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的教案(精選12篇)
螞蟻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 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
2、 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過程與方法
1、 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
2、 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經歷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的過程,初步體會動物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觀察螞蟻過程中不干擾螞蟻,室外觀察螞蟻的安全性。
【教學準備】
每組: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 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 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 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4、 設計意圖:為觀察螞蟻找到合適地點。
二、觀察螞蟻
(一)室外觀察螞蟻
1、 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 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 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 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 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 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用于補充室外觀察的不足或校園內找不到螞蟻的情況)
1、 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 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 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 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 設計意圖: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 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 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 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 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螞蟻的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欣賞理解故事《小螞蟻趕路》。
2、懂得幫助別人能給他人帶去溫暖和歡樂。
【活動準備】
故事中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小螞蟻趕路》。
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并猜測故事內容。
教師完整講述故事,幼兒欣賞。
二、分段理解故事內容。
蒲公英(大石頭、花生殼、鵝先生)是怎么幫助小螞蟻的?
三、討論故事內容。
小螞蟻遇到下雨,都有誰幫助了他?
你愿意幫助小螞蟻嗎?為什么?
如果遇到下雨,你會怎樣幫助身邊的人?為什么?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教師小結:幫助別人能給別人帶去溫暖和快樂。
四、說說自己怎樣幫助別人。
說說自己最想幫助誰?為什么?
用角色表演的形式將自己幫助別人的計劃表現出來。
附故事:小螞蟻趕路
一天,小螞蟻在野地里趕路。不知什么時候,天黑了下來。伴著閃電,隆隆的雷聲震碎了滿天烏云,雨點噼噼啪啪的落了下來。
蒲公英搖著翠綠的葉子,朝小螞蟻喊道:“你快鉆到我的葉子下避避雨吧!”
小螞蟻感激地對蒲公英說:“謝謝!”便轉過身,鉆到了蒲公英的葉片下。
雨越下越大,離蒲公英不遠處有一塊大石頭,他對小螞蟻說:“雨水馬上會將你沖走的,快爬到我的身上來吧!”“謝謝你!”大石頭的話讓小螞蟻趕到心里熱乎乎的。他匆匆地向大石頭爬去。不多會兒,雨水便淹沒了地上的花花草草……雨還在不停地下著,眼瞅著就要漫過大石頭了。小螞蟻嚇哭了,唉,要是周圍有棵大樹多好啊!
“小螞蟻弟弟,你別哭。”一個花生殼兒飄過來,“快爬到我的殼兒里來吧!”“謝謝你!”小螞蟻擦著眼淚,爬進了花生殼兒里。
花生殼兒在水面上一搖一晃地漂著,小螞蟻就像坐在小船里一樣……花生殼兒漂到了河邊,恰巧與鵝先生相遇了。鵝先生見小螞蟻在花生殼兒里冷得縮成了一團兒,便說:“快鉆進我的羽毛里,我送你回家!”“謝……謝謝……”小螞蟻不知是凍的,還是激動的,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他鉆進鵝先生那白白的羽毛里,覺得渾身暖暖的。此時,小螞蟻心存感激,幸好一路上有這么多熱心的朋友啊!要不是他們,恐怕就再也見不到家里的親人了……
螞蟻的教案 篇3
目標:
1.積極主動參與收集,發掘學習材料。
2.在活動中用語言和圖畫等形式將自己看到的事物及收集到的資料大膽的表達出來。
過程:
每次觀察,幼兒求知欲都很濃,他們都爭著說自己的看法。周昊說:“我知道螞蟻有六條腿!”為了更好的引導幼兒,我們共同翻閱了有關書籍和圖片,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包括有一對觸角,六條大腿,一對大鄂及頭、胸、腹、眼幾部分,并進行美工制作“捏螞蟻”。有的幼兒回家后,請爸爸媽媽上網查找,然后打印下來,回來告訴同伴和老師。如姚張杰說:“我家的陽臺上有螞蟻。”曹可心指著媽媽打印出來的“力大無比”說:“螞蟻的力量可真大,別看他身體小,兩只合作能抬起一只蒼蠅!”家長提供的學習資料,我們都加工好貼在活動室里。幼兒在與成人的戶動活動中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合作的關系,自信、自主地學習、表達和交流語言。
除了家長提供的研究資料外,幼兒在圖片、書籍和多媒體獲得的信息也不少。從豐富的資料中發掘、探討“工蟻如何修筑巢穴”、“產卵與搬家”等過程,尋求答案,增加對螞蟻社會的認識。整個學習的形式和氛圍充滿著成功的發現和喜悅。
何修筑巢穴”、“產卵與搬家”等過程,尋求答案,增加對螞蟻社會的認識。整個學習的形式和氛圍充滿著成功的發現和喜悅。
螞蟻的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一次戶外活動時,幼兒關注在地上爬行的螞蟻,在一次大雨之前,幼兒驚喜的發現成群結隊的螞蟻,一個個都非常驚奇的觀注著忙忙碌碌的螞蟻,甚至有的幼兒看到很多只螞蟻合作搬運一塊食物困難前行時,主動幫助螞蟻將食物送到螞蟻的洞口,看到孩子們的熱情,激發了我設計本節活動,通過此次活動,培養幼兒愛勞動的情感和克服困難、團結合作的精神。并讓幼兒初步了解"螞蟻搬家要下雨"的自然現象。
活動目標:
1、學習爬行動作,提高身體的協調能力。
2、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3、培養幼兒愛勞動的情感和克服困難、團結合作的精神。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5、通過活動幼兒學會游戲,感受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螞蟻頭飾若干、呼啦圈若干、墊子兩個、大小沙包若干、紙箱兩個。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小朋友們,天快要下雨了,我們快來搬家吧。"螞蟻媽媽帶著小螞蟻一個跟著一個鉆出洞口,爬過螞蟻路(手、腳著地)。一個跟著一個鉆進洞口。進入新家,來回進行幾次。
基本部分:
小螞蟻們我們開始搬家了。
讓小朋友帶上頭飾扮成小螞蟻把食物運回家。
小朋友分成兩路縱隊,要爬過呼啦圈,越過布墊、把小沙包投進紙箱,然后返回,投沙包最多的隊獲勝。
螞蟻媽媽發現有一大塊食物,可是一只螞蟻搬不動,怎么辦呢?
啟發小朋友說出兩只小螞蟻合作完成。
游戲再次開始兩只小螞蟻合作爬過呼啦圈,越過布墊,把大沙包投進紙箱,投沙包最多的隊獲勝。
在爬行的過程中,提醒幼兒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結束活動:
今天小螞蟻都很累了,我們互相拍拍身體,放松一下吧。并表揚幼兒的勇敢精神,分享幼兒體驗挑戰帶來的快樂。
教學反思:
戶外活動很好的鍛練了小朋友的身體素質,還鍛練小朋友的語言發展能力、思維能力。組織該活動時應關注每個小朋友的表現,并及時地進行引導和激勵,在此活動中忽略了能力弱幼兒的表現。
本文擴展閱讀:螞蟻(ant)是一種昆蟲,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蟻科。螞蟻的種類繁多,世界上已知有11700多種,有21亞科283屬,中國內已確定的螞蟻種類有600多種。最近還發現了無性繁殖的螞蟻新物種。螞蟻的壽命很長,工蟻可生存幾星期至3—10年,蟻后則可存活幾年甚至十年。一個蟻巢在1個地方可生長幾年甚至十幾年。
螞蟻的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的合作活動,萌發幼兒團結互助的意識。
2.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活動準備:
1.選擇安全、合適的觀察場地,提供放大鏡、大紙箱,并把幼兒的觀察情況作成課件。
2.教師和幼兒一起搜集有關螞蟻的圖片、兒歌、故事等,準備錄音機、磁帶,制作活動內容的相關課件。
3.用誘餌捕捉螞蟻,放進昆蟲盒。
4.自制海綿豆子(數量為幼兒人數的2―3倍)和小籃子。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題,引發幼兒興趣
遠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驢運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進熱鍋里。
教師引導幼兒猜出動物的名稱(螞蟻),從而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二、播放幼兒觀察螞蟻的課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觀察到的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情況
教師提問:
(1)你從哪兒找到了小螞蟻?
(2)螞蟻長得什么樣?
(3)小螞蟻是自己單獨出來活動還是一起出來?為什么?通過觀看課件,讓幼兒大膽發言,回憶觀察到的情況,教師及時進行鼓勵和指導。
三、使用放大鏡進一步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或圖片)給幼兒分組,讓幼兒仔細觀察捕捉到的螞蟻,并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畫下來。
四、出示課件,教師總結,讓幼兒鞏固認識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五、欣賞并表演歌曲《螞蟻》
六、教師提問:我們應該像小螞蟻學習什么?讓小朋友知道團結起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戲《螞蟻搬豆》,鞏固認識
教師扮螞蟻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四散地站在場地一端。
游戲開始,教師說:“孩子們,我們快去搬豆準備過冬吧!”“小螞蟻”自由地(可不按順序)鉆過皮筋,爬過紙箱和墊子,跑到場地另一端,拾一顆小豆跑回家中,將小豆放進小籃。如此反復進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動延伸:
師幼共同進行小實驗:把捉到的螞蟻放進一個大口瓶(其中有土),用黑布把瓶子蒙好。過幾天后,把黑布打開,可看到螞蟻筑成的彎彎曲曲的“地道”。
螞蟻的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并了解兒歌,感受兒歌所表現的“逗”趣。
2.在游戲中體驗邊念兒歌邊進行角色表演的快樂。
3.初步學會用適當的詞語更換兒歌中的飯菜名。
4.喜歡欣賞兒歌,會大膽地朗誦。
5.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活動準備:
課前自制黃米飯、炒青菜若干盤,毛竹筷一雙,螞蟻卡片兩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興趣。
1.猜一猜。師:小朋友,今天我們要請來一位客人,猜猜會是誰呢?
2.喊一喊。師:哦,原來是螞蟻啊,誰來把螞蟻喊過來?
3.想一想,說一說。師:我們想一個什么辦法逗螞蟻來呢?
二、在游戲中學習兒歌,體驗“逗”趣。
1.逗引螞蟻
運用黃米飯與炒青菜逗引螞蟻。
2.學習兒歌,進行扮演。
(1)教師朗誦兒歌,幼兒傾聽。
(2)幼兒在教師動作與語言的提示下朗誦兒歌。
提醒幼兒注意整首兒歌的完整,加上動作朗誦。
(3)玩游戲。根據兒歌內容,創設游戲情境。交代規則:先請兩位螞蟻躲在“洞”里,其他幼兒逗螞蟻。第二遍,全體幼兒做螞蟻,老師來逗螞蟻。提醒螞蟻們別忘了自己與老師的對話。
三、創編兒歌
1.啟發幼兒想象并表達,要請螞蟻再來做客,還可以準備別的什么菜呢?
將新的米飯和菜的名稱編到兒歌里,大家一起念一念,說一說。
2.活動延伸:小朋友在家里也可以編新的逗螞蟻的兒歌,和爸爸媽媽一起玩這個游戲。
活動反思:
上完這節小班語言研討課,我收獲頗多。從活動設計來看,目標難易適中,程序設計新穎,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兒歌,并創設情境使他們切身體會兒歌“逗”的主題。特別是活動中,我一改以往兒歌教學中聽一聽、學一學的模式,而是以猜一猜、想一想、逗一逗的形式導入活動,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直接深入活動的主題“逗趣”,挖掘了這首兒歌自身的游戲性、趣味性,充分發揮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使得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兒歌輕松愉快。
在后面的集體進行角色扮演的環節中,雖然沒有任何頭飾或手偶,幼兒依然能沉浸在做螞蟻的角色意識中,但由于情緒過于興奮,他們沒有理解邊念兒歌邊游戲的規則,一味地忙著來回搬運“米飯”,只有少數幾名幼兒邊玩游戲邊念著兒歌。這給活動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遺憾。如果教師在覺察了幼兒異常興奮之后,能采取有效措施提醒幼兒,使他們的注意力專注于游戲的同時能做到遵守游戲規則,相信后兩次的`游戲水平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螞蟻的教案 篇7
活動一:逗螞蟻
目標:
1.能仔細觀察周圍環境和事物,感知螞蟻的特征、生活習性與人類的關系。
2.培養關心小動物和關愛大自然的情感。
過程:
觀察是興趣的起源,幼兒的興趣來源于有趣的材料和教師的啟發。
開始并不是人人都喜歡螞蟻的,當高雨馨和黃雅詩發現了螞蟻,并把消息告知大家:“你看,螞蟻在我的手上走的很快呀!”“螞蟻在吃我的餅干屑!”“老師,螞蟻找到了好吃的東西,抬不動,會請其他螞蟻一起來幫忙,合作抬!”……他們發現的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此,在每次戶外散步時,幼兒都要求觀察螞蟻。而當他們又發現螞蟻的一些新情況時,立即激動得開心地討論起來。幼兒漸漸地發現,螞蟻熱愛群體生活、團結互助的優點。
活動二:螞蟻社會
目標:
1.積極主動參與收集,發掘學習材料。
2.在活動中用語言和圖畫等形式將自己看到的.事物及收集到的資料大膽的表達出來。
過程:
每次觀察,幼兒求知欲都很濃,他們都爭著說自己的看法。周昊說:“我知道螞蟻有六條腿!”為了更好的引導幼兒,我們共同翻閱了有關書籍和圖片,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包括有一對觸角,六條大腿,一對大鄂及頭、胸、腹、眼幾部分,并進行美工制作“捏螞蟻”。有的幼兒回家后,請爸爸媽媽上網查找,然后打印下來,回來告訴同伴和老師。如姚張杰說:“我家的陽臺上有螞蟻。”曹可心指著媽媽打印出來的“力大無比”說:“螞蟻的力量可真大,別看他身體小,兩只合作能抬起一只蒼蠅!”家長提供的學習資料,我們都加工好貼在活動室里。幼兒在與成人的戶動活動中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合作的關系,自信、自主地學習、表達和交流語言。
除了家長提供的研究資料外,幼兒在圖片、書籍和多媒體獲得的信息也不少。從豐富的資料中發掘、探討“工蟻如何修筑巢穴”、“產卵與搬家”等過程,尋求答案,增加對螞蟻社會的認識。整個學習的形式和氛圍充滿著成功的發現和喜悅。
何修筑巢穴”、“產卵與搬家”等過程,尋求答案,增加對螞蟻社會的認識。整個學習的形式和氛圍充滿著成功的發現和喜悅。
螞蟻的教案 篇8
一、活動名稱:
《觀察螞蟻》
二、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了解小螞蟻的外形特征及簡單的生活習性,并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
2、培養幼兒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及參與活動的積極興趣,體驗主動探索發現的樂趣;
3、滲透幼兒保持良好的進餐習慣及人多力量大的簡單道理。
4、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的大膽嘗試的精神。
5、培養觀察,比較能力。
三、活動準備:
關于螞蟻多媒體課件、《螞蟻搬豆》的音樂
四、活動過程:
1、出示螞蟻的大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螞蟻特征。
“今天老師請小螞蟻來做客,小朋友仔細的看一看,小螞蟻長的什么樣子?”(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進行回答。)
“誰能看出螞蟻身體分為哪幾部分?”(頭、胸、腹三部分)
“小螞蟻有幾只腳?”(幼兒一起點數:6只細細的腳)
“螞蟻頭上有什么?(眼睛、口、觸角)那你們知道小螞蟻的觸角是干什么的嗎?”(出示圖片幼兒猜測,最后教師小結:兩蟻相遇時,靠觸角相碰,傳遞消息,就像我們說話一樣)
2、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你在什么地方見過螞蟻?”(草叢里、地上、樹上、活動室里等。)
“都見過什么樣的螞蟻?”(會飛的螞蟻、會爬的螞蟻;黑螞蟻、白螞蟻、黃螞蟻和紅螞蟻)
“你知道螞蟻喜歡吃什么?”
3、利用談話激勵幼兒保持良好的進餐習慣。
“小螞蟻喜歡生活在外面的草地里,那么為什么會在咱們的活動室里看見小螞蟻呢?它們來干什么呢?”(吃小朋友撒下的點心渣、飯粒。)
“怎樣吃點心、吃飯,才能不撒渣子呢?”(幼兒相互說一說,并用動作模仿一下正確的進餐姿勢)
4、 結合故事《螞蟻搬豆》,引導幼兒懂得人多力量大的簡單道理。
“你會經常看到一只螞蟻還是許多螞蟻?為什么螞蟻喜歡群聚在一起呢?聽一聽故事《螞蟻搬豆》你就會明白了。”
5、在音樂游戲《螞蟻搬豆》中愉快的結束。
活動延伸:
組織幼兒到戶外喂螞蟻,進一步觀察螞蟻的各種動態,以便于進行繪畫活動《有趣的小螞蟻》。
螞蟻的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及生活習性。
2、活動中能細致,有序地進行觀察,用清楚連貫的語言進行講述。
活動準備:
課件(螞蟻及其生活習性的短片),歌曲《螞蟻搬豆》、頭飾、錄音機、磁帶、海洋球若干、放大鏡、課前組織幼兒捉螞蟻并進行初步觀察,并放在瓶里供活動時用。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今天老師帶來了小客人和小朋友一起玩:"身小力不小,團結又勤勞,有時搬糧食,有時挖地道"。大家猜猜它是誰?(引導幼兒競猜,得出謎底螞蟻。)
二、說一說。你在什么地方發現的螞蟻?找到它的窩了嗎?你是怎么捉的?(捉的時候不要直接用手捏,以免傷害螞蟻,要用草葉、小樹枝等放在螞蟻的前方,待它爬上草葉、樹枝后再放進事先準備好的瓶子里。瓶內可以放些潮濕土壤和食物,用蓋子蓋好,放在陰涼處備用。要注意:一只瓶內只能裝同一窩的螞蟻,因為不同窩的螞蟻會因"打架"而死傷)。螞蟻長得什么樣?身上有什么?吃什么?怎樣走?
三、看一看:我們來觀察一下螞蟻的身體是什么樣的。
1、在觀察時,我們可以先從整體上觀察一下它的大小、顏色,然后看看螞蟻的身體可以分成幾部分,再從前往后按順序一部分一部分仔細觀察螞蟻。看誰觀察的最細致,最準確。(幼兒自由觀察后,討論結果:螞蟻有大有小,有黑色的,褐色的.;有頭、胸、腹;在頭的下部有一對大"牙",胸部比頭部細,長著三對足。)
2、放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觀察螞蟻的生活習性。
1)、剛才動畫片中的螞蟻在干什么嗎?(螞蟻在挖洞做窩;搬運食物-稻粒;在搬運死昆蟲;在相互傳遞信息;在"打架")。
2)、討論小結:要想知道螞蟻是怎樣生活的?喜歡吃什么?不喜歡吃什么我們就要仔細觀察:①螞蟻都搬運哪些食物?②找到螞蟻窩,輕輕把窩挖開,看看里面貯存有哪些食物。③在螞蟻附近放上各種各樣的食物,觀察哪種食物上有螞蟻,哪些食物上沒有螞蟻。
3、引導幼兒分組觀察螞蟻怎樣爬行?
四、試一試。
1、倒出瓶中的螞蟻,給它周圍放上食物,觀察它喜歡吃什么,并在黑板上的圖中打鉤。
2、請一名幼兒示范螞蟻爬,討論怎樣才能爬得又快又穩。
五、玩一玩。
分角色:教師扮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各戴頭飾。放背景音樂《螞蟻搬豆》,師幼一起玩游戲:螞蟻搬豆。
"孩子們,在山坡對面有許多豆豆,我們一起爬過山坡,鉆過山洞,去搬豆豆吧!"在媽媽帶領下,小螞蟻分成兩組,快速爬過小山坡,鉆過山洞,搬起一粒豆豆(海洋球)后跑回來,每只每次搬一粒,直至將豆豆搬完,看哪組搬得最快。
六、在生活中進一步觀察螞蟻的活動。
螞蟻的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能感受音樂的基本節奏,配合音樂做律動。
2、培養學生大膽的'創編動作,能根據音樂節奏進行完整情景表演。
3、激發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體驗音樂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圖譜,音樂,情景圖片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音樂做律動
(第一遍聽音樂)
1、教師帶領學生邊聽音樂邊做律動。
2、根據圖譜,理解樂曲節奏
3、引出小故事教師講故事情節一遍。
二、出示圖譜
提問:
1、圖上哪些哪些是小螞蟻們在刷牙洗臉?哪些地方是小螞蟻在找蛋糕呢?
2、哪些地方是小螞蟻在大口吃蛋糕?幫助學生理解圖譜。
3、教師跟著音樂邊看圖譜,邊做動作(第二遍聽音樂)
4、再次聽音樂,請能力強的學生指圖譜(第三遍音樂)
三、創編動作
1、引導學生看圖譜波浪線部分,學生大膽創編小螞蟻開心準備出發,開心等動作。
2、教師哼唱節奏表演創編的動作。
四、完整聽音樂表演
全體學生根據情景,跟著音樂節奏一起完整表演樂曲。
五、結束
將蛋糕送給其他小螞蟻分享。
螞蟻的教案 篇11
目標:
1.能仔細觀察周圍環境和事物,感知螞蟻的特征、生活習性與人類的關系。
2.培養關心小動物和關愛大自然的情感。
過程:
觀察是興趣的起源,幼兒的興趣來源于有趣的材料和教師的啟發。
開始并不是人人都喜歡螞蟻的,當高雨馨和黃雅詩發現了螞蟻,并把消息告知大家:“你看,螞蟻在我的手上走的很快呀!”“螞蟻在吃我的餅干屑!”“老師,螞蟻找到了好吃的東西,抬不動,會請其他螞蟻一起來幫忙,合作抬!”……他們發現的問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因此,在每次戶外散步時,幼兒都要求觀察螞蟻。而當他們又發現螞蟻的一些新情況時,立即激動得開心地討論起來。幼兒漸漸地發現,螞蟻熱愛群體生活、團結互助的優點。
螞蟻的教案 篇12
孩子對螞蟻很感興趣,設計此次活動目的是:讓幼兒通過觀察、學習,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合作意識。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的合作活動,萌發幼兒團結互助的意識。
2.了解螞蟻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活動準備:
1.選擇安全、合適的觀察場地,提供放大鏡、大紙箱,并把幼兒的觀察情況作成課件。
2.教師和幼兒一起搜集有關螞蟻的圖片、兒歌、故事等,準備錄音機、磁帶,制作活動內容的相關課件。
3.用誘餌捕捉螞蟻,放進昆蟲盒。
4.自制海綿豆子(數量為幼兒人數的2―3倍)和小籃子。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題,引發幼兒興趣
遠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驢運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進熱鍋里。
教師引導幼兒猜出動物的名稱(螞蟻),從而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二、播放幼兒觀察螞蟻的`課件,引導幼兒說出自己觀察到的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情況
教師提問:
(1)你從哪兒找到了小螞蟻?
(2)螞蟻長得什么樣?
(3)小螞蟻是自己單獨出來活動還是一起出來?為什么?通過觀看課件,讓幼兒大膽發言,回憶觀察到的情況,教師及時進行鼓勵和指導。
三、使用放大鏡進一步觀察螞蟻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或圖片)給幼兒分組,讓幼兒仔細觀察捕捉到的螞蟻,并鼓勵幼兒把自己的發現畫下來。
四、出示課件,教師總結,讓幼兒鞏固認識螞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五、欣賞并表演歌曲《螞蟻》
六、教師提問:我們應該像小螞蟻學習什么?讓小朋友知道團結起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戲《螞蟻搬豆》,鞏固認識
教師扮螞蟻媽媽,幼兒扮小螞蟻,四散地站在場地一端。
游戲開始,教師說:“孩子們,咱們快去搬豆準備過冬吧!”“小螞蟻”自由地(可不按順序)鉆過皮筋,爬過紙箱和墊子,跑到場地另一端,拾一顆小豆跑回家中,將小豆放進小籃。如此反復進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動延伸:
師幼共同進行小實驗:把捉到的螞蟻放進一個大口瓶(其中有土),
用黑布把瓶子蒙好。過幾天后,把黑布打開,可看到螞蟻筑成的彎彎曲曲的“地道”。