樂時,可以借助修辭手法直接描寫音樂變化的階段、聽音樂的感受,也可以通過描寫其他東西從側面來襯托。

  7、作業 

  比較鑒賞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本文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ǘw會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辭上的作用。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藝術,作者是怎樣側面進行了細致的描寫的?

  分析:白妞出場之前,作者先以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議論來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藝。

  先寫戲園的盛況:白妞說書本來是下午一點才開始,可是老殘進園子時,才不過十點,這個大戲園子已經坐得滿滿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個錢,才弄了一條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到十一點,那些一向等他們到齊了才準開演的官員們,也都提前著了便衣,帶著家人,陸續來了,不到十二點鐘,幾張空桌俱已滿了,還不斷有人來,只好搬張短凳,安插在夾縫中。

  來的人有當地官員,有生意人,也有讀書人。

  來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談闊論,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話都聽不清楚。

  作者通過這一張時間表,一個人物分析,幾筆動態描寫說明了以下幾點:

 。1)說明在濟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熱,為了欣賞白妞的演唱,人們不惜提早幾個小時趕到戲園,就是那些早已在戲園定了桌座的撫院、學院的貴人們也不例外;甚至有些連飯也顧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戲園里買燒餅油條充饑。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說書的無窮魅力,為白妞出場渲染出濃烈的氣氛。

  (2)說明白妞的演唱藝術雅俗共賞,對各階層的人都有吸引力。從側面襯托出其藝術造詣之高。

  (3)對戲園里嘈雜場面的描寫,為白妞出場的肅靜埋下了伏筆。一個是“什么都聽不清楚”,一個是“連一根針吊在地上都聽得見響”,兩相對照便襯托出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

  再寫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評論。寫琴師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先寫他“甚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兩個小調;然后就寫他那絕妙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心”,引起臺下不絕于耳的叫好聲。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也是從兩方面入手:先描繪她的外貌,再重點寫她的演唱,“字字清脆,聲聲宛轉”,“轉腔換調”,“百變不窮”。聽了她的演唱,就覺得“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作者這樣描寫黑妞的作用,在于:①詳寫黑妞的外貌,是為白妞出場時的裝束描寫作伏筆,后面用“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就可以省去不少筆墨。②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然后結合觀眾的評論,說明:“他的調門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二)文中白妞進行了哪些正面描寫?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文中的正面描寫從出場、演唱和反映三方面來描寫白妞的演唱技藝。

  (1)白妞出場:對于白妞的出場,先寫她的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然后著重以梨花簡的幾聲丁當,鼓錘子的兩下輕點以及兩眼的一顧一盼,來寫她出場時的動作和這些簡單的動作所產生的效果。

  (2)白妞說書:描寫白妞說書是本文的重點內容,也是本文的精華所在。為了更清晰地表現這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作者首先根據白妞演唱時聲音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把整個演唱過程分為: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五個階段,完整地表現了演唱的全過程,這樣就便于讀者從整體上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當然光有這樣段落的劃分,還不能表達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如果在描寫上不比對黑妞演唱的描寫更加具體與美妙,便不會產生“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效果,觀眾所說的黑妞“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在寫作上,就沒落到實處。為此,作者又從聽眾的感受出發,用了大量的比喻,以人們的感覺和視覺形象,賦形于聲,把每一個階段又作了聲聲入耳,歷歷在目,句句銘心的細致描寫。

  作者設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①有的用人們的感覺(感受)設喻,比如王小玉初唱時那種并不甚大的聲音,聽起來使人感到甜潤、舒暢,聽起來“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作者通過這個比喻把人們的感覺器官與聽覺器官溝通起來,使音樂成為一種不但可以用耳聞聽,而且可以用心來感受,從聲音中體驗到身心的愉悅與歡暢。

  (2)有的是用視覺設喻。比如描寫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的聲音時,說它“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在描寫那“迥環轉折”,“節節高起”的聲音時,又用“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這樣就把轉瞬即逝,過而難留的音樂,用層層疊疊的山峰形象凝固了下來,形成一幅由聲音構成的立體圖畫。

  如果說用層層疊疊的山峰來比喻一句比一句更高的演唱,在讀者面前所出現的,還只是凝固的、靜止的畫面,那么,當作者在描寫那“陡然一落”,“千迥百轉”的聲音時,就選用了一個活動畫面,用一條“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的飛蛇作比,把白妞那輕快、曲折、甜潤、宛轉的歌聲寫活了。

  作者以視覺設喻不但善于繪形,而且還點染以色彩。比如描寫“陡然落下”,“忽又揚起”的聲音時,作者就選用了一個“東洋煙火”上天的比喻,使揚起的聲音形、色兼備,更體現了白妞演唱的美妙。

  (3)作者也選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見的容易體會的聲音作比,來描繪那些不容易體會的、難以描述的演唱,如用“花塢春曉,百鳥亂鳴”來比喻白妞的演唱和琴師的輪指彈奏相和相合的聲音,以“百鳥”突出多種聲音交相配合的音樂效果。

  作者通過這多角度的描寫,精彩的設喻,便淋漓盡致地描繪出白妞演唱的妙處。通過他的描寫,觀眾對白妞的演唱,似乎不但能聽到甜潤清麗的歌聲,而且可以看到參差錯落,起伏跌宕的形象,不但可以欣賞到那委曲宛轉,盤旋穿插不斷流動的音響,而且可以體會到沁人肺腑,令人輕松暢快的感受。

  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在描寫中除了運用大量比喻以外,作者也還反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層層烘托,步步映襯。

  從總體上說,作者一共寫了三個人物,但卻并不平均使用精力,寫琴師是為了襯托白妞,寫黑妞更是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藝。

  具體來說作者運用對比,又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1)在對同一人的描寫中進行對比。如寫老琴師,初時“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后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這樣前后一比就突出了老藝人演奏的成功。寫黑妞的表演,是用“錚錚 ”,“丁丁當當”看似平常的伴奏和那“百變不窮”嘆為觀止的演唱進行對比,來突出黑妞的動人歌喉。寫白妞則是以她那相貌的平常和演唱的絕妙進行對比,以增強讀者的美感享受。(2)通過人物的評論進行對比對黑妞的演唱,人們議論說:“他(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議論的重點不在黑妞而在白妞,處處說白妞的好處;而對白妞的演唱,在觀眾中也有議論,議論的重點仍在白妞,總覺得聽了白妞的演唱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三日”,改為“三月”才透徹些。通過議論的對比就更突出了白妞的演唱的精妙。(3)通過觀眾的不同反映進行對比對琴師的彈奏,臺下是“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對黑妞的演唱,臺下是“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而對白妞的演唱,臺下卻是“叫好之聲,轟然雷動”。通過觀眾對三人演出的不同反映,也突出了白妞演唱的技藝。

  [1] [2] [3] [4] 下一頁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4

  [課堂實錄]

  一、導入  新課

  師: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70年代中期,歐洲某樂團深入中非一部落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幾乎沒有接觸過現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動得如癡如醉!上世紀末,當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聽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淚縱橫,說自己因此“觸摸到了俄羅期民族的靈魂”,F在,讓我們也來聆聽這首《如歌的行板》吧。

  (放錄音。學生很快便沉浸到音樂之中,這正是選擇該樂曲作為導入  音樂的緣由。這段音樂情感極其濃烈,聽者極易受到感動。)

  師:此后不久,在中國有一位名叫劉鶚的奇人也被一段音樂陶醉了,請看《明湖居聽書》。(板書課題)

  二、把握課文框架

  師:請同學們游覽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寫了幾處音樂表演?重點寫誰?

  (學生迅速瀏覽,并在書中圈點勾畫。已經進行預習,所以很快便有學生舉手發言。)

  生;本文總共描寫了三個人的表演:一位丑陋的琴師的彈琴,一位名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絕倫的表演。重點是寫白妞。

  師:那琴師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么作用?

  生:烘托陪襯白姐。

  師:請具體解釋一下。

  生①:琴師彈奏技巧純熟,“入耳動心”,如此高明的琴師必有高超的歌手才會相稱,他為白妞的演唱做好了鋪墊。

  生②:(補充)琴師彈琴時,“人也不甚留神去聽”,這節文字后文王小玉出場時“滿園子里便雅雀無聲”形成強烈的對比。

  師:那么寫黑妞的作用呢?

  生③:黑妞演唱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令人聽了“以為觀止”,但這樣精彩的表演仍然“比白妞差多遠”,可以想像白妞的演技定然是爐火純青。

  師:除了用人來襯托王小玉說書,文中還用了哪些內容陪襯?(加重語氣,暗示可從另一角度考慮。學生思考。片刻,有學生舉手發言。)

  生④:文章開頭寫戲園子擠滿了人,有官員、讀書人、市民、生意人,下午才演出,不到十點就滿座了,以致于老殘要小小地行個賄(眾笑)才得到一個小凳子,說明大家都是慕王小玉之名而來的。所以,這里是用場面描寫來襯托重點內容。

  師:說得真好!還有嗎?

  生⑤:還有最后一段,聽眾引經據典高度評價白妞在襯托中心。

  師:(總結)經過層層鋪墊,便給讀者造成了一個極大的懸念,人們不禁想探究:這尚未出場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為什么她使這么多人如此沉迷?于是,當她正式演出時,作者便集中筆墨寫盡了她的風采。最后的觀眾評論,要言不煩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樂,圍繞著主旋律,音樂家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通過各種方式去渲染烘托它,于是使主題成為立體豐滿的復調!

  三、品讀重點段落

  師:現在,我們進入攻堅階段,讓我們先了解王小玉其人。品一品描寫王小玉的文字,畫出其中你最喜歡的句子。

  (學生讀書、動筆勾畫。稍后,有學生舉手。)

  生:我喜歡“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八個字。

  師:為什么?

  生:這八個字刻畫了白妞的風度神韻。

  師:哦,你用了“神韻”二字,從哪兒學來的?

  生:在《中國文學史》上看到的。

  師:(由衷地)你閱讀面真廣,理解運用得也很不錯。確實,王小玉相貌平平,“不過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卻有一種非凡的神韻氣質。請問,她的氣質主要表現在什么地方?

  生:通過眼睛寫她的氣質。我最喜歡的就是一句:“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師:你覺得這句話好在哪里?

  生:用博喻描繪王小玉眼睛之美,體現她的氣質。

  師:不過,用這一連串的比喻是不是嫌  唆了些?寫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嗎?

  (學生七嘴八舌,有說“行”也有說“不行”的。教師指定—學生回答。)

  生①:我覺得可以寫簡單些,不是說簡潔是一種境界嗎?“眼如秋水”已經寫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后面就不必再重復了。

  師:你認為后面幾句是畫蛇添足?(該生點頭。教師又請另一位學生發言)你的看法呢?

  生②:我說不準。不過,既然劉鶚是大文學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不會有問題吧?

  (學生大笑,該生有些難為情。教師示意學生安靜下來。)

  師:你這種猜想有一定道理,文學大師筆下確實不會有太多問題。但猜測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必須從語句本身去找根據。剛才有同學說這是一組博喻,請你說說比喻的基本特征。

  生: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

  師:秋水與眼睛的相似處在哪里?

  生:(頓悟)這句話是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純凈。

  師:(追問)那么,“寒星”有何特征?

  生:非常明亮!

  師:“寶珠”呢?

  生:有美麗的光澤。

  師:“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呢?

  生:黑白分明。

  師:僅此而已?

  生:(補充)圓潤靈動。

  師:分析得多好啊!(面向①)請你把他(指生②)剛才的分析綜合一下好嗎?

  生①:這雙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純凈,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樣晶瑩明亮,像寶石一樣閃爍著美麗動人的光澤,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銀中的黑水銀一樣圓潤靈動。

  師:你還認定后面幾個比喻是蛇足嗎?

  生①:(笑)這幾個比喻各自側重一個方面,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的,不能算蛇足。

  師:是呵,作者用一組比喻把一雙眼睛描寫得如此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動人的眼晴是最美的風景。但是,本文中最美的還得算那動人的演唱。劉鶚用了兩大段來描寫這精妙絕倫的表演,請大家細讀這兩段文字并思考:1.演唱可分為幾個環節?2.作者是如何描寫空靈飄忽的音樂的?

  (學生認真讀書、思考,偶有小聲討論,教師巡視指點。)

  生:我回答第一個問題。王小玉的演唱可分為六個環節:起初低唱,接著高歌,然后降調回旋,回旋后越來越低直至聲音休止,短暫的沉寂之后突然爆發,最后人弦俱寂,表演結束。

  (教師根據學生敘述板書音樂發展示意圖。參見文后板書。)

  師:概括得很好,請坐。(另指定一學生。)在這些環節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有哪些?請按文章列舉。

  生:我覺得“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一句特別生動。

  師:這是從什么角度來寫音樂?

  生:(沉思片刻)從聽眾的生理感受角度。

  師:不錯,入耳動聽的音樂,常常使人身心俱泰。順便問一句,這句話若能換個標點,層次似乎更清楚,能找出來嗎?

  生:(略一思索,隨即搶答)“伏貼”后改分號!

  師:為什么?

  生:這是一個并列復句。前一分句寫五臟六腑伏貼,后一分句寫全身毛孔暢快。用了分號層次更分明。

  師:是呵,讀書作文理應一絲不茍,這種認真也應落實到標點上。(一學生舉手發言)

  生:第二環節中,形容歌聲越唱越高時,用“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來比喻,我覺得特別傳神。我好像看到那根細細的鋼絲筆直地竄向天空,覺得那聲音果然高極了。

  師:對!你已經道出了描寫音樂的一個重要方法,那就是狀無形之物如在眼前。音樂是無形的是飄忽易逝的,只有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才能使讀者有親臨現場之感并獲得美的享受。文中還有許多類似于此的句子,大家能找出來嗎?(學生紛紛發言。)

  生①:用登泰山一層高過一層來形容歌聲的節節高起。

  生②:用“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比喻歌聲回環往復。

  生③:用東洋煙火形容歌聲的紛鬧繁多。

  生④:用“百鳥亂鳴”形容歌聲的和諧悅耳、活潑熱鬧。

  師:請問,這些描寫音樂的句子大多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齊答)比喻。

  師:是呀,比喻是文章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澀心為靈動,化平淡為豐富,F在,同學們從這兩段文字中悟出了幾種描寫音樂的方法?請大家總結一下。

  生①:要寫出音樂的表演過程和基本內容。

  生②:要寫出聽音樂者的感受。

  生③:(補充生②)這些感受可以從生理上寫,也可以從心理上寫。

  生④:最好能運用比喻來描寫。

  四、聽音樂談感受

  師:我們分析了全文結構,也欣賞了作者對音樂的精彩描寫,F在,讓我們再欣賞一遍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吧!聽后,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重播音樂,學生閉目聆聽,有學生不時提筆記下瞬間感受。音樂結束后,教師不急于發問,有意留下3分鐘空白,讓學生沉浸在對樂曲的回味中,以期營造一種余音繞梁的氛圍。)

  師:說說你聽音樂時想到的內容。

  生①:我好像看到茫茫的俄羅斯平原,以及平原上散發著枯葉氣息的白樺林,冰雪覆蓋的世界,饑寒交迫貧窮無助的凄苦的農人。

  生②:我仿佛看見伏爾加河上一艘貨船正逆流而上,船上的船夫正吃力地撐著船,春天料峭的寒風吹在他瘦削的臉上;船尾一個小女孩托著臉望著岸上開得很早的幾點小黃花,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師:除了這些由音樂聯想起的景象外,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談?

  生:聽了這段音樂,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緊縮,我好像喘不過氣來,鼻子酸酸的,我想放聲大哭!

  …………

  (鈴聲響起。教師要求學生將以上感受整理成一段文字,并加上小標題,作為課后作文上交。)

 。酆喴f課]

  《明湖居聽書》是一篇十分特殊的課文。

  首先,它所處的單元在教材體系中位置特殊。在第三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兩個單元的小說,了解了小說的基本要素,基本上熟悉了小說的主要特點。而第五冊教材則著重學習小說的鑒賞,對學生閱讀小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第四冊的小說單元實際上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單元,進行本單元教學便應充分考慮這一特征。

  其次,本課在單元中的位置特殊。本單元中其他三篇課文《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灌園叟晚逢仙女》均是典型的小說,惟獨此文幾近一篇描寫音樂的散文:雖有人物描寫,但主要不是為刻畫性格;也有環境描寫,卻是為寫音樂張本。況且本文結構并不復雜,語言也不艱深,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編排體系,上成一堂趣味盎然的音樂欣賞課。

  音樂描寫,這是本文的精彩之筆。本教案刪除一切旁枝,不講通感夸張,略講烘托渲染,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對無形音樂的傳神描寫”,擬用一課時完成三項任務:分析小說結構,欣賞一段音樂,學習描寫音樂。以音樂導入  課文,以分析音樂描寫方法為課堂主體,以欣賞品評音樂結束本課教學。

  本設計試圖在文學與音樂之間尋找交接點,并力求藉此培養訓練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因為語文課總是以人類一切文化積累為其背景的,將教學適當地向其他藝術類延伸自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但無論如何,它首先還應該是語文課。細細品味語言,立足于字、詞、句、段、章,仍是本設計所始終關注的。

  總之,一切教學設計都應考慮到如下因素:教材特點、學生的需要、教師自身的專長。三要素若能和諧統一,教學中使易于發掘教材魅力、體現教師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潛力,使之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窮魅力!

  [專家評點]

  鄧彬老師是安徽省首屆教壇新星、第二屆“語文報杯”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執教十余年來,他業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本課教學實際便充分體現他的教學特色。綜述起來,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不拘一格

  “教無定法”雖系一句耳熟能詳的套話,但在教學實際中卻不容易做到。只有建立在對教材深透的理解和對教學規律深刻體會的基礎上的教學,才有可能不拘一格別出心裁,這樣的教學才會蘊涵著鮮活靈動的生命力。本課教學緊扣音樂,由音樂起至音樂終,結構嚴謹自不必說,最令人稱絕的是教師巧妙地借助音樂完成語文教學,兩大藝術門類在這堂課上結合密切,和諧有機,毫無生硬之感。

  2.注重留白

  很多巧妙的設計常令執教者為之著迷,最終卻忘了設計的本意。我在欣賞本設計精巧的構想之余,尤其注重它特意留下的“空白”。教師在導入  課文之后即空出一段時間供學生把握全文框架,在重點段落處又留出空白供學生品讀,其余各處常常可見教師的“留白”。無字句處有華章。沒有空白時段供學生思想自由翻飛,一切精彩的師生交談便失去了依據;而若無教師精到的引導設問評述,這些“空白”就會變得單薄蒼白。請讀者留意這些“空白”。

  3.注重歸納

  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應只是結論而更應是過程;人類的認識主要是歸納而不是演繹。要求學生學習描寫音樂,既可以先示以規律再引例佐證,也可以通過側重的是后者。他不厭其煩地引導學生去分析,最后由學生總結出操作規則,他實際上將整個思維過程演示訓練了一遍,其中合乎認知規律之處自不必多言。

  如果說本課還有什么地方需加以完善的話,我認為還可以將教學內容再集中些。既然主體是音樂描寫,則干脆將“把握框架”一環處理為讓學生課外把握,集中力量聽音樂、評音樂,將課后練習——“寫音樂”一環置于課內。如此,課堂主體更加突出,一些精彩語段便可以讓學生品得更深更透,本課的語文味道也許會更濃更醇。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感受和用形象來比喻無形事物,從而使讀者能真切地領略無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學習用場面烘托、人物映襯、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場面烘托和人物映襯 【教學難點】 用感受和形象來比喻無形的聲音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劉鶚(1857─1909),字鐵云,筆名洪都百煉生,清末丹徒(江蘇鎮江)人。他出身于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學、醫藥、治河等實際學問,無意于以科舉博取功名。他行醫于上海,后又棄醫經商,直到資本喪盡才止。1888年黃河決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補知府。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他曾從俄軍處用低價購買太倉糧,賑濟居民,后清廷以私售倉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烏魯木齊)。 二、關于《老殘游記》 《老殘游記》是劉鶚晚年寫的一部小說,是晚清中譴責小說有影響的作品之一。《老殘游記》借老殘在游歷中所見所聞,對當時吏治的黑暗痛加抨擊,揭露了所謂“不要錢”的“清官”,其實是一些不惜殺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劊子手,在客觀上有助于人們認識整個封建官僚集團的階級本質,有其進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場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動的。他維護封建統治,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在書中明顯的表現,由此可見,《老殘游記》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    《老殘游記》語言清新簡練,對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寫比較生動、形象,沒有一般的陳詞濫調,跟晚清的同類小說比較,藝術上的成就是比較卓越的,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稱贊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三、關于本文 《明湖居聽書》節選自《老殘游記》第二回:“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唱”。作者清末劉鶚,筆名洪都百煉生!独蠚堄斡洝方枰粋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揭露了當時的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也表現了作者反對革命運動,主張維新圖強、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這部小說刻畫人物、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在語言運用和再現手法上頗具特色。重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這部作品:“敘景狀物,時有可觀”《明湖居聽書》便是“可觀”的一節。   “明湖居聽書”故事是這樣的:老殘來到濟南府,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游玩,見那墻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說鼓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么事情。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庇致牭娩佔永锕衽_上有人說道:“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币宦沸衼恚终勏镒h,大半都是這話,心中詫異道:“白妞是何許人?說的又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茶房介紹劉: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大鼓”,演說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么稀奇,自從王家出了個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他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京劇、昆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調兒里,經過二三年的工夫,創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唱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下午一點鐘開唱,若上午十點鐘去,便沒了座位,要聽還是早去。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多鐘便便去明湖居聽書?梢哉f,在節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作者已在為白妞說書作了鋪墊,那屬“耳聞”;進入課文之后,則屬“目睹”了。 四、本文結構圖 時間: 次日九點鐘以后 地點: 明湖居 人物: 老殘、眾多聽眾、藝人、歌女(黑妞、白妞) 事件: 聽書(唱書)

  ┌臺上:空洞無人,設備簡陋

  ┌十點鐘┤

  聽書前 ┤      └臺下:擁擠熱鬧

  (側寫烘托│        ┌臺上:仍空洞無人

  先聲奪人)└十一點鐘┤

  │              └臺下:更擁擠熱鬧

  │ 

  │                ┌臺上:男人(丑陋、彈曲、動心)

  │    ┌十二點半鐘┤

  │    │          └臺下:叫好不絕

  │    │          ┌臺上:黑妞姑娘(十六七歲)─清脆婉轉,百變不窮

  聽書時 ┤彈罷數分鐘┤

  (側寫正寫│          └臺下:老殘感覺:以為觀止。兩人對話:白妞更好

  映襯對比)│        ┌臺上:白妞姑娘(十八九歲)─清秀動人、唱書妙絕

  │    └正熱鬧時┤                         無比奇妙    精彩絕妙   

  └臺下:鴉雀無聲─暗暗叫絕─轟然雷動

  聽書后: 鬧聲稍定  臺下: 少年盛贊白妞,眾人交口稱是

  第二課時 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后,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后,寫聽眾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分別分析如下: 1.明湖居是一個戲園子。         聽書人多: 當官的“撫院”“學院”;做生意的;讀書人。         下午一點鐘才開始,可十點鐘園子已坐滿。         臺上、臺下對比: 空洞無人“一張半桌,兩張椅子,三樣樂器”                                      熱鬧“高談闊論”“嘁嘁喳喳”         側寫場內熱鬧場面,有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渲染了氣氛,與白妞出場寂然無聲形成鮮明對照。  2.寫琴師和黑妞,也是為白妞說書作烘托和鋪墊。       寫琴師用“先抑后揚”的手法,貌甚丑陋,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后輪指彈奏,動人心弦,突出輪指彈奏的高超技藝,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容貌、服裝,細致說明她樸實、純潔,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省筆墨,以便集中筆力寫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轉的特點,“百變不窮”“以為觀止”。但她的技藝遠不如白妞,因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就這樣層層鋪墊,烘云托月,很好發揮琴師、黑妞的陪襯作用。 3.借觀眾之口議論,將黑妞白妞說書互相比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別人可說得出,別┐

  人能學一兩句            ├對比、烘托、先聲奪人

  白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學到手    ┘ 4、白妞說書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考慮:(1)哪些句子寫的特別好??(可分組找,看哪個組找的準,找的多。)它抓住白妞說書的什么特點?用了什么修辭手法?(2)白妞在說書過程中聲音有哪些變化? 討論后總結: 好的句子有: “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寫出聽小玉初唱時感受到的妙境,處處伏帖,處處暢快 “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尖細高亢、剛勁有力 “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婉轉回旋 “如一條飛蛇……”——婉轉悠揚、急促多變 “像放那東洋煙火……”——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如花塢春曉,百鳥亂鳴”——婉轉清脆、多姿多彩 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辭方法。(師生共同回憶通感修辭的運用,并舉例。如“紅杏枝頭春意鬧”、“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光與影有著 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山色也逐漸變得柔嫩,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嗓音油膩得像奶油蛋糕”等。)作者設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覺,或用視覺,或用聽覺,而同是視覺,有的繪其形,有的點其色,形色兼備,體現白妞演唱的美妙。 變化主要有五個階段: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發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揚起——高潮    人弦俱寂——結束  師總結:描寫虛幻的音樂時,可以寫出音樂變化的幾個階段,并運用聯想和想象,把聽覺與其他感覺打通,寫出音樂所描繪的意境,聽音樂的感受。 5、“通感”修辭手段的運用。 結合學生討論內容,小結如下:課文在描寫白妞說書聲腔的變化上頗具特色,突出的是利用“通感”把由聽覺獲得的聲音,轉換為用其它感覺器官可感知的具體形象,這樣使讀者能夠利用“通感”功能再將由其它感覺器官獲得的具體形象轉換成用聽覺感知的聲音,從而欣賞到白妞那美妙絕倫的演唱。例如:“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表現聲腔尖細高亢、剛勁有力;“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表現聲腔回環宛轉,急促甜潤;“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表現聲腔紛繁奇妙、多彩多姿。要把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用語言文字準確地傳達給讀者,實屬不易,而作者卻使我們得到滿足。 6、總結   從本文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描寫音樂時,可以借助修辭手法直接描寫音樂變化的階段、聽音樂的感受,也可以通過描寫其他東西從側面來襯托。 7、作業   比較鑒賞《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2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教學設計4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6

  教學目標:

  了解通感的大致含義,能夠運用通感的修辭方法描寫聽覺感受

  教學重點:

  理解文中側面烘托的作用

  教學難點:

  了解通感的大致含義,能夠運用通感的修辭方法描寫聽覺感受

  教學流程:

  一、 導入與整體感知

  1、播放音樂《卡農》,思考如何將音樂的變化和妙處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2、閱讀課文,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誰?描寫其他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二、 以通感的修辭描寫音樂

  1、仔細閱讀課文第五小節,嘗試用折線圖表示白妞說書過程中聲音的變化過程。

  2、在描寫聲音變化的各個階段時,作者使用了哪些的描寫語言?在折線圖上作出簡要的批注

  3、在表現白妞說書聲音動人時,作者的表現手法有哪些妙處?

  4、逐句分析通感的使用

  通感——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以感覺寫感覺”。文學藝術創作和鑒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系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如說“光亮”,也說“響亮”,仿佛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5、通感的例子——你笑得很甜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三、 實踐與總結

  1、播放導入時的樂曲,請同學們嘗試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將這段音樂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2、小組點評與課堂總結

  四、 補充拓展《老殘游記》

  《老殘游記》,清末中篇小說,是劉鶚的代表作,流傳甚廣,被魯迅先生評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翻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內外影響巨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學名著。小說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游歷為主線,對社會矛盾開掘很深,尤其是他在書中敢于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指出有時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貪官好多少。這一點對清廷官場的批判是切中時弊、獨具慧眼的。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7

  一.教學要點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及其作用;

  2.學習本文設喻的運用,領會其作用;

  3.學習通感 比喻 夸張等修辭方法。.'

  二.教時安排

  1.本文是一篇自讀課,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掌握作者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突出主要人物的演奏藝術的方法。.

  2.安排一教時

  三.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作者及作品

  本課選自劉鄂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老殘游記>>共地十回,是一部反映了晚清時代社會現實的譴責小說,寫的是一個江湖醫生老殘在各地行醫時的所聞所見及活動,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特別抨擊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嘴臉,反映黑暗吏治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生活現實。

  此部小說與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ú⒎Q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二).熟悉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1.小說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什么?

  2.根據分析說說小說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方法?

  (三).重點分析小說中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本篇課文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藝術,作者采用了正面和側面描寫的方法,這些描寫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側面描寫

  課文中哪些地方運用了側面描寫,怎樣寫的?

  討論歸納:

  戲園盛況__人們趕往戲園聽戲的盛況;聽戲的有各階層的人;雜亂的場面描寫。

  琴師彈奏__先抑后揚,先寫丑陋的外貌(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佛風干福橘皮似的); 再寫彈奏,重點突出其絕妙的輪指:

  (抑揚頓挫,入耳動聽, 恍若有十幾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里彈似的/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

  黑妞演唱__先寫外貌,再寫演唱之好:

  (字字清脆,聲聲婉轉, 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或急或緩,忽高忽低;其中轉腔轉調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

  觀眾議論:(略)

  作者通過這些側面描寫,目的在于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藝。

  2.正面描寫

  課文是從哪些方面對白妞進行正面描寫的?

  出場__寫外貌 (白凈面皮,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初出場時的簡單動作和產生的效果:

  兩片頑鐵,到他手里,就有了五間十二律似的;

  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  左右一顧一看......滿園子里便邪雀無聲,比......

  說書__作者根據演唱情況把演唱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完整表現演唱的全過程,又具體地從聽眾的感受出發,用比喻和通感把每一階段作了細致的描寫。

  聽眾反映__

  3.重點研讀白妞的演唱

  a.白妞的演唱分為哪五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

  初不甚大--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

  越唱越高--

  陡然一落--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

  忽又揚起--無限聲音 俱來并發;

  人弦俱寂--,

  b.作者主要用設喻的方法對白妞的演唱進行描寫,作具體分析。(討論完成練習二)

  注:本文設喻的角度的多方位的,有的用人們的感覺(感受),有的用視覺,也選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見鐵容易體會的聲音作比,來描繪那些不容易體會的驗證以描述的演唱/

  (四).作業:三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3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教學設計5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8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寫聲音上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

  描寫聲音的幾種方法。

  三、教學方法:

  賞析式

  四、教學時數: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播放大鼓評書,引出作者。

 。ǘ┖喗樽髡

  劉鶚(1857-1909)

  ,原名孟鵬,字云摶,后字鐵云,發表《老殘游記》時署名“鴻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人,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學識博雜,精于考古,在算術、治河、醫道上家學淵源。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因為設平糶局賑濟饑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病死迪化,時年五十三歲。

 。ㄈ┖喗椤独蠚堄斡洝芳八拇笞l責小說《老殘游記》最早發表在1903年8月上海商務印書館《繡像小說》第9號上,刊至十四回,翌年改在天津《日日新聞》上發表至二十回,成單行本,后又續九回。

  “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內千芳,人間萬艷,必有與我同哭同悲者焉!”因名為“老殘”。

  四大譴責小說:

  劉鶚《老殘游記》

  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曾樸《孽;ā

 。ㄋ模┨釂栍懻

  1.白妞出場前,作者主要描寫了什么?

  明確: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議論,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藝。

  2.寫戲園的盛況是為什么?

  明確:說明濟南掀起白妞熱/

  說唱藝術雅俗共賞/

  演前嘈雜反襯演中肅靜

  3.寫琴師丑為什么?

  明確:先抑后揚,為后面的伴奏埋下伏筆。

  4.寫黑妞的外貌是為什么?

  明確:寫黑妞是為襯托白妞,又可省去后文寫白妞裝束的文字。

  5.如何寫白妞的出場的?

  明確: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神——

  一顧一盼,鴉雀無聲

  6.如何寫白妞說書的?(板書)

  說書的過程:“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說書的反應:(見課本)

  7.如何寫聲音的?

  用通感手法,賦聲于形。

 。ㄎ澹、知識平臺

  通感的概念:

  /“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

  (錢鐘書《談藝錄》)

  /通感也叫移覺,就是人們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把人們某個感官上的感覺移植到另一個感官上,憑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受到啟發讀者聯想,體味余韻,渲染并深化試問、詩文意境的積極的修辭效果。

  /通感分“形容的通感”和“比喻的通感兩類”。

  例:*他一下子掉進冰窟里。

  *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

  *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

  (結合練習二講講通感的作用)

 。、知識遷移

  問:這段文字怎樣寫音樂旋律的變化情況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節錄

  (七)、布置作業

  聽《二泉映月》,寫一段文字摹寫此曲。

  [附]板書:

  賞樂

  樂外境

  ○通○感

  樂內韻

  品文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9

  【教學目的】

  1.了解我國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演唱藝術。

  2.學習比喻的類型及其作用。

  3.學習本文鋪墊襯托的寫法。

  【教學要求】

  1.理解文章把聽覺與各種感覺溝通起來的特點。

  2.體會正面鋪陳和側面烘托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了解我國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演唱藝術。

  2.理解文章把聽覺與各種感覺溝通起來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學習比喻的類型及其作用。

  2.學習本文鋪墊襯托的寫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強烈的感染力,能夠打動所有真誠的心靈。人們隨著音樂的律動,或喜或悲,或驚或嘆,隨著旋律的起伏變化,或靜思默想,或翩翩起舞。音樂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家也都喜歡音樂,那么你能不能用語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聲描繪下來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老殘游記》中對民間高超的歌唱藝術的描寫。

  二、簡介作者及作品

  1、《明湖居聽書》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独蠚堄斡洝饭捕,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敘其“言論見聞”,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統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這部作品與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ā凡⒎Q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2、劉鶚,字鐵云,江蘇人。1888年因治理鄭州段黃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買谷賑濟北京饑民,后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提問討論

  1.白妞出場前,作者主要描寫了什么?

  明確: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議論,以此烘托白妞的高超技藝。

  2、提問:對于戲園子都有哪些描寫?

  明確:一方面寫戲園內座無虛席,無處落腳,觀眾之滿,座位之貴,襯托下文演唱的精彩;另一方面寫戲臺上有哪些道具(一張半桌,一面板鼓,兩個鐵片兒,一個三弦子,兩張椅子),道具簡單,反襯出下文演員演唱技藝的高超。

  3、寫戲園的盛況是為什么?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10

 。壅n堂實錄]

  一、導入新課

  師: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70年代中期,歐洲某樂團深入中非一部落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幾乎沒有接觸過現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小夜曲感動得如癡如醉!上世紀末,當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聽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禁不住老淚縱橫,說自己因此“觸摸到了俄羅期民族的靈魂”,F在,讓我們也來聆聽這首《如歌的行板》吧。

  (放錄音。學生很快便沉浸到音樂之中,這正是選擇該樂曲作為導入音樂的緣由。這段音樂情感極其濃烈,聽者極易受到感動。)

  師:此后不久,在中國有一位名叫劉鶚的奇人也被一段音樂陶醉了,請看《明湖居聽書》。(板書課題)

  二、把握課文框架

  師:請同學們游覽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寫了幾處音樂表演?重點寫誰?

  (學生迅速瀏覽,并在書中圈點勾畫。已經進行預習,所以很快便有學生舉手發言。)

  生;本文總共描寫了三個人的表演:一位丑陋的琴師的彈琴,一位名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絕倫的表演。重點是寫白妞。

  師:那琴師和黑妞在文中能起什么作用?

  生:烘托陪襯白姐。

  師:請具體解釋一下。

  生①:琴師彈奏技巧純熟,“入耳動心”,如此高明的琴師必有高超的歌手才會相稱,他為白妞的演唱做好了鋪墊。

  生②:(補充)琴師彈琴時,“人也不甚留神去聽”,這節文字后文王小玉出場時“滿園子里便雅雀無聲”形成強烈的對比。

  師:那么寫黑妞的作用呢?

  生③:黑妞演唱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令人聽了“以為觀止”,但這樣精彩的表演仍然“比白妞差多遠”,可以想像白妞的演技定然是爐火純青。

  師:除了用人來襯托王小玉說書,文中還用了哪些內容陪襯?(加重語氣,暗示可從另一角度考慮。學生思考。片刻,有學生舉手發言。)

  生④:文章開頭寫戲園子擠滿了人,有官員、讀書人、市民、生意人,下午才演出,不到十點就滿座了,以致于老殘要小小地行個賄(眾笑)才得到一個小凳子,說明大家都是慕王小玉之名而來的。所以,這里是用場面描寫來襯托重點內容。

  師:說得真好!還有嗎?

  生⑤:還有最后一段,聽眾引經據典高度評價白妞在襯托中心。

  師:(總結)經過層層鋪墊,便給讀者造成了一個極大的懸念,人們不禁想探究:這尚未出場的白妞究竟是何等高人?為什么她使這么多人如此沉迷?于是,當她正式演出時,作者便集中筆墨寫盡了她的風采。最后的觀眾評論,要言不煩而又十分中肯地再次渲染了本文中心。整篇文章就如一曲音樂,圍繞著主旋律,音樂家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通過各種方式去渲染烘托它,于是使主題成為立體豐滿的復調!

  三、品讀重點段落

  師:現在,我們進入攻堅階段,讓我們先了解王小玉其人。品一品描寫王小玉的文字,畫出其中你最喜歡的句子。

  (學生讀書、動筆勾畫。稍后,有學生舉手。)

  生:我喜歡“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八個字。

  師:為什么?

  生:這八個字刻畫了白妞的風度神韻。

  師:哦,你用了“神韻”二字,從哪兒學來的?

  生:在《中國文學史》上看到的。

  師:(由衷地)你閱讀面真廣,理解運用得也很不錯。確實,王小玉相貌平平,“不過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卻有一種非凡的神韻氣質。請問,她的氣質主要表現在什么地方?

  生:通過眼睛寫她的氣質。我最喜歡的就是一句:“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師:你覺得這句話好在哪里?

  生:用博喻描繪王小玉眼睛之美,體現她的氣質。

  師:不過,用這一連串的比喻是不是嫌  唆了些?寫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嗎?

  (學生七嘴八舌,有說“行”也有說“不行”的。教師指定—學生回答。)

  生①:我覺得可以寫簡單些,不是說簡潔是一種境界嗎?“眼如秋水”已經寫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后面就不必再重復了。

  師:你認為后面幾句是畫蛇添足?(該生點頭。教師又請另一位學生發言)你的看法呢?

  生②:我說不準。不過,既然劉鶚是大文學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不會有問題吧?

  (學生大笑,該生有些難為情。教師示意學生安靜下來。)

  師:你這種猜想有一定道理,文學大師筆下確實不會有太多問題。但猜測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必須從語句本身去找根據。剛才有同學說這是一組博喻,請你說說比喻的基本特征。

  生: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

  師:秋水與眼睛的相似處在哪里?

  生:(頓悟)這句話是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純凈。

  師:(追問)那么,“寒星”有何特征?

  生:非常明亮!

  師:“寶珠”呢?

  生:有美麗的光澤。

  師:“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呢?

  生:黑白分明。

  師:僅此而已?

  生:(補充)圓潤靈動。

  師:分析得多好啊!(面向①)請你把他(指生②)剛才的分析綜合一下好嗎?

  生①:這雙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純凈,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樣晶瑩明亮,像寶石一樣閃爍著美麗動人的光澤,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銀中的黑水銀一樣圓潤靈動。

  師:你還認定后面幾個比喻是蛇足嗎?

  生①:(笑)這幾個比喻各自側重一個方面,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的,不能算蛇足。

  師:是呵,作者用一組比喻把一雙眼睛描寫得如此動人!扒尚毁,美目盼兮”,動人的眼晴是最美的風景。但是,本文中最美的還得算那動人的演唱。劉鶚用了兩大段來描寫這精妙絕倫的表演,請大家細讀這兩段文字并思考:1.演唱可分為幾個環節?2.作者是如何描寫空靈飄忽的音樂的?

  (學生認真讀書、思考,偶有小聲討論,教師巡視指點。)

  生:我回答第一個問題。王小玉的演唱可分為六個環節:起初低唱,接著高歌,然后降調回旋,回旋后越來越低直至聲音休止,短暫的沉寂之后突然爆發,最后人弦俱寂,表演結束。

  (教師根據學生敘述板書音樂發展示意圖。參見文后板書。)

  師:概括得很好,請坐。(另指定一學生。)在這些環節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有哪些?請按文章列舉。

  生:我覺得“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一句特別生動。

  師:這是從什么角度來寫音樂?

  生:(沉思片刻)從聽眾的生理感受角度。

  師:不錯,入耳動聽的音樂,常常使人身心俱泰。順便問一句,這句話若能換個標點,層次似乎更清楚,能找出來嗎?

  生:(略一思索,隨即搶答)“伏貼”后改分號!

  師:為什么?

  生:這是一個并列復句。前一分句寫五臟六腑伏貼,后一分句寫全身毛孔暢快。用了分號層次更分明。

  師:是呵,讀書作文理應一絲不茍,這種認真也應落實到標點上。(一學生舉手發言)

  生:第二環節中,形容歌聲越唱越高時,用“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來比喻,我覺得特別傳神。我好像看到那根細細的鋼絲筆直地竄向天空,覺得那聲音果然高極了。

  師:對!你已經道出了描寫音樂的一個重要方法,那就是狀無形之物如在眼前。音樂是無形的是飄忽易逝的,只有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才能使讀者有親臨現場之感并獲得美的享受。文中還有許多類似于此的句子,大家能找出來嗎?(學生紛紛發言。)

  生①:用登泰山一層高過一層來形容歌聲的節節高起。

  生②:用“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比喻歌聲回環往復。

  生③:用東洋煙火形容歌聲的紛鬧繁多。

  生④:用“百鳥亂鳴”形容歌聲的和諧悅耳、活潑熱鬧。

  師:請問,這些描寫音樂的句子大多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齊答)比喻。

  師:是呀,比喻是文章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善用比喻,往往能化枯澀心為靈動,化平淡為豐富,F在,同學們從這兩段文字中悟出了幾種描寫音樂的方法?請大家總結一下。

  生①:要寫出音樂的表演過程和基本內容。

  生②:要寫出聽音樂者的感受。

  生③:(補充生②)這些感受可以從生理上寫,也可以從心理上寫。

  生④:最好能運用比喻來描寫。

  四、聽音樂談感受

  師:我們分析了全文結構,也欣賞了作者對音樂的精彩描寫。現在,讓我們再欣賞一遍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吧!聽后,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師重播音樂,學生閉目聆聽,有學生不時提筆記下瞬間感受。音樂結束后,教師不急于發問,有意留下3分鐘空白,讓學生沉浸在對樂曲的回味中,以期營造一種余音繞梁的氛圍。)

  師:說說你聽音樂時想到的內容。

  生①:我好像看到茫茫的俄羅斯平原,以及平原上散發著枯葉氣息的白樺林,冰雪覆蓋的世界,饑寒交迫貧窮無助的凄苦的農人。

  生②:我仿佛看見伏爾加河上一艘貨船正逆流而上,船上的船夫正吃力地撐著船,春天料峭的寒風吹在他瘦削的臉上;船尾一個小女孩托著臉望著岸上開得很早的幾點小黃花,臉上露出一絲微笑……

  師:除了這些由音樂聯想起的景象外,還可以從哪些方面談?

  生:聽了這段音樂,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緊縮,我好像喘不過氣來,鼻子酸酸的,我想放聲大哭!

  …………

  (鈴聲響起。教師要求學生將以上感受整理成一段文字,并加上小標題,作為課后作文上交。)

 。酆喴f課]

  《明湖居聽書》是一篇十分特殊的課文。

  首先,它所處的單元在教材體系中位置特殊。在第三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兩個單元的小說,了解了小說的基本要素,基本上熟悉了小說的主要特點。而第五冊教材則著重學習小說的鑒賞,對學生閱讀小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第四冊的小說單元實際上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單元,進行本單元教學便應充分考慮這一特征。

  其次,本課在單元中的位置特殊。本單元中其他三篇課文《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灌園叟晚逢仙女》均是典型的小說,惟獨此文幾近一篇描寫音樂的散文:雖有人物描寫,但主要不是為刻畫性格;也有環境描寫,卻是為寫音樂張本。況且本文結構并不復雜,語言也不艱深,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編排體系,上成一堂趣味盎然的音樂欣賞課。

  音樂描寫,這是本文的精彩之筆。本教案刪除一切旁枝,不講通感夸張,略講烘托渲染,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對無形音樂的傳神描寫”,擬用一課時完成三項任務:分析小說結構,欣賞一段音樂,學習描寫音樂。以音樂導入課文,以分析音樂描寫方法為課堂主體,以欣賞品評音樂結束本課教學。

  本設計試圖在文學與音樂之間尋找交接點,并力求藉此培養訓練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藝術的興趣。因為語文課總是以人類一切文化積累為其背景的,將教學適當地向其他藝術類延伸自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但無論如何,它首先還應該是語文課。細細品味語言,立足于字、詞、句、段、章,仍是本設計所始終關注的。

  總之,一切教學設計都應考慮到如下因素:教材特點、學生的需要、教師自身的專長。三要素若能和諧統一,教學中使易于發掘教材魅力、體現教師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潛力,使之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窮魅力!

 。蹖<以u點]

  鄧彬老師是安徽省首屆教壇新星、第二屆“語文報杯”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執教十余年來,他業已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本課教學實際便充分體現他的教學特色。綜述起來,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不拘一格

  “教無定法”雖系一句耳熟能詳的套話,但在教學實際中卻不容易做到。只有建立在對教材深透的理解和對教學規律深刻體會的基礎上的教學,才有可能不拘一格別出心裁,這樣的教學才會蘊涵著鮮活靈動的生命力。本課教學緊扣音樂,由音樂起至音樂終,結構嚴謹自不必說,最令人稱絕的是教師巧妙地借助音樂完成語文教學,兩大藝術門類在這堂課上結合密切,和諧有機,毫無生硬之感。

  2.注重留白

  很多巧妙的設計常令執教者為之著迷,最終卻忘了設計的本意。我在欣賞本設計精巧的構想之余,尤其注重它特意留下的“空白”。教師在導入課文之后即空出一段時間供學生把握全文框架,在重點段落處又留出空白供學生品讀,其余各處常?梢娊處煹摹傲舭住薄o字句處有華章。沒有空白時段供學生思想自由翻飛,一切精彩的師生交談便失去了依據;而若無教師精到的引導設問評述,這些“空白”就會變得單薄蒼白。請讀者留意這些“空白”。

  3.注重歸納

  教師傳授給學生的不應只是結論而更應是過程;人類的認識主要是歸納而不是演繹。要求學生學習描寫音樂,既可以先示以規律再引例佐證,也可以通過側重的是后者。他不厭其煩地引導學生去分析,最后由學生總結出操作規則,他實際上將整個思維過程演示訓練了一遍,其中合乎認知規律之處自不必多言。

  如果說本課還有什么地方需加以完善的話,我認為還可以將教學內容再集中些。既然主體是音樂描寫,則干脆將“把握框架”一環處理為讓學生課外把握,集中力量聽音樂、評音樂,將課后練習——“寫音樂”一環置于課內。如此,課堂主體更加突出,一些精彩語段便可以讓學生品得更深更透,本課的語文味道也許會更濃更醇。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賞析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1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11

  課題:《明湖居聽書》七 年級       語文 學科        執教  課題《明湖居聽書》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通過閱讀欣賞,切實感受說書場面與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過程、能力與方法學習場面烘托、人物映襯、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領會在文中的感人效果。態度與價值觀揣摩課文特殊比喻句的作用,體味其語言魅力。教學重點:場面烘托、人物映襯的寫法教學難點:用感覺與形象的語言來描繪美妙的聲音教學用具教師課件學生做好預習,熟悉課文內容。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準備資料:①出示關于作者與作品的演示文稿;②補充《老殘游記》第二回“耳聞”部分,引入課文。①交流自己準備的關于作者、作品《老殘游記》的資料;②解決疑難字詞句與簡述本文主要內容。培養學生自主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賞讀全文整體把握提問:①瀏覽全文后思考本文寫了幾個人的表演?重點寫誰?②琴師和黑妞在文中的作用如何?③除了用人映襯外,文中其它地方還有無襯托?學生賞讀全文,交流發言。①總共描寫了三個人的表演:一位丑陋的琴師的彈琴,一位名為黑妞的姑娘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絕倫的表演。重點是寫白妞。②為白妞說書烘托陪襯。③明湖居戲園熱鬧場面描寫與聽眾的議論襯托了白妞的精湛技藝。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完成教學重點。品讀重點段落鑒賞白妞說書討論:①文中從哪些角度寫白妞出場?②梳理白妞說書過程及聲音的變化。①品一品描寫白妞的文字,畫出其中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②請一位同學以描寫性的語氣朗讀第5自然段,其他同學圈畫出體現白妞說書的五個過程的語句。通過品讀文本、圈畫關鍵語句,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文章。體味語言魅力揣摩比喻妙處引導學生理解品味特殊比喻——通感的妙處,多角度描寫音樂獲得的感受。從文中圈畫出描寫音樂的比喻句并分析理解。在對具體語言的品味中完成了教學難點。歸納總結板書本文的結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聽書前、聽書時、聽書后);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學生再次品讀課文,全方位感知全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實現能力的提升。布置作業1、摘錄文中的喜歡的語句。2、《明湖居聽書》在描寫白妞演唱前,為什么要寫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評論?3、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形象、貼切而生動的比喻,寫出了聲音的變化,請找出這些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12

  【教學目標】:

  1、賞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2、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描摹音樂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美好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F在人們一般用高科技手段來保存音像。古人沒有錄音、攝像等技術設備,那么,他們如何保存飄忽易逝的音樂呢?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和學習一篇文章,它用妙筆生花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音樂美。

  二、簡介作者、作品

  《明湖居聽書》選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老殘游記》共二十回,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敘其“言論見聞”,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統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這部作品與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ā凡⒎Q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劉鶚,字鐵云,江蘇人。1888年因治理鄭州段黃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買谷賑濟北京饑民,后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三、賞析“紅花”,品讀音樂描摹

 。ㄒ唬┱埻瑢W們快速閱讀全文,思考一下:本文寫了幾處音樂表演?重點寫誰?

  明確:本文總共描寫了三個人的表演:琴師的彈琴,黑妞的演唱和白妞的精妙絕倫表演。重點是寫白妞。

  既然重點是白妞說書,那么有關白妞的描寫集中在那些段落?

  明確:第6、7、8自然段。

 。ǘ┌祖こ鰣(第6自然段)

  明確: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眼睛:【品味】“如秋水”側重寫眼睛——“清”,如小石潭的水;“如寒星”側重寫眼睛——“亮”;“如寶珠”側重寫眼睛——“圓”;“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圓潤靈動

  眼神——一顧一盼,鴉雀無聲

 。ㄈ┵p析王小玉說書(第7、8自然段)

  1、學生分段朗讀課文。

  2、討論明確:演唱可分為幾個階段?(結合課件)

 。1)初不甚大:演唱開始

  (2)越唱越高:演唱發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靜:演唱的結束

  3、作者是如何描寫空靈飄忽的音樂的?

  用通感手法,賦聲于形,繪聲以色。

  用感覺設喻:

  “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伏貼

  “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舒暢

  用視覺設喻:

  “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尖細、高亢、有力

  “仿佛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險、奇、不斷升高

  黃山飛蛇:輕快、回環、多變

  東洋煙火:形色兼備,多姿多彩

  用日常生活中易體會的聲音設喻:“花塢春曉,百鳥亂鳴”

  寫觀眾的反應:感覺妙——伏帖——暢快——暗暗叫絕——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說唱的音樂轉瞬即逝,作者卻借助于比喻、通感,把白妞說書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來。從發展、跌宕、高潮、結束,其音樂的過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讓人贊嘆其技藝的精湛。

  如果把白妞的說唱比作一朵紅花,那么,課文還巧妙地用了一些綠葉作了陪襯,能找出是哪四枚綠葉嗎?

  四、簡析“綠葉”,把握全篇。

  明確:戲園盛況、琴師彈奏、黑妞說書、聽眾評議。

  1、戲園盛況

  時間早:十點至下午一點

  觀眾多:滿滿的,人縫里坐下,“頂”著籃子

  職業廣:官員、生意人、讀書人

  2、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評論

  寫琴師用先抑后楊的手法,先寫相貌,寫小調,再寫絕妙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聽,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設下伏筆。

  寫黑妞從外貌與演唱兩方面,寫黑妞容貌、服裝,說明她樸實、純潔,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省筆墨,目的在于為寫白妞設伏筆,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然后用觀眾評論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烘云托月,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之高、絕妙。

  “水漲船高”、“山外青山樓外樓”,這四處無一處寫白妞,實則處處寫白妞,這就是鋪墊,就是側面描寫,從而烘托的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整篇課文就是以鮮花樣凸現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寫和側面的烘托,渾然一體,鮮明生動。

  五、拓展欣賞

  藝術是觸類旁通的,劉鶚為我們再現了當年王小玉說書的精彩情景,大家感覺當代那位歌星能與王小玉媲美呢?

  欣賞韓紅的《天路》

  六、小結

  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后,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后,寫聽眾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

  七、布置作業

  1、熟讀白妞說書兩段,仔細體會其中的通感句。

  2、預習《琵琶行》,賞析其中音樂描寫的部分。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13

  一、教學目標

 。ㄒ唬⿲W習本文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ǘw會特殊的比喻——通感在修辭上的作用。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藝術,作者是怎樣側面進行了細致的描寫的?

  分析:白妞出場之前,作者先以戲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議論來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藝。

  先寫戲園的盛況:白妞說書本來是下午一點才開始,可是老殘進園子時,才不過十點,這個大戲園子已經坐得滿滿的了,他好不容易花了二百個錢,才弄了一條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到十一點,那些一向等他們到齊了才準開演的官員們,也都提前著了便衣,帶著家人,陸續來了,不到十二點鐘,幾張空桌俱已滿了,還不斷有人來,只好搬張短凳,安插在夾縫中。

  來的人有當地官員,有生意人,也有讀書人。

  來的人有的彼此招呼,有的高談闊論,有的嘁嘁喳喳,什么話都聽不清楚。

  作者通過這一張時間表,一個人物分析,幾筆動態描寫說明了以下幾點:

 。1)說明在濟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熱,為了欣賞白妞的演唱,人們不惜提早幾個小時趕到戲園,就是那些早已在戲園定了桌座的撫院、學院的貴人們也不例外;甚至有些連飯也顧不得吃,匆匆忙忙在戲園里買燒餅油條充饑。這就有力地烘托出白妞說書的無窮魅力,為白妞出場渲染出濃烈的氣氛。

 。2)說明白妞的演唱藝術雅俗共賞,對各階層的人都有吸引力。從側面襯托出其藝術造詣之高。

 。3)對戲園里嘈雜場面的描寫,為白妞出場的肅靜埋下了伏筆。一個是“什么都聽不清楚”,一個是“連一根針吊在地上都聽得見響”,兩相對照便襯托出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

  再寫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和觀眾的評論。寫琴師用先抑后揚的手法,先寫他“甚為丑陋”的外貌和令人“不甚留神”的一兩個小調;然后就寫他那絕妙的輪指,“抑揚頓挫,入耳動心”,引起臺下不絕于耳的叫好聲。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也是從兩方面入手:先描繪她的外貌,再重點寫她的演唱,“字字清脆,聲聲宛轉”,“轉腔換調”,“百變不窮”。聽了她的演唱,就覺得“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作者這樣描寫黑妞的作用,在于:

 、僭攲懞阪さ耐饷,是為白妞出場時的裝束描寫作伏筆,后面用“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就可以省去不少筆墨。

 、诎押阪さ难莩獙懙絿@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

  然后結合觀眾的評論,說明:“他的調門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的絕妙。

 。ǘ┪闹邪祖みM行了哪些正面描寫?其作用是什么?

  分析:文中的正面描寫從出場、演唱和反映三方面來描寫白妞的演唱技藝。

  (1)白妞出場:對于白妞的出場,先寫她的外貌:“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然后著重以梨花簡的幾聲丁當,鼓錘子的兩下輕點以及兩眼的一顧一盼,來寫她出場時的動作和這些簡單的動作所產生的效果。

 。2)白妞說書:描寫白妞說書是本文的重點內容,也是本文的精華所在。為了更清晰地表現這轉瞬即逝,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作者首先根據白妞演唱時聲音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把整個演唱過程分為:

  “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

  五個階段,完整地表現了演唱的全過程,這樣就便于讀者從整體上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當然光有這樣段落的劃分,還不能表達白妞演唱技藝的高超,如果在描寫上不比對黑妞演唱的描寫更加具體與美妙,便不會產生“山外青山樓外樓”的效果,觀眾所說的黑妞“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在寫作上,就沒落到實處。為此,作者又從聽眾的感受出發,用了大量的比喻,以人們的感覺和視覺形象,賦形于聲,把每一個階段又作了聲聲入耳,歷歷在目,句句銘心的細致描寫。

  作者設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1)有的用人們的感覺(感受)設喻,比如王小玉初唱時那種并不甚大的聲音,聽起來使人感到甜潤、舒暢,聽起來“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作者通過這個比喻把人們的感覺器官與聽覺器官溝通起來,使音樂成為一種不但可以用耳聞聽,而且可以用心來感受,從聲音中體驗到身心的愉悅與歡暢。

 。2)有的是用視覺設喻。比如描寫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的聲音時,說它“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在描寫那“迥環轉折”,“節節高起”的聲音時,又用“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這樣就把轉瞬即逝,過而難留的音樂,用層層疊疊的山峰形象凝固了下來,形成一幅由聲音構成的立體圖畫。

  如果說用層層疊疊的山峰來比喻一句比一句更高的演唱,在讀者面前所出現的,還只是凝固的、靜止的畫面,那么,當作者在描寫那“陡然一落”,“千迥百轉”的聲音時,就選用了一個活動畫面,用一條“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的飛蛇作比,把白妞那輕快、曲折、甜潤、宛轉的歌聲寫活了。

  《明湖居聽書》..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作者以視覺設喻不但善于繪形,而且還點染以色彩。比如描寫“陡然落下”,“忽又揚起”的聲音時,作者就選用了一個“東洋煙火”上天的比喻,使揚起的聲音形、色兼備,更體現了白妞演唱的美妙。

  (3)作者也選用了一些在生活中常見的容易體會的聲音作比,來描繪那些不容易體會的、難以描述的演唱,如用“花塢春曉,百鳥亂鳴”來比喻白妞的演唱和琴師的輪指彈奏相和相合的聲音,以“百鳥”突出多種聲音交相配合的音樂效果。

  作者通過這多角度的描寫,精彩的設喻,便淋漓盡致地描繪出白妞演唱的妙處。通過他的描寫,觀眾對白妞的演唱,似乎不但能聽到甜潤清麗的歌聲,而且可以看到參差錯落,起伏跌宕的形象,不但可以欣賞到那委曲宛轉,盤旋穿插不斷流動的音響,而且可以體會到沁人肺腑,令人輕松暢快的感受。

  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在描寫中除了運用大量比喻以外,作者也還反復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層層烘托,步步映襯。

  從總體上說,作者一共寫了三個人物,但卻并不平均使用精力,寫琴師是為了襯托白妞,寫黑妞更是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技藝。

  具體來說作者運用對比,又有以下幾種不同的`情況:

 。1)在對同一人的描寫中進行對比。如寫老琴師,初時“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后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這樣前后一比就突出了老藝人演奏的成功。寫黑妞的表演,是用“錚錚”,“丁丁當當”看似平常的伴奏和那“百變不窮”嘆為觀止的演唱進行對比,來突出黑妞的動人歌喉。寫白妞則是以她那相貌的平常和演唱的絕妙進行對比,以增強讀者的美感享受。

 。2)通過人物的評論進行對比對黑妞的演唱,人們議論說:“他(黑妞)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議論的重點不在黑妞而在白妞,處處說白妞的好處;而對白妞的演唱,在觀眾中也有議論,議論的重點仍在白妞,總覺得聽了白妞的演唱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三日”,改為“三月”才透徹些。通過議論的對比就更突出了白妞的演唱的精妙。

  (3)通過觀眾的不同反映進行對比對琴師的彈奏,臺下是“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對黑妞的演唱,臺下是“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而對白妞的演唱,臺下卻是“叫好之聲,轟然雷動”。通過觀眾對三人演出的不同反映,也突出了白妞演唱的技藝。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14

  一、教學分析

  教材情況:《明湖居聽書》是滬教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七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單元主題是“技藝超群”。本單元的五篇文章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中國民間藝人、能工巧匠神乎其神的技藝,表現了中華民族心靈手巧的特點,這是一筆值得繼承的寶貴財富。本文雖然選自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游記》,但我認為更主要的是從美文的角度節選的。本文雖然選自于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老殘游記》,但是它雖有人物描寫,卻主要不是向讀者昭示人物性格,雖有情節結構,卻主要不是告訴我們有多么曲折的故事,雖有環境描寫,卻只是作為音樂的布景。它就象一篇描寫音樂的散文一樣,堪稱一篇美文,想象極為豐富,語言妙不可言,大量運用修辭手法,把王小玉說書的魅力描寫得出神入化,讓人嘆為觀止。為此,我大膽把其上成一堂音樂、文學欣賞課,集中力量聽音樂、評語言、寫音樂,讓教學目標更加明確。

  學生情況:我所教授的是初一(1)班,他們聰明、思維活躍,尤其是邏輯思維能力很強,但是語言感知、感性體味能力卻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賞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自然感悟語言的魅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傳統說唱藝術的魅力,激發對文學音樂藝術的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賞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最近我們學校在舉辦校園歌手大賽,本班也有好幾個參賽的同學,但本班有部分同學并沒有去現場,如果讓你向沒有去的同學描繪你唱的歌曲,你會怎么說?(請同學起來說)

  我們都知道聲音無形無色,轉瞬即逝,如何能用語言把它描繪出來?通過剛才同學們的嘗試,我們發現這并不容易。那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晚清的劉鶚,他是如何用文字給我們留下一段絕唱的,F在請把書翻到三十二課,繼續來學習劉鶚的《明湖居聽書》。

 。ǘ┪谋狙凶x

  1、聽同學朗讀第五自然段,并在聽的過程中,圈畫出聲音的變化。

  (1)初不甚大:演唱開始

  (2)越唱越高:演唱發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靜:演唱的結束

  并繪出聲音的變化示意圖:

  2、那么在聲音變化的過程中,它的特征又是怎樣的呢?請你找出正面描寫音樂的句子。

  人參果:舒暢 熨斗熨:伏貼

  鋼絲:尖細、高亢、有力 登泰山:險、奇、不斷升高

  黃山飛蛇:輕快、回環、多變 東洋煙火:形色兼備,多姿多彩

  如花塢春曉,百鳥亂鳴:婉轉清脆、多姿多彩

  小結:

  (1)用感覺設喻 (2)用視覺設喻 (3)用容易體會的聲音設喻

  3、同形訓練,活學活用。

  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放一段音樂,讓學生閉目傾聽,然后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手法,先總體上把握音樂,再運用比喻等手法,描寫聽覺。之后,師生共同賞析,有助于提高學生使用視覺、味覺、等感官來描繪聽覺的能力

  4、課堂總結。

  王小玉是幸運的,在那個科技手段不發達的年代里,她遇到了知音聽眾劉鶚,劉鶚將王小玉美妙的說書用他那支生花妙筆寫出來,流傳后世。那賦聲以形、賦聲以色、賦聲以味的風韻讓今天的我們有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去咋舌、去嘆為觀止。但是,通過最后的實踐,我發現,其實你們也有這樣的一支筆,這只筆就在你們的心里。

  五、板書設計

  用感覺設喻

  用視覺設喻

  用容易體會的聲音設喻

  六、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在初一(1)班開了一節《明湖居聽書》的公開課,現結合本課的教學實踐作如下反思:

  本文結構并不復雜,學生梳理起來并不難。但其中的音樂描寫,才是本文的精彩之筆。本教案刪除一切旁枝,不講通感夸張,略講烘托渲染,將教學重點確定為“對無形音樂的傳神描寫”,擬用一課時完成三項任務:分析文中的音樂描寫方法,欣賞一段音樂,學習描寫音樂。以音樂導入課文,以分析音樂描寫方法為課堂重點,以欣賞品評音樂結束本課教學。

  首先,立足于文章的音樂描寫,作者準確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節奏,因此我讓同學們先找出音樂的變化階段,并在黑板上畫出變化圖!俺醪簧醮蟆薄莩拈_始;“ 越唱越高”——演唱的發展;“陡然一落”——演唱的繼續發展;“忽又揚起”——演唱的高超;“人弦俱寂”——演唱的結束。五個階段,完整地表現了演唱的全過程,這樣就便于同學們整體上把握白妞說書的全局。同時這樣的一個環節也讓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

  其次,評析文章的語言,體會作者多角度生動設喻。音樂本是聽覺上的感受,但作者卻通過其他的各種感覺來表現的,化無形為有形,十分生動形象。在整體把握音樂的基礎上,讓學生從更細致地品味語言,感受其說唱的魅力。

  最后,將音樂描寫的方法融會貫通到自己的寫作中去。聽節選的二胡名曲《賽馬》,并用文字描繪你所聽到的音樂。這一環節為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所選音樂節奏感強,變化明顯,便于學生描繪。

  當然在授課中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本課時是第二課時,主要分析第五段。但卻沒有對第一課時的內容加以復習,直接分析本段,較為突兀。第二、朗讀不夠。朗讀是學習文言文常用的一種方式。在授課中,雖然有學生的朗讀,但還不夠。第三、在最后描繪音樂的環節,由于時間關系,較為倉促,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同時也沒來得及朗讀同學們寫的語段。

  總體來說,這堂課基本上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課對于欠缺的地方,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逐步改進。

《明湖居聽書》賞析 篇15

  【教學目標】: 

  1、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2、欣賞對演唱藝術的形象化的描繪,品味形象、貼切、清新細膩的語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說書藝人的精湛表演藝術,認識我國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 

  【教學難點】:提高學生描摹音樂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 簡介作者及作品,導入新課。 

  劉鶚,字鐵云,江蘇人!睹骱勇爼愤x自劉鶚的小說《老殘游記》第二回!独蠚堄斡洝饭捕,署名洪都百煉生。小說中主人公老殘是一個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搖串鈴,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殘之游歷,記敘其“言論見聞”,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這種黑暗統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當時丑惡的政治現實,特別是比較真實地揭示了一些所謂“清官”實為“酷吏”的猙獰,可鄙。魯迅先生把這部作品與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和曾樸的《孽;ā凡⒎Q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1888年因治理鄭州段黃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年,他買谷賑濟北京饑民,后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不久死在那里。 

  《老殘游記》不是作者劉鶚的自傳,但劉鶚的很多生活經歷、政治觀點和道德理想都融聚在作品當中,可以說,主人公老殘就是作者劉鶚的藝術化身。劉鶚(1857~1909),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出身官宦之家,繼承家學且天資聰穎,但他無意于仕途,而熱衷于治河、算學、醫學等經世致用的學問,想要干一番對國計民生有利的事業;還曾經寫過我國第一部甲骨文研究著作《鐵云藏龜》。受當時社會思潮和西文科技的影響,他建議政府借外資修鐵路、開煤礦,被時人斥為漢*;八國聯軍侵華時,劉鸚不忍心看北京糧荒的慘狀,從俄國人手里*價買出大米賣給百姓,幾年后因“私售倉粟罪”流放新疆,死在那片土地上。劉鸚是一位時代的先行者,也是一個失敗的改革者,他的一生充滿了矛盾,這種矛盾和他對社會、時局、學術的很多看法,都在《老殘游記》這部他晚年的著作中反映了出來。

  閱讀重點:體會作者“哭泣與醒世”的創作意向。 內容梗概 《老殘游記》從1903年開始在《繡像小說》、《天津日日新聞》等報刊上連載,共20回,以“洪都百煉生”為筆名。后來又有二集九回和外編殘稿約一回面世。據不完全統計,約有130種版本行銷世界,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 老殘姓鐵名英,號補殘,以走江湖行醫為生。他本是江南人,因為在山東千乘郡治好了一個大戶的奇病,被留下來住。一天他與朋友相約到登州蓬萊閣游玩,遇到一條破爛快沉的船,老殘等人好意要將羅盤借給他們,卻被斥為“賣船的漢*”打下海去。這時老殘驚醒,才發現是南柯一夢。 過了幾天,老殘辭別主家,去濟南大明湖觀光。在那里,他欣賞了大明湖、趵突泉等地的美景,聽到精彩的白妞說書,還為一個山東巡撫的幕僚高紹殷治好了病。經高推薦,求賢若渴的巡撫張宮保要向他求教,但老殘無意做官,往曹州而去。 在曹州一家旅店里,老殘聽說了幾件關于地方官玉賢的故事。這位玉大人號稱清官,辦案十分厲害,到任不到一年,就用“站籠”之刑站死了兩千多人:于家4口,被強盜栽贓,王賢不問青紅皂白就治了罪;一個布販醉后說出一樁冤案的真相,也被抓來站死;雜貨鋪老板的兒子因為說了幾句不滿的話,又被當強盜處死……曹州人個個惶恐不安,即使路上掉個包袱都不敢去撿,更不敢不說他“是個清官”。聽了這些,老殘心中非常憤慨。 進了曹州府城,老殘碰巧遇到以前認識,現在新署城武縣的申東造。在申東造的請求下,老殘向他推薦了自己的莫逆之交、武學大家劉仁甫治理盜案,并商定由申東造的弟弟申子平去送邀請信。 申子平受命去桃花山尋訪劉仁甫,因為雪路難行,又遇猛虎阻擋,只好到沿途一戶人家投宿。誰知這家做主的是一個十八九歲的姑娘,名叫王與姑,不僅相貌端莊嫻雅,而且能詩書、善音律,與申子平夜談,大膽地批評儒、釋、道三教和宋儒理學;不久又來了一位黃龍子,從山居生活一直談到“北拳南革”(指義和團與革命黨),使申子平佩服得五體投地。 。那邊老殘要回省城,走到齊河縣,卻因黃河結冰擋住去路,找旅店住了下來,又遇到一個故交、將要做知府的黃人瑞,并聽黃人瑞談起了一樁案子: 賈家十三口被人謀害,死因不明,因為驗出親家魏家送來的月餅中有半個有毒,主審官剛粥便斷定魏氏父女投毒害命;魏家家人為救主人送銀兩來疏通,更被剛粥一口咬定是犯了罪才會托人行賄,用嚴刑逼供,使賈魏氏承認因*殺人。 因為案子疑點多,老殘不滿于酷吏草管人命,寫信請張宮保派人來重審此案,并親自出馬調查,查明是賈家女兒與人勾搭成*,不滿嫂嫂阻攔,用一種使人昏迷不醒的藥水迷倒了家人,陷害賈魏氏。 不但查明了案子,老殘還在黃人瑞等人的協助下,救出了*女翠環、翠花。翠環本是財主家的女兒,因為官家治黃河時不顧實際情況,照搬古法,使黃河發生水災,百姓家破人亡,翠環也淪為。經黃人瑞、翠花等人撮合,翠環嫁給老殘為妾,改名環翠

  二、朗讀,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結構: 

  引導學生按照時間順序,臺上、臺下的反應來理清結構: 

  本文結構圖: 

  時間: 次日九點鐘以后 

  地點: 明湖居 

  人物: 老殘、眾多聽眾、藝人、歌女( 黑妞、白妞) 

  事件: 聽書( 唱書) . 

  聽書前: 

  臺上: 空洞無人,設備簡陋 

  十點鐘   

  臺下: 擁擠熱鬧 ( 側寫烘托) 

  臺上: 仍空洞無人 先聲奪人) 

  十一點鐘 

  臺下: 更擁擠熱鬧 

  臺上: 男人( 丑陋、彈曲、動心) 

  十二點半鐘 

  臺下: 叫好不絕 

  聽書時 : 

  臺上: 黑妞姑娘( 十六七歲) ─清脆婉轉,百變不窮 

  彈罷數分鐘 ( 側寫正寫) 

  臺下: 老殘感覺: 以為觀止。 

  兩人對話: 白妞更好. 映襯對比) 

  臺上: 白妞姑娘( 十八九歲) ─清秀動人、唱書妙絕 

  正熱鬧時 無比奇妙 精彩絕妙 

  臺下: 鴉雀無聲─暗暗叫絕─轟然雷動   

  聽書后: 

  鬧聲稍定 臺下: 少年盛贊白妞,眾人交口稱是 

  三、分析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一)側面描寫:在白妞出場前寫戲院盛況,琴師的演奏,黑妞演唱,觀眾議論,烘托白妞高超技藝。 

  1、戲院盛況 

  (1)說明濟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熱,為了欣賞白妞演唱,人們不惜提早幾小時趕到戲院,不吃飯,烘托了白妞說書魅力無窮,為白妞出場渲染了濃烈氣氛。 

  (2)來的各方面人,說明白妞演唱藝術雅俗共賞,對各階層人物都有吸引力。 

 。3)戲院嘈雜場面描寫,為白妞出場肅靜埋下伏筆。 

  2、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觀眾的評論 

  寫琴師用先抑后楊的手法,先寫相貌,寫小調,再寫絕妙的輪指,為描寫他為白妞伴奏設下伏筆。 

  寫黑妞從外貌與演唱兩方面,目的在于: 

 。1)為寫白妞設伏筆,可以省去筆墨。 

 。2)把黑妞的演唱寫到嘆為觀止的地步,好像已詞盡意窮,無可復加。然后用觀眾評論(第245頁)使文章絕路逢生,從而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之高、絕妙。 

  第二教時 

  一、繼續分析文章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 

 。ǘ┱婷鑼懀撼鰣觥⒀莩、反映三方面寫。 

  1、白妞出場 

  先寫外貿,緊接著寫梨花簡的幾聲叮當,鼓棰子的兩下輕點,兩眼一顧一盼,來寫她出場時的動作和動作所產生的結果。 

  2、白妞說書 

  描寫白妞說書是本文的重點內容。作者首先用聲音的高低、緩急,把演唱分五個部分: 

  (1)初不甚大:演唱開始 

  (2)越唱越高:演唱發展 

 。3)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 

 。4)忽又揚起:演唱的高潮 

 。5)人弦俱靜:演唱的結束 

  使讀者從整體上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 

  作者具體地從聽眾的感受出發,用大比喻,以人們的感覺、視覺形象,賦予聲,細致描寫,多處用此。 

  人參果:舒暢 

  熨斗熨:伏貼 

  鋼絲:尖細、高亢、有力 

  登泰山:險、奇、不斷升高 

  黃山飛蛇:輕快、回環、多變 

  東洋煙火:形色兼備,多姿多彩 

 。1)用感覺設喻:通感 

 。2)用視覺設喻:通感 

 。3)用容易體會的聲音設喻:比喻 

  說唱的音樂轉瞬即逝,作者卻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說書的或高或低或緩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來。從發展、跌宕、高潮、結束,其音樂的過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讓人贊嘆其技藝的精湛。 

  作者為了突出白妞演唱還用了對比手法,層層烘托步步映襯。節選部分共寫三個人物,無論琴師、黑妞都是為了寫白妞的演唱技藝。 

  小結:“水漲船高”、“山外青山樓外樓”,這四處無一處寫白妞,實則處處寫白妞,這就是鋪墊,就是側面描寫,從而烘托的妞說書的精湛技藝。(再出示完整的鮮花圖)。整篇課文就是以鮮花樣凸現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寫和側面的鋪墊,渾然一體,鮮明生動。 

  二總結課文: 

 。ㄒ唬┻@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為了突出這一中心,在寫演出之前,先寫場內熱鬧場面,先寫琴師和黑妞,先寫場中的議論,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然后,作者集中筆力,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最后,寫聽眾的反應,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 

  分別分析如下: 

  1 . 明湖居是一個戲園子。 

  \' 聽書人多: 當官的;做生意的;讀書人。 

  下午一點鐘才開始,可十點鐘園子已坐滿。 

  臺上、臺下對比: 空洞無人 熱鬧 

  側寫場內熱鬧場面,有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渲染了氣氛,與白妞出場寂然無聲形成鮮明對照。 

  2 . 寫琴師和黑妞,也是為白妞說書作烘托和鋪墊。 

  寫琴師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貌甚丑陋,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最后輪指彈奏,動人心弦,突出輪指彈奏的高超技藝,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筆。 

  寫黑妞容貌、服裝,細致說明她樸實、純潔,為后文白妞的容貌、服裝描寫節省筆墨,以便集中筆力寫演唱,然后突出吐字清晰,行腔婉轉的特點。但她的技藝遠不如白妞,因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就這樣層層鋪墊,烘云托月,很好發揮琴師、黑妞的陪襯作用。 

  3 . 借觀眾之口議論,將黑妞白妞說書互相比較。 

  黑妞: 好! 是白妞教的,別人可說得出,別人能學一兩句 

  白妞: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無法學到手 (對比、烘托、先聲奪人) 

  4 . 白妞說書; 

 、虐祖さ桥_: 貌不驚人 但一舉一動,一顧一盼, 就使觀眾為之傾倒。( 動作、眼睛) 

 、瓢祖ふf書: 運用大量形象、貼切而生動的比喻。 

  聲音: 低─高─極高─陡然一落愈低愈細─無聲─忽起─無限聲音俱來并發─霍然一聲、 人弦俱寂 

  說唱 ,聽覺: 感覺妙─伏貼─暢快─暗暗叫絕 ─屏氣凝神不 敢少動─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本文的比喻句,使難以捕捉的沒有實體形象的聲音美,變成了可見、可感的實體形象,借助了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引起讀者豐富多彩的聯想,深化了作品的意境,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形象性和感染力。 

  5、 聽眾評價: 借一湖南少年之口用了兩個典故。 

 。ǘ睹骱勇爼芬还澆簧婕白l責的內容,是該書中以描摹生動而素被人所稱道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運用了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引人入勝地描繪出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所謂側面描寫,指的是文中那些鋪墊的筆墨;正面描寫,指對白妞說唱所作的直接描寫。說唱的聲音之美,并無實體形象,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但作者卻寫得很成功。他選用可見到的形象、可經歷的事情、可體驗的感覺作喻體,使讀者借助其他感官來體會聲音的美妙。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現在的修辭學上稱之為“通感”。課后還要對文中的側面描寫、正面描寫,特別是“通感”的修辭手段細心體會。

  上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6

  下一篇:《明湖居聽書》教案8

《明湖居聽書》賞析(精選15篇) 相關內容:
  • 《明湖居聽書》的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了解通感的大致含義,能夠運用通感的修辭方法描寫聽覺感受教學重點:理解文中側面烘托的作用教學難點:了解通感的大致含義,能夠運用通感的修辭方法描寫聽覺感受教學流程:一、 導入與整體感知1、播放音樂《卡農》,思考如何將...

  • 《明湖居聽書》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一.教學要點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及其作用;2.學習本文設喻的運用,領會其作用;3.學習通感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二.教時安排1.本文是一篇自讀課,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掌握作者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突出主要人物的演...

  • 《明湖居聽書》教案(精選15篇)

    一、 教學目標:1. 學習本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2. 體會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寫聲音上的作用。二、 教學重點:描寫聲音的幾種方法。三、 教學方法:賞析式四、 教學過程:(一) 導入課文播放大鼓評書,引出作者。...

  • 八年級上冊《明湖居聽書》教案匯總(通用16篇)

    【教學目標】1、了解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法。2、欣賞對演唱藝術的形象化的描繪,品味形象、貼切、清新細膩的語言。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樂的角度和方法。...

  • 《明湖居聽書》課堂實錄及評說(精選17篇)

    [課堂實錄] 一、導入新課 師: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70年代中期,歐洲某樂團深入中非一部落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

  • 《明湖居聽書》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的】1.了解我國古代民間藝人高超的演唱藝術。2.學習比喻的類型及其作用。3.學習本文鋪墊襯托的寫法!窘虒W要求】1.理解文章把聽覺與各種感覺溝通起來的特點。2.體會正面鋪陳和側面烘托的表達效果。...

  • 《明湖居聽書》課堂實錄及評說(通用13篇)

    [課堂實錄] 一、導入新課 師: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能打動所有真誠而豐富的心靈。70年代中期,歐洲某樂團深入中非一部落為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

  • 《明湖居聽書》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一.教學要點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及其作用;2.學習本文設喻的運用,領會其作用;3.學習通感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二.教時安排1.本文是一篇自讀課,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重點掌握作者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突出主要人物的演...

  • 《明湖居聽書》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感受和用形象來比喻無形事物,從而使讀者能真切地領略無形事物的美的手法; 2.學習用場面烘托、人物映襯、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場面烘托和人物映襯 【教學難點】 用感受和...

  • 《明湖居聽書》教案1

    一、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 2. 體會特殊的比喻——通感在摹寫聲音上的作用。 二、 教學重點: 描寫聲音的幾種方法。 三、 教學方法:賞析式 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播放大鼓評書,引出作者。...

  • 《明湖居聽書》說課稿

    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我選擇了《明湖居聽書》,希望能夠貼近二期課改的要求。...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娱乐国产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爽日本无码 | 亚洲精品久久久蜜夜影视 | 91在线精品?看 | 国模私拍xvideos | 久草在线久草在线2 | 欧美人与牲禽动交精品一区 | 欧美日本高清视频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淫片毛片视频 | 亚洲精品中文综合第一页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在线第1页 |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动漫 | 亚?成人一区在线?看 | 久草字幕 | 青天衙门第一部 | 国产首页在线 | 国产激情91久久精品导航 | 亚洲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 国产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97 | 亚洲看黄 | 狼人青草久久网伊人 | 亚洲国产99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ww| 麻豆传煤入口免费进入2023 | 日本韩国中文字幕 | 亚洲午夜在线视频 | 性按摩无码中文 | 亚洲精品视频大全 | 韩国一级无码免费精品视频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 欧美三圾片在线观看 | 亚洲va在线视频 | 影音先锋2019av资源网 | www.xxoo色黄av | 久久免费少妇高潮久久精品99 | 偷窥日本少妇撒尿Chinese |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X | 人与禽的免费一级毛片 | 精品国产日韩专区欧美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